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把怨仇一筆勾銷
2014/04/09 10:54:01瀏覽300|回應0|推薦2
把怨仇一筆勾銷

直心,是單純的親子之鏡,不強求完美,不渲染情緒,敝開心與心的對話空間,從無我的原點,啟發究竟快樂...... ■ 文╱聖嚴法師

我們常看到有些地區戰禍頻仍,有些地區則長年鬧饑荒,為何那裡的人要受這種苦,難道說是上輩子造的「業」嗎?

這個問題,不能用「上輩子造業,這一生受苦」一句話來輕易解釋。佛教講的因果,不能這樣表相、簡化地帶過。佛教說因果,有大環境的因果,以及個人多生多劫累積起來的因果;種種因果推力,使人在某一生之中接受某些災難。

「業」,大體可分成「共業」和「不共業」兩大類。有個人單獨造作的,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可能與他人承受同一業力,有的雖與他人共同造作,卻有個人程度輕重的不同。

不過,在個人因果之外,還有整個民族的因果。比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主要在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為耶路撒冷聖地的爭奪,那裡既是猶太教的聖地,也是伊斯蘭教的聖地;這兩個種族從古代的祖先開始,爭到現在還未停下來。

猶太人亡國幾千年後,在二次大戰後才重新建立以色列,由於這片以色列的領土上,原來即有巴勒斯坦的住民,他們也住了幾百個世代,彼此互不相讓,造成以、巴衝突,互相攻擊,仇恨愈結愈深,這是民族的因果。

至於個人的因果,是因為累生累劫的「業」的總合,所以誕生在一定的環境中。一生下來,就承襲了自己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怨恨,對於「異」民族仇視以對立,仇視就產生戰爭,屠殺、破壞,怨怨相報,沒完沒了。

站在佛教的立場,怨家宜解不宜結,幾千年的問題,最好能彼此原諒,才能一筆勾銷。彼此有地方住即可,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土地佔為己有,也就是說共生共榮,尊重對方的文化與信仰。其實我到了耶路撒冷,看到當地的百姓彼此間確實是可以和平相處的,不一定每天、每事都有爭端。如果堅持一定要報復,採取激進的手段相互攻擊,則戰端永遠無法停止,戰火也難停息,最後只會相互毀滅,同歸於盡。戰爭最容易造成地區性的飢荒,流行病也會因此傳播。

不同的民族也許會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最好都能回歸每個宗教宣揚「愛」的立場,唯有拋開仇恨,學習包容、原諒、寬恕,才能開啟和平的契機。 唯有拋開仇恨,學習包容、原諒、寬恕,才能開啟和平的契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ellie6&aid=1237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