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孤獨三部曲──讀李白〈月下獨酌〉
2010/09/10 17:12:59瀏覽1817|回應0|推薦7

        本來信手拈讀《唐詩三百首》,後來順序讀著,有些詩會讓人停下來,咀嚼再三油然生起某些想法,或揣摩詩人當時的表情和心境,便覺詩中有許多不盡的意趣。慢慢地讀李白〈月下獨酌〉,就這樣,很像啜飲一壼茶,起初不覺有什麼不同,既而發現有特殊況味,讓人沈浸其中,茶我不分了。

        這況味便在一個「獨」 字。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邀雲漢。

 

身處良辰美景的花間,興致來了又有一壺酒,但無人同飲,尤其是沒有可以相親相知的人同酌,那酒味和心靈是真的孤獨。人生似乎都有這種時刻,尤其在一番經歷後,即使磨得稜角盡失,圓滑地在世間打滾,看似八面玲瓏,但總會有不是真正自我的孤獨;更遑論不苟且世俗的人,一肚子不合時宜,少有知音,即使有也多不在身邊,因此必然孤獨了。李白月下獨酌,起初應該是這樣的心境吧。 

好勉強,勉強得有些造作地與月、與影對飲,成就「三人」同樂的假相,好像不獨了。但影子和月對現實世間而言只是虛相,不是真能把酒言歡的實體,因此不獨的表面下仍然是孤獨的,因為「不獨」是出於一種勉強,出於一般人怕孤獨而尋求解「獨」的心理,把自己置身在熱鬧的情境中,試圖借「多」來消除「獨」。但孤獨是心知造境的結果,不從心上昇華,再怎麼熱鬧的景象,還是無法消除孤獨。所以李白才有「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的感嘆。

直到省悟了「行樂須及春」,心境轉變而體會及時行樂時,當下的月和影不再是造作產生且不解風情的對象,反而是自身悅樂的化身。當引吭高歌或手舞足蹈時,月、影同時互動,與自己毫無分別。此時昇華了不獨之獨,進入真正的「不獨」。

從「永結無情遊」的「無情」,可以反推之前是感性有情的。感性有情是我們哀樂的根源,也是孤獨的起處;如果不能化情,就永遠在哀樂中循環;只有消融了隨著外在變化而生哀樂的感性,才能入於無時無處無物不樂的「無情」世界。如是看來,「永結無情遊」可以印證李白是有道家性格和思想的。

    還可以推敲的是,所以不覺得孤獨,還需要有主動積極的心靈,就是與代表自然萬物的月、影合一無間。肉身處在月下,影子因我的肉身和月而產生,月、影和我,都是充滿變幻的萬物之一。心靈和它們沒有隔閡,又不因變化而起伏,反而可以乘萬物的變化,遊於邈遠無窮的雲漢,得到逍遙的樂趣了。

    月下獨酌,從孤獨到表面的不獨,再臻於真正可以逍遙的不獨,李白像洗了一場心靈三溫暖,通體舒暢。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141&aid=44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