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孩子的網路禮節,教得來嗎?
2015/10/15 02:16:49瀏覽616|回應0|推薦8
【文/路仁教授】

詩人侯吉諒曾收過一封匿名,似來自科大學生的電郵,要他提供一首詩的時空背景,以寫作業。詩人貼信於部落格,感嘆學生不先介紹自己,問幾行字卻要人寫一堆,很沒禮貌。

該文經媒體轉載,獲廣泛迴響。不管名人或老師,常收到冒失信,對網路禮節都搖頭,但如此行為,是如何養成?

第一個原因是網路有匿名性。若署真名會用心寫,讓他人留下好印象,現在學生在網路論壇發表,可用假名,久了成習慣後,用真名寫電郵,也可能隨便。

第二個原因是電郵免費。過去寫信向人請教,得買信紙、信封,親筆書寫後貼郵票,付出時間、金錢,若對方不回即落空,所以用詞會禮貌。

第三個原因是學生將人性資料庫化。過去我們當孩子,作業不會請教人,若別人不教,就交不出作業,慢慢學會請教禮儀。現在學生搜尋網路資料庫後,不必向資料庫道謝,習慣後也易把人當查詢對象,忘了禮貌。

第四個原因是位階消失。在真實社會,老闆對員工、老師對學生、專家對一般人等,都有位階。在網路上,所有人皆ID,學生習慣平等氛圍後,不易特別看待詩人,甚至視為網路角色扮演遊戲的「詩人」。

科大校長向詩人道歉,說要教導網路禮節,但學生匿名,能確定是他們學生嗎?校長要加強教育,但網路禮節能教嗎?我們將禮節分兩類討論。

第一種是對等式禮節,比如與人問好,說謝謝、道歉,或者鄉下人碰面會問吃飽沒等。此禮節易教,學生學後,與人打招呼、微笑,有愉快經驗後成習慣。

但教此禮節,孩子與人在網路熱情打招呼,卻收不到眼神回應,未生熱情,禮貌難成習慣。相反地,孩子在網上罵人,卻不會被白眼,眼神制約消失,如溫水青蛙,漸漸適應熱諷文化,最後可能出口成髒。

第二種禮節是在確立地位,像在軍隊遇長官要敬禮,宗教儀式要跪拜,開會穿西裝、打領帶等。穿著正式或說課套話,讓自己不舒服,但不如此做,會被團體排斥,產生制約力。在網上,團體制約不見,學生在一個討論群組被排斥,就去別討論群組。

與詩人寫信的學生,或許覺得詩人不回,找別人問就好。學生拷貝問題,到處向人問很省力,或許他在不同群組都丟同樣問題,詩人僅其中之一,自然覺得何必寫尊重、落落長句子,花精力又壓低自己,讓自己難受。

當學生有此心態,網路禮節難教。所以,禮節仍要從生活學習,因生活中不匿名,會重形象,教了才有用,而且生活中有眼神互動,孩子發現應對進對,是愉快經驗,再教網路禮節,才會有感覺。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8&aid=33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