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7/16 00:20:25瀏覽1034|回應0|推薦0 | |
唐代富商竇義的生意經
竇義是陝西省扶風縣人,他的伯父和舅父都是唐朝的高級官 員,家世顯赫。可誰也沒想到,竇義從小對經商有著極大興趣 。商人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地位比較低,竇義的經商理想最初未 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所以年少時的竇義只能暗中籌畫,等待時 機。 回十幾雙安州特產絲鞋,送給外甥和侄子們。當時其他人都爭 先恐後去挑選,唯獨竇義不慌不忙。等他們挑完後,只剩下一 雙大號的,他拜謝舅父,收下了這雙大號鞋。舅父納悶,你小 小年紀拿雙大號鞋有何用?竇義沉默不語。原來,竇義是想用 這雙鞋作為經商的本錢。他悄悄把這雙鞋拿到集市上賣了,換 得五百文錢,然後去鐵器鋪打制了兩把鋤頭。 五月初,長安城裏榆樹果實成熟了,果籽紛紛掉落到地上。 竇義每天去榆樹下掃果籽,一共掃得了十餘鬥。隨後他去了伯 父家,對伯父說:“我想借住在嘉會坊的宗祠內溫習功課。” 侄子想找個清靜的地方讀書,伯父自然會提供方便,於是竇義 順利搬進了宗祠。竇家宗祠的院子很大,空地也比較多。竇義 用先前準備好的兩把鋤頭,在宗祠院內的空地上挖溝,將榆樹 果籽播種在溝內。不久,每條溝裏都長出了榆樹幼苗。等到秋 天,千萬餘株小樹苗長到一尺多高。 第二年,榆樹苗已長到三尺多高。竇義對樹苗進行了一次 間伐,留下枝幹直挺的樹苗。間伐下來的小樹枝捆起來作柴薪 ,每捆二尺左右,共有一百多捆。這年秋天,天氣陰冷,連降 大雨,他將這一百多捆榆柴運到集上去賣,每捆賣了十幾文錢 。 些已經長成小孩子胳膊那麼粗。他又間伐了一次樹苗,得榆柴 二百多捆。當初他投入的五百文本錢,僅兩次賣柴的收入,就 已經獲利好幾倍。 又過了五年,榆樹苗已經長大成材。竇義砍伐粗大的榆樹做 成蓋房屋用的椽材,共千餘根,賣得三四萬文錢;又挑選出枝 幹大的製成造車用的木料,等待機會出手。此時,他的生活富 足有餘。 竇義以一雙鞋作本錢,成功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除了個人 具有經商天分之外,充分利用宗祠中的閒置資源也是一個重要 因素。 發現並利用身邊的閒置資源,是小本創業的一大法寶。
完成了原始積累,竇義便開始擴大再生產,他開發了一個在 當時頗有技術含量的新產品----法燭。 竇義先以每匹一百文錢的價格採購了一批蜀郡產的青麻布, 雇人縫製成小布袋。另外還採購了幾百雙內鄉產的新麻鞋。然 後,竇義面向長安城各街坊,以勤工儉學的名義廣招小孩子來 打工。報名者踴躍,甚至連朝廷官員家的孩子都跑來打工了。 竇義給他們的報酬是每天發三張餅和十五文錢,他們的工作任 務是撿槐樹籽。先前製成的那些小布袋就是用來裝槐樹籽的。 接下來,竇義又讓孩子們收集破舊的麻鞋,每三雙破舊麻鞋 換一雙新麻鞋。消息傳開後,前來用破舊麻鞋換取新麻鞋的人 不計其數。沒幾天,就換得破舊麻鞋一千多雙。竇義雇人將破 舊麻鞋沖洗乾淨並曬乾,貯存在宗祠院中,又在坊門外買下幾 堆遺棄的碎瓦片,讓工人將泥滓洗去,用車運到宗祠院內,還 從長安西市採購了一批油靛。 原材料準備就緒後,竇義購置了一些必需的設備,開始組織 生產。他招收了一批按日計酬的工人,將破舊麻鞋切爛、將碎 瓦片搗碎;用篩子篩過後,將麻鞋、瓦片碎末與槐樹籽、油靛 混合到一塊熬煮,攪成乳狀;最後做成一萬多條長三尺以下、 直徑三寸的長棒。這種長棒便是法燭成品。 唐德宗建中初年六月,京城長安連降大雨,柴薪價格暴漲 並且嚴重缺貨。此時竇義將貯存的法燭拿出來銷售,每條售價 一百文錢。用法燭燒飯,火力是普通柴薪的一倍,極受消費者 歡迎。 法燭實際上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新能源產品。竇義利用技術創 新,賺得盆滿缽溢。
房地產開發如今是熱門行業,在唐代同樣如此。 地,人稱小海池。獨具慧眼的竇義看中了這塊地的潛在價值, 想買下來。這塊地皮的主人急於將這塊爛地出手,得知竇義想 買,測量都免了,只收三十貫錢就趕緊拋掉了這只“燙手山芋 ”。 竇義買下小海池後,在窪地中央立了一根木杆,杆頂懸掛一 面小旗,又在窪地周圍搭建了六七個臨時商鋪,雇人製作煎餅 、團子等食品。隨後,他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少兒遊戲。遊 戲內容是讓孩子們投擲瓦礫,擊打木杆上面的小旗。擊中的, 獎給煎餅或團子吃。參加遊戲是免費的,街坊的小孩子自然趨 之若鶩,爭先恐後。不出一個月,參與投擲瓦礫遊戲的有上億 人次,所擲的瓦礫已將窪地填平了。遊戲結束後,他在填平的 這塊地皮上建造了二十間門面。由於地處繁華鬧市,這些門面 每天的租金就有幾貫錢,獲利豐厚。後來,人們將這塊地方稱 為竇家店。 作為首富的竇義,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仍然講究降低成本的 策略。設計那個投擲瓦礫的遊戲,目的就是降低開發成本,實 現利潤最大化。 竇義一生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名下的商鋪有上千間,每間商 鋪價值千餘貫,分佈于長安繁華鬧市。竇義無疑是中國歷史上 成功的商人之一,他的智慧和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