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學之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2021/08/22 15:07:13瀏覽1966|回應0|推薦17


大學之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Morgan  1997.08.15初稿

2021.08 22複審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亦即學而後據予成為「大人」。是故,他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大學一書,係小戴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篇首即開宗明義表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中庸(係小戴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則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老子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又佛家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四者最終都是在追求回歸本性,彰顯本具之般若智慧,辦理經國與人生大事,以了脫生死,究竟涅槃。

大學以「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究竟,透過「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而「治國」、「平天下」之ㄧ貫大道,以達到經國、治世及見性之究竟終極目的。

明明德者,「明德」,大甲:「天之明命」;中庸:「天命之謂性」;佛謂:「人人皆具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王陽明謂:「致良知」;均指人之本性,而「本性本自具足,而非可外求也」。六祖壇經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又說「菩提般若之智,是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需假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一切般若之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明明德,「皆自明也」;儒釋道三家皆然,佛者,自覺(明明德;率性之謂道),覺他(新民;修道之謂教),覺行圓滿(止於至善;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之謂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弘法利生,自度度人」,「迷者佛是眾生,悟者眾生是佛」、「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儒家亦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知止」,是修行的功夫,更需般若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表知止之程序與成效,惟「止」究應止於何處呢?即「止於至善」。佛家修行則重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達見性成佛。

至「」,則六祖壇經謂:「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大學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壇經謂:「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故,修行應首破我執(煩惱障)與法執(所知障)。

大學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指出從「格物、致知」開始,依次可達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謂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覺者(佛之謂也),人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境界。

綜觀整篇大學,首重明明德,亦即從體悟,回歸本性,而重顯般若智(開智慧)開始;吾人皆是在世的修道人,無法遁世修行;佛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腳。」在修持達明心見性後,始能透過般若智,從齊家,治國,而平天下(自覺,覺他),達究竟之覺行圓滿時,就是見性成佛,跳出六道輪迴,了脫生死了。

 (於台灣台北)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