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慧律法雨3
2009/09/05 22:57:11瀏覽317|回應0|推薦9

生活禪 

學佛要能有正確的修行觀,才能開啟內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學佛以前還算是很快樂的,但是學佛以後,他自己覺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難過。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來找找,向我「討回」他的老婆。他抱怨:「從他太太學佛以後,每天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做修行的功課,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課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裡,肚子餓得不得了想吃飯,她卻叫我帶著小孩去館子吃。」如此,平日和諧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爭吵。 

在家居士有心學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須認清楚自己與出家的法師在修行上是有分別的;不論修行的基本態度或修行的方法都應該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為他一生的職志,每日必須花很多時間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與修行相關的功課上。而在家居士就無法做到如此,因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個小時來做功課,結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親子疏離,友情消失。因為你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學佛就變成了一種痛苦與負擔。 

事實上,修行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絕不是有了師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飯。 

學佛了,更應先盡到自己為人婦、為人母的本份,將家庭料理照顧好之後,這樣,你用多餘的時間來念佛拜佛、親近三寶,不僅家庭和諧美滿,而自己也更能以觀照的工夫來突破貪欲與執著,巧妙地思惟如何運用佛法待人處事,如此,智慧才能獲得提昇與開發。 

六祖慧能大師曾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得到革新與超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老實念佛制心一處 

老實念佛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有人問我:「法師,我今年七十幾歲了,隨時可能會死,已經來不及參禪悟道,也沒有太多時間去參訪善知識,你可否告訴我有那一種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 

我會告訴他: 其實,不只是瀕臨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修持此法門,念佛法門是老少咸宜的。只要專心持誦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為了趕速度、拼數目,佛號連成一起,字音無法分辨的一直念,這樣無法攝心,當然對修行毫無助益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的念,才會有成就。 

修行辦道無奇特之處,唯有細水長流,不夾雜、不間斷,驀直修去。如果以淨土法門為主,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每日的功課如下:早上誦普門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誦佛說阿彌陀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觀世音菩薩聖號百千聲。 

修行要專精、一門深入,不要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又修別種法門,到最後那一種也學不好。有一位老居士,沒有學佛,也一直沒有因緣聽聞佛法,他可能只是聽說念佛的好處,於是他就自己這樣持誦:「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天,到他臨命終時躺在床上,一時竟不知道是要念「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 

雖然憑著誠心與願力也是能往生西方淨土,但力量總不及專心持誦一佛聖號來得大。 

所以平時學習訓練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遺教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以世間法來看,如果能將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來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當然也是一樣,制心一處,就會激發出無量智慧。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樣,命終時,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明辨佛神 

學佛第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正如止見! 

許多人雖然已學佛了,但仍神、佛不辨。佛教徒應釐清一個觀念,那就是佛與神是不同的。 

釋迦牟尼佛是已覺悟人生、宇宙真理的聖者;他放下一切世俗榮華,在深山叢林中修行,於菩提樹下悟道,繼而為眾生說法,教化眾生,開啟眾生的智慧,去除眾生的煩惱,讓眾生覺悟菩提,成聖成賢。 

因此,佛是超出三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得到解脫的聖人。 

至於神呢?在道家、佛教以及《易經》中則各有異說,但總括而言,凡是有浩然正氣、正直無曲,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的,死後皆可成為神。 

眾神也有正邪之分。如關公、岳飛、文天祥,死後,因為其凜然之忠義精袖,廣受後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而邪袖,則乃是依照邪術修鍊成為精靈的物體,雖亦有神通,但仍脫離不了鬼道。 

此外,還有天神、地神之類,有某些教派說天神皆由玉皇大帝(佛教稱為帝釋,居欲界忉利天)所冊封,如雷神、電袖、水神、火神、稼穡神、禍福神、草木神等;地神如城隍爺、土地公(城隍爺如陰間縣長、土地公則如陰間鄰里長)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神的福報雖然也不錯,可是依然沒有斷除煩惱,仍無法超脫三界,等到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輪迴。 

由此應知,神不是佛,也非菩薩,佛教徒應該加以審慎觀察,以免神佛不分,雜陳供奉,如此怎夠資格稱為正信的佛教徒呢?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人花在批評、毀謗、傷害他人的時間,勝過於冷靜思考了解自己。 

現今人際關係日趨複雜的社會裡,人們常因狹隘的心態,引發利害衝突,產生種種煩惱,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為中心,由於處處為自己設想,產生分別與對立的心,更因個人的主觀,漠視客觀環境的存在,於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導致將心態陷於不平衡,進而造成人我之間的不和諧,導致無謂的紛爭與憂擾。 

像同事之間,雖共處同一辦公室,卻終日互相猜疑,於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計較,動輒相互向老闆告狀,說是自己受盡委屈,要求這要求那,時而滋生事端,破壞辦公室的氣氛;事關自己的利益,爭取也就算了,有時還要涉及無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壓力;此種行為,其實是一顆心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喪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 

例如有一次顏淵在為孔子煮稀飯時,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樣髒東西,於是顏淵就用湯匙將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麼,碰巧孔子在他身後,見狀便不高興地說:「唉!這個顏淵怎麼這麼不懂敬師的禮節呢?」 

孔子將此事告訴子路,子路脾氣很壞、個性衝動,馬上跑去找顏淵算帳;待顏淵講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氣和地向孔子說明。 

 

孔子便集合弟子們說:「我孔丘親眼目睹顏淵偷吃稀飯尚不真確,更何況平常在大街小巷所聽到的是是非非,又怎麼會準確呢?」 

人本來可以過著快樂的日子,但我們卻會為了一點小事,把自己搞得煩煩擾擾,無法寬恕、原諒他人,只想改變別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將會抱憾終身而隨業力墮落。 

 

認識無常 

認識生死輪迴的本質,是學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體認。 

 

生死從何而來?由眾生的起心動念而來。我們起了一個念頭,內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讓人無時無刻不去想它;好比說一個人執著金錢,出門時,心底就惦記著它,整天擔心被偷、被搶,或者盤計著如何聚集更多財富。畏懼死亡也是一樣,走在路上,遠遠地就好像感覺前方擺了一副棺木,非得繞一大圈的路來閃躲它不可。 

心中的執著斷不了,就無法明心見性,那面對生死、輪迴時,自然也將處於恐懼邊緣。 

學佛的人,應學習以平常心來看待無常與輪迴。 

 

永嘉玄覺禪師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無常有一天一定會到來,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面對死亡,就要有我必會死的認知,佛說:「生者必滅,會者必離,盛者必衰。」如此觀想,早日採取解決死亡的決心,才能深入體悟佛法的真義,獲得解脫。 

 

死亡也不是涅槃的等義詞,解脫是指當下無煩無腦,不是人死了雙眼一閉、雙腿一蹬,才叫做解脫。 

一個人透過體驗無常和觀照緣起,自然了解人生的種種變化,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過程的生住異滅,有時雖很美好但也是不能持久;有時雖然痛苦,但時間總是會過去的。所以,不要害怕無常到來,因為「無常」是人生最好的啟示,它讓我們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觀照。 

因此,學佛不只是對死亡的寄託,也不僅是死了以後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已。聽聞佛法的目的,也包含開啟智慧,正確地去看待人生。 

 

無明與業力 

芸芸眾生,一念無明,遮掩自性,困惑造業,由業受苦,終至不能自拔。 

 

依惑造業,業苦無盡,這種重覆的輪迴,在學佛的過程申,必須加以追根究底! 

什麼是「業」?梵語Karman,音譯為「羯磨」,義譯為「造作」,以現代的語法稱作「行為」;也就是說凡是發自於身、口、意的行為,都可以稱「業」。 

 

那麼「無明」呢?無明就是沒有智慧。 

人類常會為了一點點事情,就放不下、看不開。記得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他覺得活在這世界上已經毫無意義,他很想自殺。 

我問他遇到什麼事非自殺不可呢?他嘆氣的說:「我的兒媳婦實在有夠可惡,吃要吃好的,做要做輕鬆的,早睡又晚起,說她幾句,她又不高興。想叫我兒子和她離婚,但又考慮到他們已有三個孩子了;但如果他們不離婚,每天見了她又都一肚子火!這種日子好像每天被刀割一般。」 

我說:「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謝她了。因為她就是你的善知識,如果沒有她這樣的磨鍊,你又怎麼會瞭解世間的苦呢?不如將自殺的勇氣拿來念佛,別理她不就得了。」 

 

我們總是會這樣想:只要對我們好的,才是好人;其實不盡然。有時對我們好的人,卻往往是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痛苦的人;而對我們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們的善知識。 

人,往往就因為看不清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於是境界來臨,受到業力阻擾時,往往不去尋求癥結所在,反而想以逃避的方法(例如:自殺)來解決,如此不僅無濟於事,更是增添苦惱。因此,如果能夠認知:對我們不好的人(或逆境),可能是成就我們;在逆境中打開自己的心結,不正是自性的昇華嗎? 

突破感情的樊籠 

報上登載一則新聞:「一名男子在旅社將他女友的頭砍斷,並挖出五臟;原本這對男女在談戀愛時,是多麼的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卻因彼此的衝突,而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這不正應驗了古人所說的:「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教訓嗎? 

這名男子在殺害女友時,為何沒有考慮到犯下此滔天大罪,將來必須承受多麼可怕的果報呀!眾生往往因一時的衝動或積壓的情緒,一顆心被惡念迷惑住了,絲毫未曾想到,其後果是什麼! 

「業」是一種來自累積的妄想和念頭。 

 

念頭與感情的作用有密切的關係,感情雖不是壞東西,但是一般眾生的感情,大都只針對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對他人就很難流露出真情。 

感情得到昇華,就是愛;愛的昇華,就是博愛;再加以昇華,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最究竟,就是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另一方面,感情若受到過分的發展就容易形成慾望,如偏重於肉體的佔有,到頭來就將會演變成自私而束縛的牢籠。 

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昇華自己的感情,不讓它過度畸形的發展,從實踐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六度)中,轉化與提升自己感情的層次,使感性與理性得到平衡與協調,突破感情的樊籠,成為一個覺悟的人。 

慣性與束縛 

 

業也是一種意識的慣性作用。 

有人很容易起煩惱,碰到一點小事就很敏感;一件事情,今天跟別人說過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潛意識裡,卻隱藏著一股力量,很不甘願,逢人就說,到後來小事變大事,也使別人對他喪失信心。 

 

例如:常說謊的人,欺騙對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飯。但他說一句謊,就必須編造十句來掩飾;十句謊言,就又編了一百句來遮掩。最後,紙包不住火,而受到最大傷害的,還是自己。 

因此,不論我們讀過多少書,是否有修行,腳踏實地非常重要,不要只是培養意識的慣性作用;像說謊成了習慣,不說謊都不行。 

業又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束縛。 

有一位在家女居士來找我,說已經替丈夫生了三個小孩,家庭也照顧得很好,可是每當小孩入睡後,準備要念佛時,先生就會阻止她,不讓她學佛。 

於是她請問我:可不可以先生離婚。我說:「不至於吧?離婚!三個小孩怎麼辦?」 

 

她說:「先生分兩個,我分一個。」 

我說這不是辦法吧!便勸解她:「佛在心中,念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不一定是要告訴你先生!這樣,你先生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在念佛;或者是利用先生、小孩不在家的時間來修行也可以。這麼輕率就談離婚,是不是人沒有智慧了。」 

 

業有時如此,這位女居士為什麼無法嫁給可以和她同修的丈夫?而是嫁了一個阻礙她修行的人呢?這豈不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束縛? 

宰制己念 

 

有一位信徒這麼問我: 

「貓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業?還有是人打死老鼠罪業重?還是貓咬死老鼠罪業重?」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釋?貓咬死老鼠造業了嗎?如果我們瞭解「唯識學」,就比較容易解釋了。 

在六道輪迴中,以人的造業力最強。貓蛟死老鼠,嚴格討論起來,是一種果報。因為貓生來就會咬老鼠,那已經成為牠的本能之一;另外貓被人當作寵物來飼養的,那則是牠的福報。 

而人打死老鼠就不一樣了!佛法講的是起心動念;當我們看到一隻老鼠咬破衣物,就發起瞋恨心將牠打死,這在我們八識田中,就已經種下了惡因。 

 

貓咬死老鼠雖然也是「殺生」,但老鼠對牠來說,是一種好吃的食物,因此貓雖也得承受果報,卻與人所造的業大不相同。 

經由身、口、意所累積下來的行為,即稱為「業」。像身體造的業:殺生、偷盜、邪淫;口舌造的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識造的業:貪欲、瞋恚、愚痴等等皆是「業」。 

貓咬死老鼠,人打死老鼠,就屬於身體所造的業。然而在這個世界中,又以人所造的業最為嚴重;因為人有思想、智慧,可以透過思考來下決定,所以一個人在八識田中所種下的惡因、善念,也都將在生生世世不斷輪迴中接續承受下去。 

因此,佛曾說:「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告訴我們眾生能得到這人身,是很難能可貴的。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在天上成佛,不在惡道成佛,唯在人間成佛,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人是三界六道眾生之樞紐,要向上向善,或向下向惡,對人來說也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我們也常說:「善惡一念間」,所以,如果每一個人都懂因果,行善業,這個世界的環境,也將較為純淨美好。反之,則成為垢穢污濁的地方。 

了解以上的道理,我們也將會珍惜這個世界,也更知道學習控制自己念頭的重要性了。 

 

破我、法二執 

我執與法執,是學佛人最需要超越的障礙。 

「我執」是很嚴重的一種心靈病態,也就是指人無法徹底了解自己,所以對種種有關於「我」的事物產生錯覺,認定為是我所擁有,是我的,因而過份執著,以至於捆綁束縛了自己。 

好比「人世無常」,但是我們往往不去認識、探究無常是什麼?無法給自己一個健康、正確的觀念,通常誤將世間一切視為永恆;直到有一天,因為疾病,住進了加護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懼,才開始擔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瀕臨死亡時,卻們想再與死神搏一搏,不會設法為自己住生預做準備,這就是我執的一種錯覺。 

佛曾說:「人都是活在一種錯覺當中,不知道死神隨時都可能降臨,誤將此「假我」認為是「真我」,以「無常」當作「永恆」,不知「生者必滅,會者必離緣起正觀的道理。」 

而所謂的「法執」,是指無法透視法的真相;是來自於知識上、見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錯誤執著。 

單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並無好壞,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與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教,運用智慧理性的判斷、探討為什麼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會有一種心態,當他專注於一種信仰時,對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態度,逢人就只讚歎己宗,貶低他派,彷彿只有他所選擇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確、最優秀,這就是一種法執。 

因此,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內心存有對我或對法的成見,境界現前,遇到與自己想法意見看法不同時,心中就容易生起煩燥與瞋恨心。但如果能夠放開胸懷,以歡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執的心態就將會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觀自照,境界反而成為反省的工具與修行之增上緣。 

 

所以,我常說修行是點滴的工夫,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做到的確並不容易;一定要歷經琢磨、淬鍊,才能夠超越、解脫。古大德不也是如此說嗎:「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嗎? 

談助念(一)錯誤處理 

 

依照佛教之觀點,生命乃是輪迴不息的一種狀態。 

一般人在生命剛結束之後,神識(第八意識)還沒有脫離身體,仍然有知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全身冷卻,神識也出離了,才算真正死亡,並非只如醫學的觀點,如心臟、呼吸停止或呈腦死的狀況,即宣判死亡。 

所以,當人在斷氣之後,神識尚未離去之前,心靈是最痛苦的時刻,剎那剎那,一生的經歷如電影般,一幕幕重映眼簾。有人會因為感傷於往事而流淚;有人會因貪戀世間情愛、錢財而難割難捨糾纏矛盾,有人因為心願未了,而卻將遽然離去感到悲傷苦惱,也有人因冤屈末伸,而不甘願瞑目而去。此時此刻正是悲苦交集之際,倘若聽聞哭聲或見到喜歡興討厭的人,或被搬動及錯誤的觸摸,勢必對即將出離身體的心靈,造成莫大的打擊與傷害。 

 

一般人,只要亡者一斷氣,隨侍在旁的人馬上就會悲哀啼泣,或撫摟亡者嚎啕大哭,或任意搬動強令正寢,或趁身體未冷時為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強心針,或才斷氣立即被送入太平間冷凍庫,或當天即被轉送殯儀館而兩三天後隨即舉行火葬。 

這些行為對神識來去仍有知覺的亡者而言,算是極為殘忍的一種虐待舉動。 

例如:有一次,我幫一位醫生的母親助念;由於這位醫生在北部上班,母親在高雄,當他得知母親病危而無法及時趕回高雄時,便請我先為他母親助念。當我到達現場時,臨場實際經驗告訴我,她確實已經往生了;可是,當這位醫生趕到時,並不相信母親已經走了,硬是要為她急救、打針。結果,經過一番折騰,死者雙目怒現,全身散發惡臭,嘴巴一直張開,久久無法合攏起來。 

舉出以上例子,無非想要呼籲大家,一般人在氣絕之後,神識仍然是有所感受的,我們千萬勿將一些往昔一直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及錯誤舉動,加諸在亡者身上,致令他們痛苦異常,若讓臨終者升起無可抑止的瞋心怒火,將可能導致亡者墮落到悲苦難忍的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因此,不可不知錯誤處理之嚴重性。 

談助念(二)如何助念 

 

 

人剛斷氣,雖然看起來好像已經死亡,但是,一般人神識尚未完全離開身體,因為其往生之處尚未決定,所以在這個時候為他念佛助他一臂之力,有很殊勝的功用。 

然而如何助念?又該留意什麼呢? 

首先,在我們發現此人脈搏、呼吸已經漸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為他助念。再者,人在臨命終時,已經相當痛苦了,為避免無謂的噪音,助念時應該使用引磬而不要用木魚,誦經也可以省略,只要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即可,時間以八小時以上為最佳(從斷氣時算起)。此外,切記助念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 

至於什麼情形之下,使用木魚比較恰當? 

當人在臨命終出現亂語、怪叫,或是好像見到鬼一樣臉色發黑發青等情形時,就應該敲木魚念誦往生咒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我曾經處理過一個例子:有一位女信徒的父親,由於是在半夜裡睡死,直到隔天清晨才被發現,究竟已經死了多久也沒人曉得,而且當他被發現時,臉色完全發黑。於是從早上八點多開始,雖然二十幾位在家居士幫他助念,可是七、八個鐘點過後,亡者的面色仍未稍褪。 

因此,在這種情形之下,再為他助念已經沒有任何效果,只要敲木魚誦往生咒就可以了。 

 

所以,當知一般人到了臨終的關卡上時,正是四大分離、諸苦交集,自己絲毫不能做主,完全必須依靠他人的幫助。因此,當知助念對臨終者有多大的助益了!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ellie6&aid=329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