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地一再發生大型災難,從印尼亞齊南亞海嘯開始,接著是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海地震災,以及震驚全世界的日本福島地震、海嘯與核災的複合式災難。
台灣的紅十字會,經常收到來自IFRC(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資訊,希望我們能夠給予國際上這些需要的國家援助。
儘管我們在賑災救援方面成績斐然,但是在國際災難醫療上,我們熱心有餘,在執行模式上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空間。
以往台灣的救災模式都是個別的模式,醫學中心和公益團體會分別組成醫療隊到災區去義診,但這樣的模式,通常都不會在災區待得很久,大概一至兩個禮拜後就必須要從災區撤退。 國內各救難團隊中,做得最成功的應該是「慈濟」模式。
慈濟模式賑災 行動快速
慈濟模式不以醫療為主,而是以賑災為主,它最大的優點就是他們的行動非常快速!他們在有慈濟分會的地方,由當地就可以出動賑災,因此在災難發生的24到48小時之內,就可以趕到現場,甚至連美國911事件時,他們也能夠在第一時間進到災區賑災。
國際紅十字組織也是非常有組織、有規範、有標準作業程序的一個國際醫療救援團隊,全世界的紅十字會員國有189個會員,但能夠出動醫療隊的只有18個國家。其中比較有規模的,像是挪威、芬蘭、德國、法國、西班牙、加拿大及日本,他們都是隸屬在國際總部指揮下的18個救援隊之一,統一由國際總部來調度、發動救援。其中有些醫療隊,規模甚至可以達到野戰醫院的規模,開到兩百多張病床,作業時間最長曾達到一年之久。
日本模式 值得參考
鄰近台灣的日本紅十字會模式,值得我們參考,日本有92間紅十字會醫院,他們指定其中5間比較大的醫院為國際災難核心醫院,提供「基本醫療照顧」的醫療隊,在災後5到7天內到達現場,提供疾病治療、婦幼衛生、預防接種、心理諮商等各項服務。每個醫療隊小到從5、6人,大到20、30人都有可能,就看災情的需要而定。
台灣目前考慮要參考日本模式來進行,日本醫療隊有一定的規範、清楚的標準作業程序,並且有一套嚴謹且國際通用的訓練制度。
國際醫療隊和我們以往作業方式最大的不同是,每當他們一個團隊出去救災,至少可以自給自足一個月,不需要靠外界的水、食物、藥品等物資,不帶給當地任何的負擔,也才不會讓救災隊自己淪為災民。像日本的醫療隊,最長可以在災區援助4個月,救援隊交接4次以後,就一定會交還給當地的醫療單位繼續執行。
即興式的作業 災區困擾
即興式的作業模式,其實會對當地造成一些困擾。
因此,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目前就是想讓過去各醫院團體單打獨鬥、臨時支援的狀況,轉變為有制度、有準備且資訊充足的模式,但又能保持像慈濟模式那樣有彈性、迅速又機動的方式。
目前紅十字會將與10間醫學中心與2間聯合醫院(衛生福利部醫院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簽約作為紅十字會的核心救災醫院,當災難來臨時,第一線動員。紅十字會有其他國家的紅十字會的合作管道,所以紅十字會就是一個平台,成為政府與其他醫院間溝通、協調的橋樑,這是紅十字會的應該要好好發展的長處。
邁向國際社會的里程碑
我們並不是要否定以前的努力,過去所做的都是對的,也做得很好。但是,透過標準化的方式來推動國際災難醫療,好還可以更好。
希望這一切努力會讓台灣更實質地參與國際事務,踏入國際村,讓世界看見台灣在災難醫療上面的實力,這是台灣醫學中心的一大步 ,也是台灣邁向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