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小學課本”這個主題下,嚴格來說應該沒有英國.
為什麼呢? 因為英國小學只有*參考用的*課綱,沒有課本!
這要從英國的學制和複雜的學校形式說起.
英國的國民教育有三個階段: Pre-school(幼稚園), Primary school(小學)和Secondary school(中學). 小學總共有七年: 前一年九月一日到當年八月三十一日間滿四歲的小孩於九月入學,小學第一年叫Reception(預備班),第二年開始上Year 1,依序遞增上去到Year 6畢業.
小學分成公立與私立兩種,前者是以住家到學校的距離作為分發標準,後者則須提早報名排隊甚至考試才能擠進去. 公立小學又以學校設立和運作的形式而分為State (Community) schools, Comprehensive schools, Faith schools, Grammar schools, Academies和Free schools. 這些學校其中的差異先不贅述,但是由此不難看出,在這麼多學校並存,各有不同教學方針和導向的情況下,任何教科書都無法涵蓋所有的面向. 此外,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地方政府各有自治權,因此即使同屬英國,英格蘭和威爾斯的學校著重的內容又會有所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只有national curriculum (國定課綱),讓各個學校有參考的標準,而沒有所謂的”課本”.
沒有課本的學校裡,小孩都在學些什麼呢?
滿四歲進入正式學制,英國小孩比世界上大部分的小孩都早上學,也因為這樣,第一年的Reception是以從玩中學為主. 孩子在校除了固定的carpet time(全班一起坐在電子螢幕黑板前的地墊上和老師互動教學),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內以free flow(自由流動)的方式活動,從老師準備的勞作或遊戲中,學發音和認數字.
小學的第二年,也就是Year 1,孩子們才開始比較有系統的學習,主要是以Literacy (讀寫能力) & Math (數學) 為主,再加上歷史,地理,科學,電腦,體育,外語和音樂等等,有些學校因為所在的地區種族多元,或是學校本身是宗教學校,宗教教育的比重會高一點. 小學課程就大致以這幾個科目為主,內容逐年加深變廣. 每個學校教的東西大同小異,但是採用的教材和教法各有不同,即使是隔一條路的兩所小學之間,也有可能A小學每天發十個新字給Year 1的學生練習拼寫,B小學則是一週發一本書讓小孩帶回家讀,但是目的都是要讓學生在學年結束前的Phonics Screening Check(拼讀測驗)裡,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
沒有課本的好處是孩子不用背著沉重的書包上下學,不用照制式的課文學習,有更多的機會探索課本以外的事物; 壞處是除非家長天天問老師,否則很難知道孩子當天在學校學的內容,在這些科目上的程度如何,接下來又會教什麼,只能從小孩語焉不詳的描述猜點端倪.
我有兩個孩子,七歲的姐姐在Year 2,四歲的弟弟在Reception. 以他們學校為例,學生從Reception開始每周帶一本故事書回家親子共讀,每個小孩都有一本Reading Records book,有點像台灣的聯絡簿,但只是紀錄他們讀了什麼書,小孩的反應如何,難易度是否適中. 這些特別設計的閱讀教材有不同等級,老師會視學生程度選擇適合的書,經由這樣一來一往,老師和家長可以掌握小孩閱讀能力的進展. 有時課堂上老師會用一些類似課本的小本子輔助學習,但是會隨進度頻繁更換,不會讓學生帶回家. 孩子的書包裡,大部分時候只有兩本薄薄的書和紀錄本,也因為書是學校的,孩子們大多會小心愛護,間接培養出負責和尊重公物的態度.
每半個學期,老師會發一張針對這半學期學習內容設計的A4的作業單. 雖說是”作業”,但是大多是孩子可以獨力完成,或親子共同參與的活動,比如Reception的孩子在Writing這一項要做的是練習握筆,而Maths則是數數看自己有幾輛玩具車,幾隻泰迪熊? 在校學了薑餅人的故事,Activity這項就是”和家人一起烤餅乾”.
至於Year 2的孩子因為已經有基本的讀寫和數學能力,這學期學的是Great Fire of London(1666年發生的倫敦大火,己乎燒光了整個倫敦市),Writing的作業是”假設你是倫敦大火的目擊者,請你就看到的狀況寫一篇日記”,Maths是”留意身邊的事物,比如一盒蛋或一盒甜甜圈,你是否可以用乘法算出盒子裡總共有幾個蛋或甜甜圈?” Activity則是”請家裡的大人帶你去看Monument(倫敦大火紀念碑)”.
這些作業裡,會需要坐下來”做”或”寫”的部分大約只佔一半,老師也不會強制要求每樣都要做,或是一定要交回去. 作業單上的各項活動,只是設計來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思考,討論互動而已. Year1以上的學生除了這些作業單之外,老師會不定期的加發一些數學作業在家自我評量. 家長從這些作業中可以知道孩子現在學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在陪小孩做題目的時候對他們的程度有所了解. 我的孩子學校作業不多,小孩和家長都沒什麼壓力,但是我認識幾個社區媽媽,小孩分別去不同學校,有些學校天天有不同作業,家長雖然很願意參與孩子的學習,每晚陪做作業還是很累人,但是為了孩子,還是得十八般武藝都會一點.
看著兩個孩子在英國受教育,對照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英式教育給予自由和培養自信是最大的優點. 英國小學七年課堂上教的可能不如台灣六年教得多,但是孩子從Reception就開始學習獨立(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被鼓勵表達個人意見和情感,培養群體生活的禮儀與尊重. 這階段的孩子剛開始學拼字,拚出來的字句千奇百怪,比如: “I wont a leto popi.” 老師看到這樣的句子大聲稱讚好棒,完全不會糾正:”要寫*I want a little puppy.*才對.” 剛開始我很疑惑,問老師”這樣小孩怎麼知道”對的”拼法是什麼呢?” 老師的回答是:”他們剛開始學,對他們來講這就是*對的*拼法啊! 不用擔心,他們慢慢就會知道正確的拼法,這個階段只需要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自由發揮沒有關係的!”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老師會鼓勵他們自我學習,用不同方式呈現他們對某個主題的理解(寫文章,畫圖,做模型等等),也會安排相關活動與校外教學,讓學生的認知落實在生活裡,而不只限於書本上. 例如學的主題是Animals,全班就一起養小雞,去附近的動物農場參觀. 學到Castles & Houses,班導就請小朋友帶資源回收的紙盒塑膠瓶到校,全班一起蓋城堡,研究怎麼樣才能蓋一座堅固的堡壘. 校外教學則是去Tower of London(倫敦塔),藉此比較城堡和其他建築的不同. 那段時間,女兒完全變成歷史建築的專家,會用專業的口吻講解”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和”都鐸式”房子的特色,讓我也增長不少知識.
沒有課本的英國小學,有種以天地萬物為師的況味 – 老師們針對課綱自由發揮,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拿來當教材或是勞作材料,利用周遭相關的資源,例如圖書館,博物館,教堂和清真寺等,把文字知識更進一步的落實在生活裡. 我這個在填鴨教育下長大的媽媽,託孩子的福跟著他們重新上小學,學到了很多我的小學(和國中高中)課本裡沒有教的事物.
當然英國教育不是完美的,就像世界上所有教育系統一樣,各有其優劣,端看個人見解. 我天生不是當虎媽的料,對孩子的學業要求不高,只希望他們有快樂的童年,有想像力和寬闊的心胸,成為善良自信有愛心的人. 在這個前提下,沒有課本的小學教的知識已經很足夠 – 畢竟人生真正重要的課題,都在教科書之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