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麻醉潛藏的危機
2017/01/05 13:24:49瀏覽507|回應0|推薦7

麻醉潛藏的危機

也許在手術後多年,麻醉對腦部產生的副作用依舊揮之不去。

撰文/史托茲(Carina Storrs)/翻譯/黃榮棋 

兩年半前,外科醫師在為貝克(Susan Baker)施行脊椎融合手術時,全身麻醉三個小時。當年81歲的貝克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的教授,手術一切順利,而且術後六個小時恢復良好。但在當天晚上,她幻視到怒火穿越醫院直撲她的病房。她嚇呆了,不停按鈴向護理站求救,隔天她又恢復正常。她說:「這是我碰過最駭人的情形。」

貝克經歷的可怕夢魘是術後譫妄(delirium)的症狀,患者處於嚴重意識混亂與記憶喪失的狀態,有時出現在麻醉之後。除了幻覺外,譫妄的患者有時會忘了自己為何身在醫院,難以回答問題,而且語無倫次。

在1980年代就已經知道,手術麻醉可能會造成意識混亂。不過根據當時的證據,醫生認為麻醉藥物不太可能是元凶。相反地,醫生認為,意識混亂狀態比較可能是因為手術的壓力,讓原本已存在的腦部缺陷或早期失智的現象顯現出來。但過去四年來的研究結果已對這一假設提出質疑,並且認為麻醉藥物劑量夠高的話,的確會提高術後譫妄的風險。最近研究也指出,術後譫妄的程度可能比原先知道的還要嚴重:即使意識混亂的狀態消失了,注意力與記憶也可能變差達數月之久,甚至在某些病患身上長達數年之久。

揪出術後譫妄的元凶

麻醉依照施行的範圍大小分成三種。局部麻醉是最溫和的,只麻醉很小範圍,例如一顆牙齒。區域麻醉透過注射藥物到脊椎阻斷神經訊號傳到腦部,來麻醉大範圍身體部位。接受區域麻醉的患者也常會用到小劑量的強力鎮定劑,如丙泊酚(propofol),雖不足以讓患者昏迷,卻可以改變腦部活性,降低患者清醒程度與反應能力。

全身麻醉依賴多種藥物讓患者完全喪失意識,以防止患者身體移動,並防止手術時恢復清醒意識。全身麻醉藥物從1846年就開始使用,但其作用機制卻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目前所知,藥物之所以有效,部份原因是調控睡眠、注意力、學習與記憶的神經元,表面有多種蛋白質會與這些藥物結合而阻斷神經訊息傳遞。除此之外,干擾了神經元原有的活性,似乎會破壞腦內長距離的溝通,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患者陷入昏迷。

研究人員首次注意到術後譫妄症狀時,就懷疑是否只有某些特定的麻醉藥物才會造成這種現象。但很少有研究比較患者使用特定麻醉劑與譫妄產生的頻率,結論也不明確。美國賓州大學麻醉科教授愛肯霍夫(Roderic G. Eckenhoff)說:「所有麻醉藥物都有嫌疑,我們還不能判定不該使用哪一種。」

研究人員還不敢說鎮定劑就是元凶,一方面是因為要把它與醫院的主要壓力如手術本身加以區分,是有困難的。的確,住院令人十分不適有許多原因:例如睡眠品質不佳、活動受限,以及醫療過程等也都可能造成意識混亂、健忘甚至妄想。

雖然如此,研究人員無意間發現,其他兩種因素也會讓患者術後意識變得極度混亂的機率增加:年過70歲,以及原本就患有心智障礙,像是經常忘記約定的事情或嚴重失智。大手術後的譫妄也常發生,可能會持續幾小時,使得患者必須在醫院待上一晚或更長的時間。有項研究指出,年過60歲的患者,約有半數的人在動過心臟繞道或瓣膜置換手術後,意識變得極度混亂,而髖關節手術歷時較短且較安全,大約只有15%的人術後會產生同樣的現象。

過去幾年的研究重新讓人注意到麻醉可能是造成譫妄的元凶:研究人員現在思考的是麻醉藥物的劑量,而不再專注於麻醉藥物的種類。研究人員懷疑,麻醉藥物劑量越重(昏迷程度越深),譫妄產生的風險就越高。舉例來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西伯爾(Frederick E. Sieber)及同事,進行一項髖關節手術丙泊酚區域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施行區域麻醉的57位老年人當中,有11位出現術後譫妄,而施行全身麻醉的57位老年人當中,卻有23位出現術後譫妄症狀。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4年第147期5月號】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spring&aid=876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