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子莫如父--親子相處之道新解
2011/05/29 00:17:30瀏覽761|回應0|推薦2

(台北中山捷運站的公共藝術:母雞帶小雞)

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

今天跟一位長輩在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對於上述那句成語有不同的見解。

知子莫如父原本是講述 春秋時,越國宰相范蠡的二兒子在楚國殺子人,被楚國判了死刑,決定秋後處決,范蠡聞訊,急忙準備了千兩黃金和一封書信,叫小兒子到楚國請他的結拜兄長——楚國宰相幫忙。沒想到大兒子聽到之後,認為父親對他的不信任,而感到生氣,因此,與父親請命要完成這項任務,范蠡基於無奈,答應了此事,同時,另要求小兒子帶一副棺材去接二子。事情的發展如范蠡所料,接回來的是二子的屍體。范蠡為何能料事如神呢?在於他瞭解到兩位兒子的生長過程會影響到他們的金錢觀念,因此,知道大兒子無法克服對於金錢的誘惑,會壞了事情,而小兒子的生長環境是在金堆裡長大,對於千兩黃金不在乎,會達成使命。這也是這個成語的來源。

不過,對於兩千五百年年後的我的想法,卻有不同的想法。

我先講講與長輩的的對話內容:長輩在描述他的二兒子的高中生涯因為遇到不好的女朋友而走了岔路,離家與女友同居,長輩忍心讓孩子獨立在外,不供給金錢。這個孩子也很有骨氣地自己養活自己約兩年的時間,做過各種不同的行業,賺取生活所需。後來,這個孩子就被女朋友拋棄,也與父親和解,回了家。長輩還說:即使忍心讓孩子住在外面,還是去跟蹤,瞭解孩子的生活狀況。最後,孩子回家勒,感覺撿回一個孩子一樣,鬆了一口氣。我當時還稱讚這位長輩說:您可以狠下心來,不給予金錢支助,真是非常有勇氣,許多的父母都敗在這一點,因為溺愛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原本對話到此結束,沒想到後續更精彩。這位長輩的話匣子一打開了,說起他年少輕狂的日子所做的事情:其一,一次曾經幾乎遭遇到生命危急,就是十人同坐一台計程車,這位司機開車也開的很猛,差一點與對面的卡車對撞,當時,長輩親眼看到計程車只用兩輪在行駛,但也撿回一命。第二次經驗是搭火車為了逃票,躲在火車外的兩車廂之間的空間,雙手緊抓著支柱不放,也活了下來,沒有摔死。

這時,我突然恍然大悟說:大哥,有其父必有其子,您兒子的血液畢竟留著您的血,會做怎麼樣的事情,您心裡是有底的,難怪,您敢放他出去住。這時候,這位長輩幽幽地說說:我看他也沒有什麼膽子去做出為非作歹的事情。所以,也放他出去闖蕩,回來,就會回歸本位。唉,這時,剎那間要給長輩的崇拜,就默默收回………

回家思索著這個親子關係處理的議題:大部分長輩幾乎都可以摸透自己小孩的心理想法,第一,畢竟有自己的遺傳基因,第二,也是自己花時間捏把長大的。若做父母的可以瞭解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走偏了,為什麼不能坦承的告訴子女們自己以前所做過的豐功偉業呢?讓小孩去理解自己的某些行為模式來自於上一輩的歷史腳步,也知道自己當初是怎麼解決青少年時期的風暴。若孩子得到這類的知識,那麼,在使壞的某個時刻,會回想起自己的父母當初的決定,說不一定就是救這些孩子的一個錦囊妙方。當父母不願意分享他們的經驗時,孩子們永遠無法從父母的經驗學習並發展出更好的解決之道。

我想,這就是印證了就是一句歷史名言:我們從歷史中所能學到的惟一就是我們不能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東西但是,我由衷的希望,這一句名言,可以被破解。

(後面兩張照片是某一年去了印度,在一個石窟所看到的景象:兩位小男孩手牽著手急急切切地尋找他們的家人,而家人已經在高處眺望著他們。)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riel2006&aid=526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