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6 10:26:27瀏覽1037|回應0|推薦22 | |
家芬是個長期遭受家暴的婦女,沒有人知道。一直到她因為耐不住丈夫的暴力,於是選擇輕生。在她死亡之後,除了她的丈夫遭到撻伐,網路上罵聲連連,大批的網民在兩方的社交網路留下自己的想法,也有人在家芬的社交網路平台寫下:「為什麼不求救?為什麼要讓疼愛你的父母飽受白髮人受黑髮人的痛苦?」 小豪剛進國中,由於性格內向,加上長得矮小,在校內遭到同儕的霸凌,揶揄嘲弄不算什麼,那些小混混就以戲弄他為樂,三不五時就勒索他,要不然就是叫他趴在地上學狗叫,後來小豪忍受不了,拿著刀子傷了十多名同學,事情才被爆發出來,小豪被送到警局,有人同情他、有人認為他自作自受,也有人表示:「為什麼在被霸凌的時候不求救?為什麼要做出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事?」 麗麗是個原本是個個性開朗的女孩,在一次家族旅遊回來後,突然性情大變,再也不笑,也不再與人有接觸,父母不懂發生了什麼事?一直到半年後,學校的老師請家長到輔導室,告訴他們麗麗在半年前的出遊被認識的人性侵,父母大驚,不禁懊悔自己輕信他人,在跟麗麗溝通時,脫口而出:「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旁邊嗎?你為什麼不求救?」從此之後,麗麗跟父母的距離更加疏遠了。 這些例子都只是故事,都是虛設,但類似的聲音,卻常聽到。在受害者的傷痛曝光,攤在眾人面前時,而那些跟受害者關係或遠或近的人,質詢可以輕易的脫口而出。 「你為什麼不求救?」 如此,事情的走向變成只要受害者求救,就可以主導事件的走向,避免更多悲劇或遺撼的發生。 可惜的是,事件的主導者多數時是在施暴者的身上,他們捏著受害者的喉嚨,利用受害者的恐懼,對他們予取予求,一直到受害者忍無可忍,做出了無法挽回的悲劇,人們開始去找事件發生的原因,認為只要受害者當初有所改變,所有的一切就會消失,而忘了當事人永遠不是旁觀者,在當時、當下的狀態,有沒有多餘的精力,或是所謂的勇氣,甚至是年紀、體型、力氣的差異,都讓受害者不得不隱忍下來。 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自己承受,過程是痛苦而漫長的,不管是恐懼還是煎熬,甚至到後來的轉變,也都是自己面對。就像一個人走在路上,不小心踩到圖釘,也有可能被旁人罵:「為什麼不走別條路,而要走有圖釘的那條路?」問題是,在路上放圖釘,甚至造成傷害,都不是受害者一開始所希望的,將改變重大遺撼或悲劇的權利,放在受害者身上,只是馬後砲。 遺撼發生的時候,不是檢討加害者,就是受害者,那些究竟是出自於真正的關心,還是只是想要刷存在感?如果一時口快,說出的話對同情的對象並沒有起到安慰或鼓勵,忍一忍,也是另外一種關心的方式。 同步發載於U值媒:https://udn.com/umedia/story/12908/5021122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