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煩惱皆因心動
2015/06/08 14:20:16瀏覽371|回應0|推薦0
煩惱皆因心動

唐朝馬祖道一禪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從這句話而契入悟機,徹悟後隱居大梅山。有一天,馬祖派侍者去試探法常,對他說:“法常,你領悟了老師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師最近又說‘非心非佛’呢!”法常聽了,不為所動:“別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馬祖禪師聽了侍者的報告,欣然頷首道:“梅子成熟了!”


心一動,世間萬物跟着生起,紛紛攘攘,無時或了;心一靜,浮蕩人生複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迹。心的動態千差萬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心的靜態是“涅槃寂靜”。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世間不管如何差別動亂,在悟道的人看起來,千差萬別仍然歸于平等,動亂顛倒終亦歸于寂靜。


日本鈴木大拙在歐洲弘揚禪宗時,有人問他:“釋迦牟尼佛對衆生最後的希望是什麼?”鈴木大拙答道:“釋迦牟尼佛對衆生最後的希望就是:拋棄依賴的心。”人的心常依賴別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牽引,自己無法把持,這就是萬般煩惱的根源。如何來穩定我們的心,求得恒久的平靜呢?


我們心中常有妄想 心、是非心、惡念心、自私心……所有這些妄動的心,要用正動的心去對治它。比方說我們要有慚愧心、懺悔心,時時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歡喜心,對別人的一切都以歡喜之心來包容。我們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歡喜心,便可以接觸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給別人什麼”,不能自私自利,只計念“別人能給我什麼”。那些危言聳聽、挑撥離間的言論,或訛言詆毀、言不由衷的人,實在是“別有用心”。


先有慈悲心,後能進入靜心。什麼是靜心呢?平等心是靜心,廣大心是靜心,菩提心是靜心,寂靜心是靜心。


其一,靜心就是對感情不執不舍。


其二,靜心就是對五欲不拒不貪。


其三,靜心就是對世間不厭不求。


其四,靜心就是對生死不懼不迷。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ellie6&aid=2417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