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07 07:03:08瀏覽182|回應0|推薦0 | |
博客傳奇:記憶中永恆的老屋 爸爸前年九月過世,遺願裡最大的一條就是在貴州思南縣興隆鄉老家敖家灣設一個助學金,説明貧困學童能完成基礎教育。因為他自己就是貧困出身,從小歷盡千辛萬苦,方才走出一條求學之路。因此,不願看到一個世紀後,敖家灣的孩童,還陷入同樣的困境,來重複他的痛苦。 我們在一番研究之後,決定委託紐約的滋根基金會(Zigen Foundation)去辦理這項計畫。滋根是個專門在最貧窮的地方,資助學童完成教育,指導婦女學習技能,借此達到扶貧自立的目標。滋根在貴州有過許多專案,但是還沒有伸延到父親老家那一帶。幾經諮詢之後,我們瞭解滋根不能保證把助學金落實到敖家灣這個小小的點上,但可以在思南縣的範圍裡篩選出貧困學童,給予資助。因為,要落實這個專案,並不簡單,需要各層有關人士同意協助合作。我們想敖家灣既然是思南縣的一個小鄉村,能資助思南別村的孩子,不也是一樣?所以大家也就同意了。
滋根行動相當迅速,去年九月,第一批助學金就在興隆以北的銅仁發放了。負責人小蔡事後來問我要爸爸老家的確實地點,看能否有辦法,將來把專案也推往那一帶。我就把興隆,敖家灣,和爸爸上過的石觀音小學三個名字寫給他,好去就地查詢。兩天以後,小蔡發來一個網站,叫我去看上一篇文章,判斷一下裡面指的是否就是我爸的老家。
那網站是一個博客(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a9cdd0100c21q.html),博主安元奎老師 (筆名:行吟烏江),是一位頗具知名度的貴州文人。從他博客的多篇文章看得出他是一個熱愛家鄉的人。在他第一篇博文「天臺寺」裡,我讀到這樣一段的描述:
「這裡的山水,就充滿一種妙不可言的靈氣。水繞山環之間,天臺寺西望敖家灣郭氏故里,北峙大屯號軍古戰場;近與山羊岩一脈相承,遠與石馬岩遙相呼應;下瞰羅鍋寨,遙拜石觀音。”
頓時,我好像考古隊,在茫茫大地挖到寶藏一樣,興奮極了。短短兩行文字裡,有著太多的吻合。難道安老師說的郭氏故里,就是爸爸老家?敖家灣會有幾家姓郭? 2003年底,爸爸讓我替他回一趟敖家灣老家,一來是去上祖父母的墳,兩座墳都是爸爸後來委託堂姐整修的。二來是去瞭解一下家鄉孩童上學,每年資助多少比較合適,因為他已經在籌畫設立助學金的事。除此之外,他沒有囑咐別的使命。我回來後,報告了祖墳和學童上學費用的情形, 以為自己任務完滿達成。不料,爸爸問我,有沒有回去郭家的老房子看看?老房子還在嗎?樹子,林子還在嗎?烏江的水還清得能見到小魚嗎?我才明白爸爸這麽懷念老家,快九十年了,老家和周圍的樹林,溪水和魚,還有那童年的時光,竟然還清晰地活在他的記憶裡。我頓時感到非常抱歉,對爸爸不常流露的心事,我的感應怎麽如此遲鈍!在敖家灣有一整天,被親戚團團包圍,怎麽就沒想到要求他們帶我去老家房子看看!
這個遺憾一直在我心裡, 但已無法彌補,爸爸2010年就過世,其間我們再沒人去過敖家灣。整理爸爸遺物時,才發現他在記事本裡寫道,「老家已被毀。」他也許想,老屋如果還在,敖家灣的親戚一定會帶我去看的,既然沒有人提起老屋,一定是已經不在了。難怪後來爸爸也不問了。我萬萬沒有想到,爸爸去世一年後,竟然有可能找到老家原址的線索。
於是,我冒昧地在安老師的博客上向他詢問,他所說的郭氏故里(博客有相片),是我們老家嗎?正是!而且,安老師有一年為了修復天臺寺,還曾經和爸爸聯繫過, 因而對我們郭家的事也頗為知曉。過了十來天,等天氣好些,安老師還特地再回到敖家灣,把我們老家的百年老屋,還有石觀音小學,好好照了許多相片,傳給了我。相片裡,老屋四周樹子林子,鬱鬱蔥蔥。石板小徑,蜿蜒而上。一切就像爸爸口述那樣,也正是我想像那般,真是不可思議極了。當然,老屋早已年邁失修,面漆斑落,其中只剩一間還保持原貌,別的都改觀了。現在,明顯住著別的人家。倘若爸爸還健在,這些相片一定會令他不勝唏噓。
這遲來的發現,令我們六人都感到莫大的安慰,好像了結了一樁遙遠的心願。彷彿,爸爸對老家的思念,終於得到了回應,也可以安心了。我由衷地感謝小蔡的細心點撥,感謝安老師對故鄉的熱愛,對我們郭家的協助,讓我們意外地,補足了爸爸的一個無聲遺願。同時我也驚歎現代科技,能把地球另一邊的資訊,在分秒間,跨過千山萬水,傳遞到我這陌生人探索的手裡。
這個博客奇遇,讓我心存感恩。為此,願意把它寫下來,和你們分享。願心存善意的人,永享平安。(附上幾張老屋的照片)
郭子文4/7/2012完稿(復活節前夕)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