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閩南語辭典》,天牛的台語是牛角𨂿仔。近義詞是牛角𨂿、牛犅𨂿、山牛犅。「牛犅𨂿」這個詞語要怎麼解讀呢?請看本文介紹。
《閩南語辭典》對牛角𨂿仔的解釋如下:
牛角𨂿仔,音讀是gû-kak-uainnh-á。釋義是名詞,天牛。昆蟲名。近義詞是牛角𨂿、牛犅𨂿(音讀是gû-káng-uainnh)、山牛犅(音讀是suann-gû-káng)。
可惜的是該辭典並未對天牛多做解釋,因此可參考《國語辭典》的解釋,列出如下:
天牛,注音是ㄊㄧㄢ ㄋㄧㄡˊ。動物名。鞘翅目昆蟲。常見的有二種:一種身體較小,黑色而有光澤,翅上有白色星點,稱為「星天牛」。另一種身體較大,黑褐色,密生灰黃色絨毛,稱為「褐天牛」。天牛是蛀木材專家,常利用其銳利的口器蛀蝕桑樹、果樹、茶樹等,是森林、作物的害蟲。
至於詞語「牛犅𨂿」要怎麼解讀呢?犅的字義是公牛,牛犅的詞義是公牛,𨂿的字義是足踝扭到。「牛犅𨂿」一詞當然不可解釋成公牛的足踝扭到。天牛的兩根觸鬚很像牛的兩隻角,公牛與母年都會長角,但公牛的角很大,而母牛的角要小得多。天牛的兩根觸鬚很長,很像公牛的兩隻大角,所以才會說天牛是牛犅。至於𨂿可以解釋成歪斜不正的走路姿勢。牛四隻腳,天牛六隻腳,六隻腳的動物走路跟四隻腳的動物走路姿勢自然不相同,天牛走起路來很像是用歪斜的步伐在走路。
因此,台語「牛犅𨂿」一詞,可以解讀成天牛這種動物的兩根長觸鬚,長得很像公牛的兩隻大角,並且用歪斜不正的步伐走路。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為《國語辭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