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冷新聞】繁華落盡之後
2007/09/17 08:33:24瀏覽630|回應1|推薦0

    ──宜蘭國際童玩節的幾種可能

  今年六月份國際間的重大藝文訊息不少:費時五年的北京國家歌劇廳完工了;台灣流行音樂中心的場址也總算拍板定案了;威尼斯雙年展即將華麗登場……當然,不能忘了還有德國的卡塞爾(kassel)文件展。

  卡塞爾市的百日文件展自從1955年舉辦第一屆至今,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每次展覽都有令人驚艷的空間藝術作品,像是「鋤頭」、「文化火車站」、「邁向天空」、「框架」等等,最為人所稱道的應當是波伊斯的「給卡塞爾市的7000棵橡樹」(7000 oaks),不但是雕塑與自然的結合,也代表了藝術創作與生態關懷之間的和諧互動。

  今年優秀的展品不少,Inigo Mangland-Ovall的「收音機」和艾未來的「Template」都很合我的胃口。Template是由雕花門扇拼成,展出時遇到暴風雨被吹得東倒西歪,反而造成一種「驚人的美感」,於是艾未來就決定不復原了,實在很妙!(圖片可見2007.06.26.《聯合報》)

  不過,這屆的文件展與往昔有些不同。開展時,展館外有抗議的學生散發傳單表示:在沒有展覽的四年又兩百多天中,卡塞爾市形同沙漠,文件展不過是「五年盛開一回」的綠洲。面對「文件展真的能活絡地方嗎?」的老問題,整座城市陷入了沉思……

  8月11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以下簡稱「童玩節」)停辦的消息一傳開,朝野頓時罵聲四起,至今餘波未平。不過,讓我們暫時撇開政治口水不談,此刻倒很適合來思索一些經常為人所忽略的問題。

  童玩節的第一個問題是名稱。童玩節重展演與戲水,輕童玩展示與技藝傳承,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與其名之為「童玩節」,不如改為「親水節」來得名符其實,有了正確的名稱,便能集中焦點擴充其「親水」的內涵,而非只是戲水而已。

  澳洲布里斯本親水節和宜蘭童玩節一樣,都是為了增加城市與水域之間的聯繫而創辦的水岸節慶活動,不過,布里斯本親水節除了有美食與節慶活動,還以親水節之名「每年頒發『大河賞』給水資源管理績效卓著的單位,1999年得主為英國的『墨賽盆地保育計畫』,次年由加拿大的『大河保育局』獲獎。這個獎項更為布里斯本市帶來無比國際聲望。」(參見《節慶與活動管理》pp.40-41)宜蘭童玩節也是以河川整治績效卓著的冬山河為其活動場域,布里斯本的經驗頗值得參考。

  其二,是展演的定位問題。文建會出版的《人文歐洲.城市節慶》一書中寫道:

 「國際文化團體」不應被視為「娛樂表演者」,這種心態與做法是完全忽略了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國際藝術節並不是一個單一活動(event),它更是一個在地與國際間相互「學習」與「傳播」的過程(process),它不僅開闊當地的文化視野,認識自身的文化特色,更是一種跨文化學習(intercultural learning)的過程。

  如果我們將展演定位為「娛樂表演」,我們得到的是去除歷史脈絡與文化情境、迪士尼式的娛樂效果(請參照民間的「小丑嘉年華」、「外星人嘉年華」);相反地,如果我們將展演定位為「國際文化交流」,那麼,我們得到的是為期兩個月的跨文化學習機會。策展者有必要對此加以釐清。

  其三則是國人對文化觀光的一些迷思。舉辦地方文化節慶的目的,是為了凝聚集體意識、型塑地方風格、更新市街氣氛……,增加觀光收益與製造文化政績只是其中一環。若是只知道灑錢辦大活動,而忽視強化節慶與地方的關聯性,一旦觀光收益入不敷出,或是地方政黨輪替,文化節慶不免難逃停辦的命運。

  2005年10月,陳秋子女士的〈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背後的地方問題〉一文早有先見之明:

 「展演、戲水、展館」構成活動三大主軸,但以展演面而言,主辦單位策劃展演目的在引導民眾欣賞異國舞蹈文化而非在地文化;其次,戲水純粹屬於嬉戲性質,不會因為在冬山河畔而認識水的文化內涵;第三,展館具有傳達童玩內涵的教育功能,理應側重,然而,它卻是三項裡面最被民眾漠視的區塊。(請參閱《博物館學季刊》19卷4期)

  童玩節存廢問題,只是台灣眾多地方文化節問題中的冰山一角: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加入了「人妖秀」、台南縣政府辦的「國際糖果文化節」成了Hello Kitty賣糖果的展售會……這些都是牽強附會、橫向移植、脫離地方文化脈絡的「嘉年華式」活動。日後童玩節不論是停辦、收歸文建會主辦,或是公辦民營,都應該回歸到「文化節」的本質(而非產值),這才是使童玩節青春不老、童顏永駐之道。

2007.09.13.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1237251

 回應文章

風城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知灼見
2007/09/20 19:14

  我想:在台灣,像陳女士這般學養俱佳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應該為數也不少才對。

  只是這十幾年來偏頗與狹隘的施政作為,已苦悶了這美麗寶島應有的文化涵養與風貌。

風城行者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