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4 22:16:58瀏覽159|回應0|推薦0 | |
大學系所評鑑讓各大學動了起來,台北大學企管系教授陳達新笑說,評鑑前學校常要「燒香拜佛」,還要派出親善大使接待評鑑委員。
對此,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執行長江彰吉解釋,已經一再交代學校千萬不要如此大費周章,委員是秉持著幫助學校的態度,不是來打分數的。 經常擔任評鑑委員的周逸衡教授也說,評鑑時主要著重資料審查,到校勘查只是抽查,接待好壞不會影響評分。 「醒報現場」節目最近以「從頂尖大學看教育評鑑與資源分配」為題,邀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執行長江彰吉、整合型產學合作推動辦公室主持人周逸衡與台北大學企管系教授陳達新。 討論相關議題,節目由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主持,預計在華視教育文化頻道播出。 當主持人問道:面對大學系所評鑑時,被評鑑大學的心態如何?陳達新直說: 「每個學校當然都會緊張啦!」,這就像一張考試成績單,牽涉到校長、系主任各主管的業績考核,若沒達到評鑑標準,當然「就完蛋了。」 陳達新表示,評鑑時各學校無不嚴陣以待,像是規畫學生當親善大使、分配評鑑委員接送路線、招待、吃東西等等。 不只是學校主管緊張,老師、學生都要動起來。評鑑之前,各系所都要努力設法求通過。 周逸衡說,評鑑制度是高等教學進步的動力,他提到:「以前的老師想研究就研究、想教學就教學,完全自由」,近年來因為有教師評鑑,老師們研究不能放鬆。 加上學生對老師教學評量也成為常態,所以老師必須兼顧研究與教學。 由於現在大學數量太多,「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進大學」,以致各系所品質良莠不齊,江彰吉說,教學評鑑就是希望可以提升品質。 好像是身體全身檢查般,請專家去學校查看,有哪個關節需要改進。 不過周逸衡坦言,評鑑制度並不完美,如評鑑時間很短,委員才花1、2天的時間待在學校,了解有其限度。 加上評鑑委員組成也不同,難以統一標準。若評鑑結果不合格,學校也會抗議,評鑑委員還需費心提出解釋,周逸衡表示,評鑑時「很不好的才會列入待觀察,若是普通邊緣的往往就算了。」 但江彰吉回應,評鑑不合格比例只有10%至15%,這代表「台灣高等教育的品質是很好的」,他進一步解釋,不合格比例偏低的原因,並非人情壓力。 主要是因為學校漸漸瞭解評鑑項目,知道如何改善。目前評鑑中心也針對評鑑委員加開培訓課程,為委員建立共識,以達客觀,委員們要抱著幫助學校的立場,而非是來打分數的態度。 「系所評鑑委員有接近2千位,要求所有委員態度都很好是很不容易,」江彰吉解釋說,安排委員參加培訓時曾一再強調希望委員能盡量客觀,避免以個人意見左右評鑑結果。 他強調,評鑑指標都經過討論,評鑑時也有參考學生的意見,力為求評鑑能更加客觀,達到督促大學品質提升目的。 周逸衡在結論中說,高等教育近年來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建議民眾多留意教育評鑑認證的改善,從教育部、評鑑中心網站等都可獲得資訊,對選擇學校、系所有很大的幫助。 本集節目全部內容可在台灣醒報網站上觀賞,另於10月15日(周六)下午一時在華視教育文化頻道播出。 台灣醒報2011.10.4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