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轉貼自佛光山星雲大師文集)
2008/07/23 12:38:03瀏覽2131|回應0|推薦1

相信大家對佛教的知識一定求知若渴,小弟特轉貼此文供大家於研修上做為參考

感謝星雲大師的教導

本書為日人森下大圓著,星雲大師早年譯著

星雲大師以流暢的文學故事實例, 闡述觀世菩薩無盡的悲心誓願,

 和眾生稱念的  方法及觀感受益

      研讀此書,能將菩薩的慈悲、歡喜、 祥和、幸福,帶入您家中,

      擁有此書,猶如擁有了免難消災的寶筏,為不可多得的法寶。

前言

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在中國、日本、韓國,是沒有人不知道的。信仰觀世音菩薩,也不限於寺院庵堂,不限於皈依三寶的佛教徒。無論是都市、鄉村、深山、海濱,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他們家裏差不多都會供一尊觀世音菩薩的慈像。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會受到廣大群眾的信仰呢?佛教中的菩薩非常多,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在座的菩薩固有八萬之多,就是代表的也有十八位大菩薩。在這十八位大菩薩中,有些菩薩,不但沒有人供奉、持誦,簡直都很少有人知道。然而觀世音菩薩,卻成為人人所知,人人所信的標的,這是什麼道理呢?讀了<普門品>,那你自然就會明瞭了。

佛教中有一部偉大的經典,名叫《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可說是敘述釋尊本懷的一部經,而現在所講的<普門品>,就是此經中的第二十五品,為《法華經》中二十八品之一。

本品的內容,完全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這一品獨立禮誦。一般人所稱的《觀音經》,就是指<普門品>。<普門品>是簡稱,完整應該稱為: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已經知道了,但「妙法蓮華經」五字的意義不能不了解。這五個字,其義甚廣,其理甚深。如果詳細解釋,固可成為全部《法華經》的講義,同時也可知道釋尊出世的本懷,佛教根本的原理。所以,簡單的來講,是不能夠明白的。因為本經是說明佛教的根本原理,在佛教數千卷的經典中,可稱為經中之王,如果要講明本經,勢必要說到佛教整個的理論。

關於《妙法蓮華經》的解釋,後面會說明,現在先來說明本經的譯者。

這部經本來是印度的梵文,把它譯成中文的是姚秦鳩摩羅什三藏法師。

羅什,是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這四大翻譯家,就是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四人。在四大翻譯家之中,特別是羅什法師,無論在教義上,在翻譯上,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因為他的翻譯,是翻譯界中的一大革新。如《法華經》,在什譯的前後,曾有數種的翻譯。像竺法護的翻譯,雖也是全部譯出的,但還是以羅什譯的為最盛行。智者大師開立天台宗,就是以羅什譯本為基礎的。從這些情形看來,其殊勝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羅什是中亞細亞人,即是過去稱為西域的龜茲國人。他七歲的時候,就隨母到處參訪名師,精研教典。就中,主要的是研究繼承龍樹的法門,而法華般若的翻譯,即是主述其法門的。

羅什的門下,有四論之祖的僧叡,三論之祖的道生,皆有助於天台宗開立的基礎。

羅什到中國來,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時候,正值中國的五胡之亂,因為晉朝被夷狄從西北逼到南方來,在揚子江下游的建業(今之南京)建都稱為東晉。那時,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有英傑苻堅獨立,自稱為秦,後世史家稱其所建國家為前秦。其臣呂光以戰勝的餘威,討伐西域各地,並奉命迎羅什至中國。但不久苻堅在肥水一戰,為流矢所中而死。前秦亡後,姚萇代之,稱為後秦,亦稱姚秦。

呂光在遠征的途中,得到君主戰死的消息,由於自己在西域各地不斷地打了勝仗,於是就在現在的甘肅省獨立稱為後涼。其時羅什以呂光之命,到了後涼的首都姑臧。後來到了姚秦二代君主姚興的時候,他非常虔誠的崇信佛教,特以厚禮待遇什公,在弘始三年,迎至長安。姚興特以朝廷的西明閣為什公的居室,以逍遙園為翻譯的道場,替中國佛教史上放了一大光彩。

一因羅什的學識德望,二因姚興的厚加保護,故逍遙園翻譯道場的盛觀,大可驚人!單說什公的門下總數就有不下三千餘人。在譯《法華經》的時候,參加的即有二千餘人,譯《思益經》時亦是二千餘人,譯《維摩經》時有一千三百餘人,其他如《摩訶般若經》四十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阿彌陀經》一卷,都是在那個盛況裏翻譯的。

《法華經》是羅什來長安後第六年譯出的,即是東晉安帝的義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羅什譯的《法華經》,原來只有二十七品,其後大概經過八十餘年,在齊武帝永明八年(公元四九○年),由達摩摩提與法獻共譯<提婆達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因羅什譯的只有長行,沒有重頌,到一百八十餘年後的隋朝,才又由闍多崛多譯出重頌補入,始成今日所流行的《法華經》。

大乘與小乘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中,又有種種的分派,不管他們的分派是如何的多,只要是小乘,必然都是著眼於宇宙的現象界,認為這個現實世間是苦,是空,是無常的;生存在這樣的一個世間,其最重要的工作,無過於盡力的捨離世間,求得自身的解脫。至於如何利人,如何救濟世間,他們一點也不表示關心。這在佛教中稱之為獨善其身的自了漢。因為他們除了自己的覺悟之外,不管別人的解脫,把別人的解脫,看做與自己沒有關係。這種傾向個人的解脫主義,可說是含有非常濃厚的出世色彩。

到了後期的大乘佛教,就與這種思想相反了。他們把宇宙的現象界看做是實在的,認為事理圓融,自他平等。所以小乘是消極的而大乘是積極的,小乘是寂滅的而大乘是活動的,小乘是個人的而大乘是社會的。

在大乘佛教中,又有權實的分別。所謂權教,對於說理方面,既還沒有十分徹底的達到圓融無礙,關於開悟方面亦認為有很大的區別。可是實教就不同了,這如《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根本沒有什麼一切的差別。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完全是中道實相妙法的顯現。

佛教中的古德從洞觀一即一切的認識中,常常這樣說:綠色的楊柳,就是清淨微妙的法身;風吹拂松柏,就是諸佛菩薩說法度生的音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就是這一境界的描寫。在一切經典中,能夠透闢發揮這個究竟道理的,就是《法華經》。所以它實是大乘中的一部最偉大的經典。

據一般佛教徒所說:釋迦牟尼佛當初開悟的時候,本來是想轉根本法輪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可是這種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難聽得進的。因此,這才不得不方便權巧的從基層方面著手,先講小乘的《阿含經》,然後從小乘進入大乘而說方等諸經,更進一步的講《大般若經》。這些都是進入大乘實教的方便,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的說《法華經》,才算是真正達到釋尊傳道的目的。

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除最初在華嚴會上所說的以外,其他中間所說的教都是枝末法輪,最後到法華會上才是轉根本法輪,所謂「攝末歸本法輪」,就是指此。由此可知,《法華經》在一切經中是佔有如何重要的地位了。

關於《法華經》,在印度很早就有世親的注釋了。在中國涅槃宗的法雲法師有《法華義疏》,三論宗的嘉祥大師有《法華義疏》,法相宗的慈恩大師有《法華經玄贊》,禪宗的戒環禪師有《妙法蓮華經解》。他們都是各依自宗的教義來解釋《法華經》。當時的智者大師以這部經為中心,別開一宗,是名法華宗,並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三大部。

由此看來,這部《法華經》,不管在佛教的那一宗,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無論誰都不會忽視這部經的價值。
《法華經》一共分有二十八品,<普門品>就是這二十八品中的一品。二十八品的各品教義都是很重要的,沒有什麼甲乙等級的分別。為了便於說明,祇可分為本門和門的二門。

《法華經》的前十四品,就是釋尊垂的一切,可稱為門,後十四品是依釋尊本地而說的本門,這都是釋尊出現於這世間所說的言教。釋尊本是一個宇宙真理的體現者,他老早就成佛而證法身了,依此法身而出現到這個世間來的釋尊,好比一輪皎潔的月亮,把他的影兒現在水中罷了。

這二十八品中既分本、二門,門中的<方便品>和<安樂品>,本門中的<壽量品>和<普門品>,合稱為法華四要品。妙樂大師說:「方便品相當於發心,安樂品相當於修行,壽量品相當於菩提,普門品相當於涅槃。」從發心,修行,而至菩提的覺悟,再由現前的覺悟,而至涅槃的<普門品>,由此又可以明白<普門品>在《法華經》中佔有如何重要的地位了。

<普門品>既在《法華經》中佔著這樣重要的地位,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到處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的慈像,到處有人供奉,亦是這個道理。

妙法蓮華經

<普門品>既是《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的一品,所以詳細名稱應該叫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我們在研究<普門品>以前,不能不先知道《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在佛教的經典中,經題就是一部經的總綱,因為經題能包括一部經所要說的要旨。尤其是這部《妙法蓮華經》的五字經題,可說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總攝了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包括了五千五百卷經的精髓。如果廣開來詳細的解說,就是天台三大部的浩瀚典籍也無不盡在其中。

本經的梵語原名,應該叫做「薩曇芬陀利修多羅」(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薩曇」翻譯中文為「妙法」;「芬陀利」翻譯中文為「蓮華」;「修多羅」翻譯中文為「經」。把這部經由梵語而譯成中文的,就是前面所說的從西域龜茲國到中國來而成為佛教歷史上有名的四大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三藏法師。

《妙法蓮華經》,是釋迦牟尼世尊晚年在王舍城東北耆闍崛山(又名靈鷲山)的地方說的。當釋尊宣講這部經的時候,集合在耆闍崛山上的聽眾,有以文殊、觀音為首的大菩薩八萬人,有以摩訶迦葉、舍利弗等為首的大阿羅漢一萬二千人,其他還有天(天是天界諸神的通稱)、龍(龍是龍神)、夜叉(鬼神)、乾闥婆(樂神)、阿修羅(最暴惡的神)、迦樓羅(譯為金翅鳥,一切鳥中之王)、緊那羅(歌神),摩羅伽(鬼神的一類)等的八部大眾,還有王家的佛教信眾如國王、大臣、富豪、學者等等,都集合在耆闍崛山會場上來聽世尊說法。

《妙法蓮華經》所以要稱為妙法,因為全經所說的教義(法)是甚深微妙的。這妙法的法,是指「十界十如權實」的諸法。十界是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界。在這十界中,又各各具有十如是。

「如是」,是與真如沒有分別,好像是如實如常,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個如是共分十種來說明,我們先就十界中的人間來說:人間一定有人間的相,這個就叫「如是相」;有了外相一定有相當於他的性質或本性,這是「如是性」;有了外相與性質,這就是體,叫做「如是體」;體必定含蓄著力量,所以叫做「如是力」;有力就會向外工作或作業,這叫「如是作」;作就是行為,以這作業為原因叫「如是因」;助成增長因的叫「如是緣」;由因與緣的結合而有「如是果」;例如人是由於前世的因,受了今生做人的果,可是同在人間的人,卻有貧富、賢愚、苦樂等等的果報不同,這是由於所受的報不同的緣故,所以在如是果之後有「如是報」;從如是相之本到如是報之末,完全是不變的真理,這是受自然法則所支配,無論如何都不能改變的,所以叫做「如是本末究竟等」。
從人間界具有十如的道理看來,其他九界各具十如也就可以明白了。

進一步的來說,十界當中,每界都具有十界,因為有性具與性起不同的關係。比如地獄界就具有其他的九界,而人間以上的善界,或出世的四聖法界,當然是都具有的了。可是他所具有的這些界,只可謂之性具,因為他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屬於惡的方面,由於光是有惡性的活動,因而才受地獄的果報。

反過來說,佛界也具有其他九界的性,但也只是性具,而不是性起,因為佛之所以為佛,是單有善的性起,所以才能放佛界的光明。這種說法,誠是天台教理的巧妙真理,我們都應該把它時時刻刻的放在心上來觀察,因為這就是切實的修持,不可把它當作一種純理論來看。
現在放下地獄與佛界暫且不談,單從人間界中具有十界的道理來說一說,就可以看出人間在一界中是怎樣的具有十界了:

瞋恚--地獄 貪欲--餓鬼

愚痴--畜生 嫉妒--修羅

五戒--人間 十善--天上

四諦--聲聞 十二因緣--緣覺

六度--菩薩 究竟--佛界

試從我們人類自己的內心來省察一下,就可知道在一日之中是有十界的因生起了。人在一天之內,所生起十界的因,到底是生起人類以上與諸佛菩薩齊肩的善心多呢?還是生起人類以下地獄餓鬼的惡心多呢?當一個人在早上起身的時候,總覺得心裏如朝日的上升,如晨空的澄清。到了早餐的時候,因了飲食的好壞,就會生起不平的心。當那瞋恚心的生起,就是地獄的心生了起來。及至向鄰人或家族起了爭執,就生起修羅鬥爭的因,生起愚痴畜生的因。感覺肚子在饑餓著,那就是生起餓鬼的心。人們受著外境的牽制,其淺薄的情形就是如此。

有一句叫做「吾日三省吾身」的話,這個三省吾身的決心生起,就是人間具有佛性的證據,也就是有佛界智慧的開始,如是把其他的九界拿到我們自身上來比一比,則人間具有十界是很明顯的了。其他九界各各具有十界,準此也就可知。

拿權實來說,從十界中的地獄到菩薩的這九界,都是指的權,唯有佛界才是實。以迷悟來分,因為九界是權,所以是迷界;因為佛界是實,所以是悟界。因此,所謂妙法,就是指的這十界十如權實的諸法而言。

什麼叫做「妙」呢?換句話說,不可思議叫做「妙」。不管是說十法界,不管是說十如是,都是天地間的自然法則,而在一念心上所具有的。如果講到自然法則的話,那就不是外道的無因無果論了。十如是完全是照因果律所顯現的因果法。因此從自己能顯現十界這一點來看,除了說它是妙法以外,還能說出別的什麼嗎?如果你作了地獄的因,就是你怎樣的厭惡它,也必然要感受那地獄的果報;作了畜生的因,就必定墮在畜生界中;這是自然的法則,既不是佛作的,也不是凡夫說離就能離的。由此類推,則作善因而感善果也是如此。這個都是十如是的法則,是不能移動的,法爾如是,三世古今,儼然長存,除了說他微妙不可思議,實在沒有別的可說。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說妙法即是宇宙的真理,如果把妙法說為宇宙的真理,那就是變成哲理了。這裏只能夠把十界十如權實的妙法,就那樣子放在心上,當為真理就可以了。

如上所說的妙法,若拿我們人類的心來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十界的因,完全是由於一心的迷悟而升沉的,一點不昧因果律。如果能這樣的認清,就能發現觀音普門示現救濟的重大意義,而一心稱名的意思,也就是更進一層的了解了。

什麼叫「蓮華」呢?

《妙法蓮華經》這名稱是羅什三藏法師翻譯的,梵語的原文是「薩曇芬陀利修多羅」,「薩曇」是「薩達磨」的略稱,「芬陀利」本叫「芬陀利加」,若要詳細知道,在《法華玄義》第八卷上把「薩達磨」、「芬陀利加」、「修多羅」,解說得非常詳盡。

「薩」,在羅什以前的竺法護譯為「正」,到了羅什法師時才譯為「妙」,「達磨」即是法,所以叫做「妙法」。

「芬陀利加」譯為「白蓮花」比較正確,本來應該稱為「妙法白蓮華」,簡稱之為「妙法蓮華」。

把「妙法」與「蓮華」結合起來,是取「當體蓮華」與「譬喻蓮華」兩種意義。當體蓮華是取義於蓮華之入污泥而不染,所謂妙法,本來就是清淨的,那個清淨的妙法,就好比入污泥而不染的蓮華。譬喻蓮華是取義於花與實同時俱有。大凡一種植物,都是先開花,等待花落了的時候,才會結成果實。可是唯有蓮華當開花的時候,在萼的地方就已有果實的台座。以花果同時的蓮花,而來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眾生以迷為因,佛界以悟為果。根據上述的十界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當中具有眾生界,眾生界當中具有佛界,從因中有果,從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時,誠然像蓮花的花果同時生出相似,所以取義於譬喻蓮花。

什麼叫做「經」呢?

「經」的梵語叫「修多羅」。正譯為「契經」,就是在上能契合諸佛所說的真理,在下能契合眾生的根機,所以叫做「契經」。同時,經還有貫穿與攝持的兩種意思。貫穿是說如來說法的意義本來是一貫的;攝持是說如來普遍攝化眾生而沒有遺漏。還有如來金口說的教,是亙古今而不易的,所以名之為「經」。

關於《妙法蓮華經》的四字經題的出處,在《法華經》的<方便品>中說:「如是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優曇缽華」,或叫「優曇缽羅華」,或名「謳缽羅花」,譯為「青蓮華」,這是一種祥瑞的花,雖然是有名字,但在世間上通常是見不到的。相傳在如來生時,或金輪王出世時,曾一現這種花。如來開顯法華的妙法,好像是開放了這希有的瑞花,這在<方便品>中說得非常明白。

 

    (本文內容有助於各位善信大德對於佛教的認知,更多的文章內容請參閱以下佛光山網址, 感恩,祝各位善信大徳圓滿善利大富豐饒

本文引用網址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ebook/sutra/pu/default.htm

( 知識學習其他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bob&aid=207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