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是日本最北邊的領土,所謂的國境之北,古稱蝦夷地,蝦夷人則指在北海道及本州東北的蠻族;北海道的原住民是阿伊努族(Ainu),日本國內事實上也有阿伊努族是否為蝦夷人的爭辯,正反面意見都有,但稱北海道為蝦夷地,似有一致共識;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曾取得北緯50度以南的庫頁島(Sakhalin),國境之北當然就延伸到那裡,1945年二戰後又還給俄羅斯。
※在日本歷史上,有三個朝代的幕府,分別是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及江戶幕府,從1192年(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到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只有中間的1568-1603,是所謂安土桃山時代,或織豐時代,其餘的641年都是幕府將軍當家,是實際掌握國家機器的人,但幕府將軍的正式職稱,其實稱「征夷大將軍」,是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人,所任命的高階軍事將領,這個職稱其實早在平安時代就有,但那時「征夷大將軍」並不是掌握實權的人;在政治上國家需要有個共同敵人,用以凝聚國人共識,減少反對者掣肘,孟子告子篇不就有說:「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所以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北海道其實是日本大和朝廷的敵人,扮演凝聚大和民族精神的角色。
※江戶幕府行將敗亡之際的1868年,北海道陰錯陽差,成為「反抗明治,恢復幕府」的基地,仍對幕府效忠的海、陸軍副司令榎本武揚及大島圭介,率領殘餘部隊,退至箱館(即今函館)的五稜郭,佔地頑抗,還成立「蝦夷共和國(Republic of Ezo)」,雖然如曇花一現,只撐了125天。
※北海道不只是日本的國境之北,也是某種程度的化外之地,直到1868年,明治政府才將北海道全境納入統治,隔年日本政府任命了「開拓使」,北海道才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時代;當時北海道的開發,農業人才的培養,遠較其他產業迫切,1875年札幌農學校應運而生,雖然稱為農學校,聽起來有些像台灣高職層級的農校,其實札幌農學校是日本早期有授予學士學位的教育機構之一,其英文名稱為Agricultural College,其實是札幌農學院;札幌農學校有五百多名畢業生,曾經在日本時代到台灣工作,參與台灣農業甚深。(請參閱 北海道隨想札幌農學校篇)
※儘管是北國之北,北海道的箱館,卻為日本最早開港的兩個港口之一,早有各國商人及船員蹤影,也是日本很早就有異國風情的港都;黑船事件之後,1854年日本跟美國簽訂條約,開放東京灣的下田,和北海道的箱館,之後再與俄荷英法訂約,增橫濱、長崎、神戶、新潟諸港。
※津輕海峽是日本5個國際海峽之一,另外四個是宗谷海峽、對馬海峽東、西水道和大隅海峽,津輕海峽和宗谷海峽,分別在北海道南北兩端;法定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22公里),上述五個海峽依此均應為日本領海,惟日本以附則的方式,將這五個海峽的領海寬度定為3海里(5.6公里),因此海峽中間的水域為公海,外國船隻可自由通過;有一說日本是為了讓美國搭載核武器的軍艦,在通過這些海峽時,不會違反憲法的非核原則,世界各國無不絞盡腦汁,擴大領海範圍,縮小領海的做法,還真少見。(按:21/10/18 外電報導 十艘中俄軍艦通過津輕海峽)
※北海道南面的津輕海峽,和西北方的庫頁島西南海面,都曾經發生重大的交通事故,死傷無數,儘管已年代久遠,仍令人揪心;1954年行駛在北海道函館,和本州青森之間的交通船洞爺丸,在津輕海峽因颱風沈沒,全船1337人,僅有182人獲救,這起重大船難,也加速青函海底隧道的興建;1983年,那時仍是冷戰時代,韓航由阿拉斯加安克拉治,飛回韓國首爾的班機KE007,誤入蘇聯庫頁島重要軍事區上空,被蘇聯SU-15戰機以飛彈擊落,全機乘客加機組員共269位,無一倖免,裡面也包括我高中學校的一位化學老師。
※在札幌新千歲機場的候機室,遠遠看到一架日本政府的2019/4啟用的波音777行政專機,即日本的空軍一號;北海道雖說是國境之北,日本政府的兩架行政專機,其實是以新千歲機場作為保養維修基地,有任務才飛到東京,以飛機的速度,北海道似乎也不是那麼遙遠。
▲北海道中央富良野一帶的,平疇沃野,丘陵起伏,一畦一畦的翠綠橙黃,像一塊一塊的拼布地毯,景色令人著迷。(摘自Wikipedia)
▲▼札幌大通公園的電視塔(上),及札幌市政府大樓(下)。
▲▼不同季節的舊北海道道廳;1888年完工,紅磚,兩層樓的道廳,古色古香,也是北海道完全納入日本版圖的標誌。
▲札幌市中心的古蹟時計台(上),是原札幌農學校的武道館,及位在北海道大學內的第二農場西式農舍(下),該校畢業生總計約有五百人,日本時代曾來台灣工作,參與台灣農業甚多,已另篇介紹。(摘自Wikipedia)
▲小樽運河,小樽是札幌外港,距離札幌40公里,也是北海道很早開發的城市,工商業發達,運河功用是由港口將貨物運送到倉庫,運河沿岸一排紅磚倉庫,現已沒落,倉庫轉型成藝品店、咖啡廳等,頗具特色,反而成著名旅遊景點。
▲▼北海道地形圖(上,摘自Wikipedia),及城市位置圖(下)。
▲稚內附近,面向宗谷海峽的「日本最北端之地」碑。
▲從函館往室蘭,公路沿著太平洋海岸,視野廣闊。
▲室蘭的地球岬,一望無際的海面,可以感覺地球的圓弧,因以得名,可惜當天天氣不佳。
▲飛機飛過函館灣上空,放下襟翼,準備降落,右側是函館山,港內疾駛的遊艇,船尾畫出優美的水花,從空中看函館,如夢似幻。
▲函館1854年即開港,是日本最早開港的兩個港口之一,港邊的金森倉庫旁道路,可以走到函館山山麓的元町,元町是函館最有異國風情的區域,山頂天線處,就是函館山。
▲函館之最在函館山,也是最佳觀賞夜景地點,但擠了滿滿的人,遠處市區細長的最高建築,即是五稜郭塔。
▲▼獨特五角形城堡的五稜郭,是函館另一處著名旅遊景點,歷史的偶然,五稜郭曾短暫成為蝦夷共和國的都城,由五稜郭塔頂眺望,春天的櫻花和秋天的紅葉,浪漫迷人,美不勝收,令人嚮往。(摘自函館觀光局官網)
▲蝦夷共和國官印。(摘自Wikipedia)
▲▼北海道有很多湖泊,上圖是洞爺湖,2008年八大工業國高峰會就在洞爺湖舉行,洞爺湖號稱是日本最北端不結冰的湖泊;下圖則是函館附近的大沼湖。
▲紀念1883年被蘇聯擊落的韓航KE007受難者「祈禱之塔(The Tower of Prayer)」,位在「日本最北端之地」碑附近。(摘自Wikipedia)
▲從新千歲機場的候機室看出去,照片左側最遠那架飛機,即是右上角那架波音777,也是日本的空軍一號行政專機;札幌新千歲機場也是日本行政專機的維修基地,雖然大部分使用人都在東京,有任務時才從札幌飛過去,從這觀點看,北海道似也不是那麼北國之北。
我對北海道最感興趣的是原住民
從日本十八世紀繪圖看來他們皮膚黑、髮鬍捲
跟當時的大和民族相去甚遠
但我在北海道旅行時已不見那樣的原住民了
第一章照片就令人驚嘆
北海道想很久了
一直沒有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