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9 09:49:31瀏覽87|回應0|推薦0 | |
彰化地檢署一口氣以貪汙罪起訴了十二名國立大學教授,這讓學術界震撼不已。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教育部部長蔣偉寧因此公開發表聲明,呼籲司法刀下留人。
在這三巨頭看來,那些人不過因為買螢幕但拿假發票報碳粉匣帳就被羅織入罪,這是制度殺人。 然而,檢方卻說他們串通廠商業者以少報多,差額就放在那裡的「小金庫」。憑良心說,對於學術生態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檢方的說法才是實情。 台灣的學術界內無奇不有,「小金庫」其實算小問題。 我就聽過一個例子:某名校的兩位教授喜歡在所指導的研究生畢業前夕丟出一堆單據,名目是支領助理費,實際金額卻跑進教授口袋。學生為了畢業,只好乖乖簽字。 撇開法律問題不談,如果這些人A了錢,卻完成一份擲地有聲的學術報告,這還情有可原。真正的問題出在:許多人所交出的成果報告根本就是應付了事,但是他們始終都能拿到可觀的研究計畫。 為什麼呢?這就同毒蟲一樣,上游藥頭的供貨源源不斷,他為什麼不吸毒呢?對學術界來說,國科會就是最大的藥頭。 依照現代的大學理念,大學教授除了教書之外還必須研究,所以這一行的人拿到的薪水包含本俸與學術研究費。不過,大概就是從國科會成立開始吧,申請研究計畫變成了許多學者的例行工作之一。 你盡你的研究本分,政府就同時再給一筆錢當獎勵。相較起來,搞人文社會科學的拿到的經費少,理工領域的則有時非常可觀。每月的一萬元執行費用雖然不多,但是有心取巧的人知道怎樣變更其他項目。 表面上看來,申請有其程序。不過,因為不是統統有獎,所以遺珠之憾經常可見。就結果來說,名校教授的中選率特別高,這本來也符合社會的期待。 然而,某些人的能力似乎就是高人好幾等,所以主持的計畫數多錢也多。瞭解內情的人都明白,學術這一行講究關係輩分,具備這方面優勢的,申請就有如探囊取物。 一旦補助到手了,研究也不用過於認真,因為國科會僅僅要求期末繳交一份頁數不拘的結案報告,內容如何沒人管。 教育部當然也是藥頭之一。五年五百億的計畫下來之後,許多教授也跟著雨露均霑。除此之外,其他部會也各有其散財管道。就以我所知的勞委會為例,這個小單位似乎就擁有不少的資源。 議題雖然類似,但是內容也無大異的不同研究報告仍然不時可見。台灣學術界內「錢淹腳目」,有辦法者自然包山包海。學術水平無法提升,道德倫理卻日趨下流。 三巨頭不是誤闖學術叢林的小白兔,他們一定很清楚問題的源頭出在經費浮濫。只要藥頭依然故我,毒蟲當然就會繼續猖獗。 中國時報2013.1.9黃瑞明(作者為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