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與榕樹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樹木,但松與榕兩字的台語竟然可以同音,你知道為什麼嗎?另外,就是松柏坑是位於南投縣名間鄉知名的道教聖地,你知道「松柏坑」的台語說法嗎?
根據《閩南語辭典》的解釋,松字的文讀音是siông(單字不成詞者,無義項),替代音是sóng(單字不成詞者,無義項),白讀音是tshîng(單字不成詞者,無義項)。
再根據辭典的解釋,榕字的白讀音是tshîng,釋義是木本植物。常綠喬木,葉成橢圓,深綠色。有氣根,有些長及地面,生於熱帶,高三、四丈,果實小。小株者可為觀賞盆栽,亦為常見的公園、行道樹。文讀音是iông(單字不成詞者,無義項)。
接著根據《異體字字典》,由於異體字不容易輸入或無法輸入,故在此以部件的組合字呈現。榕字的異體字有2個,第1個字是公在上,木在下。松字的異體字有9個,第2個字是公在左,木在右;第3個字是公在上,木在下;第9個字是容在上,木在下。由於松字與榕字的異體字竟然有相通,難怪其在台語讀音也相通。
松字若唸成siông,例如松山Siông-san;若唸成sóng,例如馬拉松ma-lá-sóng;若唸成tshîng,例如松柏坑(tshîng peh khenn或tshîng peh khinn)。
根據愛台語網站,榕字除了唸成tshîng,也可以唸成tsîng。再根據實務上的採集,松字的白讀音除了tshîng也可以唸成tsîng, 因此,松柏坑的台語也可以唸成tsîng peh khenn或tsîng peh khinn。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3) 愛台語網站
(4)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