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公共意識的孩子,誰造成的?
場景一:中餐廳裡,一個約莫小學三年級個子的男童站在桌旁的走道興奮回報:『媽!我洗好手了!』。但或許孩子覺得正與同桌的人談話的媽媽沒給他應有的回應,於是又再重覆一次,邊說,手還揮動著要引起注意,而他身旁還有位或許是帶男童去洗手的大人,兩人擋住了走道,男童的手還差點揮到正準備上菜的女服務生,但這一大一小渾然無感,倒是女服務生或許遇多了,急忙喊了聲『小心!』,同時穩住手上的菜並避過。
場景二:一家四口走在街上,以爸媽為中心,兩個國、高中年紀的孩子就任意地在爸媽旁時近時遠的,一家四口打橫晃著走,飛鳥似的,結果是,他們一家身後的行人都不好走。
類似情況還有,像是,幾個學生,只一人在操作捷運售票機,但其他幾位卻橫擋在鄰近的售票機前聊天,結果是,防礙了其他購票者使用售票機的自由;又或是,一群學生站在走道中間興奮聊天,渾然不覺佔去了走道二分之一空間的他們,中流砥柱還沒當成,倒是先抵住行人的通行了。
這些,都是出於缺少公共意識的自我本位的行為,對公眾所造成的影響。
這一、兩年,『公民』是個很熱門的字眼,但被提及時,往往窄淺的只剩下『權』,好似公民先天就是個沒有『責任』的概念;至於『素養』兩字,也好像與『公民』是八竿子打不著似的;但現代人的生活不可能與社會毫無連結,若事事狹礙地追求私人利益的超越,不理解,或根本不認同個人必須透過約束自我行為,以維護共同團體中他人的利益,根本不夠資格被稱之為『公民』。
在公共場合中,透過對所處場景的分析,做出什麼行為才達到『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為限』的判斷,其實也是『個人思辯能力』的展現;而具有健全思辯能力的個人,是不會天真地將『權利』與『是非』聯結,也於是乎,當個人的自由無法依其意願任意發揮而被勸阻、制止時,才不會盲目地反而責人不通情理才是有錯,也更能釐清真正的是非。
那麼,這些缺少公共意識的孩子,誰造成的?
再看一個場景,昨天才遇到:美食展裡人潮眾多,大部分攤位間的走道,不過就兩個大人的肩寬再多一些,但一位新手爸爸,就這麼任一個一歳多左右的女娃兒坐在地上玩著小車,還帶著一臉吾家有女的喜悅,結果是,人流不得不避開他們父女,而儘管那對父女身旁很明顯地,因來往人的刻意迴避,而空出了一大塊空間,但那位爸爸仍只是對週遭環境無感地蹲在那...開心笑著。
相關文章:小孩失控,誰的錯?
家長的身教言教
最大程度的影響了小孩的人格及價值觀
說聲對不起何妨,
再加上謝謝你,
對方會自覺羞愧的。
當然是大人們的錯誤示範
同理、尊重與公德心
隨著個人自我意識抬頭而日漸薄弱了
發現自稱 "不能正經"的人 對道德, 素養, 教育子女, 為人處世, 價值觀, ... 都特正經!
這種 Sense of discipline 是天生的, 還是後天培養的?
Apple
現在即使在矽谷這樣的高教育高收入區懂禮節的人也很少了。
我每天飯後走路,常常遇見對面三兩成群的聊天者走來,擋住了我這方向的交通,也忙著聊天視若無睹。(Rule是不管你們有幾人,都該維持雙向交通的暢流,不能擋住來線交通讓人得擠著過)
這十多年來我只看見過一個年輕白裔媽媽,看到我走近,馬上把她才學步走路的兒子從路中央拉到一側,蹲下來跟他解釋:我們不能擋住路,讓別人不能通過。
我感動得差點忍不住跪下來親吻她的腳!(figutively speaking!)
早年的台灣課本,有教育行走的方式,
超過兩人,不可並排,第三人應走在後頭,一類的.
這是基本的公民教育方式,但現在?
傳統的禮儀或無法樣樣跟上時代,
但有些根本到影響個人與團體中其他個人如何平等地享有權利、負擔義務的禮法,
是該被重新重視的。
不能正經 於 2014/11/12 12:50回覆「擋路」的情形不只台灣,我在紐約也常遇到
不過還沒有任由稚兒在擁擠的街市「佔地」玩耍的情形
那位爸爸顯然太得意女兒會玩車了,忍不住現寶
一直以為,很多事不用和他人比,
因為一經比較,人往往將自省的能力降低了,甚至失了自省的能力
只要不去想"別人也是如何如何",
只是直搗個人言行於團體生活之中是否須檢討的核心,
我相信,那才是人性提升並進而和諧團體生活的關始.
不能正經 於 2014/11/12 12:43回覆民族基因問題? 也就集體的民性?
自我意識過於強烈, 自己的存在感過於強烈, 以致集體地有己無人.
若是如此, 家庭教育沒用, 學校教育沒用, 社會教育沒用.
只有集體基因改造!
(半開玩笑啦)
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更需要公民意識 !! 鄰近的日本就是很好的學習模範 !!!
(不知道按到哪個鍵,字變醬大? .... 最近怪怪滴 ~ )
部分同意賈媽的看法,但以我來說,無論人口稠密與否,符合"公民"的標準是不變的。
至於"對不起,借過",我從來不說,
因為,於公共場合中,大家的使用權是平等的,即使先來的,也不應恣意而防礙到後來之人的使用權.
若有人擋路,我一概說:讓一下(讓)。
擋了他人的使用權利,該說"對不起"的是他/她,不是我。
不能正經 於 2014/11/11 17:00回覆現今的家長, 把身教的權力放棄了, 只覺得有盡到"養"的義務就好.
其實這問題不只在台灣, 最近在灣區也漸漸看到, 看到好像是孩子沒有公民意識與素養, 但也是我們這代為人父母需要省思的問題了. 父母若只把重點放在孩子有吃好穿好, 功課好不好, 學了什麼才藝, 贏了什麼獎杯, 哪來的時間做親子溝通更別說這種看似小事卻是必要大事呢?
是的,現在的父母自身該做檢討了.
一方面吸收教育新知,像是,品格教育,EQ,情緒管理,世界觀...等等,
但有沒有想過,其實都仍是把家庭教育的功能向外釋放,
有沒有想過,透過和孩子的交談、互動,找出最適合教育自已孩子的方式?
不能正經 於 2014/11/11 17:0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