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時代》週刊網站9日報導,《時代》評選出了2009年十大科學發現,最古老的原始人類骨骼化石「艾迪」名列榜首;本年度備受關注的「月球發現有
水」、「人類表觀基因組破解」,甚至12月份剛公佈的「類日恆星周圍首次發現類行星」
均躋身榜內;而去年就曾入圍的科學項目——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因重啟對撞再次榜上有名。
1.「艾迪」,最古老的人類祖先
440萬年前的阿迪原型圖,她的身高為4英尺,被科學家認為是迄今發現最早期的人類
這具被命名為「艾迪」(Ardi)的女性骨骼將改寫人類進化歷史——她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直立行走的最早的人類祖先。
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的阿瓦什地區出土的36具骨骼中發現一種名為「拉密達地猿」的前人類物種,其中一具就是「艾迪」,不過當時她還是100多個化石碎片。經
過長達17年的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蒂姆·懷特領導的小組於今年10月在《科學》雜誌發表了相關論文,公佈了「艾迪
」各方面數據,發現其生活在距今約440萬年前的森林地區,但具備靠兩足行走的能力;儘管按理論她應是人類與黑猩猩最後一個共同祖先的後代,但她並不與黑
猩猩類似,這些發現已經令專家們重新修訂人類譜系。
2、破解人類表觀基因組
表觀遺傳學被稱為基因、疾病和環境之間「迷失的橋樑」。遺傳學是指基於基因序列改變所致基因表達水平變化;而在不改變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情況下,激活和關閉基因行為或使之低調發揮的機制,稱作「表觀遺傳」。
據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報告稱,10月14日,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利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和新技術繪製了兩種人類細胞的表觀基因組圖譜,分別為胚胎干細胞
和肺部纖維原細胞,這是首張人類表觀基因組圖譜。通過將其與患病細胞表觀基因組進行比較,科學家可發現表觀基因組中的缺陷是如何導致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
在瞭解先天和後天因素如何影響人類的道路上,這項成果是一個重大突破。
3. 基因療法治癒色盲
所謂基因療法,即是通過基因水平的操作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眼科專家小組通過基因療法治癒色盲讓色盲患者看到了希望。他們
將特殊的蛋白質基因注入兩隻患有色盲症的猴子眼中,讓猴子第一次看到紅色和綠色。研究人員、華盛頓大學的傑伊·內特茲表示,這曾是一項被認為「絕對不可
能」的項目,但現在的成就說明基因也可以提高健康人的視覺,甚至讓人類觀察這個世界的方式發生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性變化。
4. 能做科研的機器人
將約12個基因在酵母細胞中扮演的角色一一確定出來,可能只是科研中的一項基本操作,但如果上演這一動作的並不是科學家而是一個機器人,便是人類科技的一項
重大突破了。機器人因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一直參與到各種實驗中。但威爾士阿貝里斯特威茲大學設計的機器人亞當是第一個能夠在沒有人類干預情況下完成從假
設到實驗再到重新形成假設這一過程的機器人,展示出人工智能幾乎擁有無限的科研潛力。4月,亞當不借助人類智慧進行實驗的情況刊登在《科學》雜誌上。
5. 陸地上培育出金槍魚
金槍魚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魚類,大多數棲息在100米到400米水深的海域。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培育具有較高遷徙性的南方藍鰭金槍魚的可能性已經驟降了90%。但在澳大利亞的淨海金槍魚公司,南方藍鰭金槍魚現在正在產卵並且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而它
們的魚肉可用於製作美味的生魚片。將挑剔的南方藍鰭金槍魚圈到陸地上的水池中進行繁殖,淨海公司實現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將引領出金槍魚水產
業美好的未來。
6. 撞月發現月球存在水冰
美國東部時間10月9日上午,美國宇航局用一枚半人馬座運載火箭和一顆衛星連續撞擊月球南極,以探測月球之上的水冰。此行意圖揭曉「月球上是否存在水」的謎
團,並為日後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作準備。11月13日,美國宇航局宣佈,科學家對LCROSS探測器獲得的撞月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後確認,月
球南極永久陰影帶裡存在水冰,而這次撞擊至少撞出了95升水。這一足以載入人類宇宙探索史的里程碑式發現,使月球這個前一陣被人類忽視的鄰居,重新露出其
神秘的一面。
7. 證明「基本引理」
1979
年,美國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將數學中的兩大分支數論和群論聯繫在一起,通過一系列的推測和分析,發現了與涉及整數的公式有關的不可思議的對稱性並以此提
出「朗蘭茲綱領」,而證明「基本引理」將是證明這項假設的合理跳板。就職於巴黎第十一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音)在過去5
年中一直試圖用公式表述有關基本引理的精巧證法,終於在2009年證明了其正確性。這項難度極高的工作,數學界整整歷時30年才得以完成。
8. 遠距傳物
在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人們通過傳送器可以實現瞬間傳送。如今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聯合量子研究所的科學家進行了「量子信息處理」的實驗,成功地實現了從
一個原子到1米外的一個容器裡的另一個原子的量子隱形傳輸。儘管在實驗中是一個原子轉變成另一個原子,由第二個原子扮演起第一個原子的角色,與「原物傳
送」的概念不同,但原子對原子的傳輸卻對於研製超密超快的計算機仍具有重大意義。
9. 大型強子對撞機成功重啟並完成首次對撞
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質量之源,而尋獲它 甚至證明超對稱性理論的希望都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身上。11月20日,多災多難的LHC重
新啟動;3天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首次成功地讓兩束質子束流在LHC內同時運行並進行了質子對撞,雖然質子少到不會出現新的物理現象,但正式邁
出了這項巨大工程的第一步。截至12月1日,LHC 內的兩束質子流都被加速到了1.18萬億電子伏特的能級,創下了新的世界紀錄。
10. 類日恆星周圍首次發現類行星
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在內的科研團隊12月發表公報,聲稱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照片:在
太陽系外類日恆星GJ 758附近,有一顆圍繞該恆星運行的神秘「伴侶星」,代號為GJ 758
B。母星質量和溫度與我們的太陽相當,「伴侶星」更類似於太陽系行星。它們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約為480萬億公里,大約相當於50光年。目前「伴侶星」真實
身份估計可能是個巨大行星或輕量級褐矮星,但無論該類行星是什麼,人們能夠發現一顆溫度如此之低、質量如此之小的天體與一顆恆星構成與我們太陽系類似的系
統,都足夠讓天文界興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