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成蜜語 曉 明 2007.01.14
在現實生活中,有兩種狀況會產生「忠言成蜜語」的結果
,一種為惡性、一種為良性。我先從惡性說起,一般人都喜
歡聽所謂的「好話」。然而古人有云:良藥必苦口,忠言必
逆耳。一個人尤其是居高位者,一旦「好話」聽多了,其心
便被腐蝕,不知自己的錯誤出在哪裡,況且就算知錯也不見
得有勇氣承認、改正。那麼此時諍言聽起來必然刺耳的,造
成良心過意不去而感到難過,因此對說真話的人產生排斥心
理,並親近諂媚之人還給予好處。古今中外的歷史裡有許多
這樣例子,例如: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終將國家推
向毀滅。所以當一個人周遭諍言逐漸變少,而諂媚的話語卻
又暴增,哪麼這個人註定走上失敗一途,換句話說:「一個
人若使忠言變諂言必遭失敗。」我們怎可不慎呢?
不過仍有少數人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批評,也知道唯有肯說
諍言的人才是真正關心自己。這種人的心靈可以學習與接納
任何事物,使本身的能力就變得強大起來,卻不似一般人會
為了錯誤而固執,他們是有過必改。也就不致陷於閉門造車
的境地,明白做每件大事,絕非獨靠一人之力就可完成,而
是需要群策群力才能達成目標,因此無論自己有多高的智慧
,仍是需要吸取別人智慧結晶,方能擴大成效。何況人非聖
賢,孰能無過,別人的諍言能夠糾正自己缺失,在這浮華世
間,虛偽不實的成份越來越多,往往諍友難遇;偶然有一句
忠言入耳,還要拒之唯恐不及,無疑是自絕生路。唐太宗若
無魏徵這面鏡子時時提出諍言,和一批賢臣傾力扶佐,就不
可能建立初唐盛世。所以忠言若被人聽進,其結果必甜蜜。
中國人一向重視所謂的「諍友」,「諍友」即是能夠當面
指正自己犯錯之處的朋友。但現在的諍友越來越難尋覓了,
因為現代人處於講求和諧的大環境下,大家都不願意扮黑臉
、說真話,去得罪別人,這就是諍友難覓之處了。然而現在
想找到諍友也非不可能的事,只要他跟你的交情夠深厚,這
個人且有超越功利的胸襟,他便即是理想的諍友了。在現今
這個複雜且多元的社會中,恐怕要像情侶的關係,才勉強算
得上是具有那種交情吧,因為感情好的情侶,有可能相互成
為此生唯一敢直言糾正對方錯誤的人,所以雖說讓感情更加
甜蜜需靠互相讚美,卻也必須經得起互相指責的考驗,這段
感情才能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