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下【生命教育】期末考報告 - 吳小玟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吳小玟 的部落格
作家:吳小玟
文章分類
    Top
    108下【生命教育】期末考報告
    2021/01/06 15:18:47
    瀏覽:135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空中大學 108 學年度下學期 科目:生命教育 期末考【正題】

    面授老師:丁晨 班別:ZZZ001(5UZ001) 學生成績:77  作業作答僅供參考

    壹、 問答題(請標註題號,每題 25 分,共 100 分)

    一、 除了教科書所說明的出生禮、成人禮、喪禮、祭禮之外,請另舉一項生命禮俗,說明其所具備的倫理教化功能。

      一般人的生命禮俗,原本是很豐富而多采的,自出生開始,歷經婚嫁、生子,甚至於到了生命的結局時刻,幾乎每一個生命的重要關卡,我們都是藉著各種的禮俗來處理,生命禮俗讓人在面對生命的一些關卡及生命的某些事務時,有規可循,有約定而成的習俗可以禮奉遵行。

    所謂「生命的禮俗,可以說都是基於一種對生命的尊重,由於生命的生成,不是簡單而輕易的,所以應該對它寄以適度的尊童,因此在生命的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的階段,人們都鄭重其事的設定一些禮俗來處理,出生有處理出生命的迎接,對為人父母者的慰勞,對婚嫁者的祝賀,甚至對結束生命者的敬童與懷念。

    結婚是人生重要過程之一,每個人特別慎重處理這一終身大事,畢竟這是人生的轉捩點,所以都要舉行盛大的儀式,接受親朋好友的祝福與肯定。

    一、中國古代的六禮:

    所稱「六禮」,即結婚的禮儀,包括納米、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項禮儀。提議結為親家,男方到女方商議可否結為夫妻,就是納采。如得到女方的同意,將欲娶女方的名字透過媒人的問回女方的家長姓名,本身的出生日期,即為問名。問名之後,歸卜於宗廟,求決於祖先,若占卜得吉,則回告女方,此為納吉。納吉以後,即送女方聘禮,即為納徵。決定了結婚日期,至女方家徵求同意,即為請期。結婚之日,新郎承其父命,親往女家迎娶,女父在車外迎接,即為親迎。

    二、台灣民間的婚俗:

    台灣的民間婚俗其過程分為議婚、打盟、完聘、請期和親迎五個階段,簡述如下:

    1.議婚

    此是六禮中的問石,男方向女方提議並探問女方的姓名及出生日期之時,由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送至男家經男家親友調查,同意結為親家,並雙方交換「八字」。

    2.打盟

    亦即合婚、聘定、小聘。男家選定日期,由媒人陪同男方親戚,攜帶庚帖、定金、禮品前往女家,男家親戚將戒指套在女子左手中指上,則訂婚禮才完成。

    3.完聘

    又稱大聘,即古禮中的納徵。男方除送聘金之外,尚須附送各種禮品,由媒人陪同送往女家。完聘之日男女雙方大事邀宴親友,藉以宣佈其子女的婚事已完成「完聘」之禮。宴後並贈送親友大餅(喜餅)以示吉祥圓滿之意。

    4.請期

    這是古禮之一,男家告知女家親迎日期之裡,事先由男家請媒人徵求女家的意見,若同意結婚日期之後,乃由男家擇日委請媒人送日課於女家,另備禮帖、禮燭、禮炮附送女家。

    5.親迎

    俗稱迎娶,是婚儀諸禮中最複雜和最重要的儀節。迎娶當天,新郎由媒人和儐相娶嫁六或八人陪同,乘轎前來女家。迎娶隊伍浩浩蕩蕩,以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繫豬肉一片以防避邪為最前頭,接著是媒人婆、鼓吹、儐相、新郎、嫁妝,新娘轎等大隊伍,一路爆竹鑼鼓,喜氣洋洋,非常熱鬧。迎娶新娘回到家,則大宴賓客。新郎新娘同拜祖先、天地、公婆、後送入洞房,還有鬧洞房的風俗。

     台灣婚俗,傳統上是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聘禮婚。而今所稱新式婚姻則以自由戀愛方式取代過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方式,而在婚姻的目的上也轉向愛情,此乃時代潮流所趨,更有舉行公證結婚方式,簡單而隆重。

     二、參考教科書第五章第三節至第五節有關養生保健的內容,反省檢核自己在免疫、情緒、營養、抗自由基以及癌症預防上,做了哪些努力獲得怎樣的成效,對於不足之處應如何自我改善的規劃。

      免疫的成效與改善規劃:

    1. 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
    2. 戒菸。
    3. 盡量減輕壓力。(運動對降壓非常有幫助)
    4. 充足的睡眠,每晚大約7、8個小時。
    5. 日常飲食:

    蔬菜和水果裝滿盤子的一半,剩下的四分之一留給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肉、魚、豆、蛋等,以及一些全穀物,像是燕麥、糙米。如果飲食中含有足夠的蛋白質、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就不需要額外的營養補給品。

    情緒的成效與改善規劃:

    1、接受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

    2、每天都「活在當下」。

    3、每天都要吃早餐。

    4、定期的運動。

    5、轉移情緒的焦點。

    6、養成不抱怨的習慣。

    7、積極行動就能驅逐負面情緒。

    8、尋求好友的協助。

    9、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10、時常把微笑掛在臉上。

    11、每天都懷抱「感恩」的心。

    營養的成效與改善規劃:

    人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各有不同的營養需求,而且在不同的年齡層更需要攝取比較多的特定營養素,達到增加熱量、提高生育質量、加強免疫力或是緩解更年期症狀等功效。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更應該要依據個人不同的營養目標來調整我們的飲食內容。

    抗自由基的成效與改善規劃:

    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並使人健康長壽。但激烈的運動,反而容易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增加氧化壓力,體內因而產生活性氧物質,造成潛在的氧化性傷害,而影響正常細胞的功能。老化、免疫系統低下、白內障、心血管疾病、腦部機能障礙、癌症等疾病的發生,都和自由基傷害有關。

    癌症預防的成效與改善規劃:

    「預防勝於治療」「生得健康、老得慢、病得少、活得好」

    平時多運動,選擇自己正確地飲食生活,逐漸改掉所謂的不好習慣,把自己訂製的標題放在顯眼的地方,每日自我督促,就可以活得健康。

     三、參考教科書第六章的相關內容,說明自己對於臨終、死亡以及殯葬等議題的看法與態度。    

     在傳統的殯葬服務中,臨終關懷是沒有任何存在的地位。這種處境在安寧療護與生前契約出現的影響下已經逐漸被改變。這種改變最大的理由在於人人希望能夠得到善終。

    在殯葬服務開始交由外人處理之前,我們的殯葬服務基本上是由自家人處理的。在自家人處理的那個年代,臨終關懷是屬於整個殯葬服務的一環。所以,在傳統殯葬禮俗中,發現臨終是屬於殯葬禮俗的一部分。由此可知,殯葬服務是無法脫離臨終關懷的。

    一個人如果希望在臨終時能夠臨終得好一點,死亡時能夠死得好一點,那麼沒有臨終關懷的介入是不可能的。唯有在臨終關懷的介入下,才能知道怎樣的臨終叫做善終,怎樣的死亡叫做善死。對我而言,這種善終、善死境界的達成 是我們這一生能否圓滿的關鍵。

    死亡雖是人生中最後面對的事情,但對死亡的看法,卻影響著我們對事物和對人生意義的見解。

    認知到生命的有限性,而能以更積極和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人生。

    死,在我看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

     四、以自己親友的悲傷事件為例,說明自己曾運用哪些悲傷撫慰的技巧安慰其痛苦,並說明自己的心得與對生命體驗的啟發。

      安慰人,聽比說重要。一顆沮喪的心需要的是溫柔聆聽的耳朵,而非邏輯敏銳、條理分明的腦袋。聆聽是用我們的耳朵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不要追問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要急於做判斷,要給對方空間,讓他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安慰人最大的障礙,常常在於安慰者無法理解、體會、認同當事人所認為的苦惱。人容易將苦惱的定義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範圍中,一旦超過了這個範圍,就是「苦」得沒有道理了。由於對他人所講的「苦」不以為然,安慰者容易在傾聽的過程中產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棄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承認自己的偏見,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臨的問題。

    陪對方走一程也是一種安慰。對方會在你的陪伴下,覺得安全、溫暖,於是傾訴痛苦,訴說他的憤恨、自責、後悔,說出所有想說的話,當他經歷完暴風雨之後,內心逐漸平靜下來,坦然面對自己的遭遇時,他會真心感謝你的陪伴,也覺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來的。

    當過安慰者後,才會真正體會心與心最近的距離。

    才會在遇到事情後,換個角度去思考、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

    對於自己來說,會有一種新的思想啟發與生命再造的感受,更深刻的瞭解到無限的意義與價值。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