距七月大學指考,只剩一個月,10萬多名考生在最後關頭要怎樣準備?教育版今天起推出「指考衝刺搶分」系列報導,訪問各科名師指引迷津,幫助考生拿高分。 指考國文出題較無範圍,補教老師林月建議,考前一個月不要貪多亂讀,應勤做考古題,務求了解出錯原因;尤其要加強每年必考的形、音、義辨正,及經史子集主要作品、哲人,和詩詞曲賦小說等主要文體、作家等國學常識。 林月指出,每年指考單選前兩題,幾乎都是字形、字音或一字多義的辨正,例如去年第一題考讀音相同的一組字:鰈、喋、牒;這幾年也很喜歡考和菜色有關的題目,如「蛤蜊」應讀成「ㄍㄜˊㄌㄧˊ」,而非「ㄍㄜˇㄌㄧˋ」。考前一定要熟記老師或參考書整理的常讀錯音。 相似字音 年年必考 某些常搞混的音、義相似字也要注意,林月舉例,防「患」未然要用「患」而非「範」;同字不同義,也幾乎每年必考,去年第二題就考左傳、岳陽樓記、典論論文、墨池記等4段古文當中「以」字的不同意義。 教育部長杜正勝曾因「成語無用論」引發爭議,但指考年年考成語。林月舉例,看似同義的成語,有時褒貶不一,如「汲汲營營」屬負面成語,孜孜矻矻(矻讀成ㄎㄨˋ)則有正面意義。 百家思想 應知差異 文化基本教材和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應熟知彼此差異。林月舉例,唐朝的柳宗元傾向道家思想,宋朝范仲淹則偏儒家。不同派別思想,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解釋也會出題,如儒家和道家對於「天」的看法就不一樣。 文化基本教材較常考論語、孟子,裡面提到知名哲人的特色,不能不知。林月說,指考曾考過一類題目,問考生孔子的弟子適合當現在的哪類官職,如子路適合當國防部長、子游適合當文宣部長等。 林月說,古書上出現的器具用途,也可能考,如「爵」是酒器,「鼎」是食器。 文學史 名作家 須搞懂 此外,詩經、楚辭、漢賦、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一路文學發展史及知、作品一定要搞懂。 唐宋八大家的風格不能不知;絕句、律詩的對仗及押韻有何差別,也很常考。 白先勇、余光中、鄭愁予、琦君、簡媜等知名現代作家的作品風格,也要有概念,如白先勇小說常提到外省族群,余光中早期的詩有濃厚鄉愁。 至於這兩年指考國文的非選擇題,分為簡答、作文兩大題。 林月分析,簡答常考二選一或三選一的題型,如要你從李白或杜甫的詩當中,或在快、慢兩種生活態度,選你喜歡的,及說明原因。 融入經驗 作文重創意 指考、學測作文都走生活化路線,如去年考「想飛」,也考過回家、走過、失去等。林月提醒考生,一定要看清題目要求,不能離題,若有指定論說或抒情等文體,也不能寫錯;作文想得高分,除應段落清楚、首尾呼應,若能舉自身經驗當實例,更有加分效果。 林月建議,考前不妨整理自己較有感覺的格言或蘇東坡等名家事例,在寫作文時適時引用,但勿淪為「吊書袋」,作文還是有創意,較能拿高分。(系列一) 【2007/05/31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