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大學 108 學年度上學期 科目:高齡者活動評估與設計 作業次別:第一次作業 面授老師:陳靜怡 班別:ZZZ001 學生成績:80 作業作答僅供參考
一.何謂人口動能(Population Momentum)?
人口動能(Population Momentum):
指的是生育率沒有上漲(甚至是下跌)的情況下,出生數量或持續上升的現象;反之,生育率沒有下跌(甚至是上漲)的情況下,出生數量卻持續下跌的現象。
二.常見的高齡者參與活動的障礙有哪些?是否還有書籍上尚未提到的障礙?請扼要說明。
高齡者之活動障礙:
一.健康與亞健康高齡者之活動障礙:
依高齡人口的健康狀態,大致可以分為:健康、亞健康(或輕度失能)與失智/失能者。
大部分的健康或亞健康高齡者鮮少參與活動,常見的問題來自於『動機』不足。因為退化等主客觀因素,造成參與活動的障礙。常見健康或亞健康高齡者活動礙障有:
(1)體能退化障礙:
因心肺耐力(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肌肉強度、耐力(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與柔軟度(Flexibility)下降、退化、服藥或傷後所致。
應該要鼓勵高齡者多從事各類有利於身心健康功能之活動、訓練,以維持正常的身體活動功能與強健的體適能。
(2)心理因素障礙:
高齡者因反應或理解能力較慢,易感受到學習挫折;因為鮮少與外界互動,缺乏同儕激勵,長期自我隔離,社會孤立,也是造成活動參與心理障礙的原因。
(3)服務、資訊傳遞障礙:
高齡者可能因為教育程度不高,鮮少與外界互動,資訊產品使用度、接觸機會偏低等因素,造成活動參與的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可用性(Availability)低。
(4)經濟等社經地位障礙:
台灣過去缺乏全面性的社會保險制度,故而許多高齡者晚年時期經常面臨經濟困難,因而減少或是不參加社群活動,以減少消費支出。此外,教育程度、性別等因素,也常見是造成健康或亞健康高齡者參與活動的障礙。
二.失能、身心障礙高齡者之活動障礙:
失能、身心障礙高齡者常見的參與活動礙障除了體能退化障礙、心理因素障礙、資訊傳遞障礙與經濟等社經地位障礙外還包括:
(1)身體功能的障礙:
如:肢體障礙、視覺障礙、智能障礙、聽覺障礙等,即會對所能從事的活動內容與項目產生直接性的參與障礙。
如:下肢障礙者較會拒絕參與運動類活動。視、聽覺障礙者,則會拒絕參與旅遊、戶外類活動等。
(2)環境障礙(Environmental Barriers):
失能或身心障礙者比一般高齡者更容易受到環境的限制,包括:建築、交通、道路、自然環境太過陡峭、崎嶇等環境參與障礙。
(3)溝通障礙(Communication Barriers):
來自個體本身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之結果,包括:高齡者表達困難或無法理解訊息的意思,造成溝通阻礙、學習挫折等。
(4)其他互動性障礙:
如:帶領者缺乏帶領技巧、過度關心或提醒等,可能都會間接造成高齡者參與活動的心理障礙。
書籍尚未提到的障礙:
高齡者由於後天老化的關係,學習上不如年輕人來得快,記憶力、行動力等生理因素加上外在及內在的心理因素,造成高齡者學習往往出現許多障礙。
(1)學習距離:
學習場所離高齡長輩住家可能近,也可能稍遠,住附近的高齡長輩們幾乎天天在學習場所附近走動或在學習場所內進行相關活動,但距離稍遠的高齡長輩們,或因行動不便,或因交通不便等因素而不願意參與學習活動。
(2)學習內容:
高齡者學習內容差異大,或因在地特色文化發展的差異,又因課程內容設計者偏好等不同原因,使課程內容設計多元化。但都大部分侷限在休閒育樂、藝術方面居多,如戲劇、歌唱、樂器等表演活動,相對於高齡者認知及教育、學術領域方面的課程較為少見,參與學習活動的高齡者相對也會受限。
三.身體活動依活動內容,分為哪三種?
以下分別從身體活動、休閒活動、運動,說明各類活動的意涵、內容及與高齡者健康的關係。
一.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ies):
『身體活動』是指由骨骼肌肉(Skeletal Muscles)產生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體動作。
身體活動涵蓋的範圍很廣,世界衛生組織(2016)建議,『身體活動』不應與『運動』混為一談。
運動是身體活動的一部分。
1.全關節活動(Range of Motion,ROM):
全關節活動指每個關節達最大活動範圍。
(1)被動活動:藉由外力活動肢體,個人本身沒有施力。
(2)主動活動對抗地心引力,自行完成動作,不假外力協助。
(3)加阻力活動:活動肌肉時,有對抗的相反力量,使肌肉發揮最大能力。
2.肌肉活動:
(1)等張活動:
指肌肉張力不變,肌肉長度改變以帶動關節的活動。藉著收縮一條或數條肌肉,幫助身體移動,保持關節功能,增強肌力。可增加肌肉強度及張力,促進骨細胞活性,減少骨質疏鬆。
(2)等長活動:
為靜態活動,或稱肌肉固定(或調整)運動。肌肉長度不變,且關節保持一定的位置,僅收縮肌肉,增加肌肉緊張度,可使人保持肌肉力量,增強肌肉張力,但不能維持關節的功能。
(3)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單獨生活的基本能力,又稱『獨居生活能力』。
包括:整理家務、備食、打電話、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理財、購物、持家等項目。
(4)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是每個人每天生活必須執行的活動能力。
包括:洗澡、如廁、穿脫衣服、梳洗、進食、轉位(上下及平行移位)等。
二.休閒活動(Leisure Activities):
『休閒活動』指在空閒及自由時間中,自在地從事各類活動,增進知識、技能,社會參與,使自己快樂。這些活動不是工作、沒有義務、是非經濟性及酬庸性的,包含遊戲(Play)、遊憩(Recreation)及休閒(Leisure)等活動。休閒活動包括五個特點:
1.時間:是自由運用的『空閒時間』,是工作、生活以外的剩餘時間。
2.活動:是自由選擇從事的正面活動,可達放鬆、娛樂、拓展人際等多重目的。
3.經驗:是由經驗實際體會的一種心理狀態或境遇,包含豐富內涵。
4.行動:是付諸實際行動的活動。
5.自我實現:是要自我探索,經基本需求滿足,達到自我實現的滿足。
三.運動(Sport):
運動是有計畫、有系統、且重複性的身體活動安排,以促進或維持一個人的體適能。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五項指標。對高齡者來說,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時間也很重要,綜合此八項指標和稱為『功能性體適能』(Funcrional Fitness)。
1.身體組成:
身體組成指身體脂肪及非脂肪的含量及比例。脂肪包含:必須脂肪及儲存脂肪。非脂肪包括:肌肉、骨骼、水分等含量。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BMI=kg/㎡)。
身體活動、休閒活動及運動三者關係密切。
2.肌力及肌耐力:
肌力是身體某部位肌肉或肌群一次能發揮的最大能力。肌耐力是某部位肌肉或肌群從事反覆收縮動作時之持久的能力,或維持某固定用力狀態的持久時間。
30秒坐站測驗:手臂交叉胸前,紀錄30秒高齡者從坐姿到完全站立的次數。
30秒手臂捲起測驗:女性手持5磅、男性手持8磅重量,紀錄30秒內肱二頭肌收縮彎曲手臂的次數。
6分鐘走路測驗:在約50碼(45.7公尺)的場地,紀錄6分鐘高齡者行走的距離。
3.柔軟度:
柔軟度是指關節可回洞的最大範圍,分全身性及個別關節的柔軟。
坐椅體前彎測驗:紀錄高齡者手指頭與腳趾頭的距離。高齡者坐在椅子前緣,一腳伸直,手朝腳趾方向延伸觸碰。得分有正分或負分(+或-)。
抓背測驗:紀錄高齡者兩手中指間的距離。高齡者一手高過肩膀向下延伸,另一手由背部中段向上延伸。得分有正分或負分(+或-)。
4.心肺耐力:
高齡者心肺功能退化,不適合向年輕人以最大攝氧量(VO2 MAX)為心肺耐力指標。
安全運動心跳區間是指最大心跳的65%-85%。最大心跳則是220減去高齡者的年齡。
2分鐘踏步測驗:紀錄2分鐘完成踏步的次數。每次踏步,抬膝高度須至膝蓋骨與髖骨(Iliac Crest)的
1/2處。紀錄方式以右腳在時間內抬膝到要求高度的次數。
5.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時間:
平衡能力及協調能力都是需要透過感覺運動、骨骼肌肉、前庭系統等多元系統之間互相協調配合,才能產生複雜的身體活動功能。反應時間是指對刺激產生反應所需的時間。高齡者反應時間增長,動作反應較遲緩。
2.4公尺起身繞行測驗:紀錄高齡者從坐姿站立後,在行走8呎(2.4公尺),迴轉後走回原處,再坐下,所花的秒數。
四.活動方案帶領有數種模式,請列出哪四種?並簡要說明四種模式之帶領差異。
若運用在活動進行,常見模式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單一領域模式(Uni-Disciplinary):
單一領域模式是由單一背景的活動帶領者來提供活動服務。這個模式的活動比較單一化,比較適合一對一的活動。此種模式之活動帶領者自主性較高,每次活動的醫治性也較高。但此種模式中,高齡者較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他領域的活動。
二.多元領域合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多元領域合作模式是由不同領域專長的活動帶領者提供活動服務,各領域的活動帶領者分別與高齡者互動,但各領域專長的活動帶領者彼此間未有互動。此種模式在各自帶領下,活動帶領者雖仍能維持自主性,但人力成本較高。這種模式下,較會出現各領域活動帶領人的觀念、想法或作法上的差異或不一致。
三.領域間合作模式(Inter-Disciplinary):
領域間合作模式同樣是由不同領域背景的活動帶領者提供活動服務,但與多元領域合作模式之差異在於不同領域背景的活動帶領者彼此間會有互動、溝通、且會有正式的領域活動帶領者會議,針對活動參與者的個別狀況進行資訊分享與交流,協調分工活動服務的方向,及討論不同活動帶領者間所要進行的評估內容與項目。此種模式,活動帶領者需要花時間聚集討論及整合,且不同領域的活動帶領者間必須有足夠的信任度,才能使服務最有效率。團隊成員若異動很多,磨合及建立共識的時間也會較長。
四.跨領域合作模式(Trans-Disciplinary):
跨領域合作模式是有一位經理人(協調者),或活動帶領者當中,由一人擔任與高齡者對話的主要窗口,由這位經理人或窗口了解高齡者的個別需求與問題。
此模式透過『領域角色釋放(Role Release)』,讓經理人或窗口獲得其他領域活動帶領的步驟、方法與理念,由經理人或窗口對高齡者直接進行活動服務。此模式的優勢是高齡者只要面對一個活動人員即可以接受到全面與完整的服務。
對於高齡者或長期照護需求者的活動帶領建議以跨領域合作模式為發展目標。
五.功能性體適能(Functional Fitness)意指哪八項指標?
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五項指標。對高齡者來說,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時間也很重要,綜合此八項指標和稱為『功能性體適能』(Funcrional Fitness)。
1.身體組成:
身體組成指身體脂肪及非脂肪的含量及比例。脂肪包含:必須脂肪及儲存脂肪。非脂肪包括:肌肉、骨骼、水分等含量。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BMI=kg/㎡)。
2.肌力:
肌力是身體某部位肌肉或肌群一次能發揮的最大能力。
3.肌耐力:
肌耐力是某部位肌肉或肌群從事反覆收縮動作時之持久的能力,或維持某固定用力狀態的持久時間。
4.柔軟度:
柔軟度是指關節可回洞的最大範圍,分全身性及個別關節的柔軟。
5.心肺耐力:
高齡者心肺功能退化,不適合向年輕人以最大攝氧量(VO2 MAX)為心肺耐力指標。
安全運動心跳區間是指最大心跳的65%-85%。最大心跳則是220減去高齡者的年齡。
6.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需要透過感覺運動、骨骼肌肉、前庭系統等多元系統之間互相協調配合,才能產生複雜的身體活動功能。
7.協調能力
協調能力需要透過感覺運動、骨骼肌肉、前庭系統等多元系統之間互相協調配合,才能產生複雜的身體活動功能。
8.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是指對刺激產生反應所需的時間。高齡者反應時間增長,動作反應較遲緩。
六.請說明大部分高齡者身體失能的順序。
大部分高齡者身體失能(Physical Disability)的順序,始於活動失能,進而發生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失能,最後發展到日常生活活動的失能。
七.請說明有關高齡者之活動設計原則有哪些?
根據理論及對高齡者的認識,高齡者活動設計操作應把握的共同原則如下:
一.每個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都需要完備的設計原則:
做好活動規劃較能關注到高齡者的個別差異需求;較能顧及全面性,把握均衡原則,讓所有高齡者都能參與不同選項及不同程度的活動。
二.活動設計要做好完備的資料收集與活動評估:
活動設計前需要做全面性活動評估,包括:高齡參與者、資源及帶領者等。
對高齡參與者了解越多,越能使活動符合其需求。對資源、人力及成本等越清楚,越能有效掌握與運用。
三.活動目的的訂定必須非常明確,並能滿足高齡者的需求:
活動設計最終目的在滿足高齡者的需求。因此在設計之初,對高齡者的需求需要做審慎的評估。
活動內容、策略及過程均需要落實在滿足高齡者的需求及達到活動的目的。活動需求越有意義及活動目的越明確,才能越有效評量活動的成效。
四.活動設計要善用高齡者的優勢,盡量維持高齡者的獨立自主性:
活動進行的策略要著重維持或增進高齡者尚保有的功能能力。對高齡者衰退或殘障部分應透過輔助器材、環境及措施等盡量克服。設計者千萬不要過分強調高齡者的衰退及殘障,設計活動時預先給予高齡者過多的阻礙或限制。
五.活動設計要盡量激發高齡者潛存能力,滿足高齡者更高層次的需求:
高齡者仍有學習、成長及改變的潛力。每個高齡者都有其獨特的生活歷程、特質、能力、需求,活動設計者要尊重高齡者的個別差異,設想什麼活動項目、怎樣進行的方式、或過程如何變通能開啟高齡者個別潛力,激發其獨特的能力或創意,達到自我實現,朝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邁進。
六.活動的參與仍能讓高齡者保持原有生活的平衡:
活動設計要延續高齡者興趣喜好、經驗、特質、能力,才能提高其參與的動機意願。同時,延續高齡者過去的生活經驗及角色,可減少活動對高齡者造成過強刺激或變動,影響其常態的生活。
七.安全是高齡者活動設計的首要考量:
活動進行前對資源、人力、物材、設備的配置及調度需要有通盤詳盡的規劃,甚至做事前演練,務必使活動能安全進行。活動進行中,要掌握各階段步驟的細節運行,人力分配與銜接、流程的動線與配置,務求活動能安全完成。
八.活動內容要循序漸進,前後銜接,且有彈性:
活動內容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且前後有連貫性及變通性。活動內容可能適合大部分高齡者,對於少數特殊的高齡者可能需要加添些內容或變通一下方式。高齡者活動的變動性大,活動設計一定要能變通。
九.設計的活動對高齡者要能常保鮮,又要能有效益:
活動需要有變化,才不會厭膩,常保新鮮好奇,高齡者才能持續參與的動機。然而,有些活動必須要重複,才能讓高齡者熟悉,養成習慣或能力。兩者間如何拿捏是活動設計的一項考驗。
八.請說明何謂生命倫理四原則?
國外醫學倫理教育及臨床討論時,常使用Beauchamp及Childress於1979年提出的生命倫理四原則,目前是臺灣醫療照護領域常用的論理守則,活動方案帶領也必須把握這些原則。
一.自主原則(The Principli of Autonomy):
蔡甫昌、李明濱(2002)認為自主(Autonomy)是代表自我管理及自我規範,而自主原則就是尊重有自主能力之個體所做的自主選擇。承認個體依據個人價值信念及看法做出的選擇及行動。
在此原則下,發展出以下四項規範。
(1)誠實(Truthulness):
活動帶領者在帶領過程中,首要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況,做出妥善的因應措施。活動帶領者要誠實地讓參與的高齡者知道自己的帶領狀況,及因應措施。活動帶領者也要提醒高齡者同樣需要誠實面對自己及其他的活動參與者,如此,活動帶領者也會了解高齡者們的實際況況,適當調整活動的內容與進行方式。
(2)守密(Confidentiality):
活動過程中高齡者可能因活動情境,或活動內容的安排,而有自我袒露,向活動帶領者或團體其他成員陳述自我的生命歷程或想法,比較私密的情事,活動帶領者應提醒團體共同保密,活動帶領者更應監督大家確實做到保密。活動帶領者在活動結束時,物比要在提醒大家具有保密的責任與義務。
若涉及個人或他人生命安全時,則可免受保密倫理約束。活動帶領者則須以保護生命與遵守法令原則,進行通報。
(3)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高齡者應被尊重。人都不希望被擺佈,尤其是事件發生後,旁人都以知曉,卻只有自己不知道。所以,告知是最基本的尊重。告知後,當事人有權同意或拒絕,也是當事人的基本權益與權利。高齡者決定參與活動前,有權知道活動詳細內容,及參與活動過程中可能需要進行或配合的事務。
若高齡者拒絕,亦須尊重其參與意願,並不得因其不同意而取消或影響高齡者參與活動之權益或權利。
(4)尊重隱私權(Respect for Privacy):
根據司法院(2005)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維護人性尊嚴與尊重人格自由發展,乃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核心價值。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權及故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人的基本權利,受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
因此,在活動過程中務必要尊重高齡者個人隱私。
二.不傷害原則(The Principle of Non-Maleficence):
活動要審慎地進行,以達到促進高齡者健康為目標。因此,要降低高齡者在活動中受到任何不當或傷害。活動帶領者應不段提醒自己在使高齡者獲得利益與避免傷害間取得平衡,創造活動對於參與的高齡者或的最佳的福祉利益。
在此原則下,發展出以下三項規範:
(1)不能傷害服務對象:
活動中,通常不或蓄意傷害高齡者,傷害通常是因為意外造成,也就是應注意而未注意的過失,導致高齡者傷害更大,甚至是死亡。
(2)不能侵害服務對象的權利或幸福:
活動設計內容必須重視參與高齡者之個別差異,及高齡者言語或非言語行為所傳遞出對活動施行的感受。
(3)平衡利害得失,使傷害減至最低:
無論在活動前、中、後,活動帶領者都必須面對許多突發事件的處理,需要當機立斷的『抉擇』。抉擇沒有『絕對性』對錯,只有『相對性』適切與否。因此,每次活動結束後總有可以檢討改進的地方。『抉擇』的過程應以最小傷害為基準。
三.行善原則(The Principle of Beneficence):
高齡者活動帶領是一項助人行為,過程中,要關注如何能提升對高齡者的福祉。活動帶領者要屏除個人的利益,無論是異物或自願擔任帶領工作,都要以造福參與活動高齡者的利益為依歸。
此原則可以發展出以下四項規範:
(1)關懷高齡者,保護其權利:
高齡者因身體功能退化,體力與精神狀態不似年輕時期,加上離開職場後,沒有社會角色光芒覆蓋,常會有無望感、害怕失能、老人無用等自我貶抑的想法,社會環境也會存有歧視高齡者的現象。因此,活動帶領者應積極主動地關懷高齡者,無論在其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充分運用優勢觀點協助高齡者重新看待自己,並保障其應有參與之權利。
(2)預防及排除可能的傷害:
高齡者是易受傷害的族群,活動設計之初,即要特別注意會引起其在身體、心理或社會層面受到傷害的各種狀況。活動中也必須積極地注意,降低意外發生。
(3)幫助他人,造福人群:
活動帶領能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對專也人員或志願服務人員都是一種良善助人行為。過程中,鼓勵高齡者自助及彼此互助,可使活動更有成效。
(4)解救有急難的人:
老化可能使高齡者面對許多困難,協助高齡者面對生命的急難情境也是必要的活動設計。
活動帶領者可以用第三者的觀點,客觀的協助高齡者重新思索對其生命的影響,重新調整可能較負面或偏激的想法與價值觀,誘導高齡者覺察生命的意義,學習道謝、道艾、道歉、道別。
四.正義原則(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活動設計或帶領必須把握公平、公正,並提供適當處遇,才能使高齡者享有活動的益處。
運用在活動帶領過程中,此原則可分為以下三個規範:
(1)分配正義:公平分配不足的資源
活動參與的時間及人數皆有限制,活動帶領者有責任公平地分配資源,讓資源能夠對高齡者發揮最大成效,且讓個別高齡者獲得最大福祉。
(2)權利正義:尊重人的權利
活動中讓高齡者獲得尊嚴的對待,是活動帶領者要時時提醒與注意的。高齡者失能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忽略,是活動帶領者要警惕的。
(3)法律正義:尊重法律
法律是道德的最後底線,是透過立法過程,彙集相關群眾意識,經由討論達到一定共識後而制定。違反法令會受到監禁或金錢的懲罰。活動帶領者務必要遵守法律規範。
生命倫理四原則提供活動帶領者基礎倫理與規範。
活動帶領者自身適任與否是重要決定因素-即活動帶領者的自省力與價值觀。
自省力涉及自我覺察與敏感度,自省力不足,即使價值觀正確,活動中也無法即時反應,影響高齡者的參與。高齡者反應又影響到活動帶領者本身,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活動帶領者需要特別注意相關之倫理規範、行為準則,並能時時自省。
九.活動帶領結束後,活動帶領者可運用「5W1H」進行活動方案帶領檢討,請說明何謂「5W1H」?
活動帶領者在活動結束時,要自己重新檢視整場活動的帶領過程,從高齡者給予的反饋或回應中,思考調整自己的帶領技巧與內容。
運用『5W1H』法則來進行自我檢討:
一.『WHO』:那些高齡者的反應較熱絡或較不熱絡等。
二. 『WHEN』:活動時間是否掌握得宜等。
三. 『WHERE』:活動地點是否適妥?有無不便?座位是否需要調整?
四. 『WHAT』:活動中發生了什麼事?
五. 『WHY』: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
六. 『HOW』:這些事發生的過程及如何因應等。
沒有人天生是帶領活動的高手,惟有不斷地累積經驗,透過檢討,才能提升自己的帶領技巧。
十.說明高齡者活動空間常見的障礙有哪些?
一.垂直移動障礙:
不論室內或室外之活動場所,若缺乏坡道設計、升降梯設計,或是階梯太高等,高齡者因膝蓋退化或身心障礙者乘坐輪椅,最容易面臨垂直移動障礙。
二.水平移動障礙:
即使在同一個平面空間,高齡者因為步態不穩、視力不佳、手握力不足,可能也會因為門檻、凸出物、無輔助手把等,造成高齡者水平移動障礙、活動不便的情況。
三.空間不足、緩衝不夠等空間障礙:
走道、廁所寬度不足,造成輪椅使用者進出或迴轉困難;即使有無障礙坡道,但坡道陡峭、長度不足,造成身障高齡者使用障礙等。
四.設備高度使用障礙:
物品、擺飾放置位置過低或過高時,都會造成高齡者使用、觸及或觀賞障礙。
五.設備缺乏省力、彈性等使用障礙:
如:喇叭鎖門把、扭動式水龍頭易造成高齡者扭轉障礙;傳統單向門易造成使用輪椅之高齡者之進出動線障礙等。
六.知覺障礙:
光線昏暗不明,造成高齡者難以辨識(視覺障礙),如:樓梯間過暗,導致高齡者上下樓梯無法辨識階梯位置。活動空間過於吵雜,造成高齡者無法清楚聽到活動內容(聽覺障礙),造成分心。活動場所老舊,建材剝落、缺乏布置,造成不良意象。空間密閉,通風不良、濕度高,產生霉味等嗅覺問題,都會早成人們,包含高齡者對空間產生不良意象,因而心生畏懼,不願意長時間逗留於該空間,或不願意再涉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