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偕博士爺爺
2008/06/02 12:14:22瀏覽1024|回應1|推薦3

「寧為燒盡,不願鏽壞。」

(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這是馬偕(中文名:偕叡理)的座右銘,

這一句,總是很容易就引發我胸中的澎湃。 

他是我最愛的加拿大人,

儘管我們不曾謀面,年代相差也有140年以上。

這位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超愛台灣,

1872年登陸淡水後(老街的馬偕銅像附近即登陸地)

便將餘生33年奉獻給淡水及台灣,

就在這裡租宿並開設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滬尾偕醫館」,

用醫療、教育及仁道關懷宣揚福音。 

他在日記裡記載對神的盟約:

「我再一次與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

我一生也要在此地——我所選擇的地方,被你差用。

願上帝幫助我。1872.4.7 

感情豐富的我,每每讀到這句,

都可以感動得熱淚盈眶。

那麼有幸,我們是他「所選擇的地方」──台灣。 

期間,他與助手「全台走透透」,

共設立六十多所教會,亦救人無數,

「一手聖經,一手鉗」,即是當時的寫照(鉗:醫鉗)

其中尤以為病患拔牙達二萬顆以上與對瘧疾的診治為最。

但他所醫治的,不只台灣原住民,還有漳泉閩南人、客家人

更有葡萄牙人,甚至是中法戰爭時受傷無數的清兵與台民,

欽差大人劉銘傳都派人前來致謝、褒揚,

馬偕博士因此成為全國性的知名人物,因為無私的付出。

而「偕醫館」1901博士去世後即關閉了,

直到4年後宋雅各醫生奉派來台,醫館才重開。

7年後,為紀念馬偕傳教40週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建造了「馬偕紀念醫院」,

以繼承遺志,續為黎民關懷診治。 

沒有比馬偕與淡水(滬尾)關係更密切的了,

淡水處處有馬偕博士的身影,不僅只偕醫館、牛津學堂而已。

緊臨馬偕街「偕醫館」的,是「淡水禮拜堂」,即淡水教會,

它由馬偕博士親手設立,堪稱北台第一聖會。

屋脊上有小塔,格局有三落,因不敷使用而經多次改建,

曾以外磚飾白灰,而被暱稱為「白色禮拜堂」。

「白色禮拜堂」後又不敷使用,再度擴建;爾後,

再翻換屋瓦為瑞典鋁浪板、更替彩色玻璃,成今日之貌。 

看那仿歌德式教堂的鐘塔直插天際,鐘聲曾遠揚八里;

講台、座椅、聖桌猶保持原貌,百年古鐘和古風琴依舊;

而五扇窗戶的彩繪圖案,莊嚴、慈藹、典雅、美麗;

使得禮拜堂除宗教意義外,也已是淡水的觀光名勝了。 

190162

一生無私奉獻的馬偕博士,逝世於摯愛的淡水

淡水人至今還感念他,特定62為「馬偕日」,

每年並舉行各項紀念馬偕博士的活動

馬偕日是台灣第一個鄉鎮市級的地方性節日,

今年已是馬偕博士登陸淡水136周年了,

而他的後代子孫,甚至在他去世後都不只一次來台,

或宣教,或設計、監建「禮拜堂」,或協助馬偕醫院成立,

一脈相傳的,都是對台灣的愛,對淡水永遠的懷想。 

時光荏苒,街巷幾磚依然?

不曾面識,心卻多所感謝,多所崇敬,激賞。

我佩服悲天憫人的人道關懷者,並惕厲自己能夠學習。

習他們在幫助人的時候,

就是單純地幫助,是發自真摯的「同理之心」,

不問這個()人跟我()有沒有仇,他的國家對我們好不好,

甚至,不會過問他們到底是哪裡人,在哪裡出生,又將如何回報我們。 

謝謝你,馬偕爺爺。

謝謝你在靠岸淡水的時候,沒有因為浪大而退縮;

在上岸之後,也沒有因為日子艱辛困苦而離去。

那麼有幸,

我們是所選擇的地方」──台灣,那麼有幸。 

謝謝你,馬偕先生。

一個道地的「台灣人」,真正的「台灣之光」。

 

(馬偕爺爺看著他當年登陸的渡口。)

(很多人會坐進大理石舢舨中與馬偕爺爺合照。)

(淡水老街馬偕銅像前的「馬偕日」旗幟,中間望去,

便是馬偕街「淡水禮拜堂」的尖塔。)

(更多的圖: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ollytree)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llytree&aid=1922833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哥德式建築
2008/06/09 10:36

在淡水時 經由朋友的介紹

曾去禮拜堂參訪 很喜歡這樣子的建築風格

很溫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