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師尊週日法會報導 ──
🐯盧師尊說:「佛教講的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清淨識、無垢識。而靈魂指的是中陰身不完全是意識,因爲白馬是馬,馬飛白馬。」
《真佛天空新聞極速報》https://www.facebook.com/nkingsky
2025年3月16日(星期日)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於彩虹雷藏寺主持大隨求菩薩護摩大法會,並開講《大佛頂首楞嚴經》。
下個禮拜天是瑤池金母護摩法會。大隨求菩薩、大準提菩薩、不空羂索觀音,他們的法力都是很強很強的。大隨求菩薩有「隨求八印」:內五鈷印、時輪金剛印、大威德金剛印、尊勝佛母印、三鈷印、單鈷印、虛空藏印、梵篋印。此八印結完後,雙手摩擦三下,再翻轉互拍三次,這是要訣,很重要的。「大隨求菩薩」常隨眾生之願求而施予,你有什麼願望,祂就給你什麼,故稱「大隨求」。「大隨求菩薩」的功德,主要在其咒語《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上。據傳《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所載:迦毘羅大城中,羅睺羅童子於其母耶輸陀羅胎內時,母曾投火坑;時,羅睺羅以憶念此陀羅尼故,火坑頓成蓮華池。又摩伽陀國王無子,以此陀羅尼書帶於其夫人頸下而終償宿願。釋迦牟尼佛是誕生於藍毘尼園的無憂樹下。是閻浮提洲、迦毘羅衛國,釋迦族人,父親為淨飯王,母親為摩耶王后。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說法約四十五年,講經三百餘會,所度之人天,不可勝數,約在公元前五四三年於跋提河畔的沙羅雙樹下,圓寂入滅,世壽八十歲。釋迦牟尼佛是先度化憍陳如五比丘,再度三迦葉,以及更多的國王及弟子。祂常在摩揭陀國、憍薩羅國、毗舍離國之間,來往說法。以前我們有去佛陀的八大聖地,「藍毘尼園」是在尼泊爾。其他的七個聖地都是在印度跟尼泊爾的邊界上。那麼我們有去「鹿野苑」就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還有釋迦牟尼佛證悟的地方叫「菩提伽耶」有菩提樹的。然後到了「靈鷲山」就是我們早上唸經裡的「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然後也去看「七葉洞」就是大迦葉結集五百個人在那個洞裏面。也去看阿難陀的巖洞,也去看舍利弗的巖洞,「竹林精舍」也在那裏。然後我們又到「祇園精舍」,「給孤獨園」,舍衛國「王舍城」,然後又到「藍毘園」,又到「拘尸那」這是佛圓寂的地方。最後我們到了藍毘尼園,就是佛陀出生的地方,那裏的靈氣最重。以前比較困苦的國家他的宗教哲學都是非常有成就都是很偉大。
-------------
【你問我答】
弟子請問:「佛經提到的識是否就是意識,就是靈魂?靈魂是否住在海底輪嗎?」
師尊答:「佛教講的識是不一樣的,在唯識裡面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清淨識、無垢識。』按照唯識所說的『阿賴耶識藏如來』就是如來藏識,有淨還有微細的污垢。而靈魂指的是中陰身但不完全是意識。白馬是馬,馬飛白馬。」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原文: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略釋:
佛問阿難你當初是用什麼來看三十二相,為什麼看了會有愛樂的心。阿難白佛言:因為我用眼睛看見三十二相心裡就產生喜歡,所以我就發菩提心,願捨生死發心出家希望以後也能證得三十二相。佛告阿難像你所講的你心所看所以出家,那麼你知道心在哪裡?若你不能知到心在哪裡則不能降伏煩惱。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這些兵也要知到賊在哪裡。佛再問阿難你的心與眼睛今在哪裡?
歡迎蒞臨【 真佛天空新聞台總網站】 http://blog.udn.com/mylv/article?f_UA=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