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與開展-參與北京台灣會館籌備始末 - 王美祈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王美祈的部落格
作家:chichi
文章分類
    Top
    交流與開展-參與北京台灣會館籌備始末
    2013/12/03 21:43:53
    瀏覽:30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交流與開展

                                  北京台灣會館與台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聯繫始末

    參與北京台灣會館籌備的機緣

    20105月北京臺灣會館的重新開館,在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深受兩岸臺灣同胞的重視。在籌備期間,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的領導,及會裏工作人員皆全力投入,他們的辛勤造就了今日面目一新的臺灣會館。

    今年1月北京市台聯宣傳處白錄英小姐給我電話告知正在籌備臺灣會館重新開館的工作。他們在收集與會館相關訊息的過程中,得知孫中山先生逝世時,當時在北京的臺灣同胞寫了一幅挽聯祭悼孫先生,但只得知其內文,卻不知上下款,他們想知道是哪些臺灣同胞提出的。由於我來北京多年,在宋慶齡故居擔任海外顧問,一直從事文化交流的工作,於是,他們找到我幫忙。我即時聯絡了宋慶齡基金會宋慶齡研究中心的何大章主任,並將聯文告訴他;何主任同時也是研究孫中山的專家,他說常常見到該聯文,但一時想不起來在何處見過,他就幫我查找。不久,他給了我回音,並說在民革中央出版的《孫中山畫傳》上有此圖片。我聽後非常高興,因為我剛好擁有這本畫傳,這樣就證實了那幅挽聯是當時北大臺灣學生會所撰寫的。於是我馬上通知台聯宣傳部,宣傳部王惠霞處長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帶著同仁到我處來拍照。於是,會館又多了一件可供展出的文物。

     2月初我要回台過年前夕,葉芳副會長委託我,希望我利用回台之便,協助台聯徵集臺灣進士施士潔先生的相關史料及聯繫其後人。


    施士潔與臺灣會館的一絲連系

    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北京臺灣會館曾經是清末臺灣舉人進京趕考的臨時駐地,也曾是日劇時期,臺灣文化界在京的落腳之地。臺灣會館的建成,眾說紛紜。但根據一位元北京民俗研究者白鶴群的著作《北京的會館》裏談到施士潔與會館的一些關係。書中提到:

           施士潔(1856-1922),字舫,諱應嘉,號耐公,晚署定惠老人,是施瓊芳的次子,父子二人是臺灣科舉史上唯一的父子雙進士。施士潔與丘逢甲、許南英為時人合稱為臺灣詩壇三巨擘,著有《後蘇龕詩抄》,《後蘇龕詞草》,《後蘇龕文稿》等。」

           1893年,施士潔舍宅為館,在福建同鄉會的幫助下,在宣武門外後鐵廠胡同興建全台會館。自此,臺灣同胞在京城有了自己的家。

             1896年,施士潔或慮所處偏僻,又遭遇火災….,故於年間賣舊置新,在大蔣家胡同(現崇文區大江胡同114號)另建新的會館。成為在京城臺灣同胞人交流感情、溝通鄉誼、互助鄉親的重要場所。」

    施士潔當時聲名卓著,對聚集在北京的臺灣人,想必起到領導作用。因此,在沒有其他確切的文字記載下,這段文字就不能不受到重視。


    聯繫施姓大宗祠的經過

    我於2月初回到臺北,幾天後展開聯繫施姓宗親會的工作。開始時極不順利,從台南市政府觀光文化處,一直聯繫到社會處社會行政科,都不得要領。施姓宗親會曾經留下聯絡訊息,但時間久遠,人事更迭,所有訊息都已無用。後來,還是了友人,幾經輾轉才找到一位曾經擔任過施姓宗親會的會長施性全先生,但談到施姓的歷史,他全然不知,宗親會只負責會籍事務。所幸,從他那裏得到施姓大宗祠主任委員施義修先生的聯絡方式,自此對施士潔一脈後代在臺灣的情況才稍微有瞭解。

    據施義修主委告知,施姓宗親有兩個團體,其一是「台南區臨濮施姓宗親會」,屬人民社團,沒有什麼活動,只做會員名冊的管理。其二是「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屬性是祭祀公業,他們的場地提供給文建會推動文化活動之用。施主委還對臨濮施姓的由來做了說明。他說:遠在春秋時代孔子門生有一叫施之常者,住在濮水之濱,被周天子封為臨濮侯,故施氏堂號即為「臨濮堂」。這表示施姓大宗祠有很正統的傳承。

    目前施姓大宗祠裏供奉了施瓊芳,施士潔父子的牌位,施士潔之父施瓊芳的墓地現在台南,施姓大宗祠並將其申請列為了古跡,而施士潔據說終老於鼓浪嶼。目前得知海內外仍有施士潔的後代存世。

    到了2月中,我本來想親往台南一趟,收集施士潔的相關文物,但由於正逢過年,家裏又比較忙碌,因此並未成行。這期間,我仍不間斷與施主委保持聯絡。在與其接觸的過程裏,我一直感到他很謹慎小心,頗有戒備。我想這是由於他沒有與內地事務接觸的經驗,也有臺灣政治環境的因素。我只能用自己最大的誠意,宣導臺灣會館在北京的重要性,喚起兩岸臺灣同胞原本同文同種的意識,提醒他兩岸的文化交流迫在眉睫,希望得到他們最大的支持。

    此次的任務,還需要訂購一些相關的書籍。如:增修臺灣府志,還有施士潔的《後蘇龕文集》等等。前者聯絡好出版社,談妥相關事宜,方便台聯訪台時可立馬取書。後者與其他文集捆綁,無法單買,對此事我心裏還頗感遺憾。

    但是,在尋訪施姓宗親的整個過程中,能尋找到施士潔這一脈的後代,也算一樁佳話吧!


    雙方會面,施姓宗親大力支持

    過年期間,台聯宣傳部通知我,222日他們一行會到臺灣,屆時要訪台南,我可以跟他們會和,同訪台南施姓大宗祠。我與施主委商定好去訪時間,不料台聯臨時得到通知,要給高層做一個關於臺灣會館的重要彙報,赴台時間因此有變。此時,可想而知,北京市台聯的時間相當緊迫,因為57的臺灣會館開幕在即。我原本確定25日返京,為了配合台聯赴台時間,於是我將返京時間延後至34。因為,一直都是我跟施主委保持聯繫,我們私下已像朋友一般,我想如果我能同行,可以分擔台聯聯繫安排的工作。但是台聯訪台時間一直無法確定,我由於北京還有其他任務,34必須返京。於是,只好將與施主委聯絡的全部資訊轉交給白錄英小姐,讓她繼續接手。

    施主委對臺灣會館的事情非常支持,施姓鄉親熱情接待了台聯人員,當日施主委還邀約了歷史學者與台聯人員座談,雙方會面非常圓滿。施姓宗親還贈與台聯難得的施士潔《後蘇龕合集》,及泉廈日記。到此,我也總算不負台聯託付我的使命,任務圓滿達成。


    對台聯與臺灣會館的期許

    臺灣會館的重張,北京市政府與北京市台聯投注了大量的金錢與心力,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臺灣會館將迎來新的一頁,新的歷史,在座的我們都在這歷史時刻成就了這一事件,大家一定都感到與有榮焉。

    現在臺灣同胞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台聯一定會像家人一樣給予大家關照,這將帶給兩岸臺灣同胞無限的溫暖。此外,我期許台聯善用臺灣會館,將其打造成京台兩地各項交流活動的首選場地,塑造其成為京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平臺。在這一方面,台聯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台聯還應該在兩岸交流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借助臺灣會館這一平臺,將兩岸同胞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台聯應該不只是將臺灣同胞帶進內地,更應該借由臺灣會館這一平臺,發揮會館展覽,聚會等推動公共文化的功能,將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介紹給來訪的臺灣同胞。並且,也要將臺灣風俗習慣,名勝特產介紹給北京(甚或全國)的老百姓。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兩岸的互相瞭解,互相交流。經由充分的認知,兩岸才有希望攜手走向和平統一的道路。


    2010-7-27 於臺灣會館座談會講話

    2011 收錄于臺灣同胞聯誼會30周年紀念集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