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羅書寫的背後
2011/10/01 00:16:16瀏覽77|回應0|推薦0
主張羅馬字台語文(台羅書寫)的蔣為文再度連續兩日到台灣文學館嗆聲,同樣是針對政大台研所所長陳芳明和小說家黃春明。

各大媒體報導多集中在談論當事人的「風度」與「教養」,卻鮮少對這位成大台文系教師捍衛的羅馬字書寫加以介紹和評析。

既未能理解其主張,何以論斷其是非?我們在此試圖就蔣為文的台語文主張略作評述。

根據蔣為文今年6月間在《中國時報》所發表的「漢字的迷思與霸權」一文,他提到:

「早於中國五四運動之前,台灣就用羅馬字(俗稱白話字)在辦報紙、設學校以進行現代教育,並培養出許多白話字作家,譬如鄭溪泮、賴仁聲、蔡培火等。」

蔣屢屢以鄭溪泮、賴仁聲等人做為台語文創作的典範,並以此證明排除漢字的台語文學不僅可能,而且早已存在。

然則,他卻刻意遮掩一個事實:鄭、賴兩位都是教會學校培育出來的長老教會牧師,他們從學校的外籍牧師學會使用教會羅馬字(Church Romanization)拼寫台灣口語,亦即台語白話字。

為了與外籍牧師溝通的方便以及傳教的需求,他們使用羅馬字創作。

賴仁聲1925年撰寫的小說《阿娘的目屎》,以及鄭溪泮1926年完稿的自傳體小說《生死線》,均刊登於《台灣府城教會報》,而後皆由教會系統的「醒世社」集結出版。

賴仁聲在小說自序裡表明:「使用白話字是為了鼓舞會友的信心和品行,讓大家讀有益的故事,為了傳播基督福音之效果。」

也就是說,這些作品多少承載著強化信仰的功能,而且是在相對封閉的教會系統中傳佈。蔣文提到,五四之前,台灣就用羅馬字辦報紙、設學校。

所謂辦報紙,其實就是《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年由英籍牧師巴克禮(Thomas Barclay)所創辦。所謂設學校,其實就是教會學校。

巴克禮牧師1875年來到台灣,來台之前,他先抵廈門學習閩南語,也學會當時外籍牧師普遍使用的閩拼方案,這是台羅拼音系統的來源,台灣長老教會所使用台語羅馬字即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至於蔡培火,他不是牧師,卻也是基督徒,從小在教會中學會台羅拼音,到日本留學之後更受到他尊為「信仰之父」的牧師植村正久鼓勵,推動白話字的普及。

西方的殖民擴張,傳教士有時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傳教士大量湧入中國,面對方言紛雜的廣土眾民,將地方口語羅馬化是他們學習語言、傳佈信仰的必要途徑。

教會羅馬字的使用,各地皆然,台灣也不例外。

台灣文學何其豐厚,蔣為文卻一再指定鄭溪泮、賴仁聲等人的佈道書寫做為經典,而在敘述中卻又刻意隱蔽其教會背景,如此偏狹遮掩,對台文系教學而言,才是莫大的傷害。

台灣立報社論2011.9.28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56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