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要不就是把自己變成適合工作的人。」(p.18)
很多如同我的內向人,看到作者書前面說的這句話,應該都會猛點頭吧!回顧過去五十幾年的內向人生,我還真的常在勉強自己配合外面的世界~~一個充滿外向偏好、活潑奔放的世界;至少在工作上必須如此。
自從日前導讀「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後,就大力推薦作者包含這一本的兩本著作,她能從自身問題下功夫研究和書寫,脈絡清楚不說,解決問題的方向都是印證過的;有這麼實用的書,為何還要去看那些虛無飄渺的「雞湯書」呢?
如何證明安靜可以是「超能力」?作者從四個面向來談:
第一部分:談的是內向者的職場進擊之路
「如果是外向者的舌燦蓮花是大砲,那麼,內向者的細心冷靜就是狙擊手,低調而有力地從關鍵小事上改變全局。」(p.71)
作者開始的工作面試是運動行銷部門,本是外向者優勢的天下,但因為她主選:棒球和女足,來自台灣和女性背景完全加分而錄取,但因為內向加上語言障礙,要用更多努力、更長時間才能證明自己。
內向者不會都只有劣勢,就算作者在運動行銷行業實習,遇到種種不利於內向的地獄元素,但內向如作者反而更全力以赴去克服和表現,所以,所有球場工作人員都知道:這個亞洲女孩兒,整個球季的比賽,總是最早到、最晚走、非常認真。
作者整理出內向者常見的職場樣貌,每一件都好像在我曾經有過的樣貌:
1.喜歡提早半小時到公司,或晚半小時離開辦公室,因為那個時候「比較安靜,才能好好做事」。
2.在部落格、臉書上的文筆幽默詼諧,但在網聚中或作家見面會時,卻喜歡安靜地待在角落,微笑著聽別人講話,甚至在大家不注意時就提早溜走了。
3.企劃書邏輯清楚、架構完整、旁徵博引,與在會議中被突然點到作答時不知所措的樣子判若兩人。
4.上台簡報時虎虎生風,獲得全場激賞,但被公開讚賞時卻完全講不出話來,活像想刻意否認自己的能力一樣。
5.即使在短時間內審視近百頁的合約書,依然可以找到最細微的錯誤。
6.下班後,比起跟同事一起聚餐、唱歌、喝兩杯,更喜歡窩在家裡安靜地喝茶、看書充電。
對於內向者的職場求生術,這個部分有很多細膩的描述非常清楚,而且完全可以直接拿來用;我尤其對於兩個議題的提醒特別感興趣,回想當年剛工作,我的內向害羞的確有點辛苦......:
*零壓力的新環境適應法則:
1.面對新文化、新朋友的,壓力很大。
2.開放的空間,壓力更大。
3.有太多需要考量的細節。
4.臨時參與會議討論容易緊張。
*被看見的方法:
1.向上管理,內向者比較善於準備一對一溝通。
2.關鍵簡報時漂亮出擊。
第二部分:談的是內向者的人際攻防戰
「內向者精緻的交友圈,也因為深入專注地經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p.79)
重質不重量往往是內向者人際關係的慣性,因為,面對繁雜的人際互動,內向者容易緊張,而且一緊張大腦就會自動關機;所以,對內向者來說,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很熟的、很可以信賴的、相處起來沒有顧忌的、甚至最好是彼此家人都認識的......。
可是,許多職場的屬性或不同國家的文化,就是比較傾向而友好外向,這對於內向者來說,容易造成壓力,難以拓展有利的人際關係;尤其,當人際發生衝突時更是頭大,作者的建議如下:
*內向者面對衝突時可採取的作法:
1.先離開,整理思緒再回來處理。
2.運用同理心傾聽,但不等同於同意。
3.把握溝通機會,強迫自己開口。
4.放下。
內向者容易隱忍,這對於人際關係來說是不健康的,「對內向者來說,如果因為不喜歡生氣、爭吵,而總是隱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長期下來,不僅對人際關係沒有幫助,還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只談涉及自己的部分被,盡量提供中立資訊或許是不錯的表達方法。」(p.95)
關於人際互動,還有一個很棒的分析,作者提到內向者~不喜歡講電話,尤其是視訊會議之類,真的!因為會害怕講電話的不確定性,也容易有過多的同理和擔心,因此她建議:
1.手機安裝來電辨識系統。
2.先說明方便溝通的時間有多少。
3.多方通話或長時間的電話會議請主辦人先提供討論事項。
4.按照預備好的內容逐項討論。
5.保持自己的說話節奏。
6.指定回覆時間。
7.去電未接再透過郵件或LINE留言。
在談判場上,內向者更是冷靜殺手,因為內斂的特質很可以幫助談判:
1.傾聽:深度傾聽才能看見客戶的更多需求。
2.職人精神:業務關心的是有沒有成交,但職人關心的是客戶買回去滿不滿意。
3.分析能力:內向者擅長的是「研究客戶-傾聽需求-反應」的有效業務模式。
人際複雜的環境,內向者如果欠缺安全感,作者建議可以適度打造一種「可帶著走的舒適圈」,我覺得是超級細膩的內向者保護傘:
1.內向者體溫偏低,容易覺得手腳冰冷,相對穿著要比較彈性,並多作準備,譬如包包裡隨時準備一件薄外套。
2.給自己有界線的道具:一條圍巾、太陽眼鏡、療癒小物,安全感十足。
至於跟「不同性格的人」的相處之道建議:
1.工作表現與效率:表現出最好的績效。
2.尊重:只要能達成結果任何工作方式都受到尊重。
3.幽默:不需扮演急智幽默路線,但可以冷面笑將一下。
4.主動幫忙:善用細心、重視細節特質主動幫忙。
這個部分的最後(第150頁),作者提到內向者的諸多優勢,非常寶貴的分析,我覺得可以給所有內向者更多自我了解和信心,請一定要相信自己:
1.深度思考:相對於外向者的報酬取向,內向者則是傾向「避免危險、節省力氣、減少失敗」的生存策略。
2.善於傾聽:不過善於察言觀色的內向者,也容易放大他人想法,會因此帶來更多壓力;在職場上,善於傾聽的能力有利於談判。
3.專注穩定:能夠長時間全神貫注,「將精神專注在手邊的工作,避免將精力耗費在與工作無關的社交上。」
4.具有恆毅力。
第三部分:談的是內向者的社交場合大逆襲
「越是內向,越要往前坐;越是內向,越要上台講話。」(p.155)
很喜歡作者用「運用內向特質,把公開場合變主場」來激勵內向者,內向者最重要的內在資產就是:能量,在參加任何社交活動之前,都會需要搞清楚:到底為什麼要參加這個活動?用積極的正向思考和準備,擴大自己舒適圈和適應力。
關於準備之道,社交場合前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1.非去不可的理由是什麼?
2.主辦單位是誰?有誰會去?多少人參加?
3.這場活動與我(我的工作)有什麼關聯性?
4.與會者當中有認識的人嗎?
5.除了社交外,在那個場合還可以做什麼?
然後,適用於社交場合行前準備的使用建議:
1.照顧好自己:譬如早點到場暖場。
2.知己知彼:譬如準備好介紹自己的方法。
3.先想好「如果續攤......」。
4.找好撤退的方法。
5.穿著亮眼但不誇張。
適用於社交現場的實用建議:重點要放在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而不是交換到幾張名片
1.慢慢融入。
2.準備好口袋話題。
3.幫忙主人。
4.聚焦在小組對話。
進一步,適用於社交活動之後的聯繫建議:
1.建立追蹤行程表。
2.介紹互相認識。
3.積極使用社交媒體。
特別針對最緊張的「上台」,建議例行公事或固定儀式,可以幫助進入狀況避免焦慮;關於上台焦慮,對內向者而言有兩件事可以更有幫助:提早到場和單獨的留白時間。安排上台慣例的小技巧:
1.降低演講頻率。
2.區分型態,逐步練習:演講、廣播、錄影、電視訪問著重的技巧不同。
3.正面增強:與其事後懊悔,不如記下反省的內容,作為日後改進的參考。
尤其針對內向者擅長的:社交軟體,有不用碰面的降壓效果,要增加社交能力,作者強調打開社交軟體之前可以著重:
1.你的目標群眾在哪裡活動?
2.你希望多容易被找到?
3.你選擇的平台可靠嗎?設計對使用者友善嗎?市場佔有率高嗎?可以讓我更容易分享我要傳達的內容嗎?
4.你選擇的平台重點是公司或個人,或兩者兼具?
不管是一般人際或職場需求,會議,都是必備的能力和過程,要為參加的會議,創造出自己的戰場優勢,所以特別重要的是~高效會議的組織技巧:
1.線上、個別動腦會議:先把想法整理出來再動腦開會。
2.控制會議人數:人數不要太多。
3.要求充分準備:先看過資料。
第四部分:談的是發揮天賦吧!內向者的自我提升
「找到自己定位、善用自己的特質、發揮優勢,內向者當然也可以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走出自己的發達之路。」(p.210)
心理學家也是暢銷書作家Adam Grant總結成功的重要特質是:謙虛,其特質容易表現在三個面向,相較於外向者,這三點剛好也是內向者很容易具備的特質:
1.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2.將團體利益至於個人利益之上。
3.永無止境的學習。
事實上,大部分人都同時具備內向與外向兩種特質,只是我們會因時因地調整,也會隨著年齡而成長、調適和拓展,所以,成熟的內向者也可以受到矚目,更可以當一個優秀的領導人。
「最有效率的領導者不是內向者或外向者,而是隨著學習,逐步修正為中性性格的人。」(p.212)
作者鼓勵內向者要創造自己「零的領域」,能刻意安排自己專屬的「安靜時間」,推薦老派但有用的專注技巧是:
1.特定時間才接收訊息。
2.早起(或晚睡):把握能量最高的時段。
3.創造個人空間:預定一間小會議室。
4.獨處:午休一個人到公園休息。
5.轉換環境:如去泡茶的一小段時間。
以一般團隊和人群來說,內外向混搭,彼此相輔相成才是最棒的團隊合作,要讓內外向混合的團隊發揮最大戰力可以試著:
1.了解團隊成員。
2.開誠佈公的討論、溝通。
3.彈性設計工作時間與方式:譬如保留在家上班的自由度。
4.鼓勵內向者發言、鼓勵外向者傾聽:「研究指出,在一個6人會議中,60%的發言都會落在其中二個人身上;會議人數越多,這種發言集中的狀況會更嚴重。」(p.226)
內外混搭,團隊中同時有內向者與外向者,形同同時擁有兩個世界的優點,進一步,相較於外向者的活潑和主動,可以試著更積極激發內向者的天賦,作者提醒我們與內向同事合作的小秘訣有:
1.分配中目前盡量提供充分資訊。
2.留給內向同事思考與作業的時間。
3.內向同事可能不會在動腦會議上坦白地提出許多想法和建議,但可以去問他們。
4.緊急應變方案、B計畫、風險管理交給他們就對了!
5.不需太多監督。
6.若想知道執行進度,就訂定時程和目標,請他們主動報告。
「向上管理」是我很讚嘆作者的一項提醒,相較於外向者較容易對於上級管理者的互動,內向者往往容易有「估價過低症候群」(undersell syndrom),其症狀是:過度沉默,以至於主管或其他人不知道他們所做的努力與成就。要突破這個症狀,作者建議就是:好好忠實紀錄自己的工作軌跡與成就,並呈現出來。
「向上管理的重要守則之一,就是不要帶著問題去找主管,該帶的是答案。」(p.248)
要當個內向的主管或領導者,內向者必然可以塑造自己獨特的魅力,不需偽裝成外向,而是充分了解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且有一些內向者專屬的必殺技:
1.能夠盯緊目標。
2.善於團體戰。
3.低調是優勢。
4.強化傾聽與策略性思考。
5.善用小組或一對一面談。
6.轉化衝突而非避開衝突。
書本最後,關於內外向,作者談到幾個很實用的迷思與解惑很實用:
迷思一:別耍孤僻、凡事說~YES
「手上如果有太多事情的時候,建議內向者有意識地先進行計畫與診頓,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必要嗎?]及[效益是什麼?]或是[如果不是我親自做還有什麼方式?]區分出輕重緩急,找到並盡量維持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適當比例,確保不會耗費龐大能量或犧牲工作品。」(p.264)
迷思二:人人都該跨出舒適圈
「與其逼迫自己嘗試或挑戰每件事,內向者可以做的事按照自己的步調,穩健但紮實地擴大守備區。」(p.266)
迷思三:內向者保守、膽小
作者舉台灣首位挑戰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選手陳金鋒為例,他是典型的內向者,長期待在枯燥單調的小聯盟,連駕照也是很多年後才去考,因為他沒有太多出去玩的慾望,這就是內向者優勢:專注;他強迫自己吃牛排和馬鈴薯,因為運動選手身體所需,這又是內向者的另一個長處:為了目標專心一致地投入。
迷思四:斜槓世代VS.專準主義
作者強調:也許對內向者而言,專準主義工作型態似乎比較符合,但真正決定斜槓或專準的並非內外向,而是必須清楚衡量:興趣、能量和資源等主客觀條件。
迷思五:演久了就是真的
真相是:不要盲目的演,內向者為了長期作戰,寧可保留氣力,才是長久之道。
迷思六:內向者不擅長團隊合作
「內向者擅長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喜歡鋒芒外露,注重和諧,通常是團隊合作中的好咖。」(p.272)
#阿得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