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達摩多羅禪經講解 南懷瑾
2023/01/30 09:38:33瀏覽3284|回應0|推薦4
達摩多羅禪經


夫三業之興以禪智為宗。雖精粗異分而階籍有方。是故發軫分逵塗無亂[跳-兆+(轍-車)]。革俗成務。功不待積。靜复所由。則幽詣造微。淵博難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統可尋。試略而言。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然則禪智之要。照寂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遊。應必同趣。功玄於在用。交養於萬法。其妙物也。運群動以至一而不有。廓大像於未形而不無。無思無為。而無不為是故洗心靜亂者以之研慮。悟徹入微者以之窮神也。若乃將入其門機在攝會。理玄數廣道隱於文。則是阿難曲承音詔。遇非其人必藏之靈府。何者心無常規其變多方。數無定像待感而應。是故化行天竺。緘之有匠。幽關莫闢。罕窺其庭。從此而觀。理有行藏。道不虛授。良有以矣。如來泥曰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此三應真咸乘至願。冥契於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辯必闇軏無匠孱焉無差。其後有優波崛。弱而超悟。智紹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因斯而椎固知形運以廢興自兆。神用則幽步無跡。妙動難尋涉粗生異。可不慎乎。可不察乎。自茲已來。感於事變懷其舊典者。五部之學並有其人。咸懼大法將頹。理深其慨。遂各述贊禪經。以隆盛業。其為教也。無數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耳。而尋條求根者眾。統本運末者寡。或將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變。是故經稱滿願之德。高普事之風。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亦所以救其短。若然五部殊業存乎其人。人不經世道或隆替。廢興有時則互相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又達節善變出處無際。晦名寄跡無聞無示。若斯人者復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別有宗明矣。每慨大教東流。禪數尤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頃鳩摩耆婆宣馬鳴所述乃有此業。雖其道未融。蓋是為山於一蕢。欣時來之有遇感奇趣。於若人舍夫制勝之論。而順不言之辯。遂誓被僧那至寂為已任。懷德未忘故遺訓在茲。其為要也。圖大成於未象。開微言而崇體。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門以寢患。達忿競之傷性。齊彼我以宅心。於是異族同氣幻形造跡。入深緣起見生死際。爾乃闢九關於龍津。超三忍以登 位。垢習凝於無生。形累畢於神化。故曰無所從生。靡所不生。於諸所生。而無所生。今之所譯出自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禪訓之宗。蒐集經要勸發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詳略之異。達摩多羅闔眾篇於同道。開一色為恒沙。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復無際。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啟歸塗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正觀。暢散緣起使優劣自辯。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其極非盡。亦非所盡。乃曰無盡。入於如來無盡法門。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法身歸宗一於無相。靜無遺照動不離寂者哉。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

前禮牟尼尊熾然煩惱滅流轉退住者度以升進道
修行微妙法能離退住過亦滅一切惡成就諸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實智慧。滅煩惱盛火。出熾然之宅。乘諸波羅蜜船。度無量苦海。以本願大悲力故不捨眾生。為諸修行說未曾有法。度諸未度令得安隱。謂二甘露門。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曰勝道。清淨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諸修行者出三退法。遠離住縛增益升進。成就決定盡生死苦。究竟解脫兼除眾生久遠痴冥。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蜜。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我今如其所聞而說是義。

我今如所聞演說修行地方便勝究竟如其修所生
修行於善法先當知四種退減住升進決定諸功德
修行退減時令住法不生亦不能升進是今當略說
先當起等意習行慈心觀須臾止嗔恚令暫息不行
煩惱暫止息次當淨尸羅尸羅既清淨三昧於中起
三昧已修起觀察應不應善知應不應修向所應作
既向所應作專念繫心處已能樂彼處正觀依風相
正觀依風時其心猶馳亂止心在入息(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
如係調禦馬心既止入息思惟正憶念冷暖與輕重
柔軟粗澀滑修行諦覺知隨順善調適於觸復不了
是說修行退數一以為二數二以為一至九猶錯亂
是說修行退若於修行退更數從初起十數滿足者
遠離諸過行不修與過修或有異修起有此諸過生
是說修行退修行若俱數心據生惑亂惑亂若增長
是說修行退氣息不通流衝擊於鼻面頭頂悉苦痛
內或絞風起息亂失其道而彼不知治身體極燒熱
其心生憒亂四種既錯亂依風極違諍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不知對治法是必疾退減修行緣入息
而反緣出息修行緣出息而反緣入息於二心俱淨
是應修行果寂止定意生而復更求數有此諸過謬
是皆修行退急喘而安般則令念錯亂由是錯亂念
修行心發狂其心發狂故不知應不應於二無分別
是說修行退修行數已成息去亦隨去去已處處住
於彼善觀察既觀令息還還已起清淨不善知六種
是說修行退長短悉分別遍身盡覺知身行漸休息
一切應決了於此不善知是令修行退(身念處四勝竟)知喜亦知樂
勤方便意行當複制心行令不至掉亂(受念處四勝竟)次分別知心
修行正觀察又生欣悅心還復攝令定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脫(心念處四勝竟)善修解脫者不令心退沒若入退減分
則無有解脫觀察無常斷離欲與滅盡出息入息滅
是名修行勝(此四相似法念處)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迴轉覺觸之所獲見得亦復然若於見與觸
不善識分際是過應當知無智令修退修行上增進
不應緣於下緣下亦如是不應上增進若見二增進
心住而等觀任之則自成還到修行處



修行勝道退分第二

勝念已成就懈怠竟沉沒是則為退像無堪於所求
不染污無記起諸腦惱退垢濁熱炎生由是失正見
振掉或關鑰(以灼反)浮飄粗澀滑
是五退減相修行應分別望遠絕所悕有見已墜落
還顧睹深嶮是皆退減相長病誦止諍多業遠遊行
彼時解脫種是五退減因信戒聞舍慧於是漸衰退
身重與惛鈍耽睡及沉沒是五應當知修行退轉相
恐怯多猶豫驚畏不欣樂懈怠離所慾不迴向修行
不習過修習是二俱為失彼時解脫種於是修行退
三昧離相樂爾炎皆消盡粗澀四大種還從身內起
掉動失正念由是意憒亂其心不恬靜斯從行者生
一切諸瑞相不顯現分明修行如是觀欲見為甚難
諸根悉馳縱隨欲向所緣邪意普流散樂著諸境界
形消意愁慘其身皆燒然如是燒然者是說為憂退
方便不精勤後則生悔恨聞所應成就欲進劣無能
不趣喜勝處或見勝不取皆由無智故是說修行退
自念有越戒疑悔及諸覺意淡無滋味是說修行退
諸過定意羸三昧漸消減心亂蓋所覆是說修行退
心舉調順舍不觀時非時不了住起緣無智故修退
不知六時行六界亦不善亦愚六巧便是說修行退
貪欲嗔恚覺十想巧方便得向諸禪地及法心妄解
一切次第度無知故修退不觀處非處業報及正受
禪定諸解脫淨味愚不了諸根到處道性慾不分別
心隨眾雜相是悉無知退於苦樂速道其心不趣向
如是意迷惑必向退轉處起住與起緣入出及方便
六法不成就是令修行退知法亦知義知時亦知量
自知與知眾及知福伽羅於七愚不了是令修行退
興起諸惡法習行卑賤業親近不善友令是修行退
錯說違所應愛者心樂向當知是不久必於修行退
所止處及人床臥等眾具斯皆非所樂近令修行退
喜隨諸雜相損減所修慧棄捨所緣處心不得真實
修行捨本相散心隨外緣雖欲還彼處意眾不復樂
遂失長養分其心不一定身無復滋潤悅樂亦不生
所依不可樂身意俱錯亂三昧不復起其心永不住
如是不住心必於修行退愛見慢增禪於緣心味著
有此累念生是說修行退身如利刺害或複極振掉
舉體皆煩壯如蛇毒充滿有此三過惡必於修行退
得未得服行他務意不閒習近三退法是說修行退
業與煩惱報說是三障閡亦有解脫障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惡行三摩提行地於彼不觀察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諸地三昧行及餘所聞隨悕望則於發趣退
生時作滅想滅時作生想二想俱當失是則修行退
若於住法中而作生滅想興此諸顛倒是說修行退
入時作出想出時作入想二俱作住想是說為顛倒
欲斷煩惱得修行正方便由彼得力故相似諸相生
相似相既生修行心隨轉煩惱即時起是說修行退
退過諸駚水漂浪修行者隨我力所能少量退法海
無量餘退過是深非所惻諸深明智者自當廣稱說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

如我力所能演說退過已今當說住過修行者善聽
若於入出息無見亦無覺不解方便求是則初門住
聞慧既已生應起思慧念不善解次第愚癡住所縛
若數已成就息去應隨去不知隨順法是說修行住
如佛問比丘誰習安般念有一比丘答是念我修習
汝有安般念不言汝無有復更有勝妙牟尼說當修
方便道安般



修行勝道住分第四

勝道修正觀相行念已成不善升進法是則住所縛
愛著所緣境進業心懈怠由是縛所縛不能至勝處
或有不可動非軟亦非堅或強極牢密亦如金剛像
有此五障閡不進亦不退是則住縛相遠離升進道
亂光及黑闇忍自身不現譬燃濁油光亦如翳目視
光明不顯發背舍諸喜樂寂止息樂分彼終不復生
猶如堅實物而有濡相現或時修行者住相亦復然
相非隨所欲而起隨欲想雖欲令隨意終不從所樂
謂相非所留而欲強制持如是違反念則為住所縛
是想已成就當知非所製住彼去留相能到最勝處
欲令湧作沒或欲高為下於去欲使來於住不欲住
滅時慾不滅終不如所欲修行住生滅所行常轉進
諸法相已成終不捨自相若不捨自相自相則顯現
薄皮覆不淨令不見身穢威儀及眾具利樂翳身苦
相似次第生前後續無間隱蔽非常相令不見身變
施作服用受攝持吾我相能憶念本事隱身非我觀
是諸相似相修行不分別於彼起愛樂而生功德相
染著妄想生不復樂升進不能取勝法住過日增長
非我相似相此等不迴轉如是不迴轉行者癡惑生
無智住所縛繫著於彼處樂著生諸過是相今當說
爾炎漸損壞分離及交亂破散叵和合是則住相縛
於身不巧便自生分離想交亂或塵碎是為住所縛
守常無異想眾色不次生種種眾妙想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其身漸消減相或來复去修行不增長
寂止既不生於身無長養心不起悅樂是說不淨舍
彼不清淨舍所見不鮮白亦不能升進亦復不退轉
如戲沙門像少時生悅樂譬如借衣服亦如夢所見
為命不清淨諂曲及餘惡聚落知識所自顯其功德
覆藏諸過惡犯罪不發露及餘一切縛垢污修行者
彷彿有事相而便起實想未熟謂為熟未滅想已滅
方便不等滿而欲求升進如部含穟苗是則住所縛
業始無方便相現堅守持過進心矜舉如是住所縛
或有修行者而起斷常見是見令心亂則為縛所縛
或有修行者身身細微觀彼為住所縛厭心不增長
厭心不增進不能離貪欲若不離貪欲何從有解脫
解脫不成就終不得漏盡不斷諸漏者則無實智慧
於彼身念處住相已分別受心法念處如是應廣說
修行心不悅彼喜亦不生身無寂止樂當知是住相
修行所受獲信戒聞舍慧常守其少分是則為住相
有住縛比丘往到阿難所迷於所住相是今當略說
得無相三昧六年住所縛樂欲聞所說常隨逐阿難
不能進所業亦復不退轉住於住境界不得解脫道
不來亦不去解脫已而住住已复解脫解脫已還縛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微細煩惱起而不能覺知
不覺煩惱故不能到勝處於地無分別亦無有退過
地諸過不起如是止於住或於住分中而失眾妙相
眾妙相雖滅意猶順彼地意順彼地時餘分樂相生
已有少樂故心依寂止住因其寂止心自謂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無智翳心目而自謂為智
修行無智障不覺所應用覺所應用者於地能究竟
彼住共地中種種垢所污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過患彼終不為縛不識煩惱過愚癡無實智
於禪覺吉安猶如像系樹修行觀爾炎莫知所起處
從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不湧亦不沒不見相所起
亦不知滅處過亦無過是所說諸障礙皆是堅住相
謂不由彼住斯非明智說興造諸過患若干因緣縛
能用諸對治眾妙复顯說所尊不恭敬亦不舍憍慢
自隱覆其過不向明者說我年既衰老已為眾所棄
或能失利養令我生苦惱心常懷憂畏深慮長嘆息
我後當死時將欲作何計隱過心憂惱愚惑作所縛
橫自生罪累失大功德海味著現法樂貪餐黠無慧
棄捨後世果興此諸過惡如是諸住縛所起各各異
修行無怯劣能治所應治怯劣無方便自謂無由進
是則甚難拔如像溺深泥如是甚難拔懈怠心所欺
長夜沒住泥熱迫而趣死業行煩惱報為此三障覆
無智無勢起永為住所沒久遠積痴冥業行諸煩惱
系縛斯等類迷亂不自在習近諸過惡遠離善功德
令其意匆擾如箭旋虛空蛇毒盛充滿蝮蠍惡龍處
巨海深無底無澤大火聚盲人近彼遊闇往而不見
修行住所縛其過亦如是住過多無量升進德亦然
如海無涯底是深不可量世間無知障真實慧為燈
持燈無放逸彼明終不滅善說住分過縛諸無黠者
決定知境界究竟非我分種種過所縛是縛非一相
當知業眾緣唯佛能覺了



修行方便道升進分第五

比丘安般念功德住升進能令智慧增我今次第說
功德住已進進复功德住是故說修行功德住升進
修行於鼻端繫心令堅住專念諦思惟正觀依風相
入息與出息繫心隨憶念憶念若不忘是初功德住
彼功德住已復起方便求更求功德時住則生升進
升進等起時亦生功德住是名住已進進已功德住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諸過息輕重冷暖軟粗與澀滑
阿那攝般那是攝持諸根於彼所緣境攝之令寂止
外散心數法攝還義亦然持風來入內是故說阿那
心轉於所緣止令不復轉心於所緣起亦復制令滅
修行觀若增制之令從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從觀
見增則以觸觸增則以見得證與智證二增俱相攝
修行緣不寂意寂止攝來身中清涼起滅除諸熱惱
掉踴不靜心攝之令寂止勤方便迴轉其身悉充滿
長養四大種當知從息起是種複增益行者報四大
阿那力能起寂止善法分我所大惡刺亦能拔令出
息短而漸滅修行心安靜是故佛世尊說名為阿那
復次般那相是今當略說毛孔諸竅處先淨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始由入風起修行出息時諸根隨所緣
心心法俱順是亦說般那出息歸於滅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終斯由舍出息修行出息滅次第阿那生
滅盡三摩提第四禪亦然般那既已滅次第阿那生
阿那時悕望說阿世婆娑我觀彼死者定無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觀有如是相毒淤埿火蛇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攝意不令隨所緣猶如製象鉤名波世婆娑(出息有攝心義)
舍除顛倒想成就真實想離自在及常唯為空行聚
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去來不可得亦不須臾住
慧智明見此離諸知作者出息無作者見則墮顛倒
出息已過去彼則不可見命斷諸息滅過去亦復然
安般諸功德出息與入息眾物及字義我已略說竟
是種增故說未曾相離用若為覺想亂當習安般念
已能應於數則除內貪著於數若隨順是則離不順
志在無亂境能攝諸亂想先數從一起如是乃至十
修行順此數便得功德住已得功德住則能求升進
滅一切亂覺佛說增上故(數門竟)數能滅一切覺佛但言滅
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內外出入息去則心影隨
決定善觀察順是趣涅槃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
如是知升進能離外貪著(隨門竟)
安止極風處(極上下風際)三摩提等起
三昧既已起便得功德住(止門竟)修行正住已種種觀察風
先觀於本處謂風所從起此處為雲那為一為二耶
冷暖悉觀察八種如前說為總觀諸大唯在一種耶
觀時悉俱有以一增上說修行觀風大造色從彼生
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非彼造色已而復有種大
諸有入出息是風名依種報風及長養是為三種風
或說入在前出者在於後或說出在前入者在於後
皆有因緣故彼作如是說如其真實義慧者乃決定
於臍處所起淨治毛孔道(此報風開毛孔故名出非出外)
由此風義故彼說出在前毛孔已開淨入者則在前
如人初生時阿那入故起息風最先出是故說波那(此是真實義)
息風諸種大割截不生苦當知彼非受謂受則不然
以彼修行者不患諸斷逼是故出入息於身复非受
識命若斷時息則不迴轉是則眾生數必由命根起
息則是身行世尊之所說亦名根本依眾生所由轉
是息既已滅命則無所依以能持命根故說眾生數
阿那般那念緣風為境界雖曰正思惟而非真實行
一切所修觀彼悉緣風起於觀有差別次第今當說
阿那般那念分別有三種所謂從聞起思慧與修慧
於是安般念比丘聞慧生一切時悉受名字為境界
境界出入息正念思慧生當知彼緣名時或複緣義
阿那般那念所起修禪慧悉已舍名觀唯緣諸法義
當知近境界無有種種異亦非相續緣說是等智行
謂是安般念無癡智慧性亦名為捨性是則佛所說
當知是慧性舍根共俱生若使是捨性則與餘共起
欲色二有係無色無身依非彼最後禪身密無息故
或謂根本地亦復是眷屬說言唯眷屬非是根本地
欲使彼舍性在於根本地阿那般那念應當在八地
所言唯眷屬如是說舍根知彼安般念唯在於五地
此定在五地依是處迴轉欲中間未至及後二眷屬
最上頂四禪彼雖有捨根無有於彼身淨治毛孔道
第四及眷屬彼中說二種報生與長養唯無有依風
出息與入息是風名為依以身極厚密無依說二種
佛說出入息四禪正受刺亦言咽喉處明知有所說
是彼方便故亦以禪義攝出息與入息彼處定無有
修行觀出息上際第四禪已極風境界於彼正憶念
云何我是心於緣究竟未或複更於上少進重觀察
或即於彼住不作餘方便修行如是觀則能除疑惑
修行極風際是處善觀察當知如是心則名除疑觀(觀門竟)
於上觀察已依風還止住觀察所應已復起餘所修
若彼觀風心於還善決定是說修行者迴轉巧方便
如人遊聚落所作訖已歸修行如是觀喜樂遂增長
已舍入息念安處出息緣亦舍出息念安處入息緣
於數已究竟息去亦隨去如是一切種亦名為迴轉
觀察所應相相相而迴轉種種眾事觀次第轉亦然
善於迴轉者說此迴轉義當知是迴轉修行智慧處
從彼方便起勝道現生前聞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
已舍欲界行然後入修慧是悉名迴轉世尊之所說
從彼未至地次第入初禪乃至第三禪其轉亦如是
第四禪眷屬若彼有風者是亦應迴轉入於根本地
從彼起巧便次第住起緣入出與優波此六悉迴轉
舍共方便地共地現在前舍共方便地不共現在前
捨不共方便不共現在前緣相方便地展轉究竟地
是名上迴轉明智所稱說
(聖人凡夫共有法。名為共地。從緣至緣名為轉諸相。諸方便諸地次第轉亦如是也)
如我智方便已說迴轉義無垢清淨念今當次第說
如令彼修行須臾抑止蓋是則為清淨不淨非所應
若已成就數能捨內貪著此義應當知慧者觀清淨
隨順已成就能捨外貪著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淨
比丘心已住不為亂所亂如是不動念修行智清淨
若已於風際觀察離疑惑不復更求息是則為清淨
念地悉已竟所依諸過惡不為則清淨是說須臾頃
阿那般那念方便道所攝功德住升進是義我已說



修行勝道升進分第六

功德住升進及餘方便攝修行一切地共地不共地
功德住升進彼依勝道起種種相行義今當說善聽
梯揥既已起(心住處名)修行心愛樂如是愛樂心巧便功德住
慧者善方便起意勤修行如其功德住是則巧方便
將入微妙境勿隨流注想慧者攝心住如應善受持
所住妙功德澄淨無垢濁具足無減少清淨安隱住
淳一普鮮明凝定而不動是緣由感有時過復歸無
色相次第起種種眾相生修行正思惟身心生喜樂
於是功德住具足攝止觀既能起身樂心亦正安隱
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進是今當略說修行廣分別
修行三摩提巧便隨順念智者開慧眼說名為功德
心足處安立說名功德住聖道修對治說名功德進
對治諸聖行功德住升進隨地過噁心所起悉能除
修行勤精進功德利增廣信戒聞舍慧無貪恚痴根
欲精進慚愧除喜不放逸悅樂念定舍正智餘善法
如是一切種自地離諸垢其功德住立即隨地對治
是由精進力助善長養心何於彼地中種數不攝受
功德住升進自地以廣說自地善根力他地功德生
修行最勝義此相今略說自地既增上余勝淨法生
當知是功德他地而升進無量行方便一切諸度法
種種對治相他地功德起謂於初念處三念兼已修
暖來及頂忍世間第一法見道思惟道無學道亦修
諸禪與神通無量無色定正法道品分究竟漏盡智
背捨一切入妙願智清淨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諸法
微妙功德相一切隨順生若住繫心處是則自地相
其相起在身亦現亦復觸有時說近果有時說非近
或複有與果或空無所與所謂近果者是相近邊住
若彼果不近當知是相遠若使現而觸是即與果相
雖現而不觸空相無功德譬猶無果樹華繁而無實
如人冷渴逼遠見有水火彼終不起觸但見相亦然
空無功德故於身無快樂喜悅極增長息樂及寂止
身心受斯樂是說與果相功德及餘法自地與他地
升進相迴轉四種俱亦然一切升進相殊妙種種印
蓮花眾寶樹靡麗諸器服光炎極顯昭無量莊嚴具
慧說為勝道功德住升進所起諸妙相我今當具說
修行者諦聽於上曼荼邏淳一起眾相流光參然下
清淨如頗梨其光充四體令身極柔軟又復從身出
漸漸稍流下隨其善根力遠近無定相彼成曼荼邏
勢極還本處根本種性中其相三階起功德住五相
功德進五相不壞功德二半壞功德二盡壞功德一
複還繫心處住本種性已
流散遍十方(十相生)功德十相上(十相各生十相)
各復一相現又於流散邊生諸深妙相於彼深妙際
復生深妙相上下輪諸相亦復如是現於彼三階處
種種雜相生自相各已滅唯彼總相住諸雜既已無
寂靜行迴轉此三曼荼邏境分猶不移順本功德住
自體如前說入息三摩提遍充滿下方出息三摩提
遍充滿上方二俱滿十方正受妙甚深如是隨意者
是謂法自在清淨繫心處無法而不求既生有長養
成就諸功德如天曼陀樹曼陀池生長功德住升進
種種眾妙相是義我已說修行善守持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第七

已說升進法所攝諸功德修行決定分是今次第說
善於出息念入息俱亦然出入諦思惟分別具明了
此則決定分世尊之所說一切諸善根各各儘自相
最勝無上智說名為決定彼諸修行者安住決定分
出息入息時正觀無常相息法次第生展轉更相因
乃至眾緣合起時不暫停當知和合法是性速朽滅
法從因緣起性羸故無常一切眾緣力是法乃得生
虛妄無堅固速起而速滅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
修行如是觀此則決定念譬如運行天息變疾於彼
決定無常想修行趣涅槃非出息未滅而有入息生
非入息未滅而有出息生如是諦觀察修行決定分
粗澀利刺生種種苦逼相謂息出與入一切時迫切
於息能覺了具足眾苦相如是諦思惟說名為決定
自相無堅固寂滅空無我因緣力所起從緣起故滅
舍利有我相常住不變易如是顛倒行一切悉遠離
唯作真實觀是名為決定非我無牢固亦無有自在
非彼出入息曾有覺知相諦知無我故是說為決定
當知是智相相似聖行名此則為方便非彼真實行
比丘安般念雜想覺所亂既亂心不悅應當從數起
或從入息數或從出思數思亂覺觀想由是究竟離
慧者於入息繫心行數時一入數為一不雜數出息
專念不亂數如是乃至十舍彼十出息從此得決定
此則說具足成就根本數更有餘數法修行方便起
若於根本數不能起決定促息使易覺方便令心生
當舍二出息然後數入一定意心不亂第二數成就
若於二方便猶不起決定乃至越十出然後數入一
正念心不亂次第至具足是說修行者十種數成就
如上十種法是則數究竟於上更複舍增數非修行
修行如是數是則數法成成已應當舍復進餘方便
修行於數法若復不成就應更如前說還從初數起
方便成數法便得決定分數法已成就慧者心隨順
六種如前說修行正方便修行於六種疾生厭離想
不樂著生死勤憂斷煩惱修行心遠離一切有為法
當知是離欲清淨決定分或說長在前或說短在前
如其決定義今當次第說謂出息始起說言短在前
是說非所應勢漸增進故息去漸久遠乃至未還間
當知盡是長謂短則不然出息漸增長未到究竟處
是中所觀察說名長中短一心勤方便專念正思惟
增長至究竟說名長中長觀已風迴轉捨離餘求想
然後得決定此則短中長入息極短時還到所起處
於是所觀察說名短中短如是正思惟修行善明了
已得決定分複進餘方便滿身遍覺知出入身行息
修行如是覺則為決定分譬如火熾然光炎則長遠
薪盡火將滅光炎還漸短若更增益薪光炎普周遍
勢盡乃歸滅四種風亦然或說於長短內外互立名
或二俱長短如是種種說如彼汲深井瓶下轉就遠
既攝令還上訖至復之短譬如仰射空矢發疾無閡
其去漸高遠勢極還自下修行正思惟觀察依風相
初遠然後近長短義亦然猶如牽旋輪屈伸互往來
往遠名為長來近則為短息風迭出入長短亦復然
譬彼真諦觀先苦而後集觀息亦如是先長然後短
若初禪息短第二禪息長以違正受義是說則不然
於彼初禪中息風勢極遠第二禪息短正受漸差別
滿身遍覺知則依第三禪最後身行息以離毛孔故
此說諸三昧隨順功德相修行安住彼不為覺想亂
何故初禪中唯說長無短不捨諸所依由是故息長
彼以覺想力能令息去長第二舍諸依勢羸故息短
甚深修多羅佛說山頂泉涓流勢不遠餘處無來故
如彼山頂喻第二依亦然唯從其處起是終不能遠
彼說健士夫負重而上山竭力令氣奔息風急迴轉
既到安隱處其息乃調適是喻說彼息前短而後長
所說健士夫負重而上山以身力方便是乃令息長
如彼劣方便不自力負重以無力方便息微故不遠
譬如壯夫射能令箭極遠劣力無方便勢弱去則近
此喻應當知是說長短義修行細微覺一切諦明瞭
如是十六分悉名為決定如方便升進分別功德住
決定安般念亦應如是說如彼所未說諸餘功德住
是故我當說如其決定分觀察風所起根本極清淨
修行妙微相則於是處現於彼究竟處摩尼寶三昧
當知此功德方便根本生已說妙方便根本決定分
餘深正受相一切如前說



修行方便勝道決定分第八

已說方便道所攝決定分勝道決定相是今我當說
修行善決定係心處堅固(謂爾炎也)
身受與心法於是正觀察說有六種因是能成就果
成壞各三種(成熟熟亦壞也)修行決定相於是六種因
方便善觀察是則能次第疾得諸漏盡复更有餘因
種種成壞事如是多無量我今當略說何等為修行
水種所壞相謂七日死屍毀變相已現彼彼諸死屍
青黑瘀爛壞已壞膿血流惡汁相澆漫潰漏若分離
雜惡極臭穢是悉水所壞內身俱亦然乃至劫成敗
斯由水大力水輪極沸湧大地皆瀸壞從彼三禪際
周匝水來下洪注極漂蕩有物皆消盡一切情識類
百穀及藂林土地地所生悉為水所壞眾生水所壞
是皆依宿業如上水災相無垢決定說此諸一切種
皆從三昧地修行果所起當知是決定修行善繫心
安住三摩提是能於所緣明見彼種相此地熟時熟
(亦義言壞此地能壞煩惱時見壞相)
充滿境界海修行所見壞水大決定相火大所壞相
今當說善聽識類非識類斯亦如上說及自現火然
一切皆消盡乃至劫成敗世界悉灰滅於彼火輪處
熾炎大火起亦從二禪際彌滿悉雨火盛火普周遍
世界俱洞然於彼三昧地正觀思惟起修行見此變
火壞決定相風大所壞相今當次第說
如上諸種類悉為風所壞大地及須彌分散若粉塵
一切盡磨滅是皆風大力上際第四禪下極風輪界
災風從彼起其中皆散壞一切風所壞智者見真實
如是正思惟風壞決定相云何彼修行常起深憂厭
於前見苦法隨憶念不忘八苦大地獄各增十六分
彼彼眾苦類無量邊地獄眾生生彼處隨行受眾苦
我於此惡道未離或牽來如八大地獄誰能盡稱說
其中無量苦難可得邊際設人有百頭頭各有百舌
欲說地獄苦窮劫不能盡如愚黠地經唯佛善分別
我悉能究竟無有能測者輪迴苦毒海往返無量劫
顛倒不善行致此大苦果自見宿命時是痛曾悉經
修行憶本苦便得順涅槃闇冥心增上畜生不淨業
受癡不愛果種種苦報身九萬九千種形類各別異
空行水陸性蚑行蠕動類隨業各受生宛轉此劇處
一切諸畜生展轉相殘食我以愚癡故悉增受此苦
顧此而懷懼心與厭患俱修行深憂厭則於苦決定
修行已如是方便生厭離又復自億念餓鬼無量苦
咽細如針孔巨身如沃焦於此無數劫飢渴極熱惱
見天降甘雨欲飲成炭火如彼四大海深廣無崖底
飲之令悉盡不能止飢渴裸形被長發狀燒多羅樹
於中甚久長受此種種苦業風飄東西吹身令碎折
亦如狂飆起摧破久枯樹我積慳貪行不習惠施業
故生餓鬼處受此諸苦痛三昧境界地修行思惟起
種種別觀察便得不放逸雖未斷煩惱見此眾苦迫
楚毒深憂懼極厭生死苦既厭能離欲如觀掌中寶
貪欲既已離便速得解脫譬如香美食其中有蠱毒
種種生死味雜苦亦如是亦如篋盛蛇有人負自隨
若能覺棄捨不為毒所中身亦復如是四大為毒蛇
智者能捨離不為彼所害如愚執火炬急持即自燒
明人知時捨不為火所焚樂著生死者災炎常熾然
若能覺捨離不為火所焚譬諸恐怖處亦如被燒舍
蚖蛇毒[口*赦]聚生死畏過是譬猶空聚落又如彼虛器
諸法空無我真實性亦然此三惡道中如是苦無量
雖天有喜樂是亦為大苦譬彼盛火然貪愛熾如是
久處在天上常為慾火焚自憶忉利天安處善法坐
天女侍供養無量極快樂四園列寶樹花果妙莊嚴
隨意五所欲一切曾悉受時乘白龍象遊觀諸浴池
縱意林流間回顧彌日夕食必須陀味飲則甘曼陀
充實無疑患受樂如大海又處內勝堂天女進音樂
妖艷極姿態光色曜心目妙音六萬種常聞美軟聲
耳目隨彼轉令我心醉冥諸天發微歌聲與弦管諧
偃臥聽音樂寤寐皆喜悅諸根回五欲猶如旋火輪
須彌山王頂安處快自在百一眾雜寶間錯莊嚴地
諸天共娛樂經歷甚久長觸彼五境界發動五情根
一切悉奇特皆是快樂因諸天共器食隨福有差別
見此異色時心則生憂惱如是極愁慘猶如地獄苦
食此不淨飯低頭內慚恥悔責本宿業令我致此苦
諸天阿修羅自守貪彼利由是興諍怒畏死大恐懼
或為天給使或複極貧窶我雖生天上無異惡道苦
於彼恒樂處衰死二五相是相及命終爾時最大苦
方欲恣所樂五衰忽然至若見是相時愁怖不自安
天眼卒便瞬浴已水著身一切妙境界其心不喜樂
千種樂自然加陵頻伽音今則寂無聲當知七日死
玉女悉捨去余天共從事見已生熱惱命終入地獄
唯有賢聖人了達無常變解脫生死苦凡夫為燒然
腋下流汗出衣服卒垢膩見已大恐怖是則淨業盡
華冠皆鮮嚴而今忽萎熟身體本光澤一朝頓枯悴
常所愛樂坐今惡不復樂是五惡瑞現當知死時至
唯有見諦者無此諸惡相我今說比丘於是增厭患(梵本中無此一偈)
諸天及天處衰變不久住明智修行者見斯無常變
四寶須彌王真金山圍繞修行慧眼淨見此悉融消
又諸大鐵圍周匝四天下消壞非常相行者見明了
修行於天上如是觀察己復於人道中思惟正憶念
或時犯王法斬截身手足拷掠極楚毒我悉遍經歷
親戚永別離悲戀為墮淚設集著一處過於四大海
計我從本來人中所受生白骨悉積聚高廣喻須彌
流回三惡道楚毒無過者人天所受苦是亦多無量
欲廣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三昧境界地思惟所生果
觀察善明了修行深憂厭我雖舍家業不能成道果
自謂為出家未出生死獄我雖棄恩愛名曰舍所生
而不能免離癡愛業父母徒自為人子不從佛法生
外假聖法衣力不離痴惑舍彼五欲利依止出家業
而於佛法中不獲少功德雖舍內貪著而不得出要
四念未成就何從得心樂剃髮毀形好而不捨憍慢
空失欲味歡不得禪悅樂於五無間業未能定不起
譬如無舟梁而欲越深水未入決定聚复無生天業
無明覆心眼永沒生死淵應勤業所務無有無作果
作者終不喪修行宜善思常受人信施侵彼肌體分
謂我有功德自顧空無實由此利養心翳我善功德
深思克骨苦即時興厭離未脫諸惡趣顛倒見所縛
不向平等路牟尼一乘道得生難得趣諸根悉具足
值佛興於世又得聞正法而不捨苦器未渡貪慾海
拔刀五惡賊是亦未摧滅如是正觀時修行向解脫
作是憂厭相則便生決定身為不淨器三十六充滿
譬如大地種生育眾雜類身為隱覆聚亦常假澡浴
聚沫撮摩法不久必當滅譬如毒蛇篋四大篋亦然
八萬蟲中舍常共競侵食是身為災宅四百四病惱
種種苦不淨一切內充滿譬如故空舍亦如丘塚間
壞器無堅固說身亦復然無量眾惡聚虛妄非真實
顛倒起貪著長夜嬰楚毒將復處胞胎數數受生苦
不見真實法生死輪常轉始受迦羅邏次生泡肉段
漸厚成肢節五種胞胎苦幽閉無日獄生熟藏所迫
長養於行廁臭悶不淨苦出胎受生苦輪轉老病死
一切諸陰起三相所迫切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炎眾行如芭蕉識種猶如幻虛妄無真實
逼迫是苦相因緣是集相寂靜滅盡相出要是道相
於此四聖諦修行漸觀察思惟十六行解脫生死苦
略說一切法自相及共相明知決定義修行正觀察
修行然慧燈正觀四真諦能斷惡趣分離諸受胎苦
不復樂受身嬰世之苦惱舍除利養行獨處修遠離
已能修厭離不味生天樂況復著人間忍受諸苦痛
觀種如毒蛇陰為五怨賊自覺貪欲患長夜密侵害
六根如空聚塵賊競來集於此內外入修行真實觀
見愛如大河涅槃如彼岸修行慧眼淨觀法空無我
如是知真實不樂處三有明見諸法者略說三成相
及前說三壞方便勤修習次第相行義是今當更說
一色種種觀一一四種因決定知因果究竟身念處
受與心相應觀時惟自體因緣果無量其相同種性
修行思惟起悉依所依現心猶不調馬如幻如猿猴
無量因緣相一切現所依二陰空無我次合觀想色
想合受與識行二亦如是次第想色受想色識亦然
分別想受識行三同想說四五漸和合思惟壞自相
總緣五盛陰七處三種觀悅樂廣境界還滅觀生滅
一念見真實具足法念處正觀陰種相如化夢水月
定慧轉增廣彼則暖法生其心極寂靜總見五陰相
自身慾火燒三界盡熾然諸相三三昧正向解脫門
初觀四聖諦真實十六行成就暖法已增進真實觀
見佛身相好無量諸功德第一寂滅法清淨離煩惱
聖眾功德海甚深無崖底種種微妙相現身及境界
見已心歡喜頂法具足相增進生法忍五趣現境界
惡道熾然滅遊息清涼處中住經生死最上唯一心
先觀無量苦次見苦種生種轉增廣大漸見苦集滅
滅已然後觀八聖平等道變滅無常相粗澀逼迫苦
空寂無眾生不自在無我苦種是因緣眾緣合為集
種生故說起興果名為緣苦集盡故滅滅靜說寂止
清淨離三有覺說為妙出徑路是道相平直說正義
進向謂之趣乘出故說乘四諦十六行具足真實歡
忍法次第生世間第一法聖行正受地得是三決定
見道思惟道次第漸究竟一切微妙相各各隨地起
成就實智慧具足諸功德當知上所說修行決定分
諸有明智者應作正方便信勤勿懈怠常起欲慚愧
于諸梵行者常當愛恭敬自守修淨戒威儀令安諦
假使得利養少欲知止足易滿亦易養適身知量食
亦如人膏車不為貪味故曉了一切有所生悉過患
思惟善觀察三有如火然如彼重病人信受醫方療
聞善知識說觀察諦思惟常以清淨心系身莫放逸
寂嘿少言說宴坐思實義丘壙林樹間閒居修遠離
無事樂山岩窟中露地坐樹下敷草葉如是清淨住
修行內思惟勤習無休懈專精求己利遠離退住過
必能得升進決定功德分修行勤方便具足諸善根
我以少慧力略說諸法性如其究竟義十力智境界



修行方便道不淨觀退分第九

如我力所能已說安般念修行不淨觀次第應分別
不淨方便觀思惟念退減明智所知相是今我當說
修行初方便自於身少分背淨開皮色觀其所起相
雖暫壞皮色不力勤方便淨想還復生說名修行退
不能起所應重令皮色壞淨想仍不除亦名修行退
修行愛欲增應往至冡間取彼不淨相還來本處坐
所見諸死屍我身亦復然一心內觀察如彼冡間相
彼為我作證由是得真實已得真實相不復起邪想
如是方便修慧眼猶不淨當知是顛倒無智痴冥聚
若於足指緣闇亂心不住當於上繫心觀察求升進
於上壞色處其心复馳亂當力勤精進方便離退過
勿為煩惱染令不至解脫自勉勤方便疾得到涅槃
自於身壞相繫念無分散日夜勤修習莫令煩惱起
修行微妙想世尊之所說常能守護想是終不退減
具足觀內身其念已堅固次應觀外緣漸習令增廣
於外已周滿堅固三摩提當知是不久次第盡諸漏
如王無器甲安足不堅固而欲禦怨敵必為彼所害
修行於自身愚癡未決定而欲觀外緣是必於行退
我已說比丘無黠故修退更有餘退過今當說善聽
當知修行退沒在痴冥故或為盛煩惱業行所障蔽
有人因色欲而起煩惱退於彼美豔色癡愛覆正念
種種上衣服文彩發光澤瓔珞莊嚴具金銀眾妙寶
於先俗所樂修行還顧戀因此動欲想當知是必退
形相計端嚴處處著姿好一切身肢節妄想起貪欲
身體諸肢節細滑柔軟觸憶此本所更慾火還復熾
或泣或言笑歌舞相顧盻彩服貫珠環文繡莊嚴具
來去若容止流轉行者心顧念是威儀欲起令退轉
有人情慾深不專在四種愚癡增煩惱遇形起淫亂
是則極惡欲疾令修行退由是諸愛欲迷亂失正念
相與想明了是終不退轉諦自見內身次外善觀察
境界廣增滿周匝見嶮岸不識究竟處修行疾退沒
於身深愛著怖異不能進修行生疑怖是必疾退減
若欲離疑怖於身修厭患厭患想已生其心猶馳亂
當知修行者是必復還退已說諸修行不淨方便退
若於勝道中退亦如前說



達摩多羅禪經卷下

修行方便不淨觀住分第十

我已略分別不淨退減分如其住過相今當次第說
修行煩惱業增長內充滿不曉知度法愚癡縛令住
自於身少分背淨壞皮色不知升進法煩惱增故住
或有漸升進遍身見壞相不能求外緣樂觀內身住
若於外境界修行心樂進欲去應隨去方便勿令住
未見究竟處而便中路止痴冥住所縛猶如像系樹
骨想有堅相其體密無間不次行眾想亦不求升進
又無厭離心亦不能決定修行雖成就不淨奇特道
不能起勝想令其身柔軟若不柔軟身流覺則不生
不能生流覺是說修行住



修行方便道不淨觀升進分第十一

已說不淨觀方便道住過若於勝道中住應如前說
今當次第說不淨升進法先總相思惟繫念不淨緣
次住身少分正觀察自相自在及外緣二種說無量
行者於內身自在三摩提勤習正方便周滿究竟處
外緣無量者境界普周遍而於彼正受不能數自在
又自觀內身是亦說無量謂於自身處種種眾多色
筋連與肉段其數各五百提賴與揵大是皆有六種
提賴似果。揵大似癰。盡在腹內。
三十六動物三百二十骨節解九百分九十千種脈
宣氣通諸味三萬六千道身中諸毛孔九十九萬數
身內侵食蟲戶有八十千內血外精氣是二共和合
先得迦羅邏身根與命根是身不淨起出自迦羅邏
結業之所起愚惑生樂著二種重煩惱愛恚痴冥心
謂初受生時興二顛倒想於內生愛欲於外起嗔恚
男有如是想女則上相違不淨迦羅邏迦羅邏起泡
從泡生肉段漸厚成支節出胎名嬰兒轉次為童子
如是漸增長盛壯謂中年年逝形枯悴朽耄日衰老
識滅壽命終身壞白骨現青毀節節離消碎盡磨滅
如是十五種修行觀自相始從迦羅邏次第衰老死
七日漸毀變乃至灰滅盡宿世曾修行先從迦羅邏
出生至老死次第諦觀察白骨青赤相肢節皆離散
骨瑣及羸朽腐壞盡磨滅彼諸修行者思惟不淨念
有從因觀察或果方便學成就深妙慧能了是相義
觀察迦羅邏乃至一切分四大和合淨造色五情根
無量極微種一切從彼起當複更觀察死後次第相
日日漸變異乃至於七日無復有來去視瞻笑語言
容止悉已滅舍離威儀姿死屍漸漸異其色日毀變
青等諸不淨如是次第現膖脹膿爛潰流漫極臭處
種種諸蟲出見已離色欲觀察本所著已壞食不盡
離散在處處能滅全具欲上言端正非其本亦應言全具。
自見枯朽骨無復滋潤相久故極粗澀能離細滑欲
腐碎若塵塺磨滅無所有成就如是相遠離有形欲(有形不必患是眾生)
五欲亦五壞隨病而對治相對真實相修行正觀察
色變若離散威儀容止滅羸朽及磨碎是名五種壞
此則自身中無量諸境界修行正憶念悉能得自在
已說二無量自在及境界修行不自在亦已分別說
於是不淨念聞思與修慧正觀開慧眼是說有三種
作想有二種時復不想住俱開解思惟或時非開解(解即開也)
第三性無垢離垢清淨住不想不開解是慧修禪起
起身寂止樂餘二則不能心亦寂靜樂是名為修慧
滋潤身柔軟此則寂靜相二俱不柔軟當知非寂靜
彼二不寂靜一則安隱住是說色有中修禪所起慧
不淨觀一智依止十地起根本及未至亦說欲中間
依住一界身境界於欲色化生既命終即滅無不淨
身淨無餘穢不能起厭患唯觀彼生滅變易無常相
胞胎所生身則有死屍形於身起淨想不淨觀對治
不求止貪欲思惟習厭患更有淨對治不作厭患想
方便淨解脫智者開慧眼謂於不淨緣白骨流光出
從是次第起青色妙寶樹黃赤若鮮白枝葉花亦然
上服珠瓔珞種種微妙色是則名修行淨解方便相
於彼不淨身處處莊嚴現階級次第上三昧然慧燈
從彼一身出高廣普周遍一切餘身起莊嚴亦如是
此則淨解脫方便不淨觀若能須臾頃修習此勝觀
是則順佛教堪受一切施世尊所稱嘆三界良福田
說餘一切相功德亦復然白骨青瘀想成就心厭離
因是不淨念方便度諸地所謂身念止受心法念處
暖來及頂忍世間第一法見道及修道乃至漏盡智
因是方便度一切功德地從初身念觀乃至究竟處
佛說不淨念一切諸種子世尊說貪欲利入深無底
正受對治藥當修厭離想一切餘煩惱悉能須臾治
我已說不淨方便升進法餘有勝道進相行如前說



修行方便道不淨決定分第十二

不淨升進分相義我已說今當說修行不淨決定分
不為惡戒縛亦非業煩惱心不背解脫歡喜常志樂
如是隨順生粗澀四大滅柔軟寂止樂三昧於中起
從定生智慧修行能厭患厭想已修起則能離有愛
思惟離有愛解脫實智生已生解脫智於縛得解脫
從是得無為究竟離三有是說名修行成就決定分
天王五威相觀相壞煩惱漏過漸衰薄由是究竟滅
人王有五相獸王相亦然諸地相明了說名為決定
動身四顧視奮威暢大音自在獨遊步師子王威相
於此十五相修行生決定能令彼地中一切諸垢滅
繫念三摩提出諸煩惱縛惡露不淨想能生厭離心
青瘀等諸想修行善決了更有餘三想明想及觀想
第三說空想修習寂滅慧淨色及自身所起諸煩惱
貪欲嗔恚痴從是正觀滅此一一諸想各三想眷屬
能除貪欲等結縛使惱纏是諸一切想明審善觀察
是名修行者決定不淨想久故朽白骨疏瘠羸相現
破碎若塵塺(音昧)一切悉磨滅從下次第起方便壞所依
淨慧之所說修行決定相無量深妙種一切普周遍
彼決定真實生如金翅鳥次起清淨地平坦極莊嚴
勇猛寶師子牛王若龍象此諸未曾類處處決定相
始因不淨生亦從不淨長初起迦羅邏住於不淨中
觀彼七日住念頃不暫停修行善明了是則說決定
如是一切分悉能知相義明見彼真實念念有生滅
因習諸骨想修行覺意生能起覺支想說名為決定
彼諸修行者分別三種想或有始習行或已少習行
或有久修習是悉近決定隨彼智慧力趣向有差別
初業者始起少習心已住久學能趣緣是說三種修
初業名始種第二為長養最後能捨離說名為決定
不淨有二種或共或非共如前三眷屬是離共不淨
聞思與修慧三種不淨念於此一切種修行諦明了
善分別離欲是說名決定



修行觀界第十三

安般不淨念退住與升進決定真實相悉已分別說
修行界方便廣略差別相甚深微妙義今當次第說
有因先修習安般不淨念然後觀諸界安樂速究竟
自以方便度此苦難成就頂上兩眉間繫念令不亂
寂止潤澤生三摩提增長所依已柔軟三昧安不動
擾亂不淨心智者悉調伏已隨調伏心安住修行處
是處起明想一切身分現初從一發始如其相憶念
於一見自相然後總眾發次第三十六自相總亦然
佛說三十六各各有住處或時彼諸界合聚內觀察
猶如明眼人開倉見五穀時復有逆順超越次第觀
一界藉其下餘種悉處上次第相連持一一知其相
雜色不雜色周滿悉觀察止心在一處境界遍十方
處處安置已依是勤修習一發為百分思惟正憶念
復於一分中分別五種界次於空界上識相別觀察
修行見無垢清淨妙相生譬如水上泡明淨無障翳
是處觀諸界各各見自相水濕地堅強風動火燒熱
虛空無障礙別知是識相青黃赤白綠及與頗梨色
於此眾雜色修行具足觀虛空堅固相彌廣周遍住
難沮喻金剛金剛慧能壞於上曼荼羅則有熟相現
譬如火熾然能破彼堅固或見生疑怪其心大恐怖
明者能決定增益諸功德已壞虛空界能起升進相
融壞若流注复碎如塵塺修行見真實則生解脫相
空界既已壞上諸界亦然是則壞相上有餘壞相起
若復餘一種於上觀諸界次第普周遍俱壞如前說
觀察六六種六三及四二如是六十二世尊略說界
色壞有三種剎那世極微無色唯二種無為無壞相
修界不淨念則能捨貪欲順界方便觀是治我慢藥
觀界四無量除滅嗔恚毒(一無常頃名剎那)
阿難說是言當修五念處世尊告之曰更有第六念
發毛爪齒骨筋肉厚薄皮肪[月*冊]髓腦膜脾腎心肝肺
胞胃大小腸屎尿膿涕唾垢污諸血淚黃白及痰癊
三十六不淨觀察三種界是中濕相水火熱地堅強
諸有形色處內外飄動相出入息語言通利等迴轉
一切總說五是相名風界眼耳鼻舌身毛孔咽喉空
山岩室宅中內外無障礙如是一切種悉名為空界
於彼六情根所生諸識種如是多無量總說名識界
佛言應當知六界非有我不觀陰界相計我及我所
一切內外界是處意迴轉從是意行處三受十八種
六觸及四處世尊之所說愛慢諸煩惱悉於是中起
是身眾微合虛妄空無主非我非眾生迷惑計真實
佛告羅睺羅觀界悉無常如是六種界說從六處起
修習六巧便六時各觀一色處悉具足無色唯識界
彼種所依處相行地境界對治與所治如實知分數
身中諸界種還自生苦惱譬如養毒蛇終為彼所害
四大生造色即共造色住和合相間錯還為四大壞
不淨方便觀先於造色起安般方便念要從四大始
若彼修行者增廣二方便四大及造色和合等觀察
始入根本處彼先壞造色入已然後觀所因四大壞
定慧漸增廣念處具成就和合總觀察一切悉寂滅
彼三十六物臭穢壞磨滅此三與十想修行增厭離
佛說是根本能及一切惡四十九種法三昧於中起
修行諦觀察自身及欲界無量不淨種穢惡悉充滿
眾苦所逼迫盛火極熾然無常變壞相見已生厭離
色界相似種微妙相顯現深樂求出離增進厭患想
有覺亦有觀離欲生喜樂寂然入初禪內外悉清淨
所依及境界如練真金像自身處梵世於中極娛樂
又見五支相身及境界現第二滅覺觀內淨心一處
從定生喜樂四支身內現所依及境界譬如真珊瑚
第三處離喜行舍念慧除身受樂三昧五支相明了
所依青琉璃清淨甚微妙緣少身無量諸根次第起
第四斷苦樂憂喜先已滅不苦不樂舍念淨三摩提
如是四支相現身及境界出息入息滅所依極淳白
過色滅有對是說入空處過空相識定過識無所有
過是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善知諸界相不味亦不縛
清淨四梵行高廣無有量慈悲普周遍喜捨亦復然
根本四禪中修起五神通三昧現在前繫心觀自身
作輕及軟想漸舉不令動境界現在前離地如胡麻
稍進如大麥轉次高四指此床至彼床漸漸能隨意
飛行及變化自在無障礙是名修行者微妙神通力
繫心於自身禪定現在前諦取外音聲如其實皆聞
繫心於自身禪定現在前觀他心所念一心皆悉知
繫心於自身禪定現在前自憶念此生從胎及中陰
漸見前身事乃至百千劫一切諸所更如實憶念知
繫心於自身禪定現在前觀察眾生類生死及形色
隨其業果報中陰五道生修行天眼淨一切如實見
根本諸地中無量餘功德修行心自在一切悉具足
所謂八背舍勝處一切入背舍相有五不淨與淨相
色相煩惱識略說是五相勝處先自身內色外少色
若好若醜一外多二亦然內無有色想外觀少多色
二俱若好醜是前四勝處後四內無色外青黃赤白
一切入四大四色與空識觀外及內身一相無差別
諸辯妙願智無諍三摩提逆順與超越無量三昧門
明智決定觀具足五種滿一身二境界定相普周遍
第三憶念滿修行喜厭舍第四諸地滿十處相明了
三乘根具足是說第五滿界方便成就久遠痴冥滅
能令意清淨無垢如虛空如是諸功德一切悉究竟



修行四無量三昧第十四

修行者。若欲廣修慈心。先當繫心所緣漸習令無量。滅除過噁心不諍競亦無怨結。無恚清淨。謂於親中怨三種九品眾生無量無數。安處十方盡三分際淳一樂行。唯除國土世界。於眾生世界週普總緣成就遊。行者修慈方便。先等心思惟。總緣一切眾生。令心堅固滅除嗔恚而起慈心。是名總觀慈無量三昧。如是總觀猶為嗔恚所縛者。當於上親修別相慈。次於中親下親中人怨家次第修習九品慈心。漸離嗔恚心生愛念與種種樂具。與是樂已然後於一切眾生起法饒益心。修三種慈。廣大慈極遠慈無量慈。舍除嗔礙住仁愛心。隨其所應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與之。謂與種種法樂修種種慈。先與出家樂。次與禪定正受樂。次與菩提樂。次與寂滅樂。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種種樂具自得他得清淨善根。乃至無上寂滅究竟無為。隨其修行意所想念。無量法樂等與眾生相現在前。樂想起已一一觀察。以相自證便得決定。猶如明鏡因物像現。慈三昧鏡亦因樂事。種種樂相悉現在前。或時修行為嗔恚所亂。作是思惟。我從本來由是嗔恚多所殺害。興諸罪逆入於惡道。於大地獄還受苦毒。或作蜂蠆蜈蚣毒蛇惡龍害鬼羅剎。如是種種毒害之類。今不除滅復見燒迫。以是方便能止嗔恚。又復思惟。罵者受者彼我無常須臾不住。二俱過去惡聲已滅後起。二人無故共諍。又今二人念念即滅虛妄無實。誰罵誰受何為顛倒。與空共鬥計我。耳根從虛妄顛倒煩惱業起。彼人舌根亦復如是。因緣生滅誰罵誰聞。修行如是思惟時。嗔恚縛解能修慈心離垢清淨。如佛說。修慈者於四念處能得決定修習增廣。成就無量法門勝妙道果不復退還。是則三種方便大慈。若已離欲更修淨妙離欲慈心。深心饒益增廣無量得真實果。因此功德具足所願究竟涅槃。所以者何。一切諸佛說慈為無畏。慈為一切功德之母。慈為一切功德鑽燧。慈能消滅兇暴諸惡。是故修行當勤方便。修離欲大慈。悲無量者。如慈境界怨親中人。悲亦如是。次第修習。如佛言曰。饒益眾生說名慈心。除不饒益說名悲心。若先於眾生起饒益心。以種種樂具悉施與之。然後觀眾生。唯見受樂是名慈心。若先觀眾生受無量苦。起除不饒益心。然後見眾生除不饒益。除不饒益已受種種樂非與樂也是名悲心。見淨 相是慈。見虛空相是悲。樂行是慈。苦行是悲。是則差別。謂修行者見諸眾生兇暴諍怒殘賊殺害共相逼迫無有覆護。如是見已而起悲心為作覆護。又見眾生斬截身首耳鼻肢體苦痛無量無能救者。修行見已而起悲心。又修行住悲心時。見五趣眾生苦痛熾然無量燒迫。深起悲心興救護想。如是修行悲無量善根生時無量功德相現。若見此眾生受無量苦而不起悲。是則極惡無善根人。如是大悲一切諸佛本所修習。由是究竟一切智海。行者若能具足修習。當知不久必到是處。

喜無量者。謂修行於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諸善功德無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饒益眾生自樂他樂盡皆與之。見一切眾生得法樂已其心歡喜。其心歡喜則憂慼滅。憂慼滅已一向欣悅踴躍歡喜。念言快哉永使安樂。於一切眾生歡喜時。見有樂相輕微明淨成就此相。名為喜無量三昧。如佛說。修集喜等乃至識處。舍無量者。舍怨親已等緣中品。此唯是眾生無有差別。離慈悲喜唯作眾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世尊說舍種種舍各自有相。舍無量不與彼同。謂平等清淨離苦樂相。舍相似相現。是名舍無量三昧。世尊說修舍無量乃至無所有處。已略說四無量相。餘種種甚深相。行者應次第修習。



修行觀陰第十五

若修行者。久積功德曾習禪定。少聞開示發其本緣。即能思惟觀察五陰。了達深法滅除生死。猶如大風飄散重雲。亦斷一切魔所樂法觀五陰義。今當說。修行者。內自思惟欲渡煩惱海。起離欲生潤澤。自身快樂粗澀四大滅。隨順四大生。攝諸亂意能趣究竟成就智慧。若根本觀處堅固明淨。能起三昧離諸亂想滅除煩惱。諸微妙相於是悉現。如淨妙琉璃如水淨泡。行者見此明淨無垢相起。善念守持心不放逸。既不放逸則熟相起。熟相起已壞相現。壞相現已唯起法想一切寂滅。如是修行法相具足成就。得增上厭離意。堅固精進不可動轉。得甚深三昧堅固三昧不動三昧。修行住是三昧。能起五種明淨三昧遍照五道。月光三昧日光三昧淨琉璃三昧練金光三昧無垢頗梨三昧。因此五種明淨三昧。復生光耀三昧遍光耀三昧無量光耀三昧。

復次修行者。因五種壞相能壞諸緣。一曰穿二曰剝三曰裂四曰壞五曰滅。以是五壞相壞一切法。修行五種三昧。壞境界悉清淨已。次復生五種三昧相。師子王三昧龍王三昧金翅鳥王三昧牛王三昧象王三昧。心無放逸故起此雄相。修行住此獸王三昧。各隨其類一切悉攝。又三昧力男女十相起隨類相。攝一切眾生於是悉現。若能分別此諸三昧相而不恐怖。是則名曰於一切諸法自在功德。

復次修行者於明淨境界觀察陰流。從一處出分為二分。如是觀已還合為一。一一流中復見五相。相各別異布列境界。布列境界已還合為一。色如聚沫。受如水泡。觀想如炎。行如芭蕉。觀識如幻。是五虛妄欺誑之相。修行如是觀已。其身安隱柔軟快樂。復觀流所起處無垢相現。如水淨泡。漸漸增長充滿其身。修行心不放逸專念受持。持已淨相增廣周遍覆身。如明淨泡。離諸過惡更勝妙智生乃壞是相。是相既壞彼流流下遠注無量。如淨頗梨極知境界。極知境界已從彼攝還成曼荼羅。更有異相充滿本處。然後流至十方無量世界。至十方已各住自相。爾時修行明見無量色種。猶如山水漂積聚沫。一切受相如大雨渧泡。種種諸想如春時焰行。如芭蕉無有堅實。觀六識種猶如幻化。如是種種虛妄但欺誑愚夫。是名修行觀陰自相。觀陰自相已。復以智慧自照其身。專念觀察。觀察時見周匝熾然相起身處。其內有種種雜華淨妙珍寶周匝繞身。又自見身種種雜寶諸功德相微妙莊嚴。修行見是諸相已。慧眼開廣。自顧其身周遍觀察。觀察已復外觀陰相。盛火熾然即生厭心。勇猛精進欲度生死無邊苦海。修行於五陰熾然相厭離已。離欲相解脫相涅槃相一切功德相。次第起現。復次修行者俱七處觀。觀五陰苦集滅道。復觀因愛生五陰厭患出離。如是於真諦中。方便種子慧生。於是七處善修三種觀義自相觀成。成就決定堅固已。然後得無垢息止修慧。是慧起已境界平正淳一無雜。復次得勝妙無垢思慧決定觀。五陰興衰念念磨滅見真實相。譬如毒飯食者必死。修行觀五陰三相所雜亦復如是。一念生一念苦。即一念時亦生亦住亦滅。彼念生時即與苦俱生。是故一念一念即壞。修行觀五陰如是生滅破壞虛偽無常過惡。即起無常行苦行空寂行無我行穿漏法不實法速朽法破壞法。如是無常義。如修多羅廣說乃至百句。修行盡行如是諸相。知諸法真實便得解脫。以賢聖地三昧想行。觀此非常相便起深憂厭。見有為過患不樂三有。復次修行者若觀生則非滅。若觀滅則非生。如是則不生聖行。要一心一相正向解脫然後智生。是決定聖行。聖行既起一切法相寂滅無餘。癡愛煩惱及諸罪垢。能轉苦陰者皆悉除滅。滅已其心調伏。是見五陰無我亦無我所。以無常諸行觀 察苦陰。觀察苦陰有八苦逼迫。於八苦相成就八行。所謂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無我。四是聖行四非聖行。於苦陰決定觀其真實。如是四諦十六聖行。是則修行暖法初相。於真諦地得真實慧。觀察苦陰如燒鐵丸亦無堅固。向涅槃背生死。不貴有不樂生。譬如群獸獵師圍逼。以怖急力故超勇奔出。修行如是見生死熾然大苦圍迫。以厭智力超出無礙。復次修行者。思慧生時暖法種起。息止修慧生時暖種增長。到暖自地暖相滿足。息止修慧生時頂法種起。暖法生時頂種增長。到頂自地頂相滿足。暖法生時忍法種起。頂法生時忍種增長。到忍自地忍相滿足。復次於五陰悅可名為暖法。暖法觀五陰。於三寶悅可名為頂法頂。法觀十八界。於四諦悅可名為忍法忍。法觀十二入。俱觀三種。隨彼善根一增上故說有差別。是一切盡觀真諦。但忍於真實觀增。暖法想增。頂法信觀喜增。忍法智慧增。復次修行有三種緣。謂上下諸方三種善根。依此三緣各一增上故說(悅可本雲出設)
復次三種修暖依厭離頂。依觀喜忍依平等舍。亦隨彼善根一增上故說。當知一種修盡成就三法。

復次修行當知。譬如有人有五怨賊拔刀隨逐常欲加害。前後五陰轉相煎逼亦復如是。佛言。欲求阿鼻三磨耶(此是見道名也)。當作達磨摩那斯伽邏。常觀真實義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莫如劣夫。不能執杖為彼所害。乃至一切賢聖皆應勤修如是正觀。為現法樂故。為後世作大明故。斷一切苦本故。饒益眾生故。況於凡夫空無所得。而自放逸不勤修習。

觀五陰竟。達磨摩那斯伽邏。達磨法謂世間第一法也。摩那斯伽邏謂一經心。譯者義言思惟。



修行觀入第十六

六入各於境界。縛無智眾生貪欲心故常起淨想。修行當知。於諸根境界防制非法。攝心所緣系令不動正觀六入。譬如空村離我我所不定義。是入處義牽下義。是入處義能將眾生入惡道。又內入相如燒鐵鏘如極利劍亦如利刀。佛言。若觀此相則能捨離。復次觀外入惡賊劫善珍寶。若修行舍正念。開諸入門馳縱六境。六境惡賊劫奪淨戒失諸功德。如鳥無兩翼而欲飛空。人無兩足而欲遠遊。修行如是。毀淨戒功德故。止觀兩翅永不復生。欲出生死是終不能。如破瓶盛水須臾不住。破戒比丘亦復如是。三昧法水念頃不住。如天德瓶守護不壞。常出珍寶隨意無盡。修行如是。不毀淨戒則常出生聖功德寶。輕壞德瓶珍寶即滅。若破戒瓶則永失法寶。譬人截鼻照鏡不自喜樂。破戒比丘亦復如是。內省其身心不自悅。百穀藥木依地而生。諸善功德悉依淨戒。如栴檀塗身能除熱惱。淨戒清涼能止慾火。如如意寶珠隨所著處熱時清涼。淨戒如是。於煩惱火中能息熾然。犯戒比丘自惟罪深身逝命終必入惡道。心常憂悔死時恐怖。淨戒之人心常歡喜。生無憂悔死時安樂。淨戒為梯能升慧堂。戒為莊嚴具。亦為善戍衛。戒能將人至於涅槃。戒為良地生十善種子。教誡師水隨時溉灌。信根則生。無漏陰為乾。四如意為芽。慈心為枝條。少欲知足為柯葉。七覺意為華。解脫智為果。寂滅法為甘露。戒香流出一切普熏。賢聖鳥王棲宿其間。悲為重陰清涼廣覆。辯才法師為蜜蜂王。和聲相顧嘗採精味。其樹修直堅固貞實。無有虛偽諂曲腐病。是則名曰功德大樹。諸修行者欲趣涅槃背三世苦向解脫城。漸次發行諸善功德息彼樹下。飲法甘露止三渴患。其身安隱能至涅槃。
復次戒有眾多數。或一二三四或七或十二或二十一。若念念須臾頃。則有無量戒種。道共定共俱生戒。正語正業正命與心迴轉。觀此諸戒其相各別。或淳淨無垢。或輕薄明淨。如是無垢戒相現於境界。修行於依緣念三處觀察戒相。若塗香柔軟離垢悅樂明淨潔白。是所依中相。若其地平廣妙華寶器。嚴飾之具眾寶滑澤。是名修行境界中相。譬如犛牛護尾。一毛著樹。守樹而死。不令毛斷。比丘護戒亦復如是。一微之戒守死不犯。妙相嚴身眾好具足。猶如秋月停照虛空。修行三昧觀此淨相已。乃至命終無復憂悔。亦無熱惱不復恐怖。安悅歡喜踴躍增長。生寂止樂粗澀四大滅。如是等名修行憶念中相。復次三種中更有雜相。嬈亂障礙失念意不住。請求悔過。不善惡業守死不為。夢中無犯。增益持戒。佛說戒為花鬘塗香莊嚴眾具。香風一方來是世界香。諸萬來是戒德香。或身無手足眼耳鼻舌。一切肢節悉不貌具。或身沒塵埃。或觀察自身離諸塵垢。澡浴塗身名衣上服是名修行。於依緣憶念觀察。尸羅種種雜相威儀。定共道共三種戒。悉已於中說此三種戒。更有無量諸深妙相。明智者當廣演說。修行已觀淨戒。欲破諸入山者。當修二法。所謂止觀。先當觀離惡悅樂充滿其身。粗澀四大滅柔順四大生。趣寂止樂一心不亂。自於內身繫心於入相。當善守護入相所起處。觀察時白淨相起。比丘見此相當善守護如佛所說。譬如伏雞善護其子必得成就。比丘修行亦復如是。專精守護乃得成就。十二修果相現分明。修行善守護時。離諸放逸修果成就。境界淨妙離諸垢污。明如寶珠亦如懸水。境界廣滿身處少分周遍遠流。然後來還。還已一相現。複分為二分。還合為一。成曼荼邏境界。安住平正普現眾相。猶如眾星光耀布列然後乃壞。壞已各各流出還合為一。復周遍遠流充滿諸方。充滿說方已復還安隱堅住。住已熟相現。熟相現已有種種眾相周遍彌廣。微妙器服諸奇特相悉現。境界內入空聚。外色聲香味觸及三世三種法。善不善無記。一切悉現觀其真實。復次外六入如賊。內六入如空聚。亦說內外入為此彼岸。此十二入諸勝妙相增廣無量。佛說修多羅中廣說。復次修行者。於此境界熟相起起已復壞。間間有斷離相。斷離相流注極遠停住一處。如 寶瓶盛水然後還開漸見寂滅。寂滅已復有諸餘一切功德相生。諸入門中常雜相流出。各各出已復於一處成曼荼邏。曼荼邏上復有自相起。起已復熟。熟已不久寂滅。然後修行複加專精。更現清淨微妙禪相。現已如前次第寂滅。

復次修行於諸入中更有種種妙相。於繫心處決定相起。名髻中明珠。喻三昧。修行自觀身作二分。眾寶藏上有寶蓮花。修行自見身在蓮花上。眾寶妙花莊嚴圍繞。復次如世尊修多羅說六眾生喻。行者於此具足觀察。所謂眼為狗。走逐五色村。耳為鳥。隨空聲起。鼻為毒蛇。隨逐香穴。舌為野幹。貪五味死屍。身為輸收磨羅。常樂入觸海。意為猿猴。常樂遊縱三世法林。若六種眾生繫著一處。不能自在。各遊所樂。修行如是。以三昧正念系縛六根。不令自在馳散所緣。然後以清淨智觀法真實。痴冥凡夫六境中。貪著悕望無量惡法。如是正觀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樂著境界。自起障礙不至涅槃。是故修行欲壞生死趣涅槃者。當降伏諸根遠離境界。



修行觀十二因緣第十七

已說諸對治及所治。愚癡對治。是應分別。一切諸佛所設緣起。滅除痴冥生如實智。有甚深微妙隨順功德。今當略說。令諸修行功德增益。滅除愚癡觀察緣起。遠離斷常二邊諸想。知因緣和合有為法生。亦能降伏迷醉外道牽令隨順。第一空法慧眼明淨無明悉滅。修行觀緣起有四種。一名連縛。二名流注。三名分段四名剎那。連縛有六種。一曰生二曰分三曰趣四曰生門五曰剎那六曰成壞。生者從死陰次起中陰。中陰次起生陰。中陰眾生無明昏亂愚癡所盲。造作有業。中陰眾生見男女和合。無明增故生顛倒想。或生害想。或生愛想。欲與女俱者於男生害心。然後自見與彼和合。爾時欲心迷醉是名愛起身。見和合不淨謂為己有。是名慢起身。因母飲食而得增長。令身敷起。是名食起身。四大與迦羅邏。俱生得報身。是名四大起身。結業為方便二支既過。次第識種生。是名種子識。始處迦羅邏時。其心沉沒少所識知識不明利。是名為生得迦羅邏。已識明利故是名為識。是名生連縛也。分段者。從迦羅邏次起皰肉段。堅厚肢節。嬰兒童子。盛壯衰分老分次第生。是名分連縛也。趣者。謂遍至諸趣。修行觀諸趣相。是名趣連縛也。生門者。謂四生相續輪迴不絕。是名生門連縛也。剎那者。觀五陰。念念相續生滅不斷。是名剎那連縛也。成壞者。一切境界起滅劫數始終。修行觀此成壞相續。名為成壞連縛也。是則修行觀緣起連縛也。流注者。謂修行觀剎那流至怛剎那乃至羅婆摩睺路妒。是名流注迦羅邏分。流註七日皰肉段堅厚乃至衰老分。是名流注起分住分起緣分入分出分方便分。一切正受巧便流注次第起盡名流注。諸趣迴轉如旋火輪是名流注。如是一切無量流注。是則修行觀緣起。流注分段者。修行觀察從分至分故說分段能如是知則於緣起成就。謂無明增上。猶如盲人無有見相。如大黑冥遠離光明。或於前無見。或於後無見。是則偏盲。若前後無見是二俱盲。若離二盲則舍痴冥。得明淨慧眼。如是苦集滅道佛法僧寶無知。是名十種痴。十種痴滅名為十種慧。佛說無明為初因種三種業。若修行不知無明過患。則種三種業。業起已從是生識。諸識如幻種種悉現。從識相續起名色。於彼一身而有二相。譬如虛軟沮爛之物。內有諸蟲令外動 搖。亦如野蠶初作繭膜。名色二相亦復如是。乃至諸根未成。說為名色二相。諸根既開名為六入。諸根始開未有所作。於觸愚癡不知適與不適。如雨渧注水水則泡起。情塵生觸亦復如是。外刺刺身觸從中起。亦如然燈油炷所成。是名修行觀爾炎觸相。觸相起已次第生受。譬如水泡三種相現。若分別諸根則有五受。受起已次生渴愛。譬如舌舐蜜塗刀。刃愛增諸煩惱名為取。取次生有。有三種業。業起當來果故名為有。已種生而未受名為未來生。生已熟謂為老死。二支說未來生時生相增上。佛說識分未來識生時名為生。名色六入觸受名為老死。前世愛取有能集今有故。於此生為過去。愛取是煩惱分故說為無明。有則是行。現在三支能種來生過去二枝。轉生死輪。彼眾生輪轉以無明覆故。八現在二過去二未來世差別故如是分別。當知轉時一切皆十二。

復次更有餘分因緣。今當說。從迦羅邏皰肉段堅厚肢節嬰兒童子壯年衰分老死分。於是十種分觀察緣起。復次於起住起緣入出方便分乃至餘一切分悉觀緣起。復次是事起故是事起。謂彼眼色能起眼識。三事和合觸生受想思。是名修行異種觀緣起。復次修行方便觀諸入緣起。以明淨境界。自向觀諸入門。如是見已各觀自相處。破諸入山無量積聚熟相現已。流註十方極智境界。到彼觀察明智升進者。修住巧便。爾時聞思修慧。熟相壞相次第而起。諸餘升進義如前入處說。復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修行者先壞內身次觀外色。猶如照鏡因物像現。如是所依相起外相亦起也。

復次修行於諸不淨觀。其緣起先於方便處。繫念令堅固。然後於肢節分解觀其緣起。起明相已無明相壞。依腳骨有[跳-兆+專]骨髀骨跨骨肩骨頸骨頭骨充滿十方。有漏業相普現。於下諸雜不淨相階級次第起。復次修行觀四因能生眾苦。展轉因鄰近因週普因不共因。復次修行觀果從生因生從有因有從取因。如是乃至行從無明因。行是果亦是因。從因推果。還至老死亦如是。若於無明求因必大恐怖而起斷見。無智闇冥余明甚微猶如螢火。如是猶复求因不已。自見唯與大黑闇俱。世尊說言。由不正思惟眾生。若與是俱則輪轉生死。無明縛故有輪常轉。無明為本餘支所作各有相現。一切有支輪無明最自在。自在力所轉如奴屬其主。是無故是不作。是滅故是不轉。當知餘枝皆如是說。死有四種。漸漸死頓死。行盡死剎那死。又說三種無常。一剎那無常。二分段無常。三種類無常。修行了此無常則遠離四魔破壞無明。明相顯現如明淨燈能消眾冥。乃至老死滅。諸明相起亦復如是。破壞無明諸積聚已。成就一相淨妙境界。行者身體柔軟光澤。光澤已身極明淨如明鏡像。如是相現明淨觀己。身內眾物各各自相一切顯現。如是觀成就名曰於界得度。何以故。有五種痴五種對治相。一界二入三陰四卑賤五垢污。是名五種痴。或觀界得度。或複觀陰觀入觀彼增功德。觀第一義而得度者。是名五種對治也。
復次修行者入快淨琉璃三昧。於明淨境界觀緣起支。觀緣起枝時。便生易見想。如說。阿難白佛言。緣起易見。佛告阿難。十二緣起甚深無底難見難知。汝欲毀壞我三阿僧祇劫甚深微妙難得之果。云何欣悅而說是言。是深妙觀。我今當度。汝當隨我觀佛境界。佛境界海浮漂。外道無智闇冥。二邊愚癡離爾炎境界所不能入。聲聞辟支佛雖能少​​入不得其底。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即入甚深微妙爾炎住三昧自在正受。正受境界有三師子王。師子王上各有七寶池。七寶池中各有七寶蓮華。七寶蓮花上皆有坐佛。放大光明極聲聞境界。然後乃住是諸聲聞。從初發心至最後身。所種善根及諸緣起一切悉現。從是複起三師子王。師子王上各有七寶池。七寶池中各有七寶蓮花。七寶蓮花上皆有坐佛。放大光明極辟支佛境界。然後乃住諸辟支佛。從初發心乃至究竟。所種善根及諸緣起一切悉現。從是複起無量師子王。師子王上各有七寶池。七寶池中各有七寶蓮花。一一花上皆有坐佛。普放光明極菩薩境界。然後乃住是諸菩薩。從初發心至金剛座。所修善根一切功德。若業若果及諸緣起一切悉現從是複起無量師子。王師子王上各有七寶池。七寶池中各有七寶蓮花。一一花上皆有坐。佛放大光明普照佛法甚深緣起一切悉現。爾時佛以神力示阿難佛之境界已。語阿難言爾炎中更有無量無邊諸佛境界佛智所行如是甚深微妙境界。云何欣悅而言易見。汝智淺不及謂為易見耳。如上爾炎境界無量諸法現在前已。然後乃壞一切皆空清淨寂滅。寂滅已復觀勝妙。爾炎起佛法。身漸漸廣大周滿十方。無量法寶充滿法身。法身光明無有邊際。不共智慧所行境界。一切佛法甚深緣起悉現在前。然後乃壞一切皆空清淨寂滅無有處所。猶如虛空無所依止。如寶入手名為得寶。修果如是名決定相。阿難如來境界不可思議。我今為汝示少少耳。阿難見佛境界歡喜踴躍。白佛言甚深世尊。世尊爾炎境界難得其底。若我先知如來境界如是深妙者。寧使我身碎如胡麻。要當究竟佛法彼岸。如是一切名修行觀緣起。分叚剎那者。三世一剎那。一剎那三世。法未起名未來。起時名現在。已起名過去。一剎那生即一剎那。苦與無常俱故。當知眾行剎那頃不住。亦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雖 轉亦無所去。去亦無積聚。一剎那起一剎那滅。剎那如一念。一念如剎那。前剎那聚已滅。滅時與後起。隨順四緣具足。後剎那起修行境界。觀一剎那間。有無量微塵無量微塵。一一剎那次第相續猶如連珠。譬如四善射人俱放四箭。有一人健行箭未至地。能就空中接取四箭不令落地。地神迅疾復過於是。虛空神疾過於地神。日月天疾過虛空天。如是健行天疾倍過日月。當知諸行無常迅過於是不可譬喻。如修行觀迦羅邏七日住分有無量剎那。當知餘一切分亦如是。如是觀已離諸愚癡增益明慧。如是無量名修行觀緣起剎那。

復次修行初入正受名為連縛境界。增長名為流注方便境界。安住名為分段境界。漸滅名為剎那。

復次已說四種別相觀緣起。佛說總緣起。今當說二支種二支熟二支起二支牽。所種二支生長二支成就二支受二支。作人二支田二支寄者二支所寄二支。受寄者是說名有支。修行觀緣起。或五陰或四陰。五陰欲色界。四陰無色界無常空等諸行。於陰決定真實。決定真實已。決定相現在前。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無故是事無。是滅故是不作。譬如有鑽有燧。有人方便煙火。乃出因薪熾然。亦如因樹有蔭因日有光因燈有焰皆從緣起。無明不言我能生行。行亦不言我從無明生。當知一切有支皆如是。是空法寂滅法無所有法。作者不可得。但有無明諸行和合有漏法生。受為軸轉有支輪生諸結縛。諸結中愛支增。諸縛中取支增。諸使中識支增。諸纏中無明增。向生結增。受生縛增。諸識漂利使增。於境界愚癡煩惱增。如是煩惱業縛能轉生。果有輪常轉漂。無智眾生隨義增故。說有差別。當知諸分皆有結縛使纏。

復次修行六種觀十二緣起。於十二支隨順義說。謂安般念觀業支有支。以出息入息是身行。覺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是故安般念是彼對治。界方便觀。觀識支生支。識增上故處胎。識於諸界增上說七識界。是故界方便觀是彼對治。陰方便觀觀名色支老死支。是故陰方便觀是彼對治。破諸入出方便觀。觀六入支觸支。是故入方便觀是彼對治。緣起方便觀。觀無明支受支。是故緣起方便觀。是彼對治。何以故受及無明。是諸煩惱根本。是故智慧是彼對治。愛取二支染著淨故不淨是對治。

復次修行觀十二緣。或時從因度或時從果度。或從無明行乃至老死。或觀識乃至老死。或三事和合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乃至老死。或從愛取有生老死。或從老死乃至無明。或觀老死乃至識。如佛城喻經說。

復次修行於四念處觀十二支各增上。身念處觀六入支。受念處觀受支。心念處觀識名色支。法念處總觀餘支。說此義已而說贊偈曰。

方便治地行乃至究竟處
無上法施主說是傳至今
我從彼勝聞撰說深妙義
章句莊嚴集欲令法久住
佛法深無底修行亦無邊
以我少智力宣揚無量法
是深非所測如蚊嘗大海
唯彼已度者然後乃究竟

六十二界六種六情六塵六識六界六覺。謂貪恚痴三不淨覺反是三淨覺也。苦樂不苦不樂憂喜捨六。

三欲色無色界。又色無色滅界三世法。軟中上法。善不善無記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四。二者食非食漏無漏。依欲依出要有為無為。三十六不淨。次第發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屎尿垢污淚涕唾膿血黃白痰癊肪[月*冊]腦膜。

剎那數。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一摩睺路妒。三十摩睺路妒名一日一夜。一歲中唯二時二日。三十摩睺路妒晝夜等。謂羯提月白分八日八月名羯提。後半月名為白分。陛舍佉月白分八日二月名陛舍佉。後半月名白分。此二時二日晝夜。各十五摩睺路妒。從是後羅婆流或晝減夜增。或夜減晝增。名為流晝夜等。各三十摩睺路妒。

(謂羯提月白分八日。陛舍佉月白分八日。羯提月者。謂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是八月名後半月名白分。陛舍佉月者。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是二月名後半月。名白分此二時二日。晝夜各三十摩睺路妒。從是後羅婆流或晝減夜增。或夜減晝增。名為流)




南懷瑾老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一講)

我們上課以前先聽孫醫師的報告。

孫醫師的報告:昨天想到有關做人的問題,既然現在沒有境界可見,反而對每一件事的看法就實在一點。人就是人,大廈就是大廈,房子就是房子。有所差別的是什麼呢?就是以前多差別,現在少差別。如此來看報身、法身、化身的差別又如何呢?想到這裡腦子一下爆炸了,眼前一亮每一個人的三身都現在眼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的三身都是清清楚楚。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就在那個時候我體會到智與識的關係。以前是識,現在是智。原來每一個人三身都是一樣?這是種性的果報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三身之中所現的少許分別,能轉的是法身,所轉的在報、化二身。因此我看到大道的終極,報身成就,就在不求而得之下示現出來的。

師示:很好。比以前有進步。我們現在講達摩禪經。我從離開台灣之前到現在,差不多十年之間,不講真正的佛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沒有人修的。包括你們諸位。儘管標榜自己在學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沒有真正學佛的人。
一般所謂的學佛,都是求菩薩保佑我發財。自己站不起來,靠一個看不見的力量,想要他對我有所幫助,這都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世界上是不是有一個看不見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這是人類幾千年來的一個大問題。一切宗教都在我們本身生命以外去求一個不可知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叫做宗教。一般人學佛都是宗教的迷信,沒有資格學佛。

其次,你們學是為了好玩,或者是身體健康,或者是好奇。尤其現在流行練氣功、特異功能等,受到這些影響才來學佛。

第三點,一般學佛的人連做人都沒有做好。人都沒有做好,沒有做對,那怎麼能學佛。我基於這三個理由,幾十年都不講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們玩玩的,沒有真正談功夫。現在講達摩禪經,這就是真的佛法了。

要講真的佛法,你們要先認識出世法。佛法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怎麼樣叫出世法呢?拿現在的話來講,所謂佛法是脫離現實。絕對脫離現實,跳出現實,這叫做出世法。你們這些學佛的人,哪一個人能夠跳的出來?不可能。以我自己來說,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功名富貴都有了,前途燦爛,我跳走了,到峨嵋山閉關去了。你們哪一個做到了?很多人雖然出家了,可是他們也沒有跳出來。那隻是討厭現實生活的形態,換一個生活的形態而已。也不是真正脫離現實。所以沒有人真正有資格學佛,都是鬧著玩的,我騙你,你騙我。

還有一點,大家叫我老師,我到現在還沒承認過哦!我不是老師!你們以為我客氣,不是哦!換句話說是我傲慢。我沒承認過你們是我的學生哦!這是很嚴重的話,不好講太明白,所以只說我不是老師而已啊!

真正學佛,拿現在話來講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諦。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是講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不是這個意思。生命真諦——這個生命究竟是怎麼來的?是追求這個。這個是專門的學問。拿現在話來講是個大科學。要經過求證的。要跳出現實的圈子去求證。你們一邊想要現實的一切,一邊想成佛得道。沒有什麼便宜的事。世界上如果有這麼便宜的事。這個要特別聲明。

我們就從孫醫師的報告,三身這個問題講起。佛說我們這個生命有三個身體,摸的到這個肉身,是父母給我們的肉體。這個肉身是假的,是租用的房子,用了幾十年以後一定沒有了。當我們生下來第一天已經開始死亡了。一個嬰兒生下來第二天,比第一天已經老了,第三天更老,前面已經死掉了。所以莊子也講到“人不要看自己活著,人活著是不亡以待盡。”你活一百年也要死的,所以生命等於是在等死啊!所以這個身體是業報的身體,是來受罪的。也就是說你活一百歲是受一百年的痛苦。我們也為了這個肉體要吃飯、要穿衣、要追求享受,這一切都被他騙了。

這個業報之身是不究竟的,是報應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的身體為什麼天天有病?有痛苦?是業報的關係。自己有病、有痛苦、還不曉得自己業報很重,自己以為了不起,真是一個笨蛋。假使我們的生命活得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那個才是究竟。可是事實上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是藉用的,所以這個是業報之身。我們現在的身體是報身,是受報來的。這一期生命,如果身體健康、有錢、又窮又苦、或者是殘廢,是前生的罪孽(業)帶來的。受苦報。所以這個不是道。要找到法身才是道。我們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找到了以後他的功能是千百萬億化身,可以變化出來。這是普通佛學告訴我們的。我們現在本身就有這三個身。這個肉體是報業的身。男人跟女人在一起會生出孩子來。這也是化身的作用,變化不已。本身也在變化。我們的精神生命是法身。所以法、報、化三身在現在這個身上就可以體會到。

我們學佛真正要追求的是轉化自己的報身。把業報的身體轉化了,轉成無病無痛,在絕對的健康中、快樂中。這個是初步。慢慢的由這個報身證到不生不死的法身,然後起千百萬億化身的作用。這才是學佛的主要道理。至於一般人講空啊!有啊!講什麼禪啊!密啊!都不要談。空與有是講法身的原理。所以一般人學佛談空說有,都是倒果為因,那是佛已經成就了,證到了,所講的最後的東西。我們聽了最後的東西,打起坐來就想求空求有,都是見鬼了。你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起來,這是不對的,所以要求證。求證佛法最基本的要從小乘法門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入手。三十七菩提道品要特別注意。
第二點:講修持你們不要迷信氣功。那個是不究竟的,不對的。我們父母所生這個肉體,當生下第一天我們已經死亡了。事實上我們現在還活著,真正活的是以哪一樣為主體?請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就是風大,就是這個氣,這點首先要認得。所以中國古人講一口氣不來這個生命就沒有了。佛也說過生命的快速就在這一呼一吸之間。但是這個呼吸是外表的現象。能呼吸的是什麼?這個地方找到了,你才能真正修持,然後也懂得密宗,懂得氣功,懂得道。

第三個問題:我在如何修證佛法中也講過,佛告訴弟子們修行的十個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布施、念安那般那等。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這是兩回事,不可以混淆。我們平時頭腦不夠清楚,把一呼一吸連在一起。(十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布施、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
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空這五大所構成的。可是五大的性能是分開的,水是水,氣是氣,它是偶然組合來構成這個生命的存在。所以念身是另外一個法門。第九個是念休息。念休息對於現代人來講很重要,一般人的腦子隨時都在忙亂中,沒有休息過的,促成快死。所以真正休息足夠的人很不可能。並不是睡眠是休息,而是說真得定、放下、那才是休息。所以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歇就是休息,真的放下來休息了就可以得道。你們打坐也不是算休息,因為你心裡頭還鬧得很。

第十個是念死。念死很重要。所以佛所歸納的十念法門,第一個是念佛,最後一個是念死。你想成佛要做到念死,隨時都會死,要把死看清楚。沒有一個人是永遠活著的。你忙碌了一生最後是為了死,可是你們只曉得忙碌,沒有準備死,很可憐。所以我向大家提到過,佛的這十種修持法則最重要的是念出入息。

道家、密宗都有修氣脈的法門,甚至於天台宗的六妙門都是從氣來的。我常說你們學數息觀,還是學會計?光去記那個數字幹什麼?所以真正數息,要怎麼數?有方法。你們要注意。因此六妙門,還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據增壹阿念經裡頭,佛教羅睺羅修行的法門,就是安般品。這個資料我們今天不講,你們回去先看。

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小乘的法門、大乘的法門都是以這個為基礎。今天主要的課程是達摩禪經。這一本經翻譯很久了。文章翻的並不好可是你們要注意,這一本經是翻譯在一千多年前,佛法進入中國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師傳來中國,他自己先學會中文再翻譯的,很難得。


《修行方便道安般那念退分第一》

這就是說我們要學佛,修行做功夫,觀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聽呼吸也好,都是方便道,不是究竟道。怎麼叫做方便呢?是一種加工的方法,入門的方法叫做方便。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究竟哦。這個方法講什麼?修這個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這個法門。什麼叫做念退分呢?譬如說你修了一段時間都沒有進步,懶得去搞了,就退步了,叫做念退分。這個念頭,這個精神,退道了。

前禮牟尼尊,熾然煩惱滅
流轉退住者,度以升進道
修行微妙法,能離退住過
亦滅一切惡,成就諸功德

他說頂禮釋迦牟尼佛。我們凡夫心中的煩惱如火一樣的燒,但是修安那般那這個法門,煩惱就會清淨的。流轉退住者:可是修行人都在輪廻中,永遠跳不出來。甚至有些人修一修就退道了,沒有信心了。他說我要引導你們以升進道,怎樣去求進步。修行微妙法、能離退住過。所以修行要懂得這個方便的方法。這個方法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論上懂了,去求證,能夠離開退道的心,離開了退住的錯。也能消滅心中一切的罪惡,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實智慧,滅煩惱盛火,出熾燃之宅,乘諸波羅蜜船度無量苦海。以本願大悲力故不捨眾生。為諸修行說未曾有法,度諸未度,令得安穩。

他說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這位大導師,他善解一切法的現象,已經得到了真實智慧的境界。成了佛。已經滅除心中一切煩惱了,得到究竟的快樂,跳出了熾燃的火宅了。所以他成佛了,然後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乘諸波羅蜜船度到了清涼的彼岸。已經度過了無量苦海。但是佛以本願大悲的力量,要把經驗教給我們。他的悲心不願意拋棄了任何一個眾生。因此佛為修這個法門的人,說了平常不曾說過的法門。他是為了要引導沒有跳出苦海的人,也使他們跳出來,使一切眾生成佛,都得到安穩快樂的境界。

謂二甘露門,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勝道清淨。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諸修行者出三退法,遠離住縛,增益升進,成就決定。盡生死苦,究竟解脫,兼除眾生久遠痴冥。
甘露是比喻諸佛菩薩不可言喻的聖水,你喝下去百病皆除。甘露也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從頭頂起,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從頭頂下來。
他說甘露門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叫做方便道,第二個是勝道清淨。他說這兩種方法具備了非常深奧、非常微妙,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種退步的境界,遠離不能進步,被煩惱所束縛、所困住。增益升進:使你一步一步的進步,決定可以成功,可以跳出生死之苦,得到究竟的解脫。兼除眾生久遠痴冥:修這個方法同時可以除滅,一切眾生沒有智慧,長久的痴迷,可以跳出這個無明的境界。

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密、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我今如其所聞而說是義。

他說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歷代這些成就的祖師,以此智慧的法門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翻譯這本經的人說,我現在把這個法門說出來。

我今如所聞,演說修行地
方便勝究竟,如其修所生
修行於善法,先當知四種
退減住升進,決定諸功德

我現在把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方法,演釋開來,修行一步一步的功夫,由方便道到達勝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於善法:好好去修行這個呼吸法門。應當知道有四種現象。哪四種現象?修行退,退步了。住,也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停留在那裡。升是升。進是進步。所以他這裡講修行用功是很科學的,分析很嚴謹。決定諸功德:這句話說你修行怎麼會退步呢?怎麼會停止呢?怎麼樣升進呢?這個中間有決定性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德,這個功夫有成就了才叫功德。

先當起等意,習行慈心觀,須當止瞋恚,令暫息不行,煩惱暫止息

他說做功夫不能進步,第一個同你心理影響大有關係。也就是說你的慈悲心還沒有發起。他說做功夫起等意,要起平等的意識。就是說我們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為了自私自利,我修行好了是為了幫助別人。你先要有這個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來修,不會成功的。先要起平等心意,習行慈心觀,習慣自己的心理,要愛一切人、一切眾生。要發起慈悲心,沒有慈悲心你不要談修行。我們大家學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為自己,要別人來慈悲你,不是你去慈悲人,這個心理自己沒有檢查出來,沒有用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要止息瞋恚心。怨恨別人,埋怨別人,生別人的氣,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是對的。這是嗔恚心,這個瞋恚心不能止息,不會進步的。

令暫息不行:要你真做到慈悲心你做不到,但是假裝一下,暫息這個瞋恚心不動,煩惱要暫時把它止息了。換句話說,你要做呼吸的功夫,你這個平等的慈悲心沒有生起來,你想修這個法門做不到的,所以不會有進步。

“次當淨尸羅,尸羅既清靜,三昧於中起

尸羅就是戒律。尤其是男女的性行為必須要停止。戒律清靜了你才能得定。三昧是梵音,意思是正受,正正噹噹的領受。玄奘法師另外翻成三摩地,就是定境。那個定的境界就生起來。

三昧已修起,觀察應不應
善知應不應,修向所應作
既向所應作,專念繫心處

他說你慈悲心生起來,戒律清靜了,這個三昧境界已經有了。這個時候你要觀心了。觀察自己應不應,不是坐在那裡沒有思想,這個思想來的是應該、不應該。譬如說你坐在那裡背部發脹,那代表骨節有問題,你是應該動一下或者是不要動呢?這個就要有智慧觀察了,這就要依靠真有修持的老師了。要知道應該用運動或者吃藥來幫助,或者是不動忍一忍,讓他自己過去。

修向所應作:修行方向應該這么作。既向所應作:確定了這個方向。專念繫心處:最後要專念一心了。什麼叫做繫心?就是你把心用繩子一樣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到這個時候你做到心系在那裡不動了,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感覺,每一個動向,你都很清楚。但是專念的心在這裡拴住了,你曉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這個出入息。上面所講的都是準備的功夫。所以你開始就要聽呼吸、閉氣、計數啊,都是自己搞的,沒有用的。

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個時候你定下來,心裡頭髮生快樂之感。心定下來,不再向身體外面亂跑了,才開始正觀。依風開始,我們這個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譬如你們現在一邊聽課,鼻子照樣在呼吸,大家都沒有感覺到自己呼吸在動。為什麼沒有感覺到?因為你沒有繫心一處,心沒有收回來,所以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在動。等到你心收回來,自然曉得自己呼吸的來去。正觀依風相,要觀這個風。

正觀依風時,其心猶馳亂
止心在入息,如係調御馬

這個時候你心定了,聽這個呼吸、感覺這個呼吸。正觀依風相,依風是我的感覺思想,心和氣兩個合為一了,兩夫妻一樣相依為命,這個時候你心跟氣兩個配合了,正觀依風時,其心猶馳亂:你的心還在亂跑,要怎麼樣不亂跑呢?止心在入息。你感覺到這個氣進來了,就不放出去,忍在這裡,止心在入息上,這是第一步。這就是所謂的寳瓶氣了。並不需要另外吸一口氣,自然進來,你心停住。開始時很短暫慢慢練習。止心在入息。

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

他說這個氣由鼻子開始,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整個宇宙同我們的生命都是在呼吸往來的。他說修安般有二種現象。有一種修持高明的人,他看得見氣同我們生命的關係,怎麼進來,怎麼出去。

第二種是看不見有感覺。我們普通人只有感覺看不見。為什麼?因為我們是鈍根。如係調御馬,這個時候心和氣相依。進氣的時候停止,如一匹馬一樣,把它拴住。哪一匹馬會那麼乖,讓你拴在那裡啊?要有方法:

心既止入息,思惟正憶念
冷煖與輕重,柔軟粗澀滑

這個現像要注意。你打坐起來隨時定在入息上,這一匹馬慢慢拴嘛,拴了以後馬就乖乖站在那裡。你的心同馬一樣到處亂跑,你這個息等於是拴馬的繩子,你要把他拴好。心定在入息上。這個時候你有思想沒有?當然有。思惟修嘛。思惟正憶念,心和氣合一,這個時候你身體內部,會因為身體健康不健康的關係而有這些現象,有時候全身發冷。有時候發煖。有時候感覺身體輕靈的飛起來。有時覺得身體粗重的不得了。有時候身體連骨節都軟了。有時皮膚的很粗很癢,藥都吃不好。有時澀,皮膚長出一粒粒的東西來。有時皮膚變得很滑,不但是外面,裡面自己也感覺到。有時大便是通的,有時不通。這裡只講八種,還有酸、痛、脹、癢都會發生的。

修行諦覺知,隨順善調適,
於觸復不了,是說修行退

上面告訴你這些現像是必然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要諦覺知。“諦”就是很仔細。“覺”是要感覺到。“隨順善調適”,跟到他的境界,善於調配。你要懂得醫藥,懂得作功夫把它調整過來。這裡只告訴你原理,要你調到舒適的境界。“於觸復不了”,你修了半天對這些現像都感覺不到,知道了又沒有方法去對付,這叫做修行退步了。

數一以為二,數二以為一
至九猶錯亂,是說修行退

這裡講數息觀,我們這個氣出去了知道,進來也知道。比如數入息,進來數一,氣呼出去了。再進來數二。數到第三、第四結果忘了,這個思想配合不起來。數一當成二,數二當成一,搞不清楚了,是說修行退。心沒有專一不算。

還有一個方法是數到十以後,再由十倒數回業數到一。再由一數到十。每一數都要念念清楚。這個進來的氣越停越久的話,真正的寳瓶氣就來了。你身心的定力越來越大了。至於說氣功治病,那不是問題了。這是講數息觀,佛並不是叫你做數習觀哦!這是假設你修數息觀,而數到心錯亂,這是修行退。

若於修行退,更數從初起
十數滿足者,遠離諸過行

假定修行退步了,重新再來。數一到十,十口氣不亂,心境不亂,你已經差不多了,遠離諸過行,這就不錯了。

不修與過修,或有異修起
有此諸過生,是說修行退

不修是自己不想修了,心裡起了反感。或者有些人過度的修習,或者有異修的心念起來。比如說念佛好吧!觀想不錯,轉來換去,有這種毛病出現,都是修行退步了。

修行若俱數,心懼生惑亂
惑亂若增長,是說修行退

修行若俱數,一般在進修的階段,用數息來攝念。數的觀念最後要丟掉,你忘不掉,一天到晚像數鈔票一樣,一、二、……十。你這是在幹什麼?自己的心或者起害怕了,這個法門恐怕不對吧?修得沒有利益,自己煩惱又來了。這個惑亂的思想增長了,是說修行退。心理障礙起來了,是修行退。

氣息不流通,衝擊於鼻面
頭頂悉苦痛,內或絞風起
息亂失其道,而彼不知治
身體極燒熱,其心生憒亂
四種既錯亂,依風極違諍
修行欲令息,而不善方便
不知對治法,是必疾退減

他說有時候你修行,你身體不一定對,或者感冒,或者內在有病氣息不流通。你身上的氣息不流通,鼻子這裡堵住了,太陽穴這裡痛,頭頂這裡痛,那就證明你身體裡頭有病了。所以有些人打坐會怕冷,其實並不是怕冷而是反應靈敏。所以這個時候氣息不流通,鼻子、頭頂都不對了。或者身內有一股力量在絞動,這就是絞風起,氣路不對,氣沒有歸元。

息亂失其道,息亂了,不照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的路線走。所以修行要懂得醫藥,什麼都要懂,要知道對治的方法。自己不知道對治,身體就會發燒、發熱。慢慢思想也亂起來了,乃至發脾氣,或者性慾增強了,各種毛病都來了。這四種會錯亂都是氣息不調的關係,你想要修行到達一個寧靜安祥的境界不知對治法,很快就會退步了,不想修了。

修行緣入息,而反緣出息
修行緣出息,而反緣入息
於二心俱靜,是應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而復更求數
有此諸過謬,是皆修行退

他說修出入息的法門,應該修入息,你反而修出息,或者應修出氣,比如說你今天心裡很煩燥,甚至慾念特別重,要趕快修出氣,把氣呼出去。當你修出氣的時候,你又起一個念頭,改修入氣。像這樣應該修進,你修出,該修出你修進。於二心俱靜,進也好,出也好,如果你心境很平靜是對的。寂止定意生,如果得到定的境界,這個時候要立刻放棄了數息,不計數字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更來數,就發生很大的過錯了,反而修行會退步。

急喘而安般,則令念錯亂
由是錯亂念,修行心發狂
其心發狂故,不知應不應
於二無分別,是說修行退

他說當你呼吸還沒有調整好,你就修止要把它停止,這樣亂來的話,實際上那個不是氣而是風。急喘而安般這反而使你的思想亂起來了,會火氣上來。這樣子你妄念會更多,甚至睡不著覺,心就會狂亂,脾氣會越來越大。其心發狂故,自己也不知道應或不應該,於這個應該與不應該之間不曉得調整。這會使你修行退步的。

修行數已成,息去亦隨去
去已處處住,於彼善觀察
既觀令息還,還已起清淨
不善知大種,是說修行退

數已成是說心氣合一了,得定了。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很定。這個時候就不要數了,就要隨息了,這個氣出去,跟到就空掉了。空掉了以後如何?一切皆空。你到空的境界不要怕。去已處處住:氣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上了,死亡了一樣,很舒服。於彼善觀察:要氫這個境界仔細看清楚。既觀令息還:身心內在是一股清淨。不善知大種:這個時候要認識氣,如果不認識也是退步。

長短悉分別,遍身盡覺知
身行漸休息,一切應決了
於此不善知,是令修行退

你在修這個法門的時候,氣出來長你知道長,短你知道短。長長短短你都清楚了,而且全身內外氣都充滿了,你都知道。這個時候身體非常快感安祥,完全達到休息的境界。一切應決了,自己要認為還沒有到,或者還求進步,或者覺得自己氣候不到,那就糟了。於此不善知,你自己智慧搞不清楚,反而退步了。上面所講的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念處有關係。

知善亦知樂,勤方便意行
當複制心行,令不至掉亂

這是初步從修氣開始慢慢進入心境,非常的高興。喜是心理的狀態。樂是身體的輕鬆快感。努力的勤修安那般那這套法門,心意和氣配合為一,漸漸使心的雜念妄想清淨下去。制心不動,可以慢慢到達初禪的境界,這個時候才不會散亂,也不會昏沈。下面有小字註解,說這是受念處的境界。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還有心理上的憂喜,共有五種。

次分別知心,修行正觀察
又生欣悅心,還復攝令定
非是不定心,定已心解脫

其次呼吸停止了,要觀心了。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心裡動念都很清楚。觀心法門,每一個思想念頭,不觀迎他來,也不拒絕他來,來了就來了,過去就過去了,慢慢生出無比清淨的喜悅。那麼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隨時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後此心得解脫,煩惱分別不起了。這個時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煩惱。

善修解脫者,不令心退沒
若人退減分,則無有解脫
觀察無常斷,離欲與滅盡
出息入息滅,是名修行勝

善修解脫的人,這個心永遠是清明的。如果退化了,退滅了就解脫不了。所以小乘修行得解脫,由安那般那入手,最後是觀心哦!觀察諸行無常一切皆空,然後離開一切欲,一切妄想,欲都沒有了,離欲得四禪定,最後得滅盡定。得到定的時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這是修行的勝境界。

如是十六行,自在心廻轉
覺觸之所獲,見得亦復然

上面所講的十六行,由呼吸開始達到觀心的境界。觀察自心的法門。自在心廻轉了,由感覺開始起修。見得亦復然,最後見到空,得到定的境界。

若於見與觸,不善識分際
是過應當知,無智令修退

所以說心的境界要看得清楚。見道不是眼睛看。觸是感受得清楚。如果這個分際沒有搞清楚就不對了。所以對不對你應該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觀察,隨時會退步的。

修行上增進,不應緣於下
緣下亦如是,不應上增進

修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當你還在基本的法門,你不要先跳到前面一步。當你已經進到前面了,就不要再去管後面。

苦見二增進,心住而等觀
任之則自成,還到修行處

見世間一切皆苦,所以努力增進。此心平等而住,聽其自然,還到修行處。這一本經告訴你怎麼是修行退步,這個教授法很好,先告訴你失敗的,到後面才告訴你正確的、成功的。

(1992年3月28日講於香港)





南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二講)

孫醫師報告:老師突然從《指月錄》轉到《達摩禪經》。我也由參禪改為出入息。
我也覺得數出息使身體感到舒服,於是就依照經文中的指示修習,我依正念於定中開始數息,原來在定後要數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萬念已經放下,哪有時間去發起數息的念頭,但是也開始數息了。數到第三個出息時,一時之間自己就跟著出息一下子就出去了。這個現像很難解釋,四周變成深藍色的天空,滿天一望無際的星星,有大有小。自己觀察了一會兒就定下來。由粗的觀察轉為細的觀察,慢慢的,我也覺得我也是這個空間的一部份,好像飄飄浮浮的,感覺上是無牽無掛,了無一事。忽然我太太叫我,我便跳回這個現實的生活中。

師示:這是孫醫師的報告,這報告裡頭有很多的問題,剛才諸位聽了,不知道注意到沒有?等一下我們再討論。大家來聽課,沒有進步就是沒有做小學生的精神。我一輩子不做人師,這不是客氣,真做老師不是這樣子。我一輩子立志不做老師。為什麼?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的。後來學佛以後,看到很人做法師,做上師,都墮落了,被人捧得墮落了。這個墮落比什麼都嚴重,叫驕慢墮。所以我一輩子希望坐在學生的位置上,不做人師。雖然各地都叫我老師,其實我心裡沒有答應,這是講內心話,你們不一定懂。但是我有時候也擺起老師的架子,真要講佛法的時候,打禪七時,很嚴厲的,你們都受不了。我誰都罵,不管你什麼地位。走路不對也罵,態度不對也罵。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在這十幾年已經沒有真正講過佛法了。人求學為什麼沒有進步?尤其到了中年以後,自己當自己是一個大人。人對老師最恭敬是小學階段,到了中學對老師的態度馬虎一半了,到了高中就更嚴重了,到了大學心中根本沒有老師了,也沒有自己,自己也忘了,所以永遠沒有進步。讀書畢業進了社會,根本就是墮落。這是沒有尊重自己。我自己十幾年如一日,讀書也好,做事也好,我自己沒有一分鐘馬虎過,人家說我學問好,那是假的,努力來的。你看我現在那麼大的年紀,有時候想到佛經一句話不清楚,我可以一夜不睡,非要把它翻出來不可,還是這個精神。你看我生活很馬虎,我從小到現在自己的規律很嚴格。哪一分鐘該做什麼,都有規律的。長大以後,因為為了別人的事情而妨礙了自己的事情,先將就別人,把別人的事辦好。但是自己的事還是要補上。這是第一點。雖然是笑話,可是你們真要學佛法,雖然我講的是笑話,要比鞭子打在你身上還痛苦。有這個精神才能學佛。因為你們年紀也不小,社會地位也高,不用這個方法是不行的。

第二點:為什麼我們要講《達摩禪經》?這是講真修實證做功夫的。我們打坐修行,你有沒有想到把自己的身體丟開。為這個身體我們受罪很多。念身不淨:我們活了六十年,一半在床上,只剩餘三十年了。十歲以前不懂事,老的時候十年沒有用,去掉二十年了。再去掉三餐吃飯,大小便,講戀愛,真的活到做人沒有幾年,你把時間算一算。而這幾年我們大部份為身體在忙,穿衣,吃飯,生病等,你看哪一樣不為它忙。此身不淨。不說跳出三界,跳出這個身體都做不到。但是這個跳出,不是孫醫師報告的跳出。所以隨時要念身不淨,要有這個警覺性。這是顯教的教理。如果進一步跟你講密教的修法,那又不同了。密法也是從這個教理來。我身不淨,要把它轉過來變成乾淨,很難。小乘修法念身不淨,證得空性,證得阿羅漢果就走掉了,這個身體不要了。如果修密宗,念身不淨以後,還要用念力把它變過來,這就難了。這個就要從安那般那入手。

念受是苦:你看我們感情上,思想上,一天到晚都是煩惱。所以修密教是身轉了,感受則是時時刻刻在極樂的境界裡,只有樂沒有苦。

念心無常:要一念萬年定在那裡。念法無我:報身、化身都要成就。所以叫你要注意配合教理。下面這個五根、五力。你們現在學佛根都沒有紮好,怎麼會發出力量?一點定力都沒有,毛病一大堆。你自己的定力不夠,這個習氣業力的力量改不了的,要注意這個。你看五根第一個是信根,你真信了沒有?沒有。信根、定根、念根、精進根、誰做到了?也就是說要把根紮穩了,以後才能變成力量。譬如說你力量有了,真必要的時候,拿一根手指頭就可給人家治病,這是定力,念力的問題。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等。念覺支有好幾種,譬如說心裡起一個念頭,自己知道了,應不應該,就是念念本身都要知道。另外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楚,得了空,得了清淨,這個是念。那麼這個里頭有個擇法覺支,比如說空的境界,這個空是偏空,還是正確的空,或是感覺的空。譬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身體跟到出息出去了,這個對不對?不對。他沒有懂出息的道理,這個就是擇法覺支。譬如修白骨觀,四個字最重要「知時知量」,道家叫做「火候」。師父可以告訴你做菜的方法,火候是沒有辦法告訴你的,這個要靠自己。你唸咒也好,修出入息也好,哪個時候該多修一點,哪個時候該停止,要知時知量。擇法覺支包括很多,大家聽了這個東西,聽了要背來。

剛才孫醫師的報告,六妙門你知道嗎?第一個是數,第二個是隨,第三個是止,再來是觀、還、淨。天台宗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根據《達摩禪經》來的。一開始是數,數到心定了,每一念都沒有忘記,就不要數了,要隨息了。進來跟著進來,出去跟著出去。不只鼻子,乃至身體每一個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為一了。然後止息不呼也不吸。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禪、二禪、就可發神通了,真正的神通。如果神通發起來,般若智慧還沒有通,還是外道,還是魔道。可是也是道。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了以後要起觀慧。要觀察正思惟,這是觀。觀了以後,曉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來淨土,這是還。然後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我的身體就是阿彌陀佛,幹乾淨淨,一念不生全體現,這是淨。大概提一下,至於怎麼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實際上我們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門。比如你一上坐,數也好,不數也好,很清淨沒有雜念,已經到達隨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後起觀。一念之間就可以俱足六妙門,到達清淨的境界啊。我們上次講過,為了身心健康要注意入息。達到止息可以治百病,甚至可以不死,如果要不死,自己把息止住了,定住了,就可以不死。這些都是實際的功夫境界。所以真到達了止息,這裡頭東西就多了。

你的心跟著息出去了,你沒有專一,你知道嗎?換句話說,你覺得跟著氣出去了,你覺得看到太空。我問你,你身體還在這裡沒有?你這個肉體有沒有死亡呢?當然沒有死亡。既然沒有死就還有出入息,可見你的心念沒有跟到真的息。是妄念的出入息,你知道嗎?你跟本沒有得止啊。這次我特別為你開這個課,就是告訴你隨時要注意四加行。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煖、頂、忍、世第一法,真正得了止,一定發煖。一步一步的功夫都有四加行。

什麼叫煖?心煖,心裡的行為煖。所以自己的思想,自己壞的習氣,譬如愛嫉妒啊,愛發怒啊,好名啊,好勝啊。慢慢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覺察到了,這是念覺支。都知道了,知道了以後呢?就如黃醫師剛才講的,明明覺得這個人很討厭,自己心裡頭氣極了,討厭極了但是也不能露出不悅的樣子。慢慢的就覺得不是那麼嚴重了。這個討厭的心生起來,你覺察到了,轉為慈悲,甚至慢慢真正變成愛心了。這是心煖了。在功夫方面,到了煖位,整個人像泡在那個熱水里頭一樣。得煖以後,慢慢頭頂這裡,一直線一樣起來。這個時候,你心裡怨恨的心起不來了。所以頭頂打通了,妄念才起不來。這個時候所生起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境界。

什麼叫忍呢?我們忍氣怎麼忍的?本來想揍他,吞一口氣,自然就會停下來。那個時候呼吸停掉了,雜念切斷了,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末來心可得,現在心空了,這是忍的境界,切斷了一樣。那麼這個時候到了世第一了。並不是說你成佛得道了。在世間上你是第一的。這是身心兩方面。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配合,都要真的做功夫才能做到的。佛法是要真修實證的功夫,不是普通講書。你們反覆的去研究。不要聽完了就擺到一邊去,浪費你的時間,也浪費我的精神。

勝念己成就,懈怠竟沉沒
是則為退像,無堪於所求

所以你修道做功夫,這個念已經有一點境界了,就像孫醫師的報告,己經有一點境界了,但是因環境的影響,或因生病的影響,懈怠了。懈是鬆懈,怠是怠慢。我們自己原諒自己,鬆懈怠慢就會陷入昏沉。譬如說我今天應該用功,可是因為其他的事就馬虎過去了,你這個修行就沉沒下去了。至於說去睡覺則更嚴重了,這是修行退步的現象,無堪於所求,不會有進步的。

不染污無記,起諸煩惱退
垢濁熱燄生,由是失正見

你們都不嚴格的要求自己,你們看三十七菩提道品,你自己檢查一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每一項都離不開精進,努力的求進步。《大學》上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謂苟日新就是說今天的成就進步都不算,要求明天更進步。所以我們懈怠沉沒、不精進。他說無堪於所求。不染污無記:什麼叫不染污呢?我什麼事情都不想,外面好的、壞的都不管。可是這樣子好不好呢?好啊。這也是一種修養方法,可是你卻在無記中。你的頭腦整天昏昏沉沉的,記憶力也沒有。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就是昏沉的階段。起諸煩惱退:會慢慢因昏沉而起煩惱,而退墮了,這個樣子會影響到你的生理垢濁而熱燄生,身體內都會發炎,因為這個樣子修行的正見、智慧起不來。

振掉或閃爍,浮飄粗澀滑
是五退減相,修行應分別

振是心裡頭很散亂。掉是掉舉。心裡頭不安定或者閃爍,思想不能清淨下來,像閃電一樣亂飛。那麼這個時候就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有飄浮在外面的感覺了。浮是浮在水面上的感覺。有些人做功夫,覺得上半部浮起來,下半部沈下來。這要功夫境界才知道。飄是飄到外面去,孫醫師的境界就是飄。粗是有時候感覺到身體非常粗,很難過,好像生病一樣。澀是身上起疙瘩一樣。或者是皮膚非常光滑。他說發生這五種現象,你要警覺到,這就是退減相,應該要分別清楚。

望遠絕所希,有見己墜落
還顧睹深嶮,是皆退減相

修行一段時間以後,會覺得搞了半天,沒有希望了。你們有功夫境界,我都沒有,覺得很失望,很絕望。這個佛法到底是不是騙人的,好像前途渺茫,不知道怎麼辦。絕所希:自己所希望的一點都沒有了。有見:我不如現實一點,討個老婆,生個孩子,或者去跳舞。都落於有見裡頭。你是求空,結果墮落在有的現象裡頭,己經墮落了。還顧睹深嶮:修行還要盤腿,四禪八定幾時到?這個沒有意思,看起來好像很深的深坑一樣,搞不好會掉下去,很危險。有這心理現象起來,是退減相,退道了。

長病誦止諍,多業遠遊行
彼時解脫種,是五退減因

人為什麼會生病?業生的。業是前生宿業種子帶來的。這一生的病苦,他本身已經在地獄界了。因為病痛使他沒有時間用功。這就要懺悔,這個就是前生的業報。誦就是背書,讀經之類。止諍:停止在意見上諍論。學理上搞不通,一直在文字上、意見上諍論。多業遠遊行:到處走。像這種情形想得到解脫,不可能。解脫種子沒有,是五種退減的原因。

信戒聞舍慧,於是漸衰退
身重與惛鈍,耽睡及沉沒
是五應當知,修行退轉相

信是正信。戒是守戒。舍是隨時放下。慧是智慧。如果幾種現象,因多病,因遠行,因事業等。對於正信,對於守戒,對於多聞,對於放下,對於慧的境界不會起精進,於是漸漸衰退。這個果報是什麼呢?身體感覺到不輕靈了,有病的現象。頭腦昏沉了,那麼這個時候喜歡睡覺了,耽著睡眠。或者上坐就昏沉。這幾種現像都是七覺支的擇法覺支,自己應該要觀察清楚,這是修行的退轉相,換句話說,你一天沒有進步就是退轉相。

恐怯多豫猶,驚畏不欣樂
懈怠離所欲,不迴向修行
不習過修習,是二俱為失
彼時解脫種,於是修行退

恐怯是起恐怖的心理,怕魔障,膽子小,不敢精進。恐怕我這一生沒有希望,猶豫不決。恐怯是一種,豫猶是一種。驚畏:有些人進步了,他卻害怕了。有些人修行沒有現像出來,沒有進步起驚畏。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是不欣樂,不高興這個東西。我看過很多,有些信佛的人後來去信基督教了,基督教信了兩天又不干了,信回教去了。也有些人別的宗教信一信,又跑來學佛。這種心理現象,都是心理懈怠。換句話說己經墮落了。

第五種是懈怠離所欲。甚至於已經修行有好的境界,想丟掉。第七個是不迴向修行。迴向是佛學專有名詞,這個很難解釋。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向法師頂禮,法師馬上給你回禮而且會說:「迴向十方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什麼是迴向?我們這個世界都有迴向,迴向就是果報。你在這裡丟出去一個東西,它轉一個圈還是回到你這裡。你想害人最後是害自己。你能處處恭敬人,最後是恭敬自己。迴向是物理作用,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裡真空的時候,你在太空把這個玻璃杯丟出去,它一定迴轉到你這裡來。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迴向,那是必然,這是迴向的道理。我們修行人怎麼迴向?一上坐就發願,我要成就,我成就不是為我自己,我有任何一點功德,全都迴向給一切眾生,我自己不要,都給大家,修行是為大家修的,這是第七個不迴向修行。

第八個是不習,今天不用功不求進步,或者因為進步了以後過度的修習,這也錯了,太過了。所以不習與過度的修習,這兩頭都是錯的。上面這些情形犯了,彼時解脫種,於是修行退。

三昧離相樂,爾燄皆消盡
粗澀四大種,還從身內起

三昧就是定的境界。正受,梵文叫做三摩地。真得定了就有離相樂,萬相都離開了。爾燄皆消盡:你的妄念像冒煙一樣。我常常做一個比方,一個蠟燭點起來,火光越亮,旁邊的黑煙越多。你知道妄想多,你那個蠟燭光並沒有熄啊!這個黑煙就是爾燄,煙的影子,你怕他幹什麼?你真得到三昧定的境界,爾燄皆消盡,這些黑煙自然會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就會感覺身體的問題所在了,很粗澀,障礙你的四大種,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還從身內起,你身體哪裡不舒服都感覺到了。

掉動失正念,由是意憒亂
其心不恬靜,斯從行者生

那麼這個情形掉動散亂心起來了,慢慢使你失去了正念。這個時候你意念不會專一了,憒亂了。恬靜是像水一樣很平靜,這時你的心就不恬靜了。這都是從你修行者的本身起來的。

一切諸瑞相,不顯現分明
修行如是觀,欲見為甚難

到了這個時候四大種,身體的障礙開始感受到了,好的境界沒有了。不是過去有,現在沒有,而是說沒有顯現好的境界。實際上你作功夫已經進步了,好的現像不顯現分明或不清楚,你在修行當中都要觀察清楚。所以欲見瑞相,心不清淨,一切的好現像不出現那是當然的。

諸根悉馳縱,隨欲向所緣
邪意普流散,樂著諸境界
形消意愁慘,其身皆燒然
如是燒然者,是說為憂退

如果你放縱了,你的六根就向外跑,跟到外境界走。隨欲向所緣:跟到世間的慾望去了。邪意普流散:不走正路。偏了叫做邪,走偏路了。樂著諸境界:喜歡跟現實跑。形消意愁慘,其身皆燒然:他說你這樣跟著外境界跑了,慢慢的你身體也消瘦了,意識也不痛快了,憂愁煩惱多了,慢慢身體內部也多病,發燒了,等於是被煩惱之火所然燒。這是因為心裡的憂愁煩惱所發生的。

方便不精勤,後則生悔恨
聞所應成就,欲進劣無能
不趣喜勝處,或見勝不取
皆由無智故,是說修行退

現在他告訴你修行退步的現象。方便道各種方法,你不精進去修,甚至後來生出悔恨的心。聽到應該怎麼做,怎麼修,想去做,心裡的劣根性太強所以做不到。不趣喜勝處:不向好的方面去努力,明知道努力的修行有好處,你卻不去做。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修行退步了。

自念有越戒,疑悔及諸覺
意淡無滋味,是說修行退

還有一種,自己覺得犯了戒,這下子我完了。前面的功德沒有了,白修了。自己對自己又疑又悔。這種心理生起來,意淡無滋味,所以是修行退。

諸過定意羸,三昧漸消減
心亂蓋所覆,是說修行退

有時過份的反省自己,責備自己,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了。羸是瘦的只剩下骨頭了。所以定意就沒有了,打起坐來也不上路了。心裡很煩亂,被五蓋覆蓋住了。所謂五蓋是色、聲、香、味、觸,是大五蓋。笑、視、交、抱、觸是小五蓋。這些現像也是修行退步了。

心舉調順舍,不觀時非時
不了住起緣,無智故修退

心裡頭散亂,掉舉起來了。不觀時非時:修行要觀時,譬如說這個時間不適合打坐,就不可勉強,就如吃飯一樣,吃藥一樣,要自己調整自己。不了住起緣:自己不了解自己,該休息,該放鬆,該抓緊,這個搞不清楚,自己沒智慧也使你修行會退步。

不知六時行,六界亦不善
亦愚亦巧便,是說修行退

不知道一天十二個時辰,也不知道六界,不曉得六根六塵的巧便,也使你修行會退步。
問:我數息越數越緊張,就放下來不數了,就隨著息,可是我隨的時候是很慢、很微細、感覺沒有呼吸了,或者是氣停下來了。

師示:對。你不是用過很多法門嗎?你用了寶瓶氣不是覺得這裡很擠嗎?我叫你放開,你不是懂了嗎?你今天的報告有一句話講的很好。有時候我不用這個法門,覺得不呼也不吸了,那個就是息了。假設你觀想明點,或者觀想準提菩薩,你那個時候的呼吸接近於寶瓶氣。你現在問的問題,在那個時候好像不呼也不吸,你問是不是停止了呢?還沒有。正在止。止的時候,你覺得這裡的呼吸沒有了,你有沒有體會到,內在的各部份感覺都很清楚。你坐在這裡如果沒有靜下來,老實講不會感覺到內部的,在道家叫做「內觀」。道家《九天玄女經》是容成內視之學。內視就是觀自在。這個在佛法沒有來以前中國就有了。就是《參同契》上面講的「內照形軀」。你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呼吸好像若有若無,好像停了,自然就會達到內照形軀。比方說這個氣到這裡堵住了,堵住了以後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個地方,其他身體內部還是清楚。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氣起來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內呼吸就起來了。內呼吸怎麼起來?你覺得鼻子沒有呼吸了,身體沒有呼吸了。但是男人在小腹這地方,女人在子宮部份,感覺到在動。鼻子好像完全沒有呼吸。內呼吸起來還沒有得止。得止了以後有個現象會來,你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像一塊硬化了的木頭在這裡,會害怕的,這就是剛才經典上所講的「澀」。僵在這裡一樣。這個時候不能害怕,你把意念放鬆,呼吸不要放鬆。慢慢氣走遍了以後就是真氣在轉,但是要做到這程度有一個條件,腸胃一定要空。腸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腸胃做消化。這個越乾淨,氣脈越容易修成。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後身心兩面才能解脫,分開。還有功夫到這裡有一種情況,道家所講的「腦後出聲」。可以聽到空中的聲音。以前我在峨嵋山頂的時候,真的是聽到天籟之聲。從醫學的道理上也可講是腦部的氣脈要淨空的時候所發出的現象,可以認定這個是我本身所發出的聲音,並不是外來的,你可以這樣認定,可是內外都有這種境界。

以你目前的功夫,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尤其是夜裡坐的好的時候。有時候打嗝長氣呼出來了。這個打嗝的氣,有些從胃上起來,有些從肝臟起來,有些是從胸部起來的。如果你打嗝的氣從丹田起來,譬如女性從子宮,從陰部起來的,男性從海底起來,那個就了不起了。那個氣出去,止息。定在那個息上,切斷。把它封住。

那個才是出息的止息。這都是最高的密法。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止息。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這個意念怎麼那可怕,一切動都是意念動。這個時候身心輕靈,這個時候你怕睡覺了,因為睡了一覺以後氣脈又堵住了。這個里頭就要懂得醫學。我們的左腦、右腦,一個管思想,一個管記憶。這個皮下神經,你睡眠或者這樣,或者這個姿勢。靜止一下以後,它皮下神經緩和了,知道是在休息,但是不會堵氣。頭輪的脈打不通,我們腦下垂體的分泌就減少了,老化死亡都在那裡。這個我很少講,多送一點給你。你們沒有問我就懶得講。你現在用功的不錯,但是沒有達到四加行的煖。唯識學上說「煖壽識三位一體」。所以你氣通到了腳底,兩足尊打通了,你對壽命的把握就多一點。

問:(聲音很小,聽不清楚)。師示:如果你講修氣息的話,你這個是氣散了,沒有止住。你意識跟著出去,道家講魂魄,這個魄就是講息。不是這個呼吸的氣。魂就是講這個意識,魂飛魄散開了。如果講定的境界,三昧境界,佛說一念有八萬四千煩惱,我們的三昧境就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定境,不能說不是,如果你的智慧懂了,這個定境也不壞,不懂的話,魔跟佛一張紙都不隔的。對了就是佛,不對就是魔。
問:《指月錄》上講的和《達摩禪經》有什麼關係?師示:《指月錄》上講的是形而上的道。這裡講的是功夫。沒有定的功夫是狂慧。《楞嚴經》上叫幹慧。那個慧是乾的。幹的種子不會開花結果。智慧要用定水去澆灌,功夫就是定。定水去澆灌那個乾慧的種子,才能開花結果。《楞嚴經》叫幹慧地,沒有用的。有許多人佛學理論很好,一點功夫也沒有,這是沒有用的。

(1992年4月1日講於香港)




達摩多羅禪經(第三講)

孫醫師報告:安那般那是入出息。我是在入息確定後而進入隨息。隨息時心隨息轉,所以沒有數的主觀任用了。跟著是止、觀、還、淨。老師說六妙門可以一念之間做到。記得一年前,在見到老師之前,我在坐中及走路時都觀出入息。有一次我一邊走一邊觀,結果觀也淨了,在沒有我的情況之下,我在人群中醒覺,自己嚇了一跳。這個是完全放棄了第六意識及第七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直接控制前五識的現象,是“還”的現象。由此可知第八識不可思議,一片虛靈,非妄心能思議。(師示:這一段報告得很好,有一點內容,有一點份量。)

這兩個晚上。我上坐在一呼一吸中我定下來了,我存在一個知的境界中,知道室內的兒子已經睡了,室外老婆在弄衣服。兒子入睡前的一剎那都很清楚。這些外在的一切是否對我産生喜悅,或者困惑的現象。我感覺到外界的聲音在幫助我得定,直覺上我知道要打開眼睛,房中的一切現像也在幫助我,越看就越舒服,我知道這個花花世界都是佛法,都在幫助我得定。這些喜悅是一種虛空中的喜悅。是一種既無所喜也無所憂的輕安。時間的觀念也起了一些不平常的現象,直覺上這些境界好像是幾分鍾的時間,原來又過了一個半小時。

4月7日的報告:今天心裏有說不出的清淨。所見到的及所聽到的,每一樣令我起清淨心。每一件都在說法。我今天禪定在坐、不在臥、不在行、住。砂在內不在外。還在這個空間中的每一樣東西,甚至東西以外的每一寸空間,無所不在。(師示:很好。這兩天的報告很有進步,很有價值。)
現在達摩禪經進入出入息修止的方法。一般人把出入息當成氣功,氣功和出入息不相干的。一般氣功都是拿鼻子一呼吸,以深呼吸來修練,有許多種方法。幾十年前我就說過,我們人很奇怪,很會玩花樣,鼻子自己的,空氣不要錢買,你們都不幹。氣功就是利用這個鼻子。在我所知道氣功的方法有兩百多種,就是利用鼻子深呼吸,這是講氣功。

修安那般那,修止觀,佛為什麼不叫它是氣功呢?安那般那它把這個出氣、入氣分開來講。為什麼又叫做息呢?這個我再三強調的講,不知道你們聽進去了沒有。息的境界有往來,也可以說在旋轉,也可以說在出入。也可以說昇降,這個是安那般那。我們這個生命的息,現在醫學上的報告叫做全息。他們拿各種生物來試驗,就連植物也在安那般那出入息。可見這個出入息,不止鼻子在出入息,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這個生命是個全息的階段。可是為什麼不叫做全呼吸呢?所以你們真做功夫的人,是修止息喔。不是修呼吸,這個要搞清楚。

所謂息,是說這個氣出去再倒回來,或者說昇降這個階段,中間有一個短暫的停留,這個是息的境界。所以數息、隨息是息哦!並不是講數出入氣,隨出入氣哦!這一個觀念特別要搞清楚。很重要的。不然你搞了半天,都在出入氣上面搞,不懂息的作用,不懂全自的作用,你功夫到息的階段,好像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細胞還在往來,這個要注意。這都是科學性的,不是宗教哲學的問題。

當你在止息的階段,譬如孫醫師這兩天的報告內容,我認為很好,不管是息啊、止啊、觀啊,你要注意:這裏頭有兩個東西,一個是我意識的知覺,知覺跟息兩個互相配合。這個生命也可以如易經上講的陰陽兩個東西結合。

孔子提倡仁,但是他沒有對仁下定義。後來的儒家把他下一個定義,是拿醫學的定義來下。仁等於水果種子的核仁,如杏仁,桃子的桃仁,我們吃穀子,它的中心叫做米仁。你把他解剖打開來是兩半,中間是空的。我們現在這個生命存在,除了出入息,往來的息以外,比如得定,你知道得定。有一個東西不是這個東西,不是息,但是跟息結合為一,才能寧靜下來,這個是意志思想,也就是第六識,也就是知覺。
所以你說我修出入息都得不到利益,乃至做氣功也得不到利益,叫你做氣功,你只管鼻子哼啊、哈啊,意識都在散亂中,沒有與息相結合。所以真到心息相依,心如息轉,或者做到息如心轉的人,可以有特別的境界了。那個不是特異功能,可以發起神通了。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拿正式學佛講。我講你們聽,沒有心得,只是聽熱鬧,我們這個不是普通的演講。要懇切的去學習,要真正求證的。

我們上次講到修行勝道住分第四,就是告誡我們不要得少為足,要不斷的精進。上次講的是身念處,得止的一種現象,還沒有講完。

無智住所縛繫著於彼處
樂著生諸過是相今當說

真正的佛法並不是在功夫上,做功夫是屬於加行,不是主要的目標。主要是目標是得道。所謂菩提是智慧的境界。所以這裏自己智慧不清楚,停住在功夫的境界上,被功夫所綑綁住了,繫著拴在那個地方。樂著生諸過:因為功夫進步身體舒服,或者氣脈通了有特殊的功能等。你自己貪戀功夫,自己以為是道,這樣會産生一切的偏差與過錯,這種現象現在告訴你們。

爾燄漸損壞分離及交亂
破散叵和合是則住相縛

什麼叫做爾燄?燄就是如放燄火嘛!燄就是那個蠟燭旁邊的影子。譬如我看電視,電視的影像也是燄。幻燈也是燄。或者我們眼睛有毛病,或者有精神病看到這些境界,都是爾燄,都是影子。爾燄有很多種。

安那般那真做好了的人,慢慢會認識自己生命的氣。有時眼睛爬坡到前面有煙霧的現象,也就是說虛空中那個電子波動的情形,你都能看的很清楚。慢慢會看到光點,這個虛空中電子的走動,都看得清楚。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會認為是著魔了,這個境界和精神病所看到的境界差不多,但是有很大的差別。那個病態的境界他是有痛苦、有煩惱的。修行的功夫到這個境界感受是喜悅的。

“爾燄漸損壞”可以有兩種講法。你心中的妄念慢慢減少了。也可以說你外面光影的境界停留在這裏不動了。分離及交亂:有時候覺得有分離的現象,自己覺得自己出去了,身心可以分離的。如果修練得好,有一個好處。要死的時候走得很輕鬆,因為很習慣了。你修行到這個境界一定是氣住脈停,身心可以分離。相反的你身心可以結合的更堅固。也可以做到不死。再留個五十年、一百年,那就看你怎麼修了。能夠分離,它就能結合,這個原理懂了吧。這個交亂是氣息和身心發生交亂的現象。破散叵和合:有時你會感覺到身體好像散了一樣。痠痛分散我們容易感覺到,可是你修的好的時候,他沒有痠病,有一種快感要脫離開一樣。但是可以分散,當然也可以和合,再把它凝結。這許多的境界正反都告訴你了。是則住相縛:還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了了。是住的境界不要停留,還要求進步。

於身不巧便自生分離想
交亂或塵碎是為住所縛

那麼在這個時候,你的感受有時會很討厭這個身體。你看小乘的經典上記載,有一些佛的弟子功夫到了這裏就自殺了。所以佛的戒律不準自殺。他因為功夫到了這一步,覺得這個生命很厭煩,每天要給他吃,有時候生病很痛苦,於身不巧,自生分離想,早一點走算了。或者是精神和身心兩方面交亂。自己念力強的話可以把身體破壞了,這些都是境界裏頭的一種過程,是為住所縛,都還在身念處裏頭的一種過程的境界。所以修行真要有福報智慧。智慧才是真福報,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就被境界困住。有時候被一個境界困住很久,自己想跳出來,跳不出來。等到真跳出來了,哈哈大笑,非常感謝這個魔障。經過一次魔障,就是一次大躍進。可是當你處在那個境界裏頭,就是很難解脫。

守常無異想猩淮紊
種種忻釹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其身漸消減

守常無異想:自己覺得功夫到,經常守住那個境界。道家講守一、守竅、守在那裏,一個功夫境界裏,其他的妄想不起了。猩淮紊簼u漸的這個身體上,乃至每個細胞變化,不次生,新陳代謝不快了。心裏頭也沒有歡喜,很枯槁。禪宗講的枯禪也叫枯木禪。流出而不住:有時候也會遺精。也可以說心情很落寞不充實。身體慢慢越來越消瘦了。

想或來復去修行不增長
寂止既不生於身無長養

這種現像有時候來,有時候空,分開了,你修行停留在這個境界裏頭不能進步。那麼真正得定,寂滅清淨。得定的境界起不來。枯木禪不是真的清淨定,枯木禪對身體沒有長養的功能。過去很多廟子裏老修行,一看臉都發青,一付枯槁像,但是我對這些人都很恭敬。這些人真守戒,真修行。可是他不懂,於身無長養。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真修行對身體是有幫助的。

心不起悅樂是說不淨捨
彼不清淨捨所見不鮮白
亦不能昇進亦復不退轉

所以在這樣的修行境界裏,就如莊子講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你看很多病人也是這樣,這人世間好像沒什麼喜樂之處。是說不淨捨:悲觀的、討厭這個身體,想丟掉它。所見不鮮白:實際上他所見到的不是真正的空靈、鮮白的道理。也不能向上昇進,可是也不會退步。

如戲沙門像不會生悅樂
譬如借衣服亦如夢所見
為命不清淨諂曲及餘惡

他說這個時候有一種錯誤的心理也可能起來的。戲弄出家人。楞嚴經也提到這種魔障的境界。上不見有佛,下不見猩瑢κ籬g一切都覺得沒有意思,少時生悅樂:心境每天都在枯槁難受當中,很少生起高興的心情。譬如借來的衣服,也如夢當中所看到的。他覺得這個生命就像借來的衣服,偶然穿穿而已,沒有意思,要丟就丟。一切都是在夢幻中。為命不清淨:始終認為這個生命是可厭惡的。諂曲及餘惡:覺得世界上都是在騙人。這一套沒意思。一切看起來都是罪惡的。

聚落知識所自顯其功德
覆藏諸過惡犯罪不發露

聚落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社會、村莊。在社會大星懊媯蛘哂兄R的人前面表演功夫,現特異功能啊,以氣功治病啊。自顯其功德:這一種心理經常很容易犯罪。覆藏,把自己的錯誤蓋覆起來。一切的過錯自己盡量掩飾起來。佛的戒律,犯了錯,改過自新,這是懺悔的道理。相反的就是掩飾。蓋覆。普通的人犯了錯誤,盡量掩飾,把他覆藏起來。

及餘一切縛垢污修行者
髣髴有事相而便起實想

他說講不完這些錯誤。其他的一切都是功夫進步的境界,可是各種現象把你綑綁住了。並不是有個魔的力量來困住你。所講的這些是自性的心理現象,自己綑綁起來停留在那裏。因為人的習慣都是貪戀,抓一個東西。自己進步了,有一點境界,他抓的很牢。這些都是修行者自己的污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有功夫,髣髴有這種事相,而便起實想,自己認為功夫真對了。

未熟謂為熟未滅想已滅
方便不等滿而欲求昇進
如割含穗苗是則住所縛

所以這樣一來就永遠停留在這裏,不能求進步了。像一個果子一樣,尚未成熟,自己認為已經成熟了。未滅除一切妄想,自己認為已經到達這個功夫了。檢查不出來。一切修持方法不能平等圓滿,而天天認為自己在修行。他說比如割斷了的苗,永遠不會結果的。就如邉右粯櫻迥艿攪艘粋極限就上進不了。有些人讀書也好,智慧也好,到了極限叫他再進一步,就是進不了。並不是進不了,而是自己下意識滿足這裏,停留這裏而束縛了。

業始無方便相現堅守持
過進心矜興如是住所縛

不懂修行的方法,有了境界的現象,自己停留在那個境界。過進心矜舉:因為進步了,自己起了傲慢的心理。朋友勸他或者善知識點他都不聽。矜是傲慢起來。舉是掉舉。禪宗所講的空腹高心,空腹是內容空空的。高心是心很傲慢高舉。這些現像都是停住了,被束縛了。

或有修行者而起斷常見
是見令心亂則為縛所縛

或有一類修的人,功夫到了而起斷常見。自己認為空了就是道,同唯物論的觀點一樣,死了什麼都沒有,空的。空同唯物的斷見是差不多的。常見:譬如宗教家說萬物是由上帝所創造的,這個神是永遠不生不死。道家認為長生不死也是常見。佛法是非斷非常。也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如果落於斷見,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因果也空了,那就不會相信因果,更沒有六道輪廻,沒有前生也沒有後世,一切唯物的。常見就是認為渿焺t止生不死,到天堂可以永生,這是常見。所以你看世界上的宗教哲學,不落於斷見就落於常見。真正的佛法是非斷非常,不來不去,佛法的奧妙就在這個地方,他說有些修行人到了這個境界而起斷見或者是常見。這個見不是看見的見,是思想觀念,思想觀念錯誤了。是見令心亂:你被知識的見解,把自己困住了。

或有修行者身身細微觀
彼為住所縛厭心不增長
厭心不增進不能離貪欲
若不離貪欲何從有解脫

還有一些修行人,身身細微觀:是加重語氣,就是對身體仔細的觀察。彼為住所縛:比如說道家密宗講氣脈,太貪戀這一方面,智慧搞不清楚,就被氣脈所困住了。厭心不增長:厭離心,想跳出三界、跳出身心,就是想昇華那個心理,超脫的心理,並沒有增長進步。因為厭離心不增進,認為這個世界已經很好了,夠美滿的,有什麼不對啊?沒有脫離貪欲之心,所以貪瞋痴、愛欲,尤其學密宗的人,什麼雙修啊!畢修啊!要發財就是有財神法。一般人學佛都是求佛菩薩幫忙的,不是學佛。我來拜拜菩薩應該幫忙我,都是這種心理,都是貪欲心,離不開貪欲之念。何從有解脫:這不是真正學佛,怎麼能夠得到解脫呢?

解脫不成就終不得漏盡
不斷諸漏者則無實智慧
於彼身念處住相已分別

修安那般那這個功夫,並不是一天到晚在那裏吸啊、呼啊。又不是拉鋸子,也不是拉風箱,不是叫你搞這個啊!如果你只是搞這個,終不得漏盡,不能得道。所以外道都能修成五通,天眼、天耳、他也,神足、宿命通。第六個漏盡通只有佛法才能成就。漏盡是智慧的解脫,沒有滲漏了。如這個杯子一樣,沒有隙縫,圓滿了,所以無漏是這個道理。這時你呼吸也停了,一切都在定中就是無漏了。不斷諸漏者,則無實智慧:所以叫你們三十七菩提道品,八十八結使,百法明門,這個心理念頭,沒有檢查出來,沒有改變過來,你說修行,不是欺騙自己嗎?這個就是身念處。離不開的道理。所以從上次講到現在,都是由身體的觀念來的。住相已分別:停住在這裏,這些毛病現像都告訴你。

受心法念處如是應廣說

下面開始就不是身念處,他的心理作用。以及法念處,法是思想、思惟、意識的心理狀態。受念處、法念處、心念處,心念處要大概的告訴你們。

修行心不悅彼喜亦不生
身無寂止樂當知是住相

你要注意了,在修行過程中每天沒有進步,心境上沒有喜悅。悶悶的、經常昏昏的,喜悅心沒有起來。禪定是定生喜樂,你們有沒有喜過啊?上面所講到的死板板的停留在那裏,所以喜悅心生不起來,看一切猩筒粫有高興的面孔。同樣道理,這個時候,你說你天天打坐,沒有用的。沒有得寂止之樂啊,雖然是在打坐,坐起來是一付討債的面孔,在那裏裝死相,然後坐在那裏很難過。身無寂止樂:身體沒有真正得到清淨,裏面也沒有得到安那般那止息之相。止息到了以後心有喜相,而沒有樂相。樂相會有快感,這種快感沒有辦法講。比男女***那個樂感還要樂。男女***的樂是很粗的,而且短暫。禪定寂止之樂,全身每一個毛孔都是樂的,是真的喜樂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來。沒有得定所以是住相,停留了。

修行所受獲信戒聞捨慧
常守其少分是則為住相

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或者是信心堅固的人。比如我剛才講你天天照時間打坐,這沒有錯,是信念的作用。或者是守戒的作用。或者是看經典、教理、正思惟。聞也包括了思想的任用。捨:有些人不看經典,坐在那裏求空,隨時求空掉。慧是智慧的觀察。這五個不管是哪一個,經常的守住其中一少部分,認為是在修行了,也是永遠停留在那個境界裏。這些境界是感受上、感覺上起來的。

有住縛比丘往到阿難所
迷於所住相是今當略說

他說譬如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停留在這個境界上的比丘,來見阿難。迷於所住相:他自己迷惑了,進步不了。這種現像我要大略的講一下。

得無相三昧六年住所縛
樂欲聞所說常隨逐阿難
不能進所業亦復不退轉
住於住境界不得解脫道

他說這個比丘跟著阿難,他停留無相三昧的境界中。三昧是定,也是功夫。無相:他一切都是空的。空是空哦,無相是無相,現在對你們這些外行的人只好隨便亂講。無相是空的,實際上空是無相的。什麼是無相?講了你們也不懂,因為我吃過,你們沒有吃過嘛。他說這個比丘得到無相三昧,這個無相,你說是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隨便你去猜吧?他六年都在這個定境,停留在這個境界。樂於聞所說,阿難去講經說法,他也跟去聽,而且喜歡。經常隨逐師父阿難。可是他永遠沒有進步。不能進所業。雖然他沒有進步,永遠停留在無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這只能講是在進修的功夫中,沒有證得羅漢的果,沒有解脫。不來亦不去解脫已而住,住已復解脫,解脫已還縛,他永遠在這個境界,一切相無所動心。不來也不去,好像很高明,得中道觀了。自己也覺得很解脫,也無煩惱也無憂愁。住已復解脫:認為這個是解脫,實際上給解脫綁起來了,被解脫的見解綁起來了。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
微細煩惱起而不能覺知
不覺煩惱故不能到勝處

有一些修行人功夫也好。也沒有退步。最微細的煩惱,第六意識的根據所起來的煩惱,人我之見,人我是非的觀念,八十八結使等,就是微細的煩惱習氣起來,自己不能覺察到。不覺煩惱故,不能到勝處:所以佛法是唯心的。心裏的觀念轉不過來,永遠不能到達道的境界。

於地無分別亦無有退過
地諸過不起如是止於住

地地不能上進,可是也沒有退步。地諸過不起:地就是初禪、二禪等。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上昇。如是止於住:停留在這裏。講了半天你要注意哦,都在感受的境界裏頭停留住了。什麼叫做感受?感受是感覺的部分。你說是生理的呢?還是心理的?要嚴格的檢查清楚。有時候感受是生理的,有時候是心理的,很微細。你分別不清楚修行就不要談了。

或於住分中而失忻釹
忻釹嚯m滅意猶順彼地

或者停住在這個境界裏頭,在定的境界有很多的妙相,會轉變。他沒有,甚至於有些退掉了。可是他意識境界也有,因為他嚐過了。

意順彼地時餘力樂相生
已有少樂故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自謂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

由於意識帶有這個經驗,生理上有一些樂感也會發起來。因為在意地上也覺得有修行的境界。我看現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學佛的人,都稱大師了。徒弟也很多。你說他有東西沒有?也有一點。真正是道嗎?不是的。就是這個道理。他心裏頭也有一部分很清淨的感受。他覺得也是定的境界。因其寂止心,自謂作已作:自己認為已經到家了,可以作明師了。安止不具中,不得具足果:自己停留在這個不圓滿,不具足的境界上,所以不能證果。

無智翳心目而自謂為智
修行無智障不覺所應用
覺所應用者於地能究竟

所以修行重點,雖然講出入息作功夫,那是個方便法。後來還是要了心地法門。修行如果沒有智慧,無智就是一種障礙。不覺所應用:不管任何功夫,它的重點是知時知量。覺所應用者:自己隨時調換方法來用,於地才能達到究竟。

彼住其地中種種垢所污
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過患彼終不為縛

一般修行人,在凡夫共業的這個地位當中,被種種染污的心理,塵垢所污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成就不共地,與一般人兩樣。超越跳出來了,不共法是佛法。如是知過患,所以告訴你,要認識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自己了解了,就不會被這些境界所束縛了。

不識煩惱過愚癡無實智
於禪覺吉安猶如像繫樹
修行觀爾燄莫知所起處

自己不認識心地法門,煩惱過錯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是愚癡。沒有真實智慧的境界,於禪定中感覺到吉祥平安。這等於把象綁起來,拴在樹上。修行觀爾燄:修行人你看心中這個妄念,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亂跑,其實你那個知道有妄想的那個功能,他是很清明的。等於蠟燭的光。你雖然看到妄想,可是妄想哪裏來,哪裏去不知道。

從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
不湧亦不沒不見相所起
亦不知滅處過亦無過是

煩惱妄想起來,心就跟著亂轉了,自己不知道。像海水的波浪一樣在動。“不見相所起”:自己看不清楚,也不知道滅處。過亦無過是:這是修行很大的過錯。

所說諸障礙皆是堅住相
謂不由彼住斯非明智說

前面所講的障礙,是修持過程的錯誤。為什麼構成障礙呢?皆是堅住相:也是定的一種境界。謂不由彼住:因為作作不了主,你不知道調整,斯非明智說。

與造諸過患若干因緣縛
能用諸對治忻顝惋@說

一切的境界,好的、壞的,都是因緣所生。譬如你今天功夫進步,你或者是受到外感了,這是障礙。如果你善於對治,如醫生一樣圓爝@個病源在哪裏,或者是為風寒所起的,或者是飲食引起的,或者是因為觀念搞錯了。你要檢查清楚,詳嗲宄,然後對治它。忻顝惋@說:這裏頭很巧妙。

所尊不恭敬亦不捨憍慢
自隱覆其過不向明者說

最可怕的是你對於善知識、老師失敬。自己很傲慢。自己有過錯又想辦法覆蓋起來,不坦白的發露懺悔。

我年既衰老已為興鶙
或能失利養令我生苦惱
心常懷憂畏深盧長歎息

這是講那些老和尚們擺架子,做師父久了的,年經大了,我怕把過錯講出來,大家看不起我,也失去了供養。自己生起憂畏苦惱,只好關起門來嘆氣。

我後當死時將欲作何計
隱過心憂惱愚惑作所縛
橫自生罪累失大功德海

或者想想自己老了,修行也不得力。雖然徒弟那麼多,實際上是我騙人。人騙我。我死了以後不曉得怎麼辦。前途茫茫,心裏頭憂愁苦惱來了。愚癡惑亂把自己綑綁起來,自己在雞蛋裏挑骨頭。橫自生罪累,失去了大功德。這一段是講檢查自己的過錯最重要。當邪發露懺悔才能進步。

味著現法樂貪餐黠無慧
棄捨後世果興此諸過惡
自己修行貪




南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四講)

孫醫師報告:這一兩天真的是慚愧,以自己淺薄的知見來批評佛法的演繹罪過。

我在上次報告中提到的四正念及禪宗思想等,都是我個人對佛法未有深入探討的誤解,後來我再看一些佛法辭典,原來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有無漏與有漏的的分別。四正念是有漏分,七覺支是無漏分。四正念是破執的法門,眾生皆有所執。所以佛法的修持需要大善知識的引導。如果有自殺及自我摧殘的現像出現,那是因為缺乏正確指導產生邊見的影響。

我數安般,坐下來幾息之間就進入定中。請問老師修安般不見法相,是不是就跳過這些境界。老師說我功夫不到,這一兩天我就放下觀心的功夫,實實在在的修安般。(師示:對了。規規矩矩去體會這個法門是怎麼樣)。

我數息很快就進入隨息。鼻息出入由清的,冷的,慢慢鼻尖冰涼,好像結了冰一樣,隨即發白了。當定境加深時,鼻息轉慢了,發生粗重的現象。出入息的空氣好像有異常的重量,越重氣息就越慢,但是沒有空氣不足或者辛苦的感覺。不久,能感覺的隨氣息出入,自我好像與氣息合而為一。自己一出一入,一段時間之後,整個身體變成一個大氣袋一樣,一開一闔,整個身體都在做出入息。忽然我起一個念頭,要小心這些境界,心息相依是功夫,要提防墮進受陰區宇。

另外一個發現:氣息本來是自然的與胸部並用,但是不久,它自然停止了。胸部的呼吸變成肚子的呼吸了,到全身呼吸時,我也不知道是在肚子的呼吸之中。因為那個時候的思想已隨著出入息了。

師示:對了。這是真求證。可是後面有一點你要小心,既然走求證這個路線,就要求證下去,我就看看這個境界是怎樣。這就真正的懷疑了,大膽的懷疑。佛說的教理我要去求證,我並沒有對佛不恭敬啊。你這報告說要提防墮到受陰區宇。我在講經到處告訴人家,你們講氣脈,每一個人都在受陰裡玩弄自己,這個禪宗叫做「向上半提」。釣魚一樣,釣魚竿向上半提,不是全提。你這傻孩子就是笨,受我的騙,受佛的騙。受陰有什麼錯?真的受陰轉了以後是報身的境界。四大的報身就轉成佛身了。那個報身有種種的神通,可以飛起來等等,這不是受陰的功能嗎?所以你達到受陰的境界,膽子又小了一點,該打。可是你今天的報告很好。

為什麼我講禪宗的《指月錄》突然轉到《達摩禪經》來。因為禪宗很容易超出,但是功夫不到。一般人學禪都有這個毛病,那你將來談禪是上無諸佛,下無眾生。所以我一看,就慈悲。不能向這條路線引導你。趕快做確實的功夫,你懂這個道理嗎?這就是教育法,方便般若。你要有這樣的程度,我才肯講,不然那麼辛苦幹什麼?

上一次講到注視鼻端,有些書講注視鼻端白。鼻端哪有白啊?今天孫醫師的報告有這個經驗。所以道書上說「諦觀鼻端的白」,我們眼睛這樣低下來看,看到鼻子。但是不一定要那麼看。這個地方要注意,不然你初步太注意了,血壓會有問題的。將來你們出去教人家要注意。血壓高,或者低的人,不要教這個方法。就是隨息,眼睛閉到。所以他說這個時候鼻子發白,當定境加深的時候,氣息就慢慢變了,這個時候發生粗重的現象。出入息的空氣好像有特別的重量。一有重量,氣的呼吸越慢,但是沒有感覺到氣不夠,或者呼吸很辛苦,這個感覺沒有。這樣不久,能感覺與氣合為一,變成一個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進一出。這樣一段時間以後,整個身體變成一個大氣袋。不是在呼吸,是一開一闔,整個身體好像都在做出入息。這就是現在醫學上所講的「全息」。其實我們普通人也都在全息啊!這個全息普通人是沒有的,但是最健康的嬰兒有這個現象。他熟睡時呼吸沒有了,可是身體還在全息,在成長,生生不已。我們長大以後就沒有這個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功夫以外。

修行緣不寂,意寂止攝來
身中清涼起,滅除諸熱惱

他說修行一切因緣擾亂。思想是因緣,感覺是因緣,病痛是因緣。這個緣不空掉,沒有辦法達到寂滅。所以達摩祖師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心怎麼如牆壁?就如這個牆壁,門關了,內外就隔絕了,外面打不進來。所以修行緣寂了,如果緣不寂就不行,有一點放不下就不行。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不隨外緣,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會遍計所執,就不會抓得牢牢的。圓成實:意念就清淨了。所以唯識難懂,你要用功夫來懂。

這些高妙的道理越聽多了,越不能成功。所以你這個外緣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識就清淨了。這不是說不起妄念,普通講就是不起妄想。怎麼會沒有妄想?緣不寂你的意識就不會寂。意識靜止了,就如莊子所講的「萬物皆歸於我,與天地相往來」。就如剛才報告所講的,你的身體與大氣層變成一個了,意念停在這裡,你覺得整個宇宙的功能都到手。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身體了。

意寂止攝來:慢慢的,你的身體變化了。身中的清涼就起來,這個清涼不是一股冷氣,也不是一股涼氣。有時候做功夫從頭頂涼下來,那個還不算數。清涼不是我們夏天進到冷氣房那個清涼。那個是外來的。這個內心的清涼你講不出來的,清淨涼爽的。所以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熱惱中。尤其是我們工作忙,腦子用多了。

身中清涼起:這個時候自然念頭清淨了,這個時候心中那個清淨舒服,得定的境界就來了。小乘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對世間法就沒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們的放下都是你騙我,我騙你。這個時候什麼男女關係,功名富貴都不想了。但是菩薩戒告訴你,耽著禪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須要在這個定境定住。

掉踴不靜心,攝之令寂止
勤方便迴轉,其身悉充滿

這個時候你心中輕微的散亂、掉舉,念頭的跳動,不靜的心還是稍有一點功力的。如神秀大師的偈子「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有灰塵就要掃掉,任何念頭來都要掃掉。
攝之令寂止:收攝攏來,令它寂止。勤方便迴轉:用各種方便法,努力不懈的使你的心回到定境上來。這個時候你進步的身心。密宗、道逐所講的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等,談都不要談了,已經丟開了。因為你氣脈已經通了,這個身體是充滿的。充滿不是鼓漲,這個要注意。

長養四大種,當知從息起
是種複增益,行者執四大

這個要用科學來求證了,你看嬰兒剛生出來就這麼一點大,放在那裡一下子就變這麼大了。這個時候長大的不是靠後天的營養。長養四大種這個息充滿了。如嬰兒剛生出來,肚臍剪掉,哭過了以後,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呼吸,一下子長的很快。所我們想返老還童要長養四大種。這個時候你身心氣色清明,可以卻病延年。四大種地、水、火、風都會改變的。當然這個里頭過程很多。譬如你肝有病,這個時候就更痛了,自己就要曉得里頭有病,要用醫來幫助它,用功夫來幫助它,那就能脫胎換骨。

當知從息起:你要曉得生命來源就是這個息啊。後天是以這個身體為主。所以你看佛教他的兒子羅喉羅修這個法門。可是迦葉尊者走禪宗的法門,是管意念的哦,意到了息一定到。生命是靠自己把握的。

是種複增益:你們的四大種敗了,很難調回來的。譬如道家就很科學,一天有多少呼吸,或者發一頓脾氣滅少多少壽命,他是有本帳的。四大也是這樣消耗掉的。拿現代的話來講,我們生命這個電能消耗完了就死了。但是四大是可以恢復的。可是行者執四大。這個時候有兩種情形:第一個要我們注意身體,是執著四大,可以那麼講。也可說警告我們不要太執著四大。他原文交待不清楚,我把正反兩都告訴你們。我的經驗,越不執著四大,四大成長越厲害,恢復越快。

阿那力能起,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惡刺,亦能拔令出

阿那是入息。這是告訴你一邊的話,講的很清楚。就是說你要使身體健康,阿那力能起:入息進來,停止了,寂止了。得到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生長力的功能。但是他可以使你拔起大惡刺。譬如你的習慣愛發脾氣的,愛思想的,愛埋怨的,這些習氣的根根也可以拔起來。道理在哪裡?生命充實了,那個根本就可拔起來。比如我們一顆釘子打在這裡,你拔不出來。有一個辦法,你再打一個釘子下去,把它擠出來,再把這顆打進去的拿掉,以楔出楔就是這個道理。

息短而漸滅,修行心安靜
是故佛世尊,說名為阿那

慢慢的入息充滿了以後,譬如剛開始不習慣,就要用很長的時間。等到息充滿了,就不需要那麼長了。很短。只要意念動一下,息進來就夠了。
息短而漸滅:慢慢的可以達到不要呼吸。你這個時候心很安靜,所以佛說這估叫做阿那。

復次般那相,是今當略說
毛孔諸竅處,先淨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始由入風起
修行出息時,諸根隨所緣
心心法俱順,是亦說般那

現在開始說出息。為什麼這裡說毛孔而不說鼻子呢?因為全息嘛。我們大小便,九竅,十萬八千毛孔都在呼吸。所以要先淨治息道,不能有障礙。譬如我們這裡有一個疤,把這個地方蓋住了,就沒有呼吸了。

前出名般那:呼出去就叫做般那。始由入風起:開始是吸氣進來。修行出息時:你要注意呼出去。諸根隨所緣:要你把身心放鬆。心心法俱順:你心裡頭一切念頭清淨。

是亦說般那:譬如人碰到煩惱的時候怎麼辦?唉!嘆一口氣。呼氣這個功能很大的。我現在把秘密洩漏給你們,譬如練武功的人,要打人的時候不是閉氣哦,不要搞錯了,是出一口氣,大叫一聲“哦”那個威力可是很大的。他這個動作不只是一口氣而已,是整個意念都進去了。所以練武功叫你吐氣,原理在哪裡你不知道。心心法俱順,所以人真的放下了,是氣先放下。比如有人生氣時,我們勸他說,你平平氣嘛,你不要生氣嘛,你這氣停不下來就打結了,你打結了,腦子裡思想停不掉的,那就很嚴重了。所以心心法俱順就是說出息。

出息歸於滅,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終,斯由舍出息

出息歸於滅:這一口氣出去,停止了。乃入根本地:就進到那個根本清淨的境界。正受及命終,斯由舍出息:死的時候就是一口氣不來了,沒有了。正受就是三昧。你要得定,就定在這一口呼出去的氣當中,這一口氣不進來了,可是你本身的生命還是充滿的,這是得定。死亡命終時,這一口氣出去就不進來了,所以不同。正受是這一口氣出去了,空掉,切斷。所以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真功夫。你不做功夫怎麼會懂呢?理論講得再好,也是五百年野狐身,沒有用的。

修行出息滅,得入無想定
滅盡三摩提,第四禪亦然

你不要看出氣是那麼簡單的事。出去這個地方你把握住了,如果修行在出息這個地方滅掉一切萬緣,你可以進入無想定。無想定的功夫是非常的高,三界天人表你翻翻看,在色界天的的頂上,這個定可以定好幾萬劫。《六祖壇經》上,臥輪禪師那個偈子:「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他也是真功夫。六祖回答他的偈子:「慧能無技倆」我沒有這個本事。「不斷百思想」這是大乘境界。「對境心數起,菩提怎麼長」。大乘境界就是不同。

由修出息證到無想定。要想得滅盡定也是這個東西,這個地方是關鍵。乃至要得一切三摩地,就是定的境界,都在這個地方。你們要特別注意,在密法裡,這些都是秘密法門,不傳的。你聽到了少去吹牛,做不到亂吹,那是不對的。第四禪的境界也是這個樣子。

般那既已滅,次第阿那生
阿那時悕望,說阿世婆娑

出氣過了以後,它自然會入氣。阿那時悕望,說阿世婆娑:有一口氣進來,生命就會存在,這是世間最好的。

我觀彼時者,定無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觀有如是相

在這個時候,我們觀察當時的情況,定是有定的境界。氣息的關係,定乃至空,都是這兩個作用。所以呼吸再進來,從新起來。

毒淤泥大地,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攝意,不令隨所緣

他說我們這個心裡頭三毒煩惱,乃至身心不淨化,血液不干淨,像大地的淤泥一樣。現在告訴我們大原則,各種境界都講了,此是相似的境界。我們身體到處都不淨,所以我時常叫你們要修四念處的念身不淨。就是我們修出入息都要把它淨化了。把不淨的變成淨土。這個就是由小乘轉成大乘的秘密。出息能攝意:出息放空了,這一口氣出去,他意念整個定下來。不令隨所緣。

猶如製象鉤,名波世婆娑

這個出息也如笨像一樣,用鉤把它拴起來。因此出息對我的意,心念有這個作用。密宗有一種修法,你愛吃,就讓你吃個夠,吃到厭惡了,不吃了。你愛發脾氣就讓你發個夠,發完了就好了。

舍除顛倒想,成就真實想
離自在及常,唯為空行聚
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去來不可得,亦不須臾住
慧智明見此,離諸有作者

你到了這個境界,定了,離開了,有分離的現象產生。要走就走,要丟就丟,或者要住就住,非常自在。唯為空行聚:密宗叫空行母。修行到這個境界、空。真正空了以後,你的功能就大了。什麼叫空呢?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大乘境界本來空,既然是空,你還要修什麼?去來都不可得,息都止息了。

亦不須臾住:也不是有意去停在這裡。這個時候你才真見到空相,空性見到了,這個時候你才解脫了。離開了一切能知、能作。不需要特別用功去做,自然在那個定境上。

出息無作者,見則墮顛倒
出息己過去,彼則不可見

誰在作主呢?不是上帝,也不是身體。你在呼吸往來的功能上,就參通本身這個功能。見則墮顛倒:你要是認為自己真的把握住氣息,你的觀念還是錯的。出息己過去:出去了就沒有了。彼則不可見:就空了嘛。

命斷諸息滅,過去亦復然
安般諸功德,出息與入息
眾物及字義,我已略說竟

所以命斷了以後,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很簡單,所以天下事過去就過去了。還追尋它幹什麼呢?如果你一口氣出去了,你還去追這一口氣嗎?
安般諸功德,出息與入息:出息與入息的道理都告訴你了。

(1992年4月15日講於香港)




南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五講)

孫醫師報告:這幾天坐的很安靜。由數到隨息進入定境,留在一個觀照的存在裡。在這個境中,自我的觀念依然在,知道這個四周圍的事情,慢慢觀照到我的存在。在這個當中,自我和能觀的是兩個能分開的東西,這個我慢慢在觀照下消失了,停留境界,進入一個無我的觀照,最後觀照靜下來了,停留在一個渺渺茫茫的知與無知之間的境界裡。在適當的時候這個知自然會起作用。

有時候也參南泉斬貓的公案,這個公案都如影隨形的在腦海裡,推不掉,斬不斷。今天我得到了答案。六祖說的對「本來無一物」到後來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機大用,也是本來空的。已證悟的大善知識即心即佛,心本空,即用也是空,招念的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妄心,在六道輪迴中製造因果。法身是佛,也是空。報身、化身是應物而生,自心的一部份,所以本空。貓的三身本空,法身也是空,所以不會招業,所以南泉不昧因果。我們要謹慎小心,對人對事完全在因果的網絡之下,一不小心變成五百年野狐身。

是種增故說,未曾相離用
若為覺想亂,當習安般念

由風大產生安般的現象;出息、入息。我們普通凡夫的風大有增有減。譬如我們傷風感冒,呼吸會粗了,風大增加了。又如一個精神衰弱的人或臨死的人,呼吸只有一半了,這個風大種減了。佛法是不增不減的,所以這個道理告訴你,未曾相離用,我們的生命同風大、出入息的關係很大。

若為覺亂想: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他了解到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就算是睡眠當中出入息也沒有差別啊!他說出入息快了、慢了、自心也未曾改變。我也不會為修安那般那而令心不安。因為安那般那的本身也就是自心的一部份,安般難道不清淨嗎?他認為不用心加上安般上清淨的,自由來去嘛。安般實在清淨的很。他說自性自在。這是孫醫師的報告。這一節是什麼道理呢?也就是經典上說的未曾相離用。

安般本身出入息如果與感覺、思想加上去,變成思想多了。這裡頭有兩個東西,呼吸同這思想。那麼就會發生散亂,生命也是變亂的快,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應該修安般出入息,用這個法門,由風大調整變成氣,由氣變成息的時候,止息清淨的時候,跟到是覺想。能知、能覺、能感受作用的、清淨下來。這是一個方便法、一個方法,所以他說當習安般念。

已能應於數,則除內貪著
於數若隨順,是則離不順

那麼開始修呼吸的時候,先一個方法叫你數習。假設能每一次數習,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記得很清楚,中間沒有雜念思想,這個數的作用達到了,則不要數了。現在到處都有人教數息觀,一輩子就在那裡算呼吸。我常笑他們說:你們是在學會計還是乾什麼?數到了某一個階段就要丟掉。所以叫你們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覺支有個舍覺支,有個擇法覺支。每進一步的時候就要丟一個。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捨掉,才能再進步,不然你就停留在這裡。於數若隨順,是則離不順:如果你還繼續數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時知量,要懂方法。

志在無亂境,能攝諸亂想
先數從一起,如是乃至十

現在倒過來講數習的法門。為什麼開始要計數呢?能計數的是我,呼吸屬於生理。勉強把它們兩個配合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嬰兒,這個中間有個黃婆作媒。黃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兩個已經結合了,心境不亂了。那麼這個方法計數開始就叫做數息。先從一數到十。

修行順此數,便得功德住

由一數到十,由十倒過來數到一。就是這樣一個方法,不要再加數字,慢慢的你幾次來回,覺得沒有散亂心,你就要捨了。孫醫師的報告說順其自然,其實這個就是隨,還沒有到止的境界。

已得功德住,則能求升進
滅一切亂覺,佛說增上故(數門竟)

能夠由數到達隨,才能求得進步。那麼這個時候心息合一了,沒有亂想了,佛說增上故:就慢慢的進步了。這個時候還不是得定。上面是講數息的法門,下面這一段講隨息的法門。

數能滅一切,覺佛但言滅
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

這個數的法門能滅一切。心念和氣息配合了,就滅掉一切散亂心。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覺佛但言滅:這個方法是滅你的亂想心。但是他還有很深的內義。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長。所以道家如果和這個方法配合了,求長生不老,能夠使你不死。這是氣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長。

內外出入息,去則心影隨
決定善觀察,順是趣涅槃

什麼叫做隨息呢?就如剛才講的,睡眠時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內是呼吸進來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這個就叫做出息、入息。實際上我們的念頭,散亂心,幾乎和它是一樣,呼吸進多了以後思想亂,血液也流的快。如果修出息的話,血壓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動了,去則心影隨:所以一出一入之間,哪個時間修入息?哪個時間修出息?就要巧妙的運用了,要用智慧。決定善觀察:這個道理可以達到涅槃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
如是知升進,能離外念著(隨門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與入息,這裡是講隨哦,你聽其自然。莊子就講過,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至人之息以腫:得了道的人,他呼吸到達了腳底心。是真的,我們在坐有人做到了,腳底心有感覺了,不過還沒有到最高。至人之息以腫,到腳後跟,到腳底。所以他說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每一口氣進來,你知道它到達哪裡。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臟有問題,氣到這裡會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經是講出入息治病的經。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現在所講的氣功治病。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你要體會這股氣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還有里面起來,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時候打嗝,氣到了你能感覺的到。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嬰兒餵奶時打嗝,這個時候你輕輕在他背部拍幾下就好了,不然氣會堵住。有些嗝是從胃上來的。如果嗝從丹田上來,那功夫就很不錯了。真的做功夫會打嗝,這是什麼道理?比如說你在水塘里丟下去一塊石頭,它沈到底以後會冒泡上來。就是說你的氣已經到下面去了,它反應出來就是打嗝,把身體的炭氣排掉。所以我們中國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納新,吐掉碳氣,舊的氣。進來新鮮的氧氣。

下面這個小字註解是不對的。他說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古文有一句話叫做畫蛇添足。蛇本來沒有腳,你畫蛇添足引導別人走錯了。隨到所起處,真到氣通了,那個嗝反應上來,是從海底起來。等到如莊子所講的,從腳底上來,那就不會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會知道。如是知升進: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進步,就能捨離外貪著了。脾氣會變好,氣質會變化。這個貪還包括兩性之間的慾念,外貪著去掉了。這是隨息法門。

安止極風處,三摩提等起
三昧即已起,便得功德住(止門竟)

安止極風處:這是講到止,止在極風處。他下面小字這個註解不對。他說極上下風際。上風際在哪裡?這個註解的人不懂,所以我說他是畫蛇添足。真的不出不入了那個是止,那個叫做息了。安止極風處在哪裡?風處究竟在哪裡?佛在《楞嚴經》上分析地水火風等,講到風他說「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這個風的作用,它的性是空的。同人思想的本身一樣,它本來是空的,可是它起的作用,大氣流可以形成宇宙,或者形成一個星球。清淨本然:它本來也是清淨不動的,沒有風來去的作用。周遍法界,無所不在,無所在。那麼它怎麼起作用的?心物兩個配攏來,唯心一半,唯物一半。隨眾生心,應你的知識範圍,每個人的知識範圍、功夫的深淺不同。循業發現:跟到你的業力發現,換句話說,你能真修這個風,修止息修好了,你修成神仙,長生不老也是你的業。他並沒有否認這個不對,沒有說不可能。

這本《達摩禪經》是介於小乘和大乘之間。談功夫,沒有講最高的原理。所以極風是到空的境界,並不是說上面到頭頂,下面到腳底心,或者停留在哪一個地方。

什麼叫止呢?剛才孫醫師這篇報告很好,可是沒有進一步。真的不出不入了,止息的時候,這個是定的初步。三摩地是真正的定,你呼吸也定住了嘛。所以我說什麼叫定?譬如一個輪子在轉動,我打一顆釘子,把輪子釘住了,不動了,這個叫做定嘛。對不對?你說心不散亂亦不昏沉,用一顆釘子釘住了。你的息還在往來,還在動亂中。所以安止極風處,也到了空的境界。三摩提等起:你各種三昧的境界才來了。現在你閉者眼睛坐在那裡,只能叫做打坐,不能講得定耶!也沒有得止啊!不要把普通的打坐就叫做入定,那就叫做吹牛皮,那就不對了。三昧即已起:三昧就是三摩地,中文翻成正受。你三昧達到了,便得功德住。這個算是有功德了,有成果了。功德是在這裡,有功勞的成果。你達到了,所以得定了,這個叫做得止。

修行止住已,種種觀察風
先觀於本處,謂風所從起

這一段是講觀。得止以後,由止再修觀。我們普通講由定再生慧,智慧是由觀察來的,這個觀察中間有差別,所以擇法覺支了。那麼既然有思想,有觀察。思想是不是妄念?也可以這麼說,但是太攏統了。止觀的觀法與普通的觀察都有思想,妄念,但是有差別,是程度的問題,多一分、少一分就不一樣了,作用就變了。所以修行得止以後,你在這個止的境界,你那個能觀能知的自性並沒有停止。

種種觀察風的作用,風大的作用怎麼起的?先觀察於本處,謂風所從起:譬如講現在外的天氣,沒有風,所以天氣很悶。那麼這個空氣裡頭的風到哪裡去了?它沒有流動。就是在停止、悶住的狀態。可是你不能說它沒有風。這個風的本性還存在,不過不動了,流動起來就是風。風在靜止狀態,風還是存在。所以我們得定的時候,風的功能它在你生命裡,不一定是身體的外面,還停在這裡,你要看清楚。

此處為雲那,為一為二耶
冷煖悉觀察,八種如前說

我們生命的重點就是這一口氣,為什麼只講風呢?地大是骨頭,細胞、蛋白質等。水大是液體。火大是本身的熱力。風火是相連的。因空氣流動的摩擦就發熱了。水大跟地大是相連的,冷凍的水就是地大,地大溶化了就是水大。但是四大又是各自獨立分開的。
那麼這個四大,這個物質世界同精神世界怎麼會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生命呢?它起了作用還是一個。那么生命是一體的,還是二元的呢?冷煖悉觀察:這個氣體在身體內部有冷有煖,有粗有細,這都是過程不要怕,還有酸、痛、麻、癢、脹。甚至沒有病的人發病了,這並不是作功夫不對,是你身體內部有病,它給你弄出來,我們感覺到了。這八種前面講過了。

為總觀諸大,唯在一種耶
觀時悉俱有,以一增上說

所以你要分析自己的生命,地水火風要一一觀察。究竟五臟六腑,肺啊,肝啊,還是腦的問題呢?你要內觀清楚。觀時悉俱有:你觀察這個時候四大通通起了作用,身體變化,還是單獨起作用?以一增上說:這一部份的功能增強了,你這樣的觀察。

修行觀風大,造色從彼生
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

佛法裡修安那般那,因為風大是生命最初的能源。這個風不是空氣裡的氣流,這裡是修“息”。也不是說鼻子的出入息就是風了。在這個前面的能力是氣哦。譬如你手搧一下,動力大才覺得有風嘛。動力小只有氣,那個不動的就是息。

修行觀風大:我們這個生命的色法,色法就是地水火風,我們肉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醫學上所說的遺傳基因,這個基因可以說是色法最初的東西,科學叫它是基因,這個還是個因。基因也就是色,色之因。這個造色之因是靠這一股生命能,這一股生命能我們叫它是氣。造色:造出來的色法。造出來這個生命、身體。由一個精蟲、卵子、基因變成我們現在這個人。都是以這樣一股氣為主。乃至於我們講思想的唯心。唯心與心法:上面講唯心的心是全體的心,整個精神生命。下面講心法的心是意識的心,意識與思想,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這個心法是由腦電波,腦神經反射來的,這是心法。唯心更進步了,那個是生命的根本。他說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都是依靠現在生命裡頭造色的功能來的。

非彼造色已,而復有種大
諸有出入息,是風名依種

他說並不是我們有了這個身體以後,然後才有種大,才有呼吸的作用。他說不要這樣看,前後的因果不要顛倒了。也就是說我們生命能發生,變成基因,變成生命,是靠風大來的,靠氣來的。如果你把那個基因放到冷凍庫裡,保護的不好,基因就會死亡,還是風大最重要。諸有出入息:一切眾生就是諸有,一切眾生都有呼吸,任何一個生物都有呼吸,全息的作用。是風名依種:都是這個風大種性的功能所發生的。

報風及長養,是為三種風

什麼是報風?我們生下來活一百歲的人,這個身體叫業報之身,來還帳的。如果一輩子享福是善報而來的。一輩子痛苦是惡報而來的,來受罪的。這個是報身。這個報風是一種。長養風是一種,就是上次講的,嬰兒剛生下來,也沒有喝奶幾秒鐘就變那麼大,那個叫長養風。可是你不要看我們身體在衰老,只要沒有斷氣以前,你那個長養風還在,那個功能還在,不過它變弱了。如果你懂這個道理,把那個功能增強,可以卻病延年的。報風及長養風,根本風。報身的風,長養的風同你根本的風,就是你風大的種性。是為三種風:他這裡所講的風是指生命的能。

或說入在前,出者在於後
或說出在前,入者在於後
皆有因緣故,彼作如是說

或說入在前:有人認為入氣在前,先吸氣才有呼氣。或說出在前:有人認為先呼出去再吸住來。皆有因緣故,彼作如是說:其實不同。有些人以出氣為主,所以我常常罵有錢的人財大氣粗。因為他喜歡罵人,是以出氣為主。有些內向的人,他對任何人都害怕,他以入氣為主,的確有差別。這是報風的問題。所以你看佛學是那麼科學。有些人出在先入在後。有些人是入在先出在後,各有他自己的生命因緣,彼作如是說。

如其真實義,慧者乃決定

他這裡提出來古化代的修行人有三派的意見。等於科學上意見的不同。當然都非究竟。真正究竟,只有你自己修持證到那個境界,大智慧才看得清楚。不能以少數人,或者多數人的經驗,就認定是出氣在先,或者入氣在先。

於臍處所起,淨治毛孔道

肚臍密宗叫臍輪,道家叫丹田。實際上這一部份與腎上腺的賀爾蒙有關係的,一直通到睾丸這一部份。女性到子宮這裡。所以嬰兒的呼吸是在丹田呼吸。如馬友慧前幾天的報告,她不是說在丹田呼吸嗎?這個在道家叫做胎息,胎兒的呼吸。胎兒在娘胎裡頭沒有用鼻子呼吸啊!靠臍帶跟丹田呼吸。胎兒的營養也是靠臍帶輸進來。於臍處所起,淨治毛孔道:注意!丹田的呼吸,內呼吸還不是根本。但是功夫已經很好了。這個是報風。也與長養風有關係。下面小字的註解對了。此報風開毛孔故名開,非出外。所以叫做呼吸出了氣,並不是損失掉了。這是本身裡頭胎息。

由此風義故,彼說出在前

你懂了這個氣的道理,彼說出在前:因此這一派說出氣在前。

毛孔已開淨,入者則在前
如人初生時,阿那入故起
息風最先出,是故說般那

他這裡講毛孔,也就是整個細胞都已經換過來了。毛孔已開淨:那些人的身體變好了。入氣多,出氣少,所以他說這個理論不是空洞的。上面講慧者乃決定,你要真修實證,功夫到了,智慧開發了,才能了解。如人初生時,阿那入故起:在娘胎時,胎兒的呼吸靠臍帶,是胎息,胎兒生下來,第一口氣先進來,胎兒才能成長。息風最先出,是故說般那:所以得定的時候功夫到了,最後這一口氣呼出去,定住了。這不是空洞的理論。

息風諸種大,割截不生苦
當知彼非受,謂受則不然

我們生命裡頭的來來去去,呼吸一進一出,這個息後來變成氣了,再粗就變成風了。諸種大:這些大種,地、水、火、風。尤其拿風來講。風根本是個物理的東西,不是物質,是物理。割截不生苦:你拿刀來割它,把它磨碎了,也不會生苦。所以你要知道,你能感受得苦、得樂,在生命裡的作用,那是受陰的作用啊,不是氣的關係。當知彼非受,謂受則不然:你認為氣,受氣了,氣感受痛苦,那就完全錯了。

以彼修行者,不患諸斷逼
是故出入息,於身复非受

所以你修行作功夫的人,不能說絕對無病啊。隨時會碰到,天氣變化,飲食不對,也會有病啊。出入息是生命的根本,可是它並不知道苦、樂、非苦非樂等。

識命若斷時,息則不迴轉
是則眾生數,必由命根起

可是它同我們生命的關連在這裡啊。當我們要死的時候,命根要斷了,意識也完全渙散了,這個時候要死了,這個息只有呼出去,不回來。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的生命根本,風息的重要。

息則是身行,世尊之所說
亦名根本依,眾生所由轉

風息的作用是身體上生命的活動“行陰”。這個生命活到行陰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也就是說它來去生滅,生命活到就是行陰的作用。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的生命拿地水火風來講,是氣的關係。風大是我們的根本依。眾生所由轉:一切生命活到就是這個風息所轉變。

是息既已滅,命則無所依
以能持命根,故說眾生數

所以這個息假設停了,你就沒有命了,死了。所以這個息不是講來去。它根本的能量。以能持命根:保持我們的命根,維持生命靠它。故說眾生數:所以眾生有那麼多種,就是一個氣的變化。

阿那般那念,緣風為境界
雖曰正思惟,而非真實行

所以這個修出入息法門,練氣。阿那就是入氣,般那就是出氣。我們心心念念與它配合修持。這是以風來做修持方法的境界。雖然也是修禪定的一種法門,可是這個並不是道,這是一種方便法。

一切所修觀,彼悉緣風起
於觀有差別,次第今當說

他說你得止以後,得定以後,一切所修的觀行法門,觀想,觀心等等。如果沒有這個出入息的根本作用,你還起不來它的真功用。所以在觀行當中的差別,要大概、簡單的告訴你們。

阿那般那念,分別有三種
所謂從聞起,思慧與修慧

他說你修出入息也包括佛教大的教理。有聞、思、修三種差別。聞是多聽多學,是知識的淵博,這是聞。你學了以後要研究思考,光是記憶下來沒有用。你要擇法,你要去修,去求證,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於是安般念,比丘聞慧生
一切時悉受,名字為境界

開始你只曉得修出入息,安般念。出家的比丘們聽到這個法門,佛的弟子叫聲聞眾,是聽老師講,你的耳朵聽來的。等於你讀書,讀到碩士、博士也只是聲聞,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通過了拿到學位。你有沒有學問就不一定了。你沒有吃進去,沒有消化出來。所以我常常說,學位沒有用,沒有真學問。你要把老師講的吃進去,消化了,變成你自己的東西,那才是你的智慧。現在有很多的人在教數息,我聽了越聽越生氣,越想越傷心。很多人在那里數呼吸,數了一輩子,不知道在幹什麼,你說怎麼辦?

境界出入息,正念思慧生
當知彼緣名,時或複緣義

你懂了出入息是利用這個氣一出一入的境界。剛才孫醫師的報告也講,出入息它本身存在就是一個境界。出入息本來就在,我不管它。不管它也可以啊,那是凡夫的境界,你沒有經過修練,你怎麼能控制,怎麼能做到要止便止,要生就生呢?正念思慧生:要有正思惟,要思,要研究,然後產生你的智慧。當知彼緣名:我們修這個法門是緣出入息的作用,為什麼要修出入息?這個息是風大所變的。時或複緣義:你還要透進去研究,用智慧觀察風的本身。所以我們引用《楞嚴經》所講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既然你曉得空。空了,呼吸停止了,你怎麼做不到呢?做不到就是吹牛。所以光會講經有屁用?佛經是講科學的,你說性風真空,我打你痛不痛?你說性痛真空,性空真痛,痛還是痛啊,對不對?時或複緣義,這中間的道理你要搞清楚。

阿那般那念,所起修禪慧
悉已舍名觀,唯緣諸法義

所以你用這個出入息,阿那入氣,般那出氣。你心念與它配合,到那個境界了,得到那個三昧,進入那個定境了。初步禪定的境界到了,得止了。這個時候你要起智慧的觀察。這個智慧的觀察叫做“觀”。所以得止以後才叫觀。悉已舍名觀:把它通通捨了,丟了,起智慧的觀察,觀察什麼?唯緣諸法義:把大小乘佛法所講的道理求證一番,這個叫做觀。

當知近境界,無有種種異
亦非相續緣,說是等智行

在這個起觀的時候,你應該知道,一切同我有觀的各種境界,知道了便捨。不留戀這個,更進步。無有種種異:可是都是由風大所變化。每一個境界過去了你不要留戀。亦非相續緣,說是等智行:每一個不同的境界,都是它變化的現象。等於學物理,原子這樣子排列是鑽石,換個方式排列就只是煤碳而已,同樣都是這幾個原子,它境界不同。

謂是安般念,無癡智慧性
亦名為捨性,是則佛所說

所以你只停留在這個境界上,最後到達悟道了,沒有愚癡了,智慧般若開發了。這也是七覺支中的捨覺支。不要以今天的一點點成就為滿足,這是佛法的要點。

當知是慧性,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捨性,則與餘共起

所以要能放下,做人也是一樣。譬如一個學問,一個觀念,不要先入為主,自己有個主觀的成見,認為非這樣不可,別人講的相反意見聽不進去,這是最笨的人,沒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絕對客觀的。你應當知道這個智慧之性是捨性,隨時要丟掉,放下。所以學佛、做學問,我常常提出來不要得少為足。得到一點點,你有成就感了,你就是停留,就是墮落了。要不斷的上進,要捨,好的才起得來。那麼其他的智慧境界都會來。

欲色二有系,無色無身依
非彼最後禪,身密無息故

這些都與密宗有關。欲界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是靠男女兩性來的。甚至比我們高一點的天人,雖然沒有男女兩性,也是陰陽兩性來的,也是欲界。色界只有光,已經超過欲界了。欲界、色界二有,這兩種生命。系:拴住了,解脫不了。第三種是無色界。欲界、色界都有形相,同四大有關係,尤其是風大。無色界己經沒有身體了,只有精神生命,沒有生理這個生命。無色就無所依。但是到達無色界那麼高,得了禪定沒有?非彼最後禪,身密無息故:不過是身體的秘密。呼吸真的停掉了,你不要靠來去的呼吸,這是身密,生命的秘密。所以密宗修氣、修脈,這個道理不懂,你修三輩子都沒有用。你說身外有身,你要修到化身,不是這個氣的作用。所以達到止息的境界,你慢慢就會懂。就是這麼重要,不要得少為足。

或謂根本地,亦復是眷屬
說言唯眷屬,非是根本地

但是你要知道,乃至超過無色界,到達大菩薩,大阿羅漢的境界,還離不開它耶。你要起作用,還要這一口氣才行。所以這是根本地。有一種說法,這個風息作用,與菩薩境界身外身不是根本地,但是有很大的關連,是眷屬。什麼是眷屬?你的老婆、你的兒子,這個叫眷屬嘛,屬於你的。可是老婆、兒子畢竟不是你,不過是暫時歸你之所屬,並非你之所有。甚至我們這生命,這個肉體,也是暫時租用的,並非我們之所有,這是眷屬啊。說言唯眷屬,非是根本地。根本是自性。

欲使彼舍性,在於根本地
阿那般那念,應當在八地

你不要小看這本經典,他說修出入息到達了八地菩薩的境界。當然成了佛以候就不用搞這個了。

所這唯眷屬,如是說舍根
知彼安般念,唯在於五地

他說修這個法門,只是一個眷屬的作用,叫做助道,幫助你進步。其實這個道理是捨根。放的下,丟的掉。進一步就要丟。知道這個安般法,加上舍的作用。這個法門,達到五地菩薩的修持都需要的。

問:前面講八地,為什麼這裡是五地?師示:講原則可以達到八地的境界,都在這裡頭。講它的眷屬作用,拿來作助道品,只在五地。

此定在五地,依是處迴轉
欲中間未至,及後二眷屬

到了那個境界功夫變了,佛的眷屬一直到八地以上,到成佛。如果嚴格講起來都有用。

最上頂四禪,彼雖有捨根
無有於彼身,淨治毛孔道

最上頂到達四禪天的境界,一直到無色界那個邊上。彼雖有捨根:必需要丟掉。因為已經沒有四大的肉身,無形相,無色界嘛。就不需它來清理每一個細胞,每個毛孔。轉變這個身體了。

第四及眷屬,彼中說二種
報生與長養,唯無有依風

第四禪以內的境界,把修安那般那作眷屬,作助道。其中有兩個最重要,就是我們的報身,需要這身體,乃至借用這個氣的修練。就如道家所講的可以長生不老,卻病延年。這是長養。唯無有依風:要空,必須依風大安那般那來修。

出息與入息,是風名為依
以身極厚密,無依說二種

依靠出息與入息而達到定的境界。以身極厚密:這個色身很難轉,很難變化。所以中國儒家講學問之道在變化氣質,這個氣質很難變化。

佛說出入息四禪正受刺

亦言咽喉處,明知有所說,
是彼眷屬故,亦以禪義攝

所以佛告訴我們要修出入息,以這個起步。真到了四禪天的境界,這個出入息沒有調整好,還是有障礙,不能得定。我們中國人講三寸氣不來就死了,咽喉這個地方不過兩三寸之地。所以這一關叫做生死關。喉輪這個氣脈很難打通,所以密宗稱為受用輪。喉輪打開了,這個人就沒有妄想了,妄念、妄想不起了。明知有所說:這是真實的有個東西。是彼眷屬故:同我們生命關連。所以修禪定,功夫不到這裡不行。

出息與入息,彼處定無有
修行觀出息,上際第四禪

所以一出一入,還要打通喉輪這一部份,空了。所以我們要修出入息的法門,一直到第四禪離不開這個功夫。

已極風境界,於彼正憶念
云何我是心,於緣究竟未
或複更於上,少進重觀察
或即於彼住,不作餘方便

到達了風脈真空了。於彼正憶念:才真正到達憶念的境界。云何我是心:等到得了禪定,風際的境界,才真正講到唯心的道理。求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才能正求。心怎麼明?於緣究竟未:在這個地方才求究竟。或複更於上:或者到達禪定,得四禪的境界。在這個功夫上再求進步。要修止、修觀了。或即於彼住:或者修到止,修到觀了,不作餘方便。

修行如是觀,則能除疑惑
修行極風際,是處善觀察
當知如是心,則名除疑觀(觀門竟)

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對這些智慧的觀察境界,照這樣做才能除去疑惑。修行極風際:他再三強調修止觀的重要。極風際,由止得了定,起觀,就是我剛才引用《楞嚴經》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在這裡仔細去觀察。你應該知道這樣的心量才是除疑觀,沒有懷疑了,這個求證到了。




南懷瑾老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六講)

(注:第六講重新發布,更正了部分錯誤。可能還有些錯誤,在不影響正確理解的前提下,請不要過於糾結文字,畢竟是未經南師審核的資料。)

孫醫師報告:安般不易修啊,這三天我隨時隨地修安般,總是不能止息。有兩個情況;一個是專注出入息,息不止,又不能入定。第二個就是入了定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息有沒有止?根據經文,息止時應該知道止了。所以這幾天沒有得到所求的止息。是不是我存著有所得的心,所以不能止息呢?當我回到無所求的心時,安般又自然呼吸,很快進入平時的定境。在這個定境中身體消失了,心神在渺渺冥冥中,這個時候就沒有了呼吸的存在,但是不是真的沒有呼吸,我也不知道。因為在那個時候,哪能找個念頭出來去觀察呼吸呢?很多瑜珈士都可以停止呼吸。我知道我要在止息上做功夫。

(師示:這一篇講的很精彩,他講實際的經驗。)

昨天晚上專注在安般上,忽然頭上一片光明,再看一看,看到一座蓮花座,座上有一個小小的,像菩薩的人,坐在那裡。看了一會兒,自然又化成一片光,很慢很慢的從頭頂降下,到心,到小腹,然後消失在小腹裡頭。是幻?是真?沒有好壞之分。真空中沒有妙有的話,就成問題了。

師示:我昨天看這個報告。這裡面有很多的問題。也就是發覺這個東西對你有用嗎?第二個問題是你們真的想修持嗎?真的修持很難的,很不簡單的。過去要走這個法門,要先專修十二、三年哦。以諸位的情況,不算是專修。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佛說這個法門是很妙的。演變到後來,現在西藏的密宗,真正走修氣、修脈路線的人,就是這個法門。但是密宗現在也沒有人真修持了。密宗修這個法門,所標榜的就是木納祖師。密勒日巴大約是宋朝這個時代的人。宋朝以後一直到現在,幾乎是沒有看到。這些所謂的轉活佛都是靠不住的。也就是說安般都沒有修好還談轉身?等他修好了,不需要轉身了。而且上面我已經提到過重要的話,不知道你們聽懂了沒有?

孫醫師說:這兩天很辛苦在修出入息。他認為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能止息。求止息反而不能得止、不能得定。他所謂的得定,就如剛才李總所講她的經驗,修這個法門對身體轉變很好,定境反而沒有從前那麼清晰。這是一個問題。

定梵文叫做三摩地,中文叫做正受。三摩地有八萬四千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定境。譬如我以前常提到一個唱戲的朋友,當他演到他最得意的境界,那個也是三摩地,叫做唱戲三摩地。又如做任何一件事到忘我的境界,都算三摩地。這裡頭有一個問題。所謂忘我,並沒有真的忘我。這是形容詞,還是有我的。三摩地有很多種,孫醫師講修出入息反而不能得定。同他下面報告那個清淨的境界兩樣。這是兩種不同的定境,這一點要認識清楚。我以前也講過可是大家馬馬虎虎聽過去了。

第二點:這是修出入息的初步,不是最後。就是中國唐、宋以後的講法,叫做性命雙修。唐以後的正統道家認為學佛的人,參禪啊,念佛啊,只修性不修命。修氣功的人,練身體,練的好可以長生不老,只修命不修性。這是修行第一病。佛家是不主張練身體搞這些的。第二句話,只修性不修命,萬劫英靈難入聖。永遠不會成功。因此唐宋以後的道家,就綜合佛道二家的思想。我認為這種正統道家的觀念是對的。所以提倡性命雙修。要修命也要修性。就是說參禪是修性,懂了道理。一般的法師們講的很清楚,理論講的很多,就是達不到。所以要修安那般那是佛提倡這個法門,我也提倡這個法門。
在十念法裡頭,特別把安那般那抽出來講。這是先修命。先把身體修到絕對健康。身體所謂健康不健康在哪裡體會?感受。感受到沒有痛苦,身輕氣爽,消化也好,呼吸也好,樣樣好,受陰只有樂沒有苦。修氣脈也就是走安般的路線,修到了氣脈平和,四大平安了,這個時候再談修行。普通人不管你修道家佛家,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這是普通人。如果修道,修到了身體健康,就如呂純陽所講的,(一日清閒自在仙),這一天很清閒,身心也無病,很自在。(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也就是說道也到家了,參禪也到家了。如果根據呂純陽這首詩來講,這個正是命功。至於他說對境無心莫問禪,這個還不是性功,還沒到家。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不過呂純陽這個境界是很不錯的。所以修出入息,一般隨便那一個宗派。甚至於外道。身沒有調好,修行都不會得力的。

……拿五陰的道理來講,四大是色法。我們的身體由地水火風,構成這個色法。再來是受。其次是精神問題是想。行陰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生命的轉動,連鎖不斷的轉動輪迴,那個是行陰。識:這個生命都是唯心唯識所造的。剛才李總也提到,我們修安那般那,第一個是作意在修哦。這個意怎麼跟出入息相隨為一?作意真得到合一了,作意跟出入息合一了,那個才叫做“止”。你們所認為的止,是如流水一樣把他停止了。錯了。

初步的止,就是說你這個出入息,念念之間沒有散亂過。他倆個如夫妻一樣,永遠在一起,一步也不相離,進出都在一起了。是止在這個上面。也就是說,你意止在出入息上,出入息時中間沒有其他雜念,這是初步的止。

李總問:這跟隨一不一樣?師示:這就是隨的境界啊。先相隨而後得止。隨是先跟到氣脈轉,氣轉了以後合一了。合一了以後就已經是止了。我們剛開始數的時候還是分開的。因為你在呼吸嘛,你作功夫作意在數嘛。等到不數了,那個意就隨到息走,差別就在這裡。隨:隨時在隨啊,是初步的止。慢慢等到呼吸一進一出停住了。這個時候念也停住了,這就是止。止的境界。那麼這一種定境,同你平常放空了,不管呼吸,不管念頭是兩樣的。所以百千三昧各有不同。譬如看你們的臉色、身體。如孫醫師、黃醫師這幾個人,很明顯的氣色精神已經已經老化了,饅頭一樣、鬆開了。現在又迴轉回來,有這麼一個現象。這是講有形有相。實際上這個境界裡頭,你說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得止。這是你的思想加上去的。實際上已經得止了。

昨天孫醫師跟我講,他說發現一個問題很有趣,悟到一個道理。出入息原來是很自然的現象。比如講空,虛空本來擺在這裡,不要你去空他。風大本來也在虛空中,也本來存在,只不過是經過我們的鼻子一進一出。進出只是一個現象。我們往往給現象騙了。不管進來也好,出去也好,風大本身沒有變過。我說:你講對了。這是大的止。譬如都在呼吸,進出就好像我們這個電燈,用了以後電消耗了,沒有了,發電廠的電消耗了。可是大自然的電能並沒有消耗,也沒有增加。又如現在世界上科學那麼進步,世界上增加那麼多建築物、車子、船等。地球增加多少重量呢?沒有增加重量。這不過是從地底挖到地面上來而已。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里面,你把他參透了,那麼你就知道出入息是很深的一個道理。所以出入息配合教理,後面有很深的東西在裡頭。這是第三個問題。
我們平常在呼吸沒有覺的。現在你修這個功夫,增加了許多的麻煩。因為平常呼吸你沒有註意它,作意沒有與它配合。現在作這個功夫你作意配合到呼吸。你覺得產生了許多問題,達到那個境界你就成功了。但是要如呂純陽所講的六神和合報平安。這要經過很多的階段。這還是講修氣,你們現在是修出入息,不算修氣。息的境界才是修氣,修氣以後要修脈。修脈你要修到血液要它慢流就慢流,心臟會控制了,這就更難了。

上次我們提到,你注意修出入息會改變四大種的。也就是說會改變你整個生理。風大有這樣的重要,你們都不用心去參究。所以這是一個大科學。這個水多了,風大可以把他吹散掉。火大多了,風更大的話,一口氣就把它滅了。地大這個泥巴土地,風也能把他吹散。世界上很多東西溶化於水,熔化於火。也熔化於風。但是四大中風力特別大。所以要你研究,這是一個大科學。你看看三界天人表,初禪天的人已經到了欲界以上,但是碰到三災裡頭的火災就垮了。地球假如整個爆炸了的話,火災起來會燒到初禪天。二禪的人沒有關係。可是水災起來會淹到二禪天。等到風災起來的時候三禪也會垮掉。所以四大性能各自分離。這個風大,這口氣的功能就有那麼重要。

再說道家的練精化氣。我們普通認為精就能把氣化了嗎?這樣解釋就錯了。是練精以後把精化掉才變成氣。練氣化神。不是把氣練了就能化神。練氣以後這個氣更昇華,變神了。所以練神以後才真正達到空的境界,練神還虛。這個道理要配合來看。

你這個報告講到你心神在渺渺冥冥當中。這個時候因為你放掉了,不去管它了,此時就好像沒有呼吸。你說對了。但是不是真的沒有呼吸,還有一點點。你功夫還沒有完全到。你繼續用功下去,就會知道了。因為你還有一個不放心在啊,它是唯心作用。你覺的自己好像還沒有完全,就是這一點。你說沒有動念,這個就是念。所以是唯心的道理。

你說這個時候沒有呼吸,但是不是真的沒有呼吸,你又不知道了。因為你在這裡貪嗔癡慢疑。你到了沒有?已經到了。你的解釋,在那個時候,哪能找上念頭去觀察呼吸?對了。這是念力起來了。很多瑜珈修士可以停止呼吸,我知道我要在止息上做功夫。這又是你自己加上去的,你聽懂我這個意思嗎?

還有你說專注在安般上,看到頭頂上光明,練氣化神。因為你修氣嘛。這個氣不是呼吸,等到你呼吸停止,那個就是。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可以說是生命的電能。不是普通的電。你見到一朵蓮花,蓮花上有一個小菩薩,慢慢降到你身上來。這是你第八阿賴耶識慣性有這些觀念,所以道出來的境界。是真嗎?幻的。是幻嗎?真的。你不要去疑真疑幻。你要即真即幻。用之則有,不用便休。看你要不要用。所以修出入息這個法門,你們還搞不清楚。今天我本來不想講了,對你們沒有用。你們程度不夠。有一個人有心得就可以講了。

於上觀察已,依風還止住。
觀察所應已,復起餘所修。

所以止以後要慧觀觀察,現在就叫做反省啦。大陸上用馬克思的術語叫反思。佛法叫正思惟。上面觀察了以後,你還是依風,其實這人就是依氣。不應該叫做依風,這個時候是依息了。不呼不吸,還止住,停止了。我講的停止不是斷了氣,是氣充滿了。氣充滿了叫做止。今天跟你們講明白一點。換句話說,氣充滿了雜念就沒有了,空靈了。等於一個氣球裡頭氣都充滿了。充滿了,一點灰塵都撐不住了。觀察所應已,你在這個里頭思想觀察到了,到這個止的境界。復起餘所修:再修行別的方法。復起:從新起來。餘所修是其它的功夫。

若彼觀風心,於還善決定。
是說修行者,迴轉巧方便。

真到達氣充滿了,有一點點止就行了。你不要貪那麼多。尤其是孫醫師,在這個境界裡頭都是貪。在今天以前都在貪中。黃醫師也一樣。這個有不是我給你,也不是菩薩給你,是你本有。現在你認識了這個有。若觀這個風與心,這是兩件事哦,不是風心哦,沒有風心。當你得定了以後,你觀察風。氣定了,這個里頭有個心的作用。就是你報告,我知道定、不定。那個就是心啊。你感覺到充滿、不充滿那個是受,是身體的作用。你知道我現在充滿、不充滿,那個是心。搞清楚了嗎?若彼觀風心:在這個時候要修行了。所以叫你修出氣入氣。這並不是修行的根本。我開始就告訴你這是方便。這個方便法最好,身心兩利,而且最後還可以得智慧、發神通,甚至於你可以求長生等等。很多的利益都在裡頭。所以他說,你觀察清楚了,於還善決定:還到心的本位,回過來再觀心。這個文字翻譯的很不好。於還善決定是說修行者這個樣子,是真正修行人。迴轉巧方便是迴向過來。

如人遊聚落,所作訖已歸。
修行如是觀,喜樂遂增長。

聚落就是村莊。等於你到城市去觀光啦,目的達到了。所作訖已歸:你達到目的了,你要回家耶,還要回到家裡。修行到這個時候,非常清楚,你自己也曉得氣充滿了。這裡告訴你,到這個時候有喜樂的現象。喜樂這兩個字要分開,喜是心理,樂是身體的,可是都屬於受陰來的。

已舍入息念,安處出息緣。
亦舍出息念,安處入息緣。

這個時候他告訴你不要再搞呼吸了,再充進來就沒有道理了。佛在前面也講過,要注意出息了。我問你,哪個時候要注意出息?哪幾種境界?那麼重要的事情你們都不注意。所以我不肯講了。前面不是說要修無想定,滅盡定,以及身體弱的人要注意出息。開始都跟你們講了,這些法古聖先賢,佛弟子們都告訴你們了。所以這裡說,你到這裡氣已經充滿了,已舍入息的念。安處出息緣,並不是叫你把氣呼出去。就是剛才孫醫師報告的,這個時候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出入。還是有出息,出入很細、很慢。所以你念頭想空,譬如我在講課的時候也給你們表演過啊。我說人在碰到煩惱的時候,碰到不如意的時候怎麼樣?唉!大嘆一口氣,算了。甚至我們得意的時候,哈哈大笑。都是出氣,不是入氣。吸氣有吸氣的道理。譬如你們身體衰弱,這裡頭可以證明心物一元的。如果你被魔啊、鬼啊纏住了,表示你身體陰氣來了。所以出息跟入息中間,它兩個關係的作用。他現在告訴你,已舍入息念,安處出息緣。你定在哪裡止呢?如果你要切斷他,安處出息緣。再講到出息入息。易經講消息兩個字。什麼叫做消?陽氣叫消。陽來了,動的時候叫消。什麼叫息,陰氣叫息,靜止的叫息,息是停止。比如你一千萬放到銀行沒有動就是息,所以叫利息。有利就有息。消是放射出去,如作意生意一樣,今天一千萬用完了,這個叫消。所以真的息是靜止的狀態。安處出息:這口氣出去了,還沒有進來。這個時候定下來。你們都聽過,怎麼不留意呢?亦舍出息念、安處入息緣:這個時候你不要加個意念,唉啊,這樣可以入定,我專門把氣呼光吧。那又不對了。不增不減。亦舍出息念,丟開了出息的觀念思想。安處入息緣:他氣出去了,慢慢有個迴轉的力量。有出有入,一定的物理作用。有消就有息。在某一種情形,入息的時候你就定住。可是你入息定住,你會覺的有一股氣很難忍住,那個時候應該出息了。很難忍住,可見你裡頭滿的嘛,你就不要再加了,再加會出問題的,所以放出去了很輕鬆。

於數已究竟,息去亦隨去。
如是一切種,亦名為迴轉。

所以先修數息,數息的目的達到了。心和出入息配合為一了,已經究竟了。然後出去,念頭要放空,所以念也息了。這是要配合心來修的,並不是光搞出入氣。如是一切種:修行的種子。亦名為迴轉:就是迴向。實際上同力學的道理一樣,你向心力越緊,離心力就越大。

觀察所應相,相相而迴轉。
種種眾事觀,次第轉亦然。

這個時候你要正思惟,用你的智慧觀察。這個時候應該用哪一味藥?不是在那裡亂搞,呼啊,哈啊。觀察所應相,你修行用智慧的觀察,你應該定在出息上,或入息上。相相而迴轉:第一個境界、第一個現相都迴向了。種種眾事觀:甚至於你不打坐修行的時候,在辦事的時候、平常生活的時候,在一切事上都要觀心。次第轉亦然:應該轉就轉,所以我常常提醒你們幾個。有時候你覺的胸口悶,胃上不對,你就數出氣,用粗的出氣呼出去。就是六個字:呵:管心臟。噓:管肝臟。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腎臟。呬:管肺。這六個字都要用廣東話發音,因為這些書都是唐代以前翻譯的,廣東話保留比較多的唐音,你用現代的國語來念很多佛經都搞錯,讀詩詞不懂廣東話,不懂閩南話,那發音都不對。

善於迴轉者,說此迴轉義。
當知是迴轉,修行智慧處。

所以迴向很重要,有時候就該換方法,懂的這個巧妙。說此迴轉義,當知是迴轉,這就是修行人智慧的地方。不是功夫了,不是只管呼吸了。

從彼方便起,勝道現在前。
聞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

我開始就告訴你們,佛用這個法門是方便法。是一種修行入門的方法,你用這個修出入息的方便法起來,你一步步升進,才能證到菩提勝道的境界。勝道一步步呈現在你前面。一級一級上升,那麼上升的時候如何呢?要迴轉了,迴轉到新的法門。聞慧念已度:我現在講,你們聽。然後照這個方法修。這是聞慧,聽來了。聲聞眾,從佛那裡聽來的。但是你聞了以後自己要研究,要思惟。聞思照後修。聞思修以後才是智慧的境界,才是得道。他說你到這裡,聞慧念已度,已經得度了。那麼你慢慢智慧就會呈現了,得道了。得什麼道?那還不是你自己的。真有個佛給你,上帝給你,那都是騙人的啊。連父母給我們的身體都靠不住啊,用了幾十年就要還了,還給大地了,只有你的智慧是本身的。次第思慧生。

已舍欲界行,然後入修慧。
是悉名迴轉,世尊之所說。

到這個時候已舍欲界行,然後入修慧。這個境界,譬如他們兩個年青人,我們是修道的人,沒有忌諱的。到這個時候慾念就少了,不想了。已舍欲界行、會跳出欲界的行為。然後進入修慧,修行的那個智慧會發起。這個叫真正的迴向,是悉名迴轉,世尊之所說:他說這個方法是佛當年親口教我們的。

從彼未至地,次第入初禪。
乃至第三禪,其轉亦如是。

我們現在修行人,每個人都是未至地,叫做未到地,就是說你連邊都沒有摸到,你邊到了已經達到初禪了,第一步得初禪,初禪還記得嗎?心一境性、離生喜樂。念也不動了,雜念妄想都沒有了。息也定了,置心一處了。假如功夫到了初禪,解脫走了,也是再來人。再轉幾個身、生生都要修行,七次以後可以得果位,乃至第三禪其轉亦如是。

第四禪眷屬,若彼有風者。
是亦應迴轉,入於根本地。

第四禪眷屬也就是初禪、二禪、三禪。步步都在迴轉。到了這一步功夫,前面的就要丟掉,再更上一層樓。前面三禪都是第四禪的眷屬,是跟班的,最後是第四禪到滅盡定。這些都交代的很清楚。你看這完全都是講功夫,不講什麼空啊,有啊。若彼有風者:普通的風就是說呼吸、很粗,心沒有收回來。你看一般女性心比較細、所以呼吸也細、幾乎聽不到她在呼吸。男性呼吸就很粗,如果男性心很細的話,呼吸也會細。你仔細去觀察。所以宋朝有一個人叫周必大,後來做了宰相。相貌長的很醜。後來中狀元,當到宰相。他的好朋友給他看相,說他有貴相。什麼貴相?夜裡睡覺沒有聽到呼吸的聲音,叫做龜息。龜息綿綿此乃大貴之相,不但貴而且長壽。所以更要修出入息,把粗的變成細。入於根本地,依出入息這個風來修。

從彼起巧便,次第住起緣。
入出與優波,此六悉迴轉。

巧是善巧,就是善於運用這個方法。次第住起緣:由數息到隨息。入出與優波:入息與出息,然後到入出都停止了那個境界,此六悉迴轉。

舍共方便地,共地現在前。
舍共方便地,不共現在前。
捨不共方便,不共現在前。

那麼其他有一些方法,共同修持的這些方法。每一個境界都會來,可是每個境界都要丟、要捨。共地現在前:共同的,四禪八定的境界,一步一步都會出現。舍共方便地,不共現在前:四禪八定還是與外道的共法,不共是智慧般若。四禪八定修到了,不共法現前了。

緣相方便地,展轉究竟地。
是名上迴轉,明智所稱說。

一切的緣相,所攀緣境界,都是一種方法。這里文字翻的很不好、你仔細看就懂了。展轉究竟地都要迴轉、這樣叫做真正的功夫,無上的迴轉這是明智者所稱說。聖人凡夫共有法名為共地。從緣至緣名為轉。諸相、諸方便、諸地、次第轉亦如是也。這一句話是解釋。

如我知方便,已說迴轉義。
無垢清淨念,今當次第說。

我現在告訴你們,歷代祖師的這些經驗,都告訴你了,知道這個方法,已經講到怎麼迴轉,變換方法的道理。無垢清淨念:就如神秀禪師所講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一點塵渣都沒有,無垢了,絕對的清淨境界。現在要告訴你們。

如令彼修行,須更抑止蓋。
是則為清淨,不淨非所應。

修行人須更抑止蓋,抑是壓下去,把五蓋壓下去,停止住。五蓋是財、色、名、食、睡。大五蓋是貪、嗔、痴、慢、疑。是則為清淨、不淨非所應。就如他講的,明知道,就是懶的去管,知道擾亂我這個清淨、不去理他了。

若已成就數,能捨內貪著。
此義應當知,慧者觀清淨。

數是數息這個念。能捨內貪著,最後把數也丟了,不要作會計一直數下去,內貪捨了,息停止了,充滿了。這個道理要知道。慧者觀清淨:這個時候迴轉來觀清淨。你不要管息。息跟到念一定清淨。

隨順已成就,能捨外貪著。
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淨。

如果隨順這個境界,能捨外貪著。就算幾千萬的錢擺在你前面,你也不會留戀,能捨外貪著。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淨。念念在清淨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啊。

比丘心已住,不為亂所亂。
如是不動念,修行智清淨。
若已於風際,觀察離疑惑。
不復更求息,是則為清淨。

自己可以看的懂的我們就不講。若已於風際:他說對於風,譬如李總昨天跟我講:知道這個風沒有動過。這個風的來去我不理它了。呼也不呼、吸也不吸、停止了。觀察離疑惑,不復更求息,自然息了,是則為清淨。

念地悉已竟,所依諸過惡。
不為則清淨,是說須臾頃。

所以心地法門,一念清淨達到念念清淨。一切過惡念不起了。不為則清淨、是說須臾頃:須臾說是剎那之間,你就到達了。

阿那般那念,方便道所攝。
功德住升進,是義我已說。

所以入息與出息,這是一個方法。至於怎麼證到功德境界,一步一步的功夫,我上面都已經說過了。上面講的是第一卷。你看懂了就知道了不起,感激他,而且都交待完了。你要反复去看,去研究。第二卷有很多地方重複,這是講修行勝道升進分,勝道更進一步了。

功德住升進,及餘方便攝。
修行一切地,共地不共地。

功德慢慢累積起來就是成果了。升進:再求進步。及餘方便攝:注意這一句話,除了修安那般那以外,後面還有白骨觀,觀心法門都有。其他的方法也要懂,甚至於念咒子,念佛也要懂。共地不共地:共地是與凡夫外道共通的法門。乃至運動、練氣功等等都是共道。不共道是般若智慧的解脫。這是說修行要想成功,共地與不共地你都要懂。

功德住升進,彼依勝道起。
種種相行義,今當說善聽。

用安那般那這個功德到達了,停在這個境界上。再求升進,就要依勝道,佛法的般若智慧,進一步的道理起來了。種種相行義:種種的境界是相。行:他的修行功夫。義:他的道理。相、行、義我現在應當講。

梯帝既已起,修行心愛樂。
如是愛樂心,巧便功德住。

這個梯帝是梵文,就是說這個修行境界已經起來了。修行心已經樂起了。所以孟子講:(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開始是嗜好。嗜好還不行、要變成快樂。如抽煙一樣,開始是嗜好,慢慢變成快樂。如抽煙一樣,開始是嗜好,慢慢變成興趣、快樂非抽不可以。修行心愛樂:你要真實功夫永遠不會放棄。如果不發生愛樂之心,各種巧妙、各種方便,達到另一個功德境界。

慧者善方便,起意勤修行。
如是功德住,是則巧方便。

所以有智慧的人,善於修各種學問,各種方法。但是目標只有一個,幫助自己修道成功。慢慢修行到功德圓滿,是靠各種善巧方便來的。

將入微妙境,勿隨流注想。
慧者攝心住,如應善受持。

當你功夫做到得止的境界,很微妙的境界。自己心裡有數,講不出來的微妙。雜念妄想要停,這個時候就要觀心了。我們的思想如水的流註一樣不斷的流。一股細流永遠不斷,你要怎麼把他切斷?這個時候要攝心,要把心收回來。身體內部呼吸止住了嘛,得暖,得樂了。你自己要觀察清楚。呼吸雖照停住了,可是思想沒有停,趕快要收心了。如應善受持:要同這個呼吸,止的境界相應。相應就叫瑜伽,兩個要配合。

所住妙功德,澄淨無垢濁。
具足無減少,清淨安隱住。

這個時候,氣停住了。你不要怕,只要你稍稍停一下,已經停止了,你有信心就進去了。你不要求快,如一杯混濁的水一樣,你先擺在那裡定住了,不動了,他慢慢會澄清下去。水雖照澄清了,可是根本還在,那個泥渣沈淀在杯底。最後你要把杯底那個泥渣也弄掉,那就淨了,無垢濁了。具足無減少:你身心都在清淨境界上,沒有減少,這個才是真得清淨,真得安隱,沒有了。妄念都沒有了,氣息也停住了。

淳一普鮮明,凝定而不動。
是緣由感有,時過復歸無。

完全清淨淳一,普遍發生光明清淨。凝是凍攏來,呼吸也停了,心念也停了,凝定而不動了。這樣是究竟嗎?不是。這是:“有”。時過復歸無:你如果不在這個境界上用心,就沒有了。這個境界是唯心製造出來的。

色相次第起,種種眾相生。
修行正思惟,身心生喜樂。

這個時候臉色也變了,樣子也變了,身段也變了,好的境界會來。不是一步登天是慢慢來。種種眾相生:各種境界也會出現,如頂上有光,得樂感等等。修行要正思惟。這個時候身心生樂感,內心有喜悅的感覺。

於是功德住,具足攝止觀。
既能起身樂,心亦正安隱。

所謂功德是功勞一步一步修過來的成果。於是這個樣子你有了功德、住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具足了就是止觀。得止了,慧觀很清楚。你自己曉的到了什麼境界。在各種境界情況之下,既能起身樂,身體上發生樂感、心更清淨安隱。

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進。
是今當略說,修行應分別。

自地是自己本身。譬如做呼吸,修止的時候是止地,修觀的時候是觀地。如我現在念佛,這個功夫是自地境界。修安那般那就變成他地了。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進:地地都有他的境界,現在要告訴你,修行人要會分別。

修行三摩地,巧便隨順念。
智者開慧眼,說名為功德。

修行的目的是達到三摩地、得定。巧妙方便都是根據心念來,隨順念來。有智慧的人打開了這種慧眼,自己看清楚。就是智慧的眼睛看到,就是心念看到。說名為功德。

心足處安立,說名功德住。
聖道修對治,說名功德進。

心定了,達到那個境界,說名功德住。那麼走佛法的路子,還要知道對治法門。有時候功夫會出毛病。修安那般那過分了,氣太漲了也不好。不夠也不好,太過也不好,所以修道要知道對治,說名功德進。

對治諸聖行,功德住升進。
隨地過噁心,所起悉能除。

對治法門是心地來的,修一切功德。對治諸聖行:在小乘是阿羅漢的境界。羅漢四果,菩薩十地,就靠這些聖賢行為,慢慢升進,一步一步上進。每一地功夫上進的時候,你壞的心理,過惡的心理,所起悉能除,自己可以檢查到,起來以後可以除掉。

修行勤精進,功德利增廣。
信戒聞舍慧,無貪恚痴根。
欲精進慚愧,除喜不放逸。
悅樂念定舍,正智餘善法。
如是一切種,自地離諸垢。

你真做功夫了,你心地法門、思想一定會變。信戒聞舍慧,這五種功德,所以叫你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學過唯識的心所,這個時候可以得正信。你功夫到了,才曉得有這個功夫,這不能騙人的。但是這些也不是外來的,是本身起來的,這個時候才有戒律,你不用守戒就有戒了。要起一個壞念頭,自己都不願意了。這個就是戒。聞:隨便學什麼世間法、佛法一听就懂了,智慧開了。無貪恚痴根:這些根根都看的很清楚。欲精進慚愧:這個慾不是男女之欲,是好的慾,四如意定那個欲。要得定就得定。精進、慚與愧,有時自已有一點過錯,自己會很難過。除喜不放逸、悅樂念定舍:喜心、不放逸心都來了。悅是喜悅。喜是粗的,悅是細的。舍就是放下、空掉。正智餘善法:其餘的善法如是一切種,自地離諸垢:你心地上隨時會檢查到,這是修心地法門。安那般那到這裡,自地離諸垢了。

其功德住立,即隨地對治。
是由精進力,助善長養心。
何於彼地中,種數不攝受。
功德住升進,自地已廣說。

這些功德成就所住、所建立的法門,是一步一步功夫來對治。都是靠你精進,努力不懈的修習。增加你的善業,長養你的本心地。何於彼地中,種數不攝受:他說為什麼在其他的法門裡頭,那麼多的種類、心理狀態,包括一起來說呢?這個叫功德。功德是指心地法門的改善、變化。一地一地的升進。在自地裡,功夫的境界已經都講過了。

自地善根力,他地功德生。
修行最勝義,此相今略說。

自己修本地法門。這個本地,假設我修出入息,是修安那般那的自地。我今天念佛是修淨土的自地。修行自地兩種,要簡單的告訴我們。

自地既增上,余勝淨法生。
當知是功德,他地而升進。

你自己在本修的法門裡頭有進步,你修別的法門也一樣,也更上進。應當知道,心地法門的功德。他地也會升進、會帶上來。

無量行方便,一切諸度法。
種種對治相,他地功德起。

所以修行不只走一路,無量法門誓願學,無量的行門誓願去做。所以劉備要死的時候告訴他兒子兩句話,常引用。(莫以小善而不為),你不要認為是小善,而不肯去做,那大善事那有機會給你做。要慢慢去累積小善。(莫以惡小而為之),不要認為一件小壞事可以馬虎。所以無量行方便,一切諸度法,種種對治相,他地功德起。先講到這裡。
所以安那般那很簡單的法門。做起來很深。那麼深奧,裡頭的變化,他通通沒有說。為什麼不說呢?不是他慳恪。因為每個人生理、心理、業力不同,變化通通不同,大原則相同。他講原則,不講細節。這就要看個人的經驗了。

問:心的念好像很細?師示:對,很細。你有時候覺的安般在裡頭。有時覺的在外面,對不對?實際上你這裡本有的還在呼吸。外面是你心的幻想而已。你心沒有攝攏來。譬如有時候你修安般,很好的境界,它氣充滿了,到了腦部。你也覺的自己呼吸完全停止了。可是眼睛閉到,前面很多的境界你都看到。甚至你能看見明天有幾個病人來,第一個掛號的誰、你都會知道。這個時候就要特別注意了。這種境界是你的安般、氣沒有配合哦。你的心被境界拉走了。雖然是發通了,但是變成外道了。向外馳求了。那麼你曉的心氣合一了,最後呼吸不是在鼻子。呼吸是在這裡(眉間)那麼你所謂鼻腔啊,這些器官都會打通。不但是這裡(眉間),最後呼吸是在頂上哦。那就是莊子講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天地呼吸合一了。這個境界到了,前面那些幻境也呈現不了。

幻境的呈現,你說那些精神病人,看到鬼啊、特異功能啊,都是腦神經有問題。那個特異功能用久了,是這個腦裡頭有個坑坑,那個坑坑用慣了就是特異功能了。他沒有歸元的氣。所以特異功能的人都是怪裡怪氣的。你看很多練氣功的人,都很粗暴的樣子,而且思想都很簡單。修安那般那沒有那麼粗暴的,是柔和的,思想已經敏銳了,特別有智慧,記憶力會增強,腦子會清爽。

問:我昨天打坐,小腹非常的熱。但是皮膚並不熱,是什麼情形?師示:那是很暖。你那個發暖就是拙火,密宗有很多人修拙火,但是沒有辦法成就,就是暖不起來。拙火又叫軍荼利,那個東西是生命的本源。




南懷瑾老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七講)

孫醫師報告:安般的性質在理論上,動與靜和不動不靜都可以作不同的解釋,不同的觀想。佛法的不同處有八萬四千,但是心只有一個。譬如樹有千枝萬葉,一刀切斷樹幹,萬葉就枯了。我現在修安般,萬般法門,心法不變。所以並沒有因修這個法門而忘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幾天我可說愛上了安般。因為我已經有身心上的喜悅,令我體會四大的關係。

出入息在數與隨的中間,所產生的輕重等現象。再進一步是會進入一個定境,在定境中我觀察入息,這個風大的性質,風大的出入。由鼻子開始,氣的冷暖,初冷然後暖。後來慢慢由粗轉細、轉滑,並出現肚臍呼吸的現象。在這個時候感覺到鼻子沒有呼吸了。一會兒這個呼吸起了轉變,改為上下。頭頂由臉部以上完全消失了。氣息從頭頂到海底,輕輕的呼吸,慢慢的呼吸,就局限在身體裡面。很少很少的風在頭頂及海底出入。這些風在身體內好像一片雲霞似的,在體內每一個角落無孔不入,無處不在。這個風大帶來全身發暖、發熱。最奇怪的是頭頂卻有涼快的感覺。

師示:第一點,他知道佛法的根本是唯心。安般的功夫到達內息起來,到達全息的階段。大概的結論是這樣,後面進步如何不得而知。今天講四加行。

謂於初念處,三念兼已修
暖來及頂忍,世間第一法

佛法裡頭有個最重要的東西,平常在中國佛學裡頭並不重視。西藏密宗原本也不大重視,宗喀巴大師創立黃教以後就比較重視了。哪四種加行呢?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個加行。所謂加行等於加工,加工廠裡加工,佛學的名稱叫加行。在彌勒菩薩的唯識學系統裡有一本《現觀莊嚴論》。民國初年,太虛的大弟子根據藏文翻了《現觀莊嚴論》,翻的不好。但是很了不起,難能可貴。《現觀莊嚴論》強調四加行,就是說小乘與大乘,每一個程序的進修,每一個境界都有四加行。

中國的顯教以前講暖是歸到唯心方面。譬如講心性修養,我們的個性、思想習慣,開始修行,慢慢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哪些思想屬於貪心,哪些思想屬於嗔心、痴心。壞處的、好處的。把這些習氣慢慢軟化。譬如我們愛發脾氣的,因為經過修養,雖然還有脾氣,不過比以前軟化了。由軟到薄,很薄了,沒有力量了。這樣還不夠,真正得暖了,那個脾氣慢慢就變了。雖然變了,還沒有到家。再來是頂,頂等於說脾氣由粗暴變成很柔和。由頂到忍,完全沒有脾氣了。那麼才可以說這個學問到家了,這是比方。但是顯教對於四加行,沒有與功夫配合,是不懂四加行的。彌勒菩薩的系統是切實配合作功夫的。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又如馬友慧得暖了,丹田發暖了,身體都發暖了。得暖會得樂感,身體會得一種快感。這屬於暖地的發動,還沒有完全到達暖地。功夫真到了暖地,每一個細胞,每一個骨節都軟化了。開始來的時候一點力氣都沒有。我常告訴大家我的經驗,我在四十幾歲時,有一個階段,很薄的一張紙,我兩個手指頭都拿不住,沒有力氣了。如果換成你們的話嚇死了,求醫、求藥。我曉得是一個過程的變化,一切不理。自己要上樓,樓梯爬不上去,我自己明白那是暖地,軟化的現象,根本不理它。樓梯上不去,我就站在那裡不動,閉到眼睛,站在那裡入定,過一段時間,它就轉過來了。這是配合功夫的轉變,所以儒家講學問之道在變化氣質。這不是理念,是實際功夫。氣質是唯物的,生理的。這個身心會有一種變化的現象。這一本經典是告訴我們修出入息的方法。他說:謂於初念處,三念兼已修,暖來及頂忍,世間第一法。這裡他先介紹什麼叫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個合起來叫四加行。你要知道這四加行都在一念之間。雖然名詞有四個,實際上只有一個念頭“初念”。這是唯心的。當你一念清淨的時候,所謂四個就是一個。三念兼已修:你真正得暖了,人都軟化了。不但是身體軟化,氣脈也通了。所以說得定的時候,真正專修要有人護關的。當暖來的時候,頂門好像與天地相通了。剛才孫醫師的報是全身發暖,可是一個現像不同,頭頂是清涼的。這是由暖到頂的初步。什麼叫做忍?內外有切斷的關 系,但是佛菩薩的經驗告訴你,這樣的功夫並沒有超出世法,不過在世間已經是第一等了。所以這個叫做四加行。以道家來講,叫做神仙了。

見道思惟道,無學道亦修
諸禪與神通,無量無色定
正法道品分,究竟漏盡智
背捨一切入,妙願智清淨
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諸法
微妙功德相,一切隨順生

他說做功夫到這裡,此時你可以能見道了。見道然後才修道。見空性。真的空境界,自性本空。就是說那個唯心或唯物的根本,那個東西,你見到了。這個叫見道。不是眼睛見。見道位以後才起正思惟,思惟修。所以說見道思惟道。修行到了最後是無學。由凡夫到羅漢都是有學位,有學的位置。到了大阿羅漢才叫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到家了,證得涅槃境界。所以無學道亦不離開四加行的修持。我用白話來翻譯,這幾句話就是說:你們要知道見道也好,思惟道也好,無學道也好,都離不開四加行的修持。甚至說一切功夫的境界,以及神通的境界,各種神通都要四加行配合,才能得到。無量境界,超過欲界、色界、到空無邊的無色定。注意哦!無色不是物質世界,不是唯物能夠講的。超過了物理世界。我們把它分類,物質世界是我們這個世界,有形的。在物質世界的外面,只有理念精神世界,無量無色定的境界。正法道就是佛說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等法門。乃至說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證得究竟漏盡智,到了無漏、無學的大阿羅漢。漏盡智就是漏盡通。前五通,他心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通,是佛法同外道共有的。佛的不共法是漏盡通,就是漏盡智。一切無漏了,智慧成就第一了,沒有滲漏了,所以叫漏盡智。修行境界的八背舍也叫做八解脫。這個不多講你們自己回去研究。所謂背舍也叫八解脫,也叫八勝處我們一般佛學都叫背舍。背舍有兩重意義。一是違反,舍是拋棄了,譬如我們人眼睛要看好的,耳朵要聽好的,真正得道了,這些都不喜愛了,違背了,捨棄了,所以叫背舍。我常開玩笑說,背舍這兩個字翻的真好,把你背上從小背來的包袱都捨掉了,這個叫背舍。我不是常說你們現在這些學佛的人,又要功名富貴,又要老婆好、兒子好,又要成佛,一點都沒有背舍啊。學了佛以後包袱背的更高了,背上又多了好幾層啊!真到了背舍的境界,就完全兩樣了。他說能達到真的放下、背捨了。你得了四加行當然會背舍。換句話說,你要能背舍要四加行。所以背捨身一切入,入是六根六入,生理心理境界。我有一個學佛的朋友講:佛法樣樣懂,樣樣做不到。這怎麼講呢?學佛要發慈悲心。我慈悲心發不起來耶!怎麼 叫慈悲心我不懂。你說叫我做好事,我天天都在做啊。佛經上講的,對一切眾生那個慈、那個悲,我發不起來啊。你說他不慈悲嗎?善事樣樣做,但是真的慈悲心發不起來。這是一個問題哦,等於我們講發願。我們的願也發不起來。所以你們學佛,我常常說你們去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願,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文殊菩薩十個願,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我連半個願都做不到。如藥師佛願一切眾生無貧窮之苦,你說做到了多少呢?所以這裡說妙願智清淨。身念善根力:身是身體。念是思想念力。這一種身心兩方面善根的力量,你發起來沒有?無處不是善啊!善根的力量,善根出在哪裡?三十七菩提道品,五根、五力中間。譬如我們打坐,打坐是打坐,並沒有得定啊。你要有定根然後才發生定力。所以我們大家學佛,大家在學做人,善根有沒有栽下去還不知道。要有根才能發生善的力量。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諸法。這句話特別注意,一切修行,真實作功夫修養,由身去求證。身體上證到了,如科學一樣證明了,念證明了。這個善根的力量發生了,乃起是諸法,才能發生上面見道,思惟道,無學道,一切禪的境界,一切神通的境界,一切定的境界,乃至漏盡通才能生起來。要身心兩面轉好,這個時候才真叫學佛,很微妙一切功德的現象,境界就跟到來了。如黃醫師以前跟我講的,學了半天我這個功夫發不動啊,你們說有氣動,我氣了半天,氣死了也不動。你說明點,我這電燈泡也亮不起來啊。他講的是真話,因為你功夫沒有到達四加行。微妙功德相就不能隨順而生,不能隨順而來,跟到生起。?無處不是善啊!善根的力量,善根出在哪裡?三十七菩提道品,五根、五力中間。譬如我們打坐,打坐是打坐,並沒有得定啊。你要有定根然後才發生定力。所以我們大家學佛,大家在學做人,善根有沒有栽下去還不知道。要有根才能發生善的力量。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諸法。這句話特別注意,一切修行,真實作功夫修養,由身去求證。身體上證到了,如科學一樣證明了,念證明了。這個善根的力量發生了,乃起是諸法,才能發生上面見道,思惟道,無學道,一切禪的境界,一切神通的境界,一切定的境界,乃至漏盡通才能生起來。要身心兩面轉好,這個時候才真叫學佛,很微妙一切功德的現象,境界就跟到來了。如黃醫師以前跟我講的,學了半天我這個功夫發不動啊,你們說有氣動,我氣了半天,氣死了也不動。你說明點,我這電燈泡也亮不起來啊。他講的是真話,因為你功夫沒有到達四加行。微妙功德相就不能隨順而生,不能隨順而來,跟到生起。?無處不是善啊!善根的力量,善根出在哪裡?三十七菩提道品,五根、五力中間。譬如我們打坐,打坐是打坐,並沒有得定啊。你要有定根然後才發生定力。所以我們大家學佛,大家在學做人,善根有沒有栽下去還不知道。要有根才能發生善的力量。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諸法。這句話特別注意,一切修行,真實作功夫修養,由身去求證。身體上證到了,如科學一樣證明了,念證明了。這個善根的力量發生了,乃起是諸法,才能發生上面見道,思惟道,無學道,一切禪的境界,一切神通的境界,一切定的境界,乃至漏盡通才能生起來。要身心兩面轉好,這個時候才真叫學佛,很微妙一切功德的現象,境界就跟到來了。如黃醫師以前跟我講的,學了半天我這個功夫發不動啊,你們說有氣動,我氣了半天,氣死了也不動。你說明點,我這電燈泡也亮不起來啊。他講的是真話,因為你功夫沒有到達四加行。微妙功德相就不能隨順而生,不能隨順而來,跟到生起。

若住繫心處,是則自地相
其相起在身,亦現亦復觸

你做安那般那出入息的功夫,如孫醫師的報告,他講的對,一切是唯心的。換句話,你去作意安那般那,那還是心造的。這就是為什麼佛採用這個方法,我們現在為什麼要講安那般那。你看孫醫師正在指月錄,禪宗裡頭興高采烈的時候,我如果引導他走禪宗路線,他很快變成廣東的第七祖,很容易,真的。我看不對了,趕快把他拉回來,走這個路線,為什麼?這個要參了。現在修安那般那一出一入的息,你注意這個功夫。心已經拴在這個上面了,繫心處了。心系在哪裡呢?系在出入息。換句話說,息在哪裡?息在心上。當然不是心臟這個心,是念處這個心。他教我們一念收攝回來,一心不亂的時候。這個你要注意。是則自地相:是你本身這個心念不向外走了。那麼心不向外馳了,定在呼吸上了。那麼你的生理受到影響。其相起在身:所以密宗講氣脈就是孫醫師這個報告,氣息自然從內丹田起來到頂。這個現像在身上發現了。亦現亦復觸:此時你身心兩方面呈現了一種修持境界的現象。不但呈現在前,亦復觸,有感覺來。譬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丹田呼吸起來了,發暖了,到頭頂了。這個就是觸受的境界。

有時說近果,有時說非近
或複有與果,或空無所與

那麼這種境界功夫的現像是兌現了。從你身上一步一步就來了,不過有時候不一定,有時候你做的功夫並沒有成果的。或者有時候近於初果,有時候越級跳的很快,這個他沒有詳細說明。同你前生的修持有關係,有些人很快超越了初地、二地、到了大阿羅漢的境界。有些人修了幾十年,初地還挨不到邊呢?還有些是有與果,相近的,接近的。或者可以直接到達空的境界。或者達到連空都沒有,清淨極了,絕對超然而獨立。

所謂近果者,是相近邊住
若彼果不近,當知是相遠

什麼叫近果呢?你自己修持的時候,生理與心理的這些境界。是相近邊住:這種現象靠近果位的邊際而得定。譬如講空,真感覺到有空了嘛。又如孫醫師的報告,他說這個功夫到最後,看見一片如雲霧一樣的東西在身體內部。這個就是我們講上根的人有時候會看見。在雲霧上起來那還是粗的。有時候不管你開眼、閉眼這個功夫一定,你覺得身體內外是一片彩色的光和你接近。當然別人是看不見,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像這樣就是近邊住了。靠近果位的邊了。若彼果不近,當知是相遠:還要作功夫,差太遠了。

若使現而觸,是即與果相
雖現而不觸,空相無功德

現在講的都是功夫,不是講般若。不是講佛學那個空的理論,是講有的哦。功夫是一步一步有的,若使現而觸:你做功夫做到呈現了,而且感觸到了。是即與果相:當然成果要出來。有時候有些現象來,可是你身心感覺不到。你身心功夫沒有到達,是空相。空相無功德:這個空是幻空,沒有用。

譬猶無果樹,華繁而無實
如人冷渴逼,遠見有水火
彼終不起觸,但見相亦然
空無功德故,於身無快樂

他說譬如無果的樹,華繁而無實:學問很好,佛法很高,修持沒有到,華繁而無實。又如我們口渴到了極點,你大熱天開車在馬路上,遠遠看去整個馬路都是水,其實沒有水。是陽光反應那個境界,到那裡一點水都沒有。所以佛說餓鬼看到水,到那裡是火,就是這個道理。彼終不起觸:你身體氣脈沒有感覺變化都不是。但見相亦然:所以你們修行作功夫,沒有真見道,理論講的非常好。本來空的,你兩條腿坐起來不到十五分鐘就空不了,那個有什麼用。空無功德故:所以身心沒有觸受的快樂。得了定的人可以坐三天、五天,他並不是死心坐在那裡,他不肯起來,因為他本身有觸受的快樂。那個時候外界的功名富貴、男女飲食,動搖不了他,他不想要了。實際上他並不是不要,他本身那個舒服比你這些高明多了。

喜悅極增長,息樂及寂止
身心受斯樂,是說與果相

你修安那般那這個功夫,開始心理上的喜。慢慢心理越來越高興,有成果來了嘛。慢慢就越來越進步了。喜樂這個喜,不是休息的喜。安那般那呼吸一出一入,身上的觸受發生快感,心念是清淨的,是寂止的。那麼人到了這個階段,這種的樂感來了,就叫做安那般那的成果了。所以我常說佛法是個大科學,一般人不懂。佛法是拿自己的身心來求證。我常說聖人和英雄的差別在哪裡?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不要征服了自己,他征服了自己。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還難。

功德及餘法,自地與他地
升進相迴轉,四種俱亦然

修行有一切的功德,一切功德成就了,及餘法,連帶佛法所講的其他方法跟到都來了。自己本身,乃至前面還沒有到達的那些境界,一步一步上進。他的境界,心境上是迴轉的,彼此有影響,是個圓圈性的關係。四種俱亦然:所謂四種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種路線一步一步的道理,也就是說四加行到這裡,不是你們這些法師亂講一通的學理了,那要作功夫去求證的。

一切升進相,殊妙種種印
蓮華眾寶樹,靡麗諸器服
光炎極顯炤,無量莊嚴具
慧說為勝道

蓮華眾寶樹:佛經所形容菩薩境界的相,我常說大乘菩薩是不講究出家,而是講究在家。而且要打扮的,菩薩都是打扮的珠光寶氣的,打扮的非常漂亮。這是表法,形容你修持到那裡,身心內外自然如無價之寶那麼美麗。靡麗諸器服,光炎極顯炤:內外身心的光明,很明顯的。無量無數的莊嚴具,都是智慧的成就。

功德住升進,所起諸妙相
我今當具說,修行者諦聽
於上曼荼羅,淳一起眾相
流光參然下,清淨如頗梨

曼荼羅就是壇場,道場,修道的場地。就是那個境界。你們一聽到曼荼羅就想到學密宗的,這些道境界的曼荼羅。淳一起眾相:那都是真的,叫做曼荼羅,所以你看西藏的密宗這些圖案,三角形,四角形、八角的各種曼荼羅。實際上這些我們身體上都有。我們的身體這裡是三角形,這裡也是三角形。男女的生殖器那裡也是三角形,叫做生法宮。你注意哦,每一個細胞的形象,他中間有曼達拉。有三角、四角形等。這個生命的作用,現在科學還不懂。你真得定了,頂上的曼達拉及海底的曼達拉都要起作用的,乃至這裡。流光參然下:如馬小姐本來很喜歡吃的,現在都不要了,他自然就不想吃了。不到這個程度的人可不要亂搞。自然覺得光明參然下,那麼你身心內外感覺到一種清淨,就像玻璃一樣。自己覺得這個身體像一個透明的玻璃一樣。

其光充四體,令身極柔軟
又復從身出,漸漸稍流下

密宗所謂的灌頂,到達這個時候是真灌頂了。所以我叫你們不要隨便批評灌頂。但是那些喇嘛,活佛的灌頂是騙人的。這個境界才是真灌頂。其光充四體:下來了。到那個時候你身體越來越柔軟。這裡頭有一個問題。這個光明到底是自力還是他力?宗教的說法是他力。所以基督教、天主教講這是上帝的光明給你。佛教講是菩薩來灌頂,都是講他力。實際上這種光是自力來的。李長者講「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毫端」。自力與他力沒有差別。因為自他是一體的。生命的本來,所有眾生是共一個的。叫他是上帝也好,佛也好,狗屁也好,就是那個東西來的,自力他力合一的。十世古今是講時間,始終不離於當念,唯心的。無邊剎境是指空間,自他不隔毫端。無所謂自力,無所謂他力。但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的光明給你灌頂。所以我以前學佛,我的老師問我,你去學密宗啦?我說是啊。你得到灌頂啦?我說是啊。他說:你懂個屁。你知道嗎?十方諸佛天天給我灌頂。同時我也給十方諸佛灌頂,你知道嗎?我那時聽了楞一楞,也不好說先生你牛吹的真大。他也不是吹牛。這個原理就在這裡,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毫端。所以到這個時候,自然其光充四體。這並不一定是有相的光,你要搞清楚。不要又落在有相、無相上。這又是一個問題。有現象、沒有現像是不一定的,要看你的境界。有時候這個光體來給你充滿,你還不知道呢!那是無相之光。有些光是有形象的。所以你搞清楚,這是智慧的境界。其光充四體,使你身體柔軟。同時你本身也在放光。又復從身出,漸漸稍流下:一直到腳底。由頭到腳底心。

隨其善根力,遠近無定相
彼成曼荼羅,勢極還本處

這本經典是由佛及其弟子們的修持經驗告訴我們,他通通傳給我們了。在這個時候你身體如透明琉璃體。詳細的情形他沒有講。有時候你打起坐來,也不一定打坐,你真的靜下來,自己的心肝脾肺腎,每一個細胞都看的很清楚。在古代的那些神僧,如佛圖澄他覺得自己的腸胃不干淨,就把自己的腸胃拿出來洗一洗再放回去。所以像這一種情形,慢慢的隨其善根力,注意這一句話,修行並不是只有做功夫。修行是注重行為,作人作事,要慈悲利他,作好人,作好事。也就是那一句老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不要認為是個小善就不做,積少成多,由你善根的力量,配合你的功夫。幾時做到這個境界呢?遠近無定相:算不定你三天做到了,看你的善根。你假使說功夫做的好,沒有善根的力量,也是一下子就垮掉。所以修行是配合行為的,時間是沒有一定的。等到修成曼達拉,完全修成功了,勢極:到了極點。會回到本來。回到本來都沒有了嗎?不是。這個時候你才明心見性,叫心地法門。

根本種性中,其相三階起
功德住五相,功德進五相
不壞功德二,半壞功德二
盡壞功德一,復還繫心處

隨時知道唯心。所以在根本,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自己迷了變成凡夫。因為自己的習性不同,有些是修外道,有些變鬼,在根本的種性中。其相三階起:三個階段,所謂聲聞、緣覺、菩薩道。功德有五種現相。功德進步的五種現像上面已經講過了。不壞的功德二種,半壞的功德二種,功德盡壞退步的一種。而一切功德,神通現象,講了半天,你不要受他騙,不要被自己騙了,一切還是唯心所造,都是心的境界。

住本種性已,流散遍十方
功德十相上,各復一相現

你了解一切唯心,明心見性以後,你的功力發的更大了。功德十相上,各復一相現:只有一個,一切唯心。

又於流散邊,生諸深妙相
於彼深妙際,復生深妙相

所以你們打坐看到各種境界,見到鬼啊!見到神啊!這些都是這個功能的流散,心的分化作用。拿唯物觀點來講,都是腦神經的變化。每一個細胞,每一條神經不同,產生的境界不同,所以於彼深妙際,復生深妙相。

上下輪諸相,亦復如是現
於彼三階處,種種雜相生
自相各已滅,唯彼總相住

所以你本身所經過的各種現象,同這個原理是一樣的。各種境界你都不要理會,不要怕。也就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都是幻境。在中國講氣功啊,特異功能啊,那都是自己受自己的騙。那個東西不要去搞。

諸雜即已無,寂靜行迴轉
此三曼荼羅,境分猶不移
順本功德住,自體如前說

你了解了一切雜相的境界,都是虛幻的,都是空的。你不要去管他,不要執著它。等於我們坐公交車,每一站有每一站不同的現象。目的地不是中途的每一站。你要到達自己那個目的地,所以每一站經過的境界都不要留戀。假相沒有了,你才達到究竟寂滅清淨。到那個境界才是真正回到本來。此三曼荼羅,境分猶不移:這個境分我們現在隨便講,各種境界,每個部份幻相,那個能變的不動。如果你懂唯識,道理就更清楚了。境有三境:現量、比量、非量。我們不要扯太遠。順本功德住:真正一切功德圓滿了,才是明心見性,自己成佛的境界。成什麼佛?一切本來就是佛。不過是把自己的本來找回來而已。自體如前面講的這一部份。古文沒有段落,這一段交待了四加行的境界,強調修功德的重。他把各種境界也跟你講了。現在迴轉來講本文出入息:

入息三摩提,遍充滿下方
出息三摩提,遍充滿上方
二俱滿十方,正受甚深妙
如是隨意者,是謂法自在

三摩提就是三摩地。你問外國人說你得定了沒有?他聽不懂。你問得三摩地了嗎?他就听懂了。入息三摩提,遍充滿下方:他說你修出入息,你修到最高的境界。只要你這個肉體還在,四大還在,風大還有。如莊子所講的“至人呼吸以踵,常人呼吸以喉”。至人的呼吸一直到達腳底。所以《莊子》裡面有很多是真功夫,不是空洞的理論。在這裡又超過《莊子》所講的境界。他說出入息功夫做好,入息進入三摩地境界,得定了,得止了。就是這一口氣進來不出去了,也不在息上面了,念頭跟到停住了。這樣的定,慢慢下部充滿了。出息三摩地,什麼時候定在出息啊?四禪、無想定、滅盡定、甚至於死亡,都注意出息。你修到出息的三昧境界,一口氣出去,不進來了,可是你本身還是充實的。遍充滿上方:甚至到頭頂的上方…虛空。不管出息與入息,這兩種俱滿十方,充滿整個虛空。如孟子所講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充塞於宇宙天地之間,這是真的。真功夫,不是理論。二俱滿十方:這個時候才是真到出入息的三摩地。這個三摩地是很深很妙,能夠與你心意配合。隨時能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如是隨意者:我叫你們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如意是什麼?四如意足,有個欲如意足。我想這樣就能做到這樣。這才叫做法自在的境界。

清淨繫心處,無法而不求
既生有長養,成就諸功德

所以修到最後,真正身心清淨了,念念都在清淨中。無法而不求:你智慧自然打開了,而且你這時候心量很大,什麼都願意學,什麼都是空的。所以佛能知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既生有長養:功夫到了這裡,他對於你四大沒有衰退,還有長養的功德,成就了一切功德。

如是曼陀樹,曼陀池生長
功德住升進,種種眾妙相
是義我已說,修行善守持

他說這個時候你的身心如天上的曼陀樹。身如蓮花,內外清淨。等於蓮花在爛泥裡生長,一點泥都沾不上。佛法的精神就是蓮花,蓮花是生長在爛泥巴里,乾淨的地方是長不出來的,但是它長出來絕不帶一點臟,還是清香的。佛法的精神就在這裡,越亂越苦的時候才來。一般的花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是花果同時來。有花就有果,有果就有花。一邊開花,一邊結果。不過蓮子心中是苦的,所以菩薩們都很苦。這個時候修成了種種的妙相,是義我已說:這個過程,修持的道理,我已經都講了。你們要真正去修持,好好的記住,把握住。





南懷瑾老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八講)

孫醫師報告:修安般帶來一種喜悅,這種喜悅是很特殊的,跟輕安有一點關係。

感覺上是煩惱的解脫。心裡有如四周是海,清風拂面。喜悅從每一個細胞發出來,不可比喻的快感,簡單的說就是輕安加快樂。修出入息,漸漸發覺修出息,氣息有所改變。平常的呼吸變成平均而細。靜坐的時候又有一個現象。究竟我們有沒有用意識去呼吸呢?或者是呼吸自己本能的運作嗎?靜坐時,我發覺在數息時及隨息時,都是我在呼吸。在止觀這個階段則是呼吸自己本能的運作。我可以脫離它而產生旁觀的作用。到旁觀成熟的時候,我發覺呼吸變的很慢,接近停止了。繼而身體產生自己的呼吸。這個呼吸不同於鼻子的呼吸。這個呼吸不是一開一闔的,是兩者同時進行的,全身都是一樣的,我想這個就是息了。息的運作,在我出定後繼續進行。

由於我全身都發煖,所以有如一張薄紗一樣的感覺。空氣是自由出入,內臟及肌肉好像充電一樣。如果要你想像,又涼快又熱,同時發生的感覺。你就可以知道我的感受了。
今晚靜坐,很快進入定境,頭頂一片光明,不久整個人就溶化在光明當中。不久,我發覺這片光明氣質的變化。這些光明變成確實可以觸摸到東西。輾轉我發覺不單是有質,同時它簡直是一條河流,開始從我打開的頭頂流進來。這個感覺就好像用茶壼把水倒進杯子一樣。我的四肢被灌注滿了。我還可以觸覺一下這些光在我體內的質和量。不久這些光就凝固起來了,有堅固的感覺。出定以後這片光明留在我的體內,不會失去。帶來的是無限的充滿感。

師示:這兩天的報告很精彩。可是有一點,我們每次講課中間距離三天。這兩次都是最後兩天做報告,好像是辦公文一樣在搪塞,應付一下。不過很有進步。現在講安那般那的正修行之路。這一本經典到這裡是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決定分。方便道不過是作功夫的方法。安般是感覺的狀態,觸受的狀態。念是意識的狀態。決定分:確定的。

已說升進法,所攝諸功德
修行決定分,是今次第說

上面所講的六品,由初步安那般那修出入息,一步一步進步的功夫、境界,道理都告訴我們了,是講大原則,不是細部的道理。已經講過了升進法,如何求進步,他所包含的一切功德,是怎麼樣的情況,已經說過了。現在要講這個功夫過程的決定分,就是肯定的。肯定什麼?沒有講。這個問題我一步一步的告訴你。

善於出息念,入息俱亦然
出入諦思惟,分別具明了
此則決定分,世尊之所說

他說修安那般那出入息這個功夫。善於出息念:注意這個話,我們人自然有呼吸嘛,一定隨時在一呼一吸。呼的那個氣出去了叫出息。但是普通我們稱為呼,不叫息。息和呼吸是兩樣。我們這個呼吸自然的一進一出是一呼一吸。拿佛法來講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有個東西叫息。那麼我們呼氣的時候,把那個息的境界也帶出去了,這是一般人的呼吸。所以心也靜不下來,腦子也靜不下來。當年我的老師問我一個問題,念先動還是氣先動?你們還記得這個故事吧!念一動了,氣就散了。所以道家有兩句話要注意,『開口神氣散』像我上課說話,開口講話神氣就散掉了。『意動火功寒』意識一動,你那個三昧真火的力量就散掉了。所以善於出息念,這一句話要注意,我們自然都有呼吸嘛。為什麼這里特別提出來說善於出息念呢?因為我們普通人一呼一吸自己都不知道。腦子在亂想,心念跟呼吸是分開的。那麼修行的人於出入息,意跟息是配合的。所以出息的時候沒有散亂,這樣才叫做善於出息念。入息俱亦然:等到吸氣,自然吸氣了。進來時意念一樣,同呼吸是配合為一的,沒有散亂。出入諦思惟,分別具明了:一出一入之間,這叫繫心一緣了。就是呼吸同這個意念已經打一個結,拴住了。牛鼻子穿起來了,這一條野牛不亂跑了。這個一出一入之間,非常仔細去思惟觀察。做這個功夫絕不是空洞的理論,要正思惟。是用第六意識來思惟,但是不是分別心,是知覺心。要一出一入之間念念清楚,這個分別出入息非常具體的,都明白了。這個是講肯定出入息的第一步你做到了。已經超過數息,在隨息、止息的境界裡。這是佛所說的。

一切諸善根,各各儘自相
最勝無上智,說名為決定

這個文字很容易讀過去,講些什麼不懂。你功到了這一步,一切諸善根,譬如說脾氣大的會成柔和了,雜亂思想多的變成清淨了,懦弱的人變成堅強起來。習氣思想都轉變了,是善根發現了。如我們上次講到,佛法講慈悲,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真發起慈悲心,做不到的。如果真有修持的人就會做到。這個慈悲念力從哪裡來。各各儘自相:就是思想習氣轉變了。透頂透底的自相心理狀能,自己看的非常清楚。最勝無上智就是佛,世界上智慧最高,成就最大。他說這樣修安那般那是肯定的,你的確在進修中。得了一個認可,肯定了。這幾句話就是說你至少已經得到製心一處了。如果講四禪八定,初禪是什麼境界?心一境界,離生喜樂。他說到這個程度,你到初禪有點接近了

彼諸修行者,安住決定分
出息入息時,正觀無常相
息法次第生,展轉更相因
乃至眾緣合

這本經典講安那般那做功夫,你要配合所有的佛學經典。那些理論到這裡要串起來。彼諸修行者:歷代的祖師們,那些大阿羅漢、大菩薩們,第一步先達到安住在決定分上。出入息已經不要數了,得止了。每一個出入息自己都很清楚了。那麼你們在出息或者入息的時候正觀無常相。怎麼叫觀無常?佛說諸法無常,所謂無常就是易經講的變。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永遠是無常的,沒有一個固定存在的,隨時會變去。就如剛才黃醫師評論孫醫師的報告說:這都是受陰的狀態。沒有錯。《心經》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大家學佛修道,搞氣脈,都在受陰狀態中。呼吸是生滅法,所以我常罵這些教人數息觀的人,那個氣靠不住啊,出去自然進來,進來自然出去。等於吃飯一樣,吃進去一定拉出來的,無常嘛。常的話,吃了一頓飯以後,一輩子就不用吃了。世間法一切是無常,隨時會變去。呼吸一進一出它本身也是無常的。如孫醫師前幾次的報告也講到,我們修安那般那是無常的,有出一定有進,有進一定有出。但是天地之間的空氣它沒有變動哦,你呼出來也是它,吸進去也是它。等於那個水一樣,變成波浪,泡了茶葉變成茶,這些現像都是生滅法,會變的。水性本身不變。道在哪裡?不在這裡。所以他說,當我們出入息的時候,要正觀這一切是無常,尤其我們的生命在呼吸上。中國人常講三寸氣不來就叫死了,喉頭離鼻子不過幾寸而已。一切無常,氣也沒有了,所以要正觀無常相。下面這一句話說,你要在出入息的時候,觀察一出一入,不出不入。所以氣住脈停那個是息法次第生,那個是息的境界。所以基督教也懂這個,他們取一個名字叫安息。這是息的境界。以道家來講,氣充滿了,不呼吸了。密宗叫做寶瓶氣。印度瑜伽拼命修寶瓶氣,忍住呼吸,那是假的。真到了氣住,功夫得定了,氣自然停止了。這個就是寶瓶,空的,身體變成一個空瓶子一樣。這個瓶子裡面有沒有氣?沒有氣了。沒有了氣,充滿了息。生生不已的功能來了,這是息法的次第生。懂了吧。因此說展轉更相因,乃至眾緣合。由這樣得止、得定的時候,互相為因果,生命的功能更增強了。展轉相因,有時因變果,果又變因。昨天是今天的因,今天是 明天的果。現在是明天的因,明天是今天的果。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不一定。也可以說明天是今天的因,今天是明天果。互相為因果甚至到達眾緣和合,身心兩方面都轉變了。

起時不暫停,常知和合法
是性速朽滅,法從因緣起
性羸故無常,一切眾緣力
是法乃得生

這就是密宗。不管東密、藏密,實際上都是佛傳出來的,這是有根據的。密宗所講氣脈明點的法門,大原則這裡都告訴你了。他說我們這個呼吸往來,起時不暫停,呼吸沒有停止過。也就是說我們的呼吸往來沒有一刻停留過。這裡就是秘密法了。當知和合法:所以很多練氣功的人來問我,氣要放在上丹田、中丹田或者下丹田。對這種笨人我都懶得講,只好說我不懂。比如車子的輪胎,你把氣打進去,叫它停留在一點上面行嗎?它是個空氣耶!進來就充滿了,充滿了以後馬上變廢氣,就要放掉了。你覺得丹田有氣停留,那是你意識的幻想。意識作意在下丹田,慢慢肚子就大了嘛。所以很多人練太極拳,不曉得怎麼運氣,一個個都練成西瓜肚子,他叫做功夫。真是可笑,這個原理都不懂,呼吸來往沒有暫時停留過。這是當然。這個知道了,可是現在教我們修安那般那要息住。剛才講一出一入中間的息,要把它停住了。當知合和法,你要想拴住它,是合和法。是性速朽滅:我們的身體活一百年,也只不過一百年,很快就沒有了。呼吸是剎那之間就變去了,一吸進來的氣,馬上變廢氣呼出去了,沒有了。要怎麼樣使它合和呢?法從因緣起,上面講乃至眾緣合和對不對?用什麼方法你使它停留住。性羸故無常:呼吸同風一樣,它本身是沒有體質的。剛才孫醫師報告有質量的感覺,他並不是講呼吸有個體質。羸就是很弱,它是無常的,不能永遠存在。要想使氣充滿變成息的境界,靠一切眾緣的力量,是法乃得生:你才能得長生之法,生生不已的功能起來。

虛妄無堅固,速起而速滅
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
修行如是觀,此則決定念

第一你要認識呼吸的關係,呼吸是騙我們的。一進一出,分分秒秒都在進出。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幾下?科學是有統計的哦。虛妄無堅固:他們都是騙你的。脈搏的跳動與呼吸的來往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它是虛妄的。所以我們現在的生命靠呼吸,靠脈搏跳動。可是二十年也好,二個月也好。要死了,這個虛妄就不堅固了,速起而速滅:很快就過去了。非常毒所毒:毒字的中文意思是治。不能永遠停留在那裡,不能永遠治伏它的。所以其性不久住,呼吸停留不住的。修行如是觀此則決定念:你真的修安那般那,你對於呼吸無常先要認識清楚。

譬如運行天,息變疾於彼
決定無常想,修行趣涅槃

譬如太陽在天體上行走,地球的轉動,宇宙的轉動非常的快。他說我們呼吸的變化比它還快。疾是很快的意思,不是生病。所以我們的生命是一切無常。因此我們為什麼要修道?在無常之中求一個不生不滅的,那個叫做涅槃境界。修行的目的是要達到涅槃。涅槃境界是常、樂、我、淨。這一點要認識清楚。

非出息未滅,而有入息生
非入息未滅,而有出息生
如是諦觀察,修行決定分

這個很嚴重,你們要仔細。他說:我們全身的毛孔細胞都在呼吸。但是我們最容易感覺是鼻子,自己身上的呼吸不知道。如果把你埋到土裡去,只要埋到心窩子這裡,你就曉得毛孔呼吸的厲害。一到心窩子以上,毛孔不能呼吸了,你就沒命了。所以你不要認為出息未滅而有入息生。出息還沒有完,氣就進來了。也不是入息未滅,而有出息生。你仔細觀察,佛說的很明白。我們氣吸滿了,呼出去,還是呼出去一半,氣就進來呢?他說你看清楚沒有?雖然是很普通的問題,可是大家不留意,你再看它的原文,不是出息還沒有滅就有入息進來。不是說入息還沒有停止就會有氣出去。他說你們要正思惟觀察清楚。你這樣子仔細去觀察,就是修行第一步。修行決定分,這個肯定要了解透徹。

粗澀利刺生,種種苦逼相
謂息出與入,一切時逼迫
於息能覺了,具足眾苦相
如是諦思惟,說名為決定

修這個法門的重點在受陰開始修。觸受,這是認識生命最命最好的辦法。譬如說有人有皮膚病,或者今天身體不舒服,感冒了。你馬上覺得喉嚨不通,這是粗的現象。皮膚病是脾臟及你整個皮膚氣息不通,出入息不通。澀,停止了。有些人皮厚厚的,拿針剌他也不痛,那已經老化了,快要完了。利刺生:乃至身上發癢、或長瘡等等。這是大概舉個例子,上面他已經講了很多了。痛、麻、癢、脹等等,種種苦逼相:我們這生命存在,這個風大跟我們的關係,因為氣不通,就生種種的病,痛苦壓迫我們的各種現象。這就是告訴我們出息與入息,任何時間都在逼迫我們。沒有一個生命是絕對健康的,真正健康除非功夫到了。因此你要對於出入息,於息能覺了,具足眾苦相:如醫書上說六種邪風都能使人生病。什麼叫做邪風?什麼叫做正風?只要我身體不要的,那都是邪風。譬如我們現在需要涼快,結果來個烤爐,這個熱力就是邪風了。又如我們需要熱的時候,你開冷氣,這個冷氣變成邪風了。身體就是那麼難辦。所以這個生命具足眾苦相。如是諦思惟,自己搞清楚,說名為決定。

自相無堅固,寂滅空無我
因緣力所起,從緣起故滅

風大的本身,呼吸的本身,這個境界,這個現況不堅固。就是說呼吸是生滅法,那個不生不滅的氣本來在這裡。我們往往把現象當成真實,把真實忘了,丟了。所以呼吸的自相是不堅固的,是無常的。但是那個不呼不吸、不生不滅的能,風大的能,本身是寂滅的,本來清淨的,是空的,無我的。為什麼變成風息?因為我們有一個鼻子,這個生命需要動態。因緣力所起:佛經告訴我們諸法從緣生,還從因緣滅。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是暫時偶然的存在,因緣盡了就死了,都是緣,因緣力所起。

捨離有我相,當住不變易
如是顛倒行,一切悉遠離
唯作真實觀,是名為決定

你不要跟現象境界跑掉,更不要跟呼吸跑掉。要捨離有我相,拋棄有我的觀念,在無我的境界上,隨時注意無我。無我、空、清淨、寂滅的境界是不變的。不生不滅也就是他上次所講的,呼吸往來是生滅法,但是這個風大的本性它是不變動的。

當住在不變異,這就是息的道理。所以叫你們注意息,不是管那個來去的。如是顛倒行,一切悉遠離:一切眾生講一個數息觀,隨息觀,他們在呼吸來往上找功夫,那不是顛倒之行嗎?都應該丟掉。唯有空、無我之實相。唯作真實觀是名為決定:這個就是決定的道理。

非我無牢固,亦無有自在
非彼出入息,曾有覺知相
諦知無我故,是說為決定

所以我們現在藉用的方法工具,要達到涅槃的工具,我們是藉用呼吸來修對不對?但是你不要認為修安那般那出入息,認為這就是佛法的道。這個是不堅固的,無常的。非我、四大性離,它不是我的本來。我們父母所生這個身體,只是暫時租用的。有使用權,畢竟非我。四大也是這樣,非我無牢固,亦無有自在。非彼出入息,曾有覺知相:還要認識清楚,關於呼吸存在,生命活到。能夠知道思想煩惱,知道清淨涅槃,那個不在呼吸上面。非彼出入息,那個出息、入息,它不可能有覺知的。這是觸受,不是覺知思想的作用,是另外的功能。諦知無我故:一切法無我,四大也無我,這點要認識清楚。

當知是諸相,相似聖行名
此則為方便,非彼真實行

所以我們打坐,做各種功夫,念佛、觀想等等。一切都是諸相,你說這樣叫做修道嗎?不是真修道,是相似的,接近於修道,聖人的行為。此則為方便:你要知道我作這些功夫本身並沒有道,所以這個是方便法門。非彼真實行:還不是真的在修行。

比丘安般念,雜想覺所亂
既亂心不悅,應當從數起

比丘是出家人,佛的弟子。修安那般那的法門。雜想覺所亂:你意識和息不能配合為一,思想太多了,感覺多,雜想多。既亂心不悅:既亂心就靜不下來,不安靜。這個時候要用數息。

或從入息數,或從出息數
思亂覺觀想,由是究竟離

他說一呼一吸,或者是以入息的時候計數,或者出息的時候計數。慢慢你這樣練習,數字和呼吸配合為一了,思想就比較少了。等到真的思想和息配合為一,呼吸也不動,思想也清靜了。思亂覺觀想,由是究竟離:空了。這個時候不要息了,不要數了。可是他現在還是跟你講數,數息部份他有好幾個方法。

慧者於入息,時繫心行數
一入數為一,不雜數出息
專念不亂數,如是乃至十
舍彼十出息,從此得決定

第一種方法:聰明的單以入息為主。依我的經驗身體弱的人,氣虛的人,可以走這個路子。身體過於強壯,年輕的人性慾過於旺盛,不走這個方法。時繫心行數:心跟息配合為一,道家叫做心息相依。心跟息兩個互相作依靠,雙修了。不是男女雙修的意思。當氣一進來的時候,心裡記數一,這個時候不雜數出息,出去的不管了。也就是說你數入息的時候,也管出息,就雜亂了。所以專念不要隨機數,然後由一數到十,這個中間沒有任何雜亂的思想。數到十,不要再增加了。舍彼十出息:或者倒數,由十數到一。從此得決定。

此則說具足,成就根本數
更有餘數法,修行方便起

現在講的這個方法就具足,要想達到根本成就第一步的數。其實數息法門很多,還有其餘的數法,都是根據這個人的根基,這個人的程度,用什麼樣的方法,做老師的人要仔細觀察。

若於根本數,不能起決定
促息使易覺,方便令心生
當舍二出息,然後數入一
究竟心不亂,第二數成就

他說前面那個方法,一進一出數一,你做不到。促息使易覺:很短促的呼吸,我們普通人沒有經過修持,呼吸很短促。經過修持成就的人,有時候一個鐘頭只呼吸二三次,就好像不動了。內呼吸起來以後,二三十分鐘才呼吸一次。促息使易覺,這個時候就要方便令心生,你心裡就要變換方法了,變更方便了。當舍二出息,然後數入一:譬如說我們吸氣進來,呼出去的不管了,這樣算一次。有些人呼吸很短促,尤其是生病的人。病人入氣少出氣多。到死的時候,根本沒有進來,只有出去。促息就是這個道理。短促的呼吸,那麼你就兩個入息數一個。究竟心不亂,第二數成就:這是另外一個方法。

若於二方便,猶不起決定
乃至越十出,然後數入一
正念心不亂,次第至具足
是說修行者,十種數成就

如果這樣還做不到,甚至還可以十次呼吸往來數一次。譬如說這個人生病,沒有上氧氣以前躺在那裡,呼吸都困難了,這個樣子可以十次才數一個。正念心不亂:假使這個病人,這個時候能正念,那比上氧氣還厲害,不到半個鐘頭呼吸就能變長了。正念的心不亂,次第至具足:這是告訴你,由一數到十的這幾種方法。

如上十種法,是則數究竟
於上更複舍,增數非修行

上面所講這個方法,數到十為止,不要一直往後數下去,你數到一百、一千,好像越多越好。後來有些念佛的人也是這樣,以為越多越好,好像學會計一樣。我常笑陸放翁的詩“一坐數千息”,一上坐數了幾千下,那根本是不對的,增數非修行。

修行如是數,是則數法成
成已應當舍,復進餘方便

你由一數到十,或者倒過來數。你這個時候覺察到念頭不散亂了,就不要數了,就跳過去。成已應當舍:要放下,不要再數了,就要進一步,修其它的方法。

修行於數法,若復不成就
應更如前說,還從初數起
方便成數法,便得決定分

他說假定這個數息的方法練不好,應該更從頭做起。一定要達到心念靜止了,數息這個法門決定了,肯定了。你可以進一步學別的法了。

數法已成就,慧者心隨順
六種如前說,修行正方便
修行於六種,疾生厭離想
不樂著生死,勤憂斷煩惱
修行心遠離,一切有為法
當知是離欲,清淨決定分

他說數法就了,你心也清淨了。不要再走數的方法。有智慧的人心隨順,雜亂思想不是沒有哦。輕微的雜亂思想不妨礙自己了。到了這個境界,六種如前說:前面都已提過了,你用六妙門也可以,這是修行方法最容易,最初步的方便法門。你如果真做到心念清淨了,慢慢靜下去,到呼吸完全停止了,到息的境界。修行於六種,疾生厭離想:很快你厭離心就生起了,你厭離心沒有生起,學佛都是狗屁。什麼叫厭離心?厭惡這個世間,要跳出這個世間,這叫厭離心。厭離心生起,什麼太太啦、兒女、父母都不重要了,都要丟掉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就離開皇宮出家去了,這是真正的厭離心起來。這個時候要跳出生死,不樂著生死,勤憂斷煩惱:我們剛才講過受有幾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憂、喜五個,這五種受陰。受陰切斷了就沒有煩惱了,這個時候修行心遠離,有跳出紅塵之感。一切有為法,當知是離欲:都不要了。這才是得清淨的境界,清淨的決定分。

或說長在前,或說短在前
如其決定義,今當次第說

呼吸有長有短,我上次不是給你們一張表嗎?還有在左、在右,你早晨起來可以自已試驗。有時左鼻氣長右鼻氣短。普通都是右鼻氣長,左鼻的氣比較短。這是粗的。有些人上面的氣長,下面的氣短。有上行氣、下行氣、左行氣、右行氣,中行氣。這個呼吸我們普通叫做氣,這是不對的。氣是屬於風大,我們是講息。或者長的在前面,或者短的在前面,有兩派的爭論。這個究竟是怎麼樣,現在告訴你。

謂出息始起,說言短在前
是說非所應,勢漸增進故
息去漸久遠,乃至未還間
當知盡是長,謂短則不然
出息漸增長,未到究竟處
是中所觀察,說名長中短
一心勤方便,專念正思惟
增長至究竟,說名長中長

謂出息始起:譬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出息。他就認為這口氣很短,就說短的在前面。他說這個不是確定,這個觀念不對。勢漸增進故:真修習安那般那的人,開始覺得呼吸很短,慢慢越來越長,漸漸增進,氣息會長起來。息去漸久遠,乃至未還間:他說我們這氣呼出去了,還沒有吸進來,這個時候息停留的時間比較長。當知盡是長:因此自己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我出氣長。這個都是你錯誤的感覺。所以講它是短,這就錯了。出息漸增長:譬如我們拿打嗝來講,有些人作功夫引起打嗝,打嗝也是一種出息的作用。不過你們還不容易到,你到五臟六腑的氣通過了,就有嗝氣的現象。如我們吃東西噎到了,那個嗝氣就短。你功夫到了嗝氣就長。出息漸增長,但是沒有到究竟的地方。究竟了,息住了。你在這個中間觀察,這個情形就是息的長中之短,短中之長。所以你要自己觀察自己的息。心息相依,一心勤方便,專念正思惟,真講到究道的果位,說名長中長。功夫到了以後一呼一吸都很長的。我們普通人一分鐘脈搏跳多少下,這是呆板的。如果是有修行的人來給你把脈,這就難了。你如果照普通的脈理去看,就完全錯了。所以修行到了後面是長中長了。

觀已風迴轉,捨離余長想
然後得決定,此則短中長

他說你這樣觀察自己,風大迴轉來。這一部還是講修氣。慢慢你的脈輪起變化,每一部分變了。風大迴轉,不管是長氣、短氣,都不管了。然後你可以了解,肯定了短中之長。有功的人這個長氣出去以後,他根本不需要那麼長的氣進來,短中之長,他只要意念輕輕帶動一下,他身體內部就充滿了。

入息極短時,還到所起處
於是所觀察,說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修行善明了
已得決定分,復進餘方便

入息極短時:他輕輕一口氣進來已經充滿了。還到所起處:這個地方你仔細觀察,這是短中短。如是正思惟:真修行做功夫的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已得決定分:他說對於息長、息短,你都清楚了,復進餘方便:再求進步。

滿身遍覺知,出入身行息
修行如是覺,則為決定分

到了這個時候不用注意鼻子的呼吸,你全身內外都在呼吸,全息來了,不需要再靠呼吸的充滿。全身遍滿覺知。神通,特異功能等都是走差了路,武俠小說叫它走火入魔,都沒有用。這個時候滿身遍覺知,出入身行息,一呼一入,全息在呼吸。修行如是覺,則為決定分。

譬如火熾然,光炎則長遠
薪盡火將滅,光炎還漸短

他做一個比方,譬如我們燒一點火,剛開始那個火光很大,火焰也很長。等到柴快要燒完了,火也快熄了,光焰也短了。

若更增益薪,光炎普周遍
勢盡乃歸滅,四種風亦然

你把柴再增加上去,火光不是更盛了嗎?這個里頭都是秘訣。他告訴我們,要活久一點,你就要在這裡註意。勢盡乃歸滅,地水火風都是一樣。

或說於長短,內外互立名
或二俱長短,如是種種說
如彼汲深井,瓶下轉就遠
即攝令還上,訖至复乏短

他說作功夫的人分成兩派。有的說息長好,有的說息短好。內外互立名:這些人都是沒有真實修行功夫,不懂。內外相爭,互相巧立名目。或二俱長短:或者有人說這個長有長的功夫,短有短的功夫。這都是亂說。他比方說,我們拿個瓶子到很深的井裡去打水,瓶越放下去,繩子就越放的長。最後把瓶拉上來,訖至复乏短:快到了,繩子當然短了。這個比方你就懂了。

譬如仰射空,矢發疾無閡
其去漸高遠,勢極還自下

譬如射箭,剛剛射出去,快的很,去勢很快。他的勢力快要完了,沒有力氣了,就掉下來。所以你修安那般那呼吸的功夫,就應該知道。

修行正思惟,觀察依風相
初遠然後近,長短義亦然
猶如牽旋輪,屈伸互往來
往遠名為長,來近則為短
息風迭出入,長短亦復然

修這個法門以風大為主。開始遠一點,後來呼吸就不需要那麼長了,自然的。所以不要管息長、息短。一步功夫有一步功夫的境界。猶如牽旋輪:他說這等於我們轉一個輪盤子。一個轉動的輪盤在旋轉。一個繩子吊在上面,一放鬆它就轉遠一點。拉近一點轉的快,互相往來。往叫做長呼吸,拉近了就叫短呼吸。息風迭出入:長短的道理他做了這個比方。這些比方你都要好好的體會,將來作功夫自己碰上你就問他,不要來問我了。我跟你講了嘛。長短也是這個樣子。

譬彼真諦觀,先苦而後集
觀息亦如是,先長然後短

譬如我們做真諦觀、空觀,只說空這個道理。苦集滅道這個法門。人生一切皆苦,一切眾生不知人生苦,以苦為樂,把痛苦當成快樂,這個就是集諦。眾生以集苦為樂,這就是眾生世界。如何滅苦?只有得道。觀息亦如是,先長然後短。

若初禪息短,第二禪息長
以違正受義,是說則不然

初禪息短,第二禪息長,以違正受義:他說有些人功夫做到了初禪,息比較短。如果功夫進步到第二禪,息就比較長了,這個完全是亂講,沒有正受境界,沒有得禪定的三昧。

於彼初禪中,息風勢極遠
第二禪息短,正受漸差別
滿身遍覺知,則依第三禪
最後身行息,以離毛孔故

我們在初禪境界裡呼吸,風的勢力慢。到了第二禪境界息就短了。他說這個三昧正受之中的差別相,不要太執著,等到滿身遍覺知,則依第三禪:全身氣脈打通了,不要呼吸了,全息來了,第三禪的境界。最後身行息:最後你身體感覺沒有了,空了。心臟跳動很慢很慢,身行都息了。以離毛孔故:這個時候連毛孔都不要呼吸了。你看他把所有的境界都告訴你,可是沒有人做到。現在所講的初禪、二禪、三禪、各種三摩地一切功德,修行安住彼,不為覺想亂: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你定在初禪、二禪、三禪,你自然沒有煩惱妄想。自然達到空的境界。所以普通講理論,你要空掉妄想,怎麼空的了呢?





南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九講)

孫醫師報告:這兩天欠安,苦不堪言。最初兩天一上坐就不停的咳。今天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咳嗽也是風大。性風真空本來不動。從根源處著手,原來在咳嗽中也可以定下來。難怪煩惱即菩提,病中也可以找到一個真理。

師示:很好。

今天晚上打坐在咳嗽中定下來,漸漸自己不知道咳嗽了。看到的是一個不存在的空間,你說它是空間,但是又沒有一點空隙。你說它不是空間,但又沒有任何一點空東西。我記起達摩禪經上的話,見到空相,要知道是很遙遠的東西。要得果位就要觸,雖然現在不觸,空相無無功德。所以我就觸摸一下它,忽然我好像跌落在萬丈深淵,身和意識都失去了,有魂飛魄散的感覺。剩下來的也沒有多少,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就是我在睡眠時尚未失去知覺的時候,那一剎那的狀態是一樣的。

師示:體會到這個可以了生死。有個祖師叫做天王悟,沒有悟道以前修行很得力,有一次跟地方首長搞的不好,這個首長是很跋扈的軍閥,把他丟到河裡去,河中生起一朵蓮花,他坐在蓮花上。這個首長一看不得了,趕快把他弄上來,跪下來拜他為師。你看威風大吧!那個時候還沒有開悟耶。後來開悟以後,還是當大方丈,聲望很高。到了臨死的時候全身都是病痛,躺在那裡唉呦!唉呦的叫。他的徒弟告訴他,師父啊!你輕一點好不好,不好意思嘛。你看當年人家把你丟到河裡,還有蓮花浮起來。現在得了道,又有幾十年的功夫,還痛的唉呦!唉呦的叫,我們怎麼做人啊?天王悟笑笑說,我雖然痛的大叫,有一個不痛的你們知不知道?徒弟說不知道。我傳給你們好不好?徒弟們說好啊!天王悟就說喔呦!喔呦!這個是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們還是不知道,天王悟就走了。你看他生死來去那麼自由,為什麼痛了還要叫唉呦。這個道理在那裡?你今天所講的有一點接近,慢慢去參。

何故初禪中,唯說長無短
不捨諸所依,由是故息長

剛才孫醫師的報告,他這幾天在咳嗽,在病中,怎麼樣不為覺想亂。還是找到那個本來的清淨。因此這裡提出來,為什麼一個人到達初禪那個境界,說這個息只有長息,沒有短息。長息普通講就是深呼吸啦。但是要注意,這不是講鼻孔。我們普通講深呼吸是對鼻孔而言。到初禪境界的時候已經是全息了,渾身十萬八千毛孔都在呼吸往來,為什麼說在初禪境界裡只說長息,沒有短息呢?這是一個問題,後面是回答這問題。不捨諸所依,由是故息長:初禪的境界還沒有完全放下,沒有放下所依。什麼是所依?譬如我們現在活著,這個身體是我們的所依。這是“所”。能生能死那個是“能”。因為在初禪裡頭身心、六根,這些作用還是擺在這裡。不捨諸所依,所以有息長的作用。等於說地水火風都沒有歸位,還沒有離開。

彼以覺想力,能令息去長
第二舍諸依,勢羸故息短

所以在初禪的境界裡頭,他的覺想、感覺、知覺。覺想這個念頭沒有完全空掉。

因此息去的時候長。告訴你一個經驗,比如你咳嗽,或者生病,你寧可注意出息。長息出去了,等於把病也帶出去,斷掉了,就是放下。這個時候你如果覺得咳嗽或生病什麼的,拼命的做氣功想充實,就更糟糕,病更嚴重。所以他說初禪裡頭,彼以覺想力,所以能夠讓出去的息比較長。如果到了第二禪的境界,就已經舍諸依了,空掉了,身心都放下了。勢羸故息短:這個勢力,什麼勢力呢?就是我們四大這個身體還在,到了老年還想把它留住。事實上這個四大的力量已經很羸弱了,留不住了。所以古人說“人過中年萬事休,月過十五是光明少”,月亮每個月有一次十五,但是人生幾次中年呢?你活了六十年,你幾次真正看到月圓?尤其是在香港,月亮好的時候,你們都到喝酒廳、跳舞廳裡頭去了,更看不到。月過十五光明少,人過中年萬事休啊。四大的勢力已經羸弱了,所以息也短。這一句話雙關的。第二禪能夠放的掉,身體四大放開了。這個四大想障礙你也不可能。因此不需要補充。這個風大多了,息就很短。所以真得道修定的人,出息很長。念頭放空了,這個風大消耗也不多了,不需要了。所以真得定了,心臟幾乎是沒有跳動,看起像死亡,其實沒有死亡,這是四大的力量弱了。

甚深修多羅,佛說山頂泉
涓流勢不遠,餘處無來故

佛講過一個比喻:他說你看山頂上的泉水,慢慢流的那個是泉水,一點一點流下來,它的來勢不大。為什麼呢?餘處無來故。其他地方沒有來源,力量很弱了。所以我們人到了中年,不管男女,什麼叫中年?以六十為標準,過了三十就是中年了,你不要看你現在活到四五十歲好像很了不起,實際上早應該準備走路了。我是隨時都準備要走的人。學佛的人這些地方沒有看開,自己還認為自己有很多年,要做什麼、做什麼。那叫做昏頭到透頂。這個要知道。像我現在做事情是享餘年。餘年是多餘剩下來的。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生下來就碰到動亂的時代,任何時間都可結束生命,結果還活到七八十歲。這後半截都是撿來的,剩下的利息。你不當成自己了不起,已經賺了很多了。所以學佛心理上要有這個理解認識,那才可以可談學佛。這些理解都沒有,一天到晚昏頭昏腦叫做學佛修道,那是瞎扯。餘處無來故,這個力量來的弱了,你要記住佛說的這比方。

如彼山頂喻,第二依亦然
唯從其處起,是終不能遠

物理同修道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如果懂山頂喻這個比喻,第二依亦然:到了第二禪這個境界,那個所依也很弱了。所以它從本地起來這一點作用,其來處都是不遠。譬如我們講普通這個氣,有一句話“年輕氣盛”。年輕時它的來源氣勢充沛,老了氣就短。它已經是沒有來源了。真的一氣就會死的。是終不能遠:同樣是這個道理。

彼說健士夫,負重而上山
竭力令氣奔,息風急迴轉

這個佛經,佛給你做了很多的比方,等於在教你作功夫。他說彼說健士夫:非常健康的年輕人。負重而上山:爬山,背上背的很重。竭力令氣奔:那是要有真的力氣,他就是這樣喘。息風急迴轉:風就是鼻子的呼吸,息就是生命的本能。息跟風都是很快,很短促。

即到安隱處,其息乃調適
是喻說彼息,前短而後長

這個健康的年輕人到達了山頂,到達目的了。他把重擔放下來,坐在那裡休息一下。風大急促的呼吸沒有了,慢慢恢復到平靜,乃至心空了,息完全調順了,所以你對這兩個比喻懂了。這兩個比喻是說風息的道理。彼息前短而後長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真得定了以後,你感覺到呼吸不需要像平常那麼長。而且出息長,進息很少,因為你在定中。

所說健士夫,負重而上山
以身力方便,是乃令息長

他說健康年輕人這個比方,年輕人身上背負重物爬山,因為年輕體能夠,身體力量的方便,這個時候他息進來很充滿,是乃令息長。

如彼劣方便,不自力負重
以無力方便,息微故不遠

相反的,年紀大了,氣羸弱了,身體差了。有病或者衰老,不自力負重:自己力量背不起來那麼重,走路上山要慢慢走。以無力方便:所以呼吸比較微弱,呼吸出去力量也不遠。

譬如壯夫射,能令箭極遠
劣力無方便,勢弱去則近

譬如年輕有力的,身體強壯,武功高的年輕人來射箭,這個箭就射的很遠。等到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力量不夠了,那這箭射出去就近了,氣弱了。

比喻應當知,是說長短義

這個比喻你應當了解,是說長短義,呼吸長的道理。尤其我常講,在病理上中醫講望、聞、問、切。病人一進來坐在旁邊,一看他的呼吸狀態,觀察一下就知道毛病在哪裡。

修行細微覺,一切諦明了
如是十六分,悉名為決定

所以真修行人做功夫,並不需要問人家,也不需要什麼善知識,自己就是善知識。要微細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仔細觀察,完全明白了上面所講的十六分,悉名為決定:就是你肯定這個安那般那功夫的道理。

如方便升進,分別功德住
決定安般念,亦應如是說
如彼所未說,諸餘功德住
是故我當說,如其決定分

如果由這個方法再求進步,那差別很多,這個功德另外講。決定安般念:他說我們肯定性的講,安那般那這個修法還是在一念之間。念是根本,唯心是根本,安那般那是方便,也是這個道理。亦應如是說,如彼所未說:有些佛經沒有把經驗說出來,一切的功德那就很多了。是故我當說:因此我現在告訴你這一部份所講的,肯定,認識什麼叫做安般,呼吸的道理,修這個方法。

觀察風所起,根本極清淨
修行微妙相,則於是處現

修安那般那,你不要光注意呼吸,你注意一呼一吸中間那個息。念動了則有風相起來,才有呼吸。念不動呼吸也不需要。因為它沒有消耗,念動則有消耗,消耗了就要補充,才要動風。所以你仔細觀察風大怎麼起來的呢?根本極清淨:上次跟你提過,楞嚴經怎麼講?性風真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上次我們講過呼吸是風大變的,呼吸是生滅法。所以我在《如何修證佛法》這本書上很嚴重的講,許多人在那裡搞呼吸,搞氣功,都是白修行。你搞這個乾什麼?這個不是究竟耶,它是生滅法,有生就有死,有來就有去嘛。一口氣呼進來一定要吐出去,吐出去一定要吸進來嘛。不來不去,不生不死那個才是根本,才是道,要找出那個東西。所以他說風的本身,它的本體是極清淨,本來是無來無去,不呼也不吸的。有呼吸因為我們念不能空嘛。所以修行微妙相,則於是處現。做功夫修行是在這個地方,真達到了呈現,你才是真的在學佛,不然都叫做外道。什麼叫做外道?心外去求一個法。

於彼究竟處,摩尼寶三昧
當知此功德,方便根本生

所以你修安那般那入手,修到最後究竟,並不是管呼吸來去了。摩尼寶就是如意寶珠。有沒有這個寶珠不知道。這個寶珠拿到,世界上沒有哪一樣不如意。要錢有錢,要吃的有吃的,要智慧有智慧。他說究竟空,明心見性的時候,這個是摩尼寶珠的三昧。當知此功德,方便根本生:方便道是什麼?打坐、修定、安那般那,這都是方便。根本呢?由打坐、修定、安那般那而達到明心見性,那是根本。得了根本就好像得到如意寶珠一樣。

已說妙方便,根本決定分
餘深正受相,一切如前說

這個玄妙的方便法門,他都告訴你們了,由此可以達到根本。其它很深妙的定境界,正受就是三昧。很深的各種三昧境界,前面已經講過了。

修行方便勝道決定分第八
已說方便道,所攝決定分
勝道決定分,是今我當說

方便就是方法,安那般那修行方法講過了。所攝決定分:它的內容包含,肯定了安那般那的作用。現在進一步講勝道決定的現象,我現在要告訴你。

修行善決定,繫心處堅固
身受與心法,於是正觀察

當你修這個一呼一吸、安那般那這個法門。這個理論、原則、方法你都懂了。那麼真正所謂得止、得定是繫心一緣,心一境性,心不亂跑了。比如你念佛、念咒子、觀想、或者隨這個息,心專一了,不動了,這個就叫做得止。不管學密宗、禪宗或淨土,一般人幾乎都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得定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了。我還有思想、還知道,好像沒有得定。這是錯誤的認識。什麼都不知道,你去睡覺就做到了,何必修行了?那麼辛苦幹什麼?所以得定是心一境性,都知道,沒有散亂也不昏沉,繫心一緣,這個意思懂了吧。所以繫心處堅固,身受與心法:你對於身體的變化,感受以心法,思想的來去,於是正觀察:在這個地方來觀察。你們學佛任何一點小事都來問老師,自己都不用心,你媽媽給你這個腦子是乾什麼的?自己沒有去正觀察,佛經看不懂,你努力就能看懂嘛。認不得字,查字典啊。道理不懂多讀幾次,慢慢就讀通了嘛。我也是這樣學來的啊,並沒有特別嘛。你不去用心有什麼辦法,沒有去正觀察。

說有六種因,是能成就果
成壞各三種,修行決定相

他說有六種因,可以使你得成就的。成與壞各有三種。你要注意,有為法成功了還會壞去。無為法是空的,它沒有成功所以也沒有毀壞。同我們作生意一樣,你說賺錢一定會賒本的,當你賺來的那一天就開始在賒本了。總歸是人家的,風水輪流轉,最後還是輪到別人那裡去了。政權也是一樣,哪一個朝代是永遠的?成功了一定是要壞的,這個是修行決定相,要搞清楚。

於是六種因,方便善觀察
是則能次第,疾得諸漏盡

所以佛經到處叫你修觀,密宗講觀想,顯教不是用觀想,而是觀察。觀察的面廣,觀想就非常的狹隘了。是則能次第:這樣生起次第法門,一步一步的上進。疾得諸漏盡:成就的很快,很快得漏盡通,得阿羅果。

復更有餘因,種種成壞事
如是多無量,我今當略說

修行還有其他的因素,各種成功、失敗的事,如是多無量:這個方法很多、很多,我現在要概略的說。

何等為修行,水種所壞相
謂七日死屍,毀變相已現
彼彼諸死屍,青黑瘀爛壞
已壞膿血流,惡汁相澆漫
潰漏若分離,雜惡極臭穢
是悉水所壞,內身俱亦然
乃至劫成敗,斯由水大力
水輪極沸湧,大地皆瀸壞

他說修行人,如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他教弟子的修持方法,安那般那輔助的方法,非常注重白骨觀。不淨觀與白骨觀最重要了,所以修安那般那你不淨觀、白骨觀沒有修好,進步很慢。白骨觀、不淨觀修好的人,很快就成功,證得果位。

他說我們修不淨觀,水種所壞相:你要注意,我們這個生命存在是四大對不對?安那般那是走風大的路線來修。你注意自己的水大。我們身體水大壞的很多,現在偏重在水大。譬如我們香港這裡,這幾個月大家容易生病感冒,因為溫度太高。濕度就是水大。水這一個東西沒有不變化的。物理學上講風化,很好聽,實際上是爛掉。我們這個生命,水種所壞相。譬如人一斷氣了,謂七日死屍:其實不用七天,每一秒鐘都在變壞。毀變相已現:你看人一死,七天以後都爛壞了。不淨觀不是理論,要真做功夫。你們沒有做過,我在台灣時,有一段時間帶領他們修白骨觀。有一位焦金堂先生,那個時候大概五十幾歲,他做白骨觀第一天做不起來,第二天來我看他的樣子都變了,我問他,你白骨觀起來啦?他說:我昨天有一點感冒,我想不管它,死了算了。我就想我死了,死了以後身上開始水腫,慢慢皮就青了,肉爛了。膿都化成水了。我聞到自己都是臭的,然後通通爛完了,剩下白骨了。其實這個時候你還要觀想,把這個肉體佈施給這些鳥獸、餓鬼。前生、過去生我欠的債,該要來吃我的快來吃啊,我供養你們。布養、布施,甚至給餓鬼吃了。那個焦金堂很規矩,就想到供養這些餓鬼,請他們快來吃,他是修的很好。所以這裡說水腫所壞相,自己要想到任何人不管多漂亮,死了不到七天,毀變相已現。所以你要真修持,一上坐,不要覺得自己在學佛打坐,要想我現在死了。彼彼諸死屍:這一切的屍體都是青黑瘀爛壞。佛法是很科學的,如一塊肉壞了,先發青後變黑,後來變瘀了,最後才爛。爛了以後完全風化了,到了壞的時候就膿血了,膿血以候變臭了。惡汁相澆漫:流開了。潰漏若分離:身體沒有了,只剩下骨架。雜惡極臭穢:臭極了,很髒。這個作用通通是水大的作用,水大的反面。水大也有正面的,好的,清淨莊嚴。內身俱亦然: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身體也是這個樣子。所以多看死屍,多看屍體,這個身體就容易空了。人到這樣,我告訴你,修行到這時候沒有脾氣了,但還不是根本拔掉。所以中國古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觀察了,你不但要知道我本身如此,世界所有的人都 是如此。再擴大到這個地球也沒有了。乃至劫數的成壞,都由水大的力量開始。所以現在科學家非常擔心北極的冰山,溶化的太快了,溶化太多了,水災會毀滅整個地球,水災會湮沒到初禪、二禪的境界,斯由水大力。水輪極沸湧,大地皆瀸壞:水輪是個形容詞,水的這個部份都湧上來。所以我們人快要死的時候,最後痰都在喉結這裡,這個時候要抽痰了,把痰抽出來還可以多活幾天,不然痰一堵住,這個命就沒有了。人要死的時候呼吸短促了,痰就在這裡咕、咕。人老了痰就多了。人為什麼發胖呢?水大的關係。一個人真能營養吸收了,是不會胖的。水大能引起火大,就是你火大的煖力強了,有一些和尚尼姑吃素一輩子,卻胖的不得了,而且還得糖尿病。它不管你吃素的、葷的。你吃下去火力不夠了,他胃不能吸收。胃沒有吸收,腸還要吸收呢,他吸收功能差了,通通變成水分,就發胖了。這同吃不吃沒有關係。水輪極沸湧,大地皆瀸壞。所以道家認為整個地球、宇宙是活的生命,是我們身體的擴大。我們的身體是天地的一個影子而已。

從彼三禪際,周匝水來下
洪注極漂蕩,有物皆消盡

這是講水大的力量,同時也講我們打坐。你們要注意,所以叫你們做不淨觀。你說打坐的人水大從哪裡起來呢?你不管修哪一個法門,功夫作的好,先是性慾衝動了,火大動了。從腎這裡發起。那麼你火力不能消化,它慢慢上來,會衝上來。從彼三禪際,到了最高頂。換句話說,水大發動了,從海底發起,那你坐不住了,念頭要漂流了。等於那個海上的颱風來了。這個風大同水大一結合,颱風在海上起來的時候,只是一個小水泡,在海上這樣轉、轉、越轉越大,連水都轉動了,就形成颱風了。整個宇宙生命也是一樣,由一念起來。所以到這個時候,它帶動這個風力,一直向上。你坐也坐不住,定也定不了。第三禪的境界是色界,拿我們的身體來講是頭部。周匝水來下:或者出汗。洪注極漂蕩,有物皆消盡:整個地球被洪水湮沒了,漂流了。

一切情識類,百穀及叢林
土地地所生,悉為水所壞

這是說水劫來的情形。現在是沒有真修行的人。我年輕的時候,醫學不是那麼發達,很多和尚弄的身上都是瘡癩的,還是在那裡用功。所以水大來的時候,一切情識類:情識是有情或者有知覺,有生命的。譬如貓狗等是情多識少。還有一些微生物等是純情無識了。一切情識這是講生物,百穀及叢林是講植物。土地地所生,悉為水所壞:水劫來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消滅了。

眾生水所壞,是皆依宿業
如上水災相,無垢決定說

將來末劫第一劫是水劫,現在科學家也是這樣擔心,氣候變煖了,北極冰化的快,海平面升高了。我們拿地質學來講,可能第二個冰河時期來了,水災一來,地球就翻一個身。我們現在看到電視上那些海底的山,都要翻上來我們下去做海底了。眾生水所壞,是皆依宿業:依什麼來呢?過去生的業,宿世造的業應該有這個果報。上面所講水災來的現象,佛在《無垢經》上面說的很明白了。

此諸一切種,皆從三昧地
修行果所起,當知是決定
修行善繫心,安住三摩提
是能於所緣,明見彼種相

他說這些種性,物理世界了解了,你懂了生理,我們的生命。懂了生命以後才會懂修持的方法。所以修行人善於繫心,安住三摩地。怎麼得果?思想沒有雜亂,所以你念佛也好,甚至於只念個嗡字,只有這個念,其他沒有了,心則拴住,安住在三摩地。是能於所緣,明見彼種相:你真正一念安定,得定了,能於所緣,所緣是什麼?譬如念佛,這句阿彌陀佛是你的所緣對不對?能緣的則是我的心。是我的心在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我所念。又如明點是所緣,能觀明點的那個是能緣。所緣要搞清楚。他說一念專一得定了,一念不變了,這個初步得止了,明見彼種相:你就看見佛所說的,乃至物理世界,這一切現像你就知道了,看到了。

此地熟時熟,充滿境界海
修行所見壞,水大決定相

那麼你到了得定的境界裡頭,你的功夫成熟了。你同時可以看見地水火風,這個世界眾生的生死,也成熟,都看見了。充滿境界海:所以這個時候,你才看到修安那般那,修風大。這里為什麼講水大?地水火風都有連帶關係。譬如我們學中醫講兩個東西,營跟衛。這個血管裡頭血在流動這是衛,但是血為什麼在血管裡流動呢?雖然說是心臟跳動,它外面依到這個氣,血在血管裡頭流,它裡頭還有一個能量在衝動,向前推的力量就是營。這裡頭充滿境界海,所以修行人到這個時候就看到了。水大決定相。有一點要注意,這個世界結束的時候,這個是講大劫。小劫分三種,我們現在經常有。刀兵劫,就是戰爭,瘟疫、傳染病等。水劫是水災,火劫是火災,這是小的三災。大的三災是是世界要毀壞了。第一個是水劫,這個就不叫災了,是水劫。水劫能夠毀掉初禪的境界,如果你是初果阿羅漢還逃不過水劫。水劫可以使你的道啊、功夫啊、都破掉,有這樣厲害。所以道家這種情形叫做「水解」李白投長江死的,道家說他成仙了,但是他的成果要水解的。水災、水劫、這是劫數。第二個道理要注意,你功夫修的好,到了氣脈通了,得定了,你本身的四大還要起變化。水災來第一個是慾念來了,賀爾蒙太充沛化不掉。精不能化氣,你的禪定境界就垮了。下面講火劫、火災。

火大所壞相,今當說善聽
識類非識類,斯亦如上說

他說火劫來的時候,現在告訴你。識類:像我們人類生命都有意識。非識類:如鬼、神。那等於是獨影意識,第七識的境界,根本識那個境界,都在這個範圍。

及自然火然,一切皆消盡
乃至劫成敗,世界悉灰滅

這個火劫一來的時候,整個地球自然起火了。等於火山爆發,那是從地球內部自己起來。這個時候地球上一切的生命包括有思想作用,有精神生命。人、動物、鬼神都逃不過這劫。一切皆消盡:這個時候世界上一切都毀了,如灰滅。

於彼火輪處,熾炎大火起
亦從二禪際,彌滿悉雨火

火劫很厲害的。譬如說水大不調,水種到了發炎階段就嚴重了,水就變成火了,整個大發炎。熾炎大火起,二禪定、二果羅漢都受不了,功夫還是要垮的。彌滿悉雨火,都被火充滿了。

盛火普周遍,世界俱洞然
於彼三昧起,正觀思惟起
修行見此變,火壞決定相

他說這個時候,宇宙之間都是火,世界空空洞洞的,都燒了。於彼三昧起,正觀思惟起:所以懂的這些物理世界的道理,你要修行的話,對於科學、物理不懂是不行的。在你定境界裡頭,身心的變化。所以你自己在修行的功德地裡頭,在自己這個三摩地裡頭。

問:水劫、火劫這些現象,在修行上是否必定出現?師示:其實每天都出現,所以叫你仔細觀察。你們沒有觀察到,我們一般人活到,對自己身體的變化都不知道。譬如前兩天包卓利來找我,說他的身體很難受。我叫他詳細講給我聽,他說他統計自己身體生病的記錄,幾乎每個月固定有兩三天不舒服。我說你們不懂,這是男人的月經,週期性的。他跳起來說對了、對了。這是他很敏感、細心的觀察。一般男人不會注意到的。
問:是不是性衝動?

師示:有一種是性衝動,有一種是很悶。男人也有更年期,男人是向上走,女人是向下走。但是男人的月經沒有排出來,所以男人長鬍子。為什麼講這個話?普通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幾天是快樂的、無憂無惱的。所以古人講「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不是煩惱就是生病。修行到最後是既無煩惱也無愁,也無病,無災無痛了,那就到了。所以你看我們的身心,幾天就變化。古人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千天的平安是不可能的,夫婦也好,朋友也好,一千天裡面都不吵架,不鬧意見,不可能的。修行見此變,火壞決定相:他說你修行人要自己觀察自己身心內部,看到這種變化,你已經曉得這是火大。到這個時候好一點,老實講就靠藥師佛法門,懂一點醫葯有幫助了,要靠外力的幫助。這一段是講火災。

風大所壞相,今當次第說
如上諸種類,悉為風所壞
大地及須彌,分散若粉塵
一切盡磨滅,是皆風大力

風大。第三禪那更不得了。所以他說呼吸重要,講地水火風這個變化。所以叫你開始修安那般那,先修風大。呼吸是風大來。風劫來的時候,第三禪都要垮掉,色界天都沒有了,這個世界就更不用談了。但是第四禪不受影響。第四禪是什麼境界啊?舍念清淨。四禪上面的四處定,空無邊處等定,不受三災的影響。所以風大所壞相:整個世界,一面所講的這些。還有一些不怕水劫,火劫的東西,到了風劫一來,就免不了。整個的大地以及須彌山頂,像粉一樣飛了,一切盡磨滅,是皆風大力。

上際第四禪,下極風輪界
災風從彼起,其中皆散壞
一切風所壞,智者見真實
如是正思惟,風壞決定相

上面到達第四禪,舍念清淨。到無色界的邊上。下極風輪界:這個輪是代號,就是風的本身。災風從彼起:所以風大的力量就是氣流了,其實也不是氣流,以現代科學來講就是電能。雷和風,在易經的觀念是同一個東西。風的磨擦,就變成電,就成雷。一切風所壞:只有極高智慧的人才能洞察物理世界,地水火風的真實道理。所以修行對於這些理要搞透。如是正思惟,風壞決定相,要了解。

云何彼修行,常起深憂厭
於前見苦法,隨憶念不忘
八苦大地獄,各增十六分
彼彼眾苦類,無量邊地獄
眾生生彼處,隨行受眾苦

所以真正學佛修行人,為什麼修行的人常起深憂厭,就是討厭這個物理世界,想跳出三界外,深深的憂煩厭惡,因為這個世界一切皆苦,沒有一樣是真正快樂。只有涅槃的清淨之樂是究竟,這個世界一切皆苦。所以小乘法四聖諦苦集滅道。一切皆苦。隨憶念不忘:心念裡沒有忘記。八苦大地獄:地獄裡頭有八個大苦地獄,也可以說人生的八種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誰都逃不了。愛的要不到,不愛的去不了。一天到晚都在病中。這八個苦加倍就是十六分,十六種苦。彼彼眾苦類:所以產生無量無邊的地獄。其實地獄就在人間,現在我們坐在這裡,別人看我們是瘋子。我們現在到酒吧、舞廳去看,一進去就好像像進地獄一樣。心情完全不同。你到醫院的開刀房去看,那個也是地獄。又如今天晚上我看到電視上,非洲那些落後地區的小孩子,生病了,全身都是蒼蠅。我當時很難過,難過什麼?假定這個就是我,我如果生在非洲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父母,又怎麼樣?你看到他的痛苦,怎麼幫忙他?所以佛經上說「人身難得,中土難生」。這個中土不是指中國,是講文化中心的地方。「明師難遇,佛法難聞」。嚴重的講,雖得人身,可是生在邊地,他們比畜生還可憐,在下一點就是地獄。所以很多佛經上叫我們好好修行,願我們他生來世不生邊地。生在邊地這些地方,是這麼痛苦,你現在都看到了。如果是我們怎麼辦呢?沒有辦法,共業。眾生生彼處,隨行受眾苦:隨時隨地受一切的苦。

我於此惡道,未離或牽來
如八大地獄,誰能盡稱說

所以自己修行一定要注意,少造惡業。未離或牽來:我們沒有修行,沒有辦法脫離,甚至還加重,自己去牽引來,愛這個苦果。有如活在八大地獄裡頭,那個苦狀講都講不完。

其中無量苦,難可得邊際
設人有百頭,頭各有百舌
欲說地獄苦,窮劫不能盡
如愚黠地經,唯佛善分別
我悉能究竟,無有能測者

真正痛苦的時候,只有苦的人才知道那個苦,那個苦是無量無邊的啊。假設一個人有一個頭,頭上有一百個舌頭會講話。請他們來報告地獄苦難的境界,窮劫不能盡。由宇宙開始真講到宇宙毀滅,這樣一個劫數都講不完。這個是講生命的痛苦。如愚黠地經這本經書所講的。只有佛善於分析告訴我們。佛說人生的痛苦,我悉能究竟:我通通知道。你們一般人沒有到那個境界,永遠想不到的。

輪迴苦毒海,往返無量劫
顛倒不善行,致此大苦果

一切眾生不肯修行,生命在旋轉輪迴中,在自求苦果,經過無量劫數。怎麼來的呢?自己思想行為來的。眾生顛倒以苦為樂,以不善為善,所以造成苦果。

自見宿命時,是痛曾悉經
修行憶本苦,便得順涅槃

這種情形要到你修行得宿命通時,自己會知道前生受過這樣的苦。這樣的痛苦我曾經經驗過。修行不要忘記生命本來的苦,努力去修,便得順涅槃:你就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暗冥心增上,畜生不淨業
受癡不愛果,種種苦報身
九萬九千種,形類各別異
空行水陸性,蚑行蠕動類
隨業各受生,宛轉此劇處
一切諸畜生,展轉相殘食
我以愚癡故,悉曾受此苦

這個基本是什麼?不是呼吸來的,也不是物理來的,是唯心的。暗冥:自己一切都糊里糊塗的,就是自己不求明心見性。一切眾生不但不努力去打破這種暗冥心,還一直在增加,他願意一直在糊塗中,以糊塗為樂,所以所造的行為,變成畜生了,變成不清淨的業果。這個重點還是在受陰,感受上。以現在的話講就是人生為了享受。這個享受就是在造業。受癡不愛果:不愛清淨的果報。以自己種下這些因,種種的苦報身九萬九千種的差異。空行是空中飛的,地上走的,水里遊的,蚑行蠕動類:包括細菌,包括蚯蚓、螞蟻。為什麼會變細菌,變青蛙?他的業力。隨業各受生,宛轉此劇處:輪迴在轉化。一切諸眾生,展轉相殘食:一切的眾生,互相殘害,吃別的生命。我們過去生沒有修行也是這個樣子。

顧此而懷懼,心與厭患俱
修行深憂厭,則於苦決定
修行已如是,方便生厭離

修到宿命通,看過去自己是這個樣子,心裡頭隨時謹慎小心。修行深憂厭:所以你做這個功夫,還是從發起厭離心,痛切的發起,功夫才進步的快。

又復自憶念,餓鬼無量苦
咽細如針孔,巨身如沃焦
於此無數劫,飢渴極熱惱
見天降甘雨,欲飲成炭火

如果變餓鬼就更慘了,永遠在飢餓狀態中。餓鬼是咽喉細,身體龐大。天天口乾、飢餓。我們喝的水,到餓鬼嘴裡變成火了。水還是水啊,為什麼它會看到火?這個道理很簡單,在醫院裡就可看到,有些病人他口乾,你給他水喝,他痛。那就是水變成火了。咽細如針孔:身體龐大而且都焦了。於此無數劫,飢渴極熱惱。這是餓鬼。見天降甘雨:餓鬼道中人看到天下雨,高興死了,去喝的時候就變成火

如彼四大海,深廣無崖底
飲之令悉盡,不能止飢渴
裸形被長發,狀燒多羅樹
於中甚久長,受此種種苦
業風飄東西,吹身令碎折
亦如狂飆起,摧破久枯樹
我積慳貪行,不習惠施業
故生餓鬼處,受此諸苦痛

餓鬼永遠在火坑里頭,你把四大海給它喝了,也解除不了它的飢渴。裸形被長發,身體好像燒焦了,如木炭一樣,它的形狀是這個樣子,而且時間很長。業風飄東西:我們的生命自己作不了主,受業力的牽引東飄西蕩,有時一陣風吹來,全身都散了。這些苦果怎麼來的呢?我積慳貪行,不習惠施業,故生餓鬼處,多生累劫受這種痛苦。

(一九九二年五月六日,講於香港)




南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十講)

(缺前九十分鐘錄音帶)
十二因緣很重要,它由識,從娘胎開始。識到名色、六入。六入等於由娘胎生下來了,一出娘胎就有觸、受。一切眾生生來都要抓的,什麼名啊,利啊,太太啊,財產啊。

取、有、這就是生命存在這個現世,這個階段當中,就是這一個東西在動。所以現階段當中在活動的就是識。有生必有老死,死了以後中陰再來還是一片無明。沒有得道以前黑洞洞的又來了,無明緣行這股力量使你永遠在輪迴中,你就是跳不出來。等於以前的老電扇,吊在中間轉,你們沒有看過,我是用過的。一隻蒼蠅停在中間,我電源一開,它出不來了,就是在輪迴中跳不出來,這是行陰。

所以修止修定就是這個道理,你必需要把這個動力切斷了,這個生命才解脫的出來啊。所以要你修定,就是要把行陰停了。譬如你現在講到,感覺到氣動,這是行陰在動。所以定到最後,連你心臟的跳動都慢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出離之感。所以行陰的轉動很厲害。你現在修止,止是因,還沒有得三摩地,得定。等到得定了,不談安那般那了,不出也不入了嘛。不出不入是不來不去、不空不有喔!不生也不滅了。所以大阿羅漢可以在這個境界定八萬四千劫,道理就在這裡。無生即無死,這個就是功夫了。不然你佛經道理講的再好,那都是空話。所以這個東西是很實際的。

你剛才說覺得這兩天修行退,你查一查修行退在哪一節裡頭。不是那麼簡單。其實也很簡單,你盡量放鬆,越放鬆越空,安那般那越容易學。過與不及都是不對,會退步的。
問:為什麼一上坐不要數就止了?師示:對。止了就不要數了。止了當中當然隨。心念與它配合,那你知道自己止了,這不就是觀了嗎?這個就是觀,你要體會這個。觀以後你就曉得還、淨都在這一念之間,六妙門都俱備了。但是真安那般那止了,一定不會肚子大大的,要不然你覺受還在那裡沒有去掉,你下方風輪就進不去。換句話,你將來想神足通,你就飛不上去,你肚子這個倉庫一大堆東西堆在那裡,大小便等。

問:為什麼坐起來感覺身體在飄?師示:有外風在裡頭。以中醫的道理來說,有風則畏風,有寒則畏寒。你覺得虛火上浮,是外風在裡頭,這個就叫做邪風。我們身體上不需要的就是邪。我不需要它嘛,它加進來了。我們本身就有風,它又加進來。所以你覺得浮起來。但是你不要厭制它,你就讓它浮起來,它外風自然會散掉。你厭制它就變成矛盾了。它要出去,你把它拉住了。這個地方就是觀的功夫。理懂了,就是觀。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忙了一兩年,後來不管了,充其量死嘛。走通了,原來是這樣。我們自己違反一個原則嘛。佛說諸行無常,一切空嘛。你不肯空。即然空了,我管你向上飄、向下沈,沈到下面去也是虛空。飄到上面去也是虛空。我回家嘛,沒有關係。
四念處:念身不淨,念受是苦。根本不理它,那才是直接走空的路,即然空了,你呼吸一定也定空了。如果你還有呼啊,吸啊,可見你沒有空嘛。四念處這些理論,尤其南傳的大師,個個會講。你看這個時代誰做到了。不要說初果羅漢,就是你達到初禪的境界,我就皈依你,我拜你為師。也不要談四禪,你只要兩條腿給我盤上七天七夜不下來,沒有定有腿也好啊。你就做不到,對不對?你說這個不是佛法,佛法一切唯心嘛,你心要坐就坐了嘛,你怎麼做不到呢?你做不到就不是唯心嘛。如果我是唯物論者,我就這樣問你,你怎麼答覆我?我說這個是唯物的,因為你坐不住嘛。你身體受不了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對不對?

修安那般那你要注意,你一節一節來的喔。現在你肚子大大的,可見你還在修氣,慢慢到上面。最難的是頭,安那般那要得止,那個腦筋一個微細的思想沒有停,就止不了。你己經覺得自己沒有出入息了,可是你還沒有止,腦部這個出入息還有,你去體會。這個可不簡單。所以我笑這些出家的活佛們,哪裡是修道,我看這個樣子就不對。黃教是不准雙修的,紅教可以。那怎麼觀想?我就問這些活佛,你觀想成功了?我說我看你還在漏丹。他嚇住了說,你們學禪的真厲害,都知道。我說當然啦。我說你這個還不能做到,那怎麼行呢?很多啦。那是“理即佛”什麼上師啊,仁波切啊,都差不多。這個是要真功夫的。佛法是真功夫。

(1992年5月20日講於香港)





南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十一講)

孫醫師報告:這兩天我繼續觀察息的性質,風的極處有息,大自然中也有息。

當息與息相接時,火大在我的身體內就產生。那麼大自然的息也能產生火大的時候,我懷疑息能通轉四大。通的意思就是四大的極處都有息。它能連繫四大,能和合、能分離。

師示:這個研究得很好。轉的意思是風的力量可以由息轉為火大。或者是風的力量轉為水大等等。靜定之中我能感覺到息的收縮與膨脹。風大是否為各大種的根源?息的膨脹能引發火大,其特點是能變成一片光明。所以這個就是火大的一個現象。我也覺察到息在收縮的時候,水大的產生。當息收縮時第一個部位產生顫動,就是引發淋泡發動。就是由海底、從下至上,就是火要起來了。當我發現息有出入的現象,這水大產生它的現象時,息會在收縮中產生膨脹,有來也有去,發生火大,全身也發熱,到發光的程度。你們有這個感覺嗎?四大都在五陰中變化,五陰在四大中變化。

師示:很好。有一點還沒對。慢慢在思考當中,我忘記我在思考。唯一的知覺就是空際。我是這個知覺還是這個空際呢?是自與他的關係嗎?分不開是究竟的答案。
師示:這個也不對。四大性離可以分得開。也可以分開,也可以結合。還有,風大不是水大,火大的根源。空大才是根源。不是空性。地水火風空五大。這個空不是見性那個空。見性般若的空不是這個空。

問:這兩天的現象,氣動了就沒有呼吸了,好像止了。可是再留意一點還是有出入息。可是這個氣的動態,蓋過出入息的感覺。

師示:你那個動態,那個是息的動態,你覺得出入息的感覺是小部分。你覺得氣的動是整個的部分。整個的部分那個是息。你表達的分兩層,你認為出入息這個力量好像是有,你覺得身體那個氣在動,那個力量比這個強,對不對?你認識錯誤。你過去沒有這個感覺嘛,現在曉得感覺,這是覺受來的,覺與受,這個上面叫做“現”。呈現了。觸,感覺到了。觸就是覺受了,這個是息。你覺的還有呼吸往來,那個是息散開了的現象。那你是在進步中,不是退步。只是你認識不到這是真正息在動。這個息還是有往來。有時或者抓的太緊,或者太放鬆了,念與它不配合,你才覺到有輕微的出入息。假定輕微的出入息,你念跟息配合了,就是上次我們講到,念就是息,息就是念。你念真正空了,或者一念止住了。那隻有境動,那個出入息不動了。這個境動,就是他所提到的,這個境動了,或者引起了火大的作用,或者影響,引起了水大的作用。所以密宗分幾部分。修氣,他只講修氣,其實就是修息。然後修脈,脈是脈,是兩部功夫。這本書上面沒有講的那麼清楚。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拙火不是火大。那就是四加行真正得煖了。可是這四步功夫同四大、五大都有關係的。所以孫醫師那個報告,風大不是根源。空大才是根源。等一下提出空大的道理。所以這個里頭主要的不是在四大、五大,是第六意識的念。換句話說,這裡告訴你修氣,修安那般那是方便道,不是究竟道。因為用安那般那能把你的念攝攏來。我們的念,分別心、妄想都在外面亂飛,在那裡散亂,因這個風大,修氣凝住了。這個念把它拉回來。所以是念的問題。由這個法門最後給你們了心性。懂了嗎?

剛才提到空大的問題。譬如你們兩個,現在這樣講的修持。你還在身體四大里面做功夫耶,也就是說,你還在四大所構成這個身體裡頭做功夫。你還沒有把四大丟開,與宇宙合一。跟空合一去做做看,更放鬆了,更沒有事了。最後由安那般那,由數息、隨息等,進入空定。就定在空裡。念跟空兩個合一。你懂這個意思嗎?

譬如四禪八定。初禪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如真的止息了,得止了,呼吸也停了,那就是真的寶瓶氣了。所以你講收縮。這個收縮就是觸,身體要變的。所以我說你肚子還大,你氣沒有真收了。四大要轉化的。

密宗講我們身體生下來這個息。這本書上面講什麼風啊?報風。密宗改了一個名字,改的好。叫“念氣”。又譬如說有些人,壞人,動不動就要殺人。這是他的念氣。善人、菩薩他的慈悲心,是動這個善念的氣,這個是念氣。所以這個風力,現在在裡頭,在動。假使我們得止了以後,把這個念氣的風跟心念兩個,把它拴住了。把它拴起來,吊在一起。兩個配合為一。這種情形道家叫做坎離交。就是夫妻交媾,這才是正統道家所講的交。合在一起了嘛。這個合在一起,制心一處。

那麼我們現在製心一處、修安那般那心要先制在哪裡呢?制在息上面。把心製伏、降伏了,鎮壓下去了。制伏在這個息上面,就制心一處了嘛。那麼你慢慢定久了以後,離生喜樂。好像覺的這個思想念頭,同這個身體、同這個氣息可以分開了。有分離之想。有壓離之想。你們沒有真的專修,不可能還、淨。真專修了以後發生幾個現象。一個是生死無所謂了。我要走現在就可以走,丟下就走,氣也不要了,身體也不要了。一個是對世間的事情更厭煩了,會有這種心情起來。這叫做厭離心生起。這才是學佛的初步。假設厭離心沒有生起,覺得人世間很好嘛,很不錯嘛。這個世界這么可愛。厭離心沒有生起不行。那麼也可以知道四大性離。這個身體要丟就丟,可以說沒有生死觀念了。把這個身體丟下了,普通人就叫做死了。在他自己無所謂死。要來可以再找一個,再投個胎就是。麻煩一點,不是不能。

二禪呢?是定生喜樂。不是離心了,不是有分離、脫離之感。是真正定了。定生喜樂,還是有感受的。心是喜、身體得樂感。身體樂感是輕靈的。那麼身體的樂感這本書上面也有講。起碼有五個條件吧。身輕了,很輕靈。所以道家講神仙得道的人身輕如葉。像一片樹葉在空中飄一樣。骨節、身體都柔軟了,如嬰兒。真的就是這樣。如果你身體老化了,那個鈣質鬆散,會不會恢復呢?如果真修持到了,是會恢復的。柔軟這些都有了。

這個樂並不是男女交媾那個樂,不是的。整個在樂中。這個樂講不出來,只能用這個樂字形容。身心輕靈、一切舒服。而且晝夜頭腦清醒。沒有昏沉、也沒有哪裡難受。
三禪呢?離喜妙樂。心中那個喜悅沒有了。習慣了、不希奇。你心中有喜悅,是因為過去沒有經驗,現在來了。或者覺得你修到了嘛。只有得樂,身心皆化了嘛。

第四禪呢?舍念清淨,空了。這個身體已經不足以障礙定了。我們可以說,修安那般那,叫你修道,是因為我們現在不能恢復到道,不能恢復到菩提,原來那一條老路。沒有回家。因為被這個旅館困住了。坐在這個牢裡頭。修安那般那就解脫了四大的牢籠、五大的牢籠。回本家了。舍念清淨以後進入無色界。這四個順序不是一定的。也可以說有這樣一個一個層次。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已經是無色界了。這個時候不談四大、五大,是這樣的一個情形。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都到了,你悟道成佛了沒有?沒有喔。這還是共法。不只學佛法做得到。其它外道也可以做得到。不共法是般若。了生死了。了生的習氣。譬如我個性愛思想的,改過來,要它想就想。不想就完全得清淨。譬如愛發脾氣的,譬如心胸狹隘的,都改過來。就是各種心態都變了。最後總歸起來是絕對的慈悲喜捨、佛的境界,那是了心了。同安那般那這些都不相干了。禪宗叫做閒家具。閒家具就是不用了的家具。留給後面的人用。他自己不用了。

所以你現在這個情形,你說我沒有管它。沒有管它是可以的。但是問題不是管不管。講這些都是科學的。所以我說佛法是最科學的。你功夫到某一步,一定有那個現像出來。你如果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模稜兩可,那你何必修定呢?不定死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啊。如學化學那一套學問,它跟電學完全兩樣。你說我學化學,這個就是電,那不是的。它是呆板的一個程序。這是有為法的功夫。所以有為虛極到無為。由這個有為法修到無為法就好了。這個意思你了解了嗎?

為什麼你前兩天好,這兩天覺得不對?我說沒有不對。可是你對了沒有?真不對了。什麼道理?看你的臉色外象就知道了。既有疲勞而且有一點細昏沉。有風進去了,所以變成這個現象。所以這個地方佛法就要配合醫藥了。要幫助它了。因為風進去了,不是你作功夫的問題。因為四大還沒有修好,它受外界的影響。如果碰到這種情形,而你在沒有藥的地方,只有止息。就是有心去做了,停止呼吸。腸胃要空一點,別住一個時辰。兩個鍾頭一定治好。所以你要真修行學佛法,它是難行苦行的功夫。不是一般宗教信仰,拜一拜菩薩就保佑我。念了幾聲佛號,就好像對祖宗十八代都有交代了。那個不是。真做功夫,是非常科學的。等於化學一樣,你那個成分少一點成果就完全兩樣。大藏經有關於這方面修持的經典,通通把它集中起來,才曉得佛法是一個大科學。

這個里頭告訴你,不死者靠安那般那與意念。你懂這個道理,深深體會進去。所以你說我要改變它怎麼樣?我要修就要它修。我要改變它就要改變它。這就是念力。那就證明佛法一切唯心了。不然一切唯心那個理論站不住的。所以有許多人學佛、修定、作功夫。你坐都坐不住,你佛法不是很好嗎?既然一切唯心,我想坐就坐嘛。這個都做不到,談什麼一切唯心。可是話說回來,心物是兩個,你信念、意志儘管堅強,你必須拿個手棍走路。我走不動需要一個東西來幫助,這個東西就是安那般那。這個里頭懂了,可以產生醫學的道理。大藏經里安般的治病法,這裡頭很多都是用意念觀想的。現在我們沒有經費,沒有研究所。如果有的話,可以發明很多的機器為人治病。就是根據安那般那這個原理。

還有修安那般那,真修行不是光靠打坐。就是現在你講、聽話,你要自己注意在安那般那中,那才是真修行。譬如我現在給你們講話,我主要的意識還在安那般那中。等於把它分成兩層,講話是一層,裡頭還在用功。這樣轉化,這就叫做修行了。

這本書後面再轉入不淨觀、白骨觀、四念處、四諦法門、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道品。後面講的就不是安那般那。由安那般那配合上那些佛講的教理,一點一點去實証。才能証得阿羅漢果,後面是這個。都是講學理方面,沒有前面講功夫那麼好聽了。前面功夫等於我們做工程,磚頭啊、木料啊,這些看得見。後面就看不見了,完全是慧學。前面講的是定學。所以慧學我一直拖著、沒有講。就是要等到把全部資料集中起來。我想把顯密合攏來、講一個系統的東西。這本經典你們回去看了沒有?那些地方還有疑問的?
對於曼達拉這段不了解。

若使現而觸,是即與果相
雖現而不觸,空相無功德
譬猶無果樹,華繁而無實
如人冷渴逼,遠見有水火
彼終不起觸,但見相亦然
空無功德故,於身無快樂

若使現而觸這句話就是說修安般有兩個要點。實際上後面合起來不止兩個要點。等於五六個要點了。現是那個境界呈現了。現相出來了。不但有現相而且有觸。感觸。就有感覺了。所以你安般修不修得好,不是空談理論的。譬如我呼吸真的停了。如宏忍師昨天幫我搬書。我說:我都沒有呼吸,你知道嗎?我聽你呼吸很急促。我就提醒她注意。那是現、現狀。觸呢?譬如他剛才講有振動的感覺。或者我那邊通,那邊不通,這是觸的現象。若使現而觸,這兩個現像出來。是即與果相,就是說你修行安般的成果,不是說阿羅漢那種果位。雖現而不觸、空相無功德:你好像呼吸也在做,但是觸,輕安的現像沒有發生。是空的嘛。所以有許多修行人可以坐好幾個鍾頭,也有數息。現是有啊。呼吸也把握得住。身體上沒有觸受的作用,白修的。空相,這個不是真的空。這個空就是白做了,無功德。下面他接著講,譬如沒有果的樹,花繁而無實,花開的很漂亮,不會結果,那又有什麼用。又如人口乾了。遠遠看到前面有水的影像。尤其是在大熱天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遠遠看去好像有水在流動,車開到那個地方沒有水。那個就是佛經上所講的陽燄。太陽光照到地上的反影,遠看像水。所以佛經上講餓鬼看到水,到那裡變成火了,也是這個道理。但見相亦然:所以你覺的我這一坐、坐的很好,功夫做的很好,這個相是有呈現,可是沒有觸受。亦然:亦同這個道理一樣。這是白修了,沒有功德。所以身上不起快樂之感,沒有輕靈。輕是輕、靈是靈、這是觸受的問題。

喜悅極增長,息樂及寂止
身心受斯樂,是說與果相

喜悅是第三個。剛才現與觸是兩個。第三個是喜悅心。心理上越修越高興、越快樂。息樂及寂止:第四個是喜樂。就是說你這裡止息了、身上發生快感。如男女二性交媾、要出精了、那種快感。你要當心!你住在那個上面也是漏喔。要怎麼化它?這是真功夫了。佛經也沒有告訴你,這是經驗。你這個時候止息就要注意了。止息住了。這個精就轉化了。我吩咐你們兩個要注意,懂嗎?這個時候止息了、有樂感。所以樂感是第四點。第五個是寂止。完全清淨了。真的得定了,寂滅境界。這五個現象,身心受斯樂。你要注意不但是身體還有心理。心裡的喜悅嘛。你再分析,喜悅,寂止是心理。樂和触是生理的。現可以說與身、與心都有關聯的。要這樣用功,你才曉的它裡頭說的東西。不是那麼簡單。是說與果相,這上面講的是安那般那的成果,就是你考試的成績出來了。不然不及格,你沒有成果嘛。

功德及餘法,自地與他地
升進相廻轉,四種俱亦然

現在又來一個四種。這個里頭修行的功德及餘法,餘法是其它的,連帶的關係,分四種。那四種?自地、他地、升進、廻轉四種。他說你修安那般那有了功德,有了這個成果了。功就是功夫,德就是得到了。古文這個德,得是相通的。功是功,德是德。所以你做了一件好事有功,這個影響力有多大,這個德就有多大,功德是這樣。什麼是自地?心地。就是意識。我剛才所說的安那般那是四大的作用。能夠安那般那修回來,修到止住,是意的作用。他地呢?四大、安那般那都是他地。然後就是升進,一步一步的進步。最後是廻轉地,回到那個本體寂止,清淨的地方。也可以講廻向。廻轉用的非常好,我們曉得宇宙一切都在廻轉。他說這四種也是一樣。什麼一樣?就是說你自己的心地與安那般那,能不能進步,能不能回到清淨本來的境界,同樣的道理,要有成果的。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沒有用,白修的。這樣了解了嗎?

一切升進相,殊妙種種印
蓮華眾寶樹,靡麗諸器服
光炎極顯炤,無量莊嚴具
慧說為勝道

這個就難懂了。剛才講一步功夫有一步的成果,有功德。然後一步一步上升。
什麼叫殊妙種種印?境界不同了,到了那一步,或許是身心一片光明。一片光明是光炎極顯照。你懂了嗎?或者你看到佛菩薩現身了。甚至你念頭差一點,或許有天女下來誘惑你了。動了邪念。這個都有的。殊妙的境界很多,這個里頭的變化,就看你的業力,那個心念重。譬如貪財的人,他境界好的時候,看到財神來了。或者是明天跑出第幾號馬啦。但是你功夫不到那個境界,他不來的。殊妙種種印,當然有些邪的,有些正的。蓮花眾實樹:甚至在定中看到身體如蓮花一樣。或者覺得看到菩薩的種種莊嚴。無量莊嚴的現象。慧說為勝道:沒有智慧你就被現象迷住了。

功德住升進,所起諸妙相
我今當具說

那麼你修到這一步有成果了,一定有功德。功德所起的各種現象。我現在要告訴你們。翻譯這本經的時候,密宗還沒有來。其實密宗和顯教一樣。這個曼達拉是梵文。中文的意思是壇場。現在西藏密宗叫壇城。我們過去也叫做壇場、也叫做道場。你到西藏看他的圖形,有許多四方形的、三角形的,那個叫曼達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的曼達拉。或者圓形的或三角形的。其實三角形、長方形等,我們身上都有。譬如海底,男性在兩個睾丸底下,這個里頭有一個三角形。女性也一樣。三角形是生法宮,生命最初來源。女性在肛門前,陰道之後,這個里頭一點的地方。所以我們修氣脈啊,修雙身啊、都用三角的曼達拉。這裡(印堂)也是三角。所以注意鼻端下是注意這裡。菩薩這裡有一雙眼。另外兩個乳頭這裡也是三角的。很多啦這是曼達拉。上面所告訴你的,呈現蓮花等現象,也是曼達拉。就是你道場的成果。你修道,它有功德現給你看。那麼這裡不講空。都是講有。說有一切有,沒有空的。說空一切空。其實佛法到最後是非空非有。講有也不對,講空也不對。講即空即有都不對。你懂了嗎?上面講的是曼達拉之一。

修行者諦聽,於上曼達拉
淳一起眾相,流光參然下
清淨如頗梨,其光充四體
令身極柔軟,又復從身出
漸漸稍流下,隨其善根力
遠近無定相,彼成曼荼羅

淳一起眾相:這淳與純是一樣的。你功夫到了這裡,得定了,純一了。一就是中國道家所講的守一也是這樣來的。一就定啊,止啊。你真得定、得止了,這種現象自然會呈現出來。呈現出來並不是菩薩給你,佛給你的,是你生命裡頭本有的。以唯識來講,是你阿賴耶識的種性發現了。這個時候流光參然下,你受到灌頂了。譬如你持準提咒,這個時候就覺得準提菩薩給你灌頂了。那頭頂就由脹痛變成清涼了。覺得是觀音菩薩的淨水給你灌下來。那是真正的清涼,而且口水都是甜的,整個身體都變好了,你整個身體的內部如淨琉璃,五臓六腑都沒有了,你懂嗎?其光充四體:光明充滿了內部,甚至功夫好的人,如道家所說的內視,自己的五臓六腑、神經氣脈都看到了。全身極柔軟,身體變柔軟了,如嬰兒一般。又復從身出,漸漸稍流下:感覺到十方世界宇宙合一了,怎麼做到呢?要看你平常修行的善根。你光想修行,功夫要做到這樣,壞人也可以做的到啊,下了功夫就可以做的到。阿賴耶識本有的嘛。可是壞人的善根力、功德力不夠,他就走入魔道去了。如果你的善根力夠了,那就走入佛道。遠近無定相:或者跟虛空合一。或者就在本身這一點,沒有一定的。彼成曼荼羅:這個光明也是一種曼達拉,你懂了嗎?也是道場的境界。

勢極還本處,根本種性中
其相三階起,功德住五相
功德進五相,不壞功德二
半壞功德二,盡壞功德一
復還繫心處,住本種性已
流散徧十方,功德十相上
各復一相現,又於流散邊
生諸深妙相,於彼深妙際
復生深妙相,上下輪諸相
亦復如是現,於彼三階處
種種雜相生,自相各已滅
唯彼總相住,諸雜既已無
寂靜行廻轉,此三曼荼羅
境分猶不移,順本功德住
自體如前說

勢極還本處:你這個境界勢極了,回到本來之處。你說我昨天有、今天沒有了。

你不要可惜,它一切無常。變化了就過去了。由有變成空,最後還是空,回到本來清淨。你不要去追了,不要覺得好的境界掉了,可惜啊。那你又變成貪瞋痴了。根本種性中、其相三階起:這三個階段是四加行的煖、頂、忍。也可以說三階是功德住、止了、定了。升進、進步了。功德住五相、功德進五相、不壞功德二、半壞功德二。這幾句我還在找,也可以解釋。但是我認為還不對,有點含糊。這裡頭本來有五種功德,但是他沒有詳細分別。總而言之,最後回到心的這一邊來。後還繫心處。住本種性已、流散徧十方:下面有人註解十相生。這不一定靠得住。流散徧十方就是跟法界合一去了,充滿了。功德十相上,在十方這個境界裡頭,慢慢再求進步,最後歸之於一念。一念清淨,定了。各復一相現。兩種曼達拉說完了。第三種曼達拉。又於流散邊:流散就是我剛才告訴你,你們做功夫還在內心裡頭做,沒有把身體丟開,放出來看看。就是沒有參啊。於彼深妙際,復生深妙相:這個都是講原則。他說你功夫更深了,越放大了以後。或者縮小、或者放大,一步一步各種境界不同了。上下輪諸相,亦復如是現:乃至上方虛空、下方虛空。譬如我打坐、坐在這裡,你說我下沈、最多也只沈到屁股那裡,你總放不開。沈到下方、到地獄、穿過地球後面,地球後面是什麼?還是虛空嘛。習慣了就不墮下去了。就是眾生被現象困住了。如果真做到了,十方的虛空,下方的虛空有無量無邊。所以禪宗公案裡頭有一個小孩子,在大殿里當著佛像屙尿。和尚罵他,你怎麼可以在這裡屙尿。他說十方都有佛,你叫我向那裡屙呢?如果我們屙在地下,那是下方佛的頭頂上耶。譬如我們在這個地方講佛經,這上面是廁所,我們還不是照樣跪下來拜。十方三世都有佛啊。於彼三階處,種種雜相生:有各種境界。自相各已滅,唯彼總相住:還是唯心的。諸雜既已無,寂靜行廻轉:回到這裡。這是第三種曼達拉。境分猶不移,這種境界不會變動的。順本功德住,自體如前說:自體當然是一切唯心。

入息三摩提,徧充滿下方
出息三摩提,徧充滿上方
二俱滿十方,正受甚深妙
如是隨意者,是謂法自在

入息三摩地,徧充滿下方:上次我有提醒你們注意,你們入息還在肚子裡,所以肚子搞的大大的。下去下方世界都是我。出息三摩地,徧充滿上方,二俱滿十方:我們不要管它進啊、出啊。都在本位上沒有動過。也沒有進、也沒有出。這個正受三摩地是最深、最妙。如是隨意者,你能夠做到,我意念一動這個氣同上方虛空,同下方虛空合一了,這就是得法自在。大乘的觀自在菩薩,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就是於法得自在。不能這樣不算自在。所以叫你回去好好的看,你知道厲害了吧!你們為什麼看不懂?因為你們修行功德不夠。多生累世,這一生文字般若沒有搞好。般若有五種。實相般若是悟道、明心見性。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眷屬般若。要修功德啊。布施、持戒、忍辱等。


問:我們進入這個境,要全心全意的去感覺它?

師示:對。這個要注意十二因緣,還有唯識也要注意。我先考你。唯識的八個識裡頭都有五徧行,五徧行是什麼?作意、觸、受、想、思。一切都是作意。這個把它拿開,這是總的,三界整個宇宙都是作意來的。宇宙萬有都是作意。作意起來第一個是觸。觸了就有感受,普通我們連起來講叫做觸受。觸是觸、受是受。譬如這個空氣,我們手這樣拿、這樣就只有空氣感覺了,先觸然後才發生受、觸很重要。譬如嬰兒在娘胎裡,同出娘胎以後,就是兩種觸受不同。

問:坐中呈現虛空相,我想摸它一下,那個是觸,然後整個人掉進去,什麼都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那個是受?

師示:沒有錯。但是你那個觸是在定中的境界去摸虛空。佛法是科學的,那個叫做法所生色。所謂法,定中意境上所生的物理任用。同現實這個物理任用是不是真的呢?兩樣的。

法所生色是什麼色?色法可分為有表色,可以表示出來的。如紅黃藍白黑、長短、方圓、大小等。無表色,表示不出來。它有個法處所生色,就是意境上所呈現的色法。譬如作夢。或者是我死了以後,我的中陰。中陰身也有中陰的境界啊,也有物啊,房子啊。算不定看到這個房子,走進來就投胎了。那個是法處所生的色,是意境上的色。法處色與獨影境有連帶的關係。譬如我們打坐、入定了,你也會看到很多的境界,那也是法處所生色,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它有。所以是非空非有。

十二因緣還記不記得?無明緣行、行緣識等。這個同你修安那般那也有關係。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個千萬要記住,不能光靠筆記本,沒有用的。現在講中間這一段,從識講起。識入了娘胎,變成胎兒了。識緣名色,這個胎兒不叫識了,構成一個胎兒了,他的名不同了,色也不同了,像豆漿一樣,凍攏來了,這個叫做名色。慢慢這個胎兒成長了,名色緣六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了,這個時候不叫六根,叫六入。慣性的眼睛要看、耳朵要聽,要吸收進來的習氣又來了。六入一生起,這個東西同物理作用是一樣的,我們這個眼睛生來就要看,耳朵生來就要聽、這個是觸。觸的當中不一定有受,觸了才有受。不能說觸就是受。觸不一定有受,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距離的。有些眾生的生命有觸沒有受。譬如說我們這個肌肉,這一塊壞死了,但沒有影響身體的功能,留在身上你不割它也沒有了,所以有些生命有觸而無受,有些生命有受無觸,不要觸但是有受。這就是妙了。所以這個里頭很細、很細。這個懂了,你用功起來,安那般那你就很清楚了。所以要配合教理,你修出入息,那功夫就大了。

上次跟你們提到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你們兩位回去翻翻這二十五個菩薩,幾個是與修出入息有關的?有四個。一個佛的兒子,專修出入息的。還有火頭金剛,他覺的自己淫欲特別大,喜歡性關係的。後來修火光三昧,這個要用出入息來配合。還有修轉變地大也要出入息來配合。還有觀音菩薩,他雖然沒有提出入息,觀音法門絕對靠出入息。就是剛才宏忍師翻佛經報告的,佛在雪山,耳朵曚住了,他觀出入息,把它觀通了。耳通氣海,修觀音法門必定同出入息有關係。你去查查看。

在佛法裡面,你學密宗也好,參禪也好,念佛也好,修什麼都好。你修出入息這個功夫,理論沒有弄清楚以前,你所有的功夫都是白做了。就有這么嚴重。那隻能說你這一生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點善根,來生再修吧!

你走安那般那入手的話就不同了。修安那般那就要把身體修到絕對健康,身體沒有絕對健康,你無法得道,無法得定。那也是一種修行啊。你說我身體虛弱、殘障、多病。我修法身、修心。不連帶到修身,何必管這個身體,四大皆空?你就是空不了,空得了的話,我還要修個什麼嘛。那麼你四大怎麼空呢?要修安那般那。


宏忍師問:阿含經裡面說,出入息是屬於身行,覺觀是屬於口行,想思是屬於意行,這個我不懂。

六妙門裡,數、隨裡面是不是也有觀?

師示:實際上一念之間,六妙門都具備了。任何一念。你聽懂吧?同時都有了。

天台宗的六妙門根據這個來的。根據這個再參合了最初的翻譯,就是安士高翻譯的安般守意經。後來玄莊法師認為中國的佛法沒有完備,所以發願重新到印度取經,是為了這個事情。天台宗的慧思禪師、他一個人在湖南衡山頂上,一輩子一個人在那裡修行。他是由法華經悟入的,這個悟的就高了。所以慧思禪師也屬於應化聖賢,也就是菩薩再來。後來他的徒弟智者大師。他們的佛法宗旨是法華經。法華是一乘論,真理只有一個嘛,沒有什麼小乘大乘。你把法華經整個看完了,不曉得這本經在講什麼?只有講故事,佛法在哪裡?有啊。佛法在他那裡,你透過這些故事就知道了。智者大師出來弘法的時候,他創造了止觀的法門,還是從基本修來的。最後他的觀法,由觀到慧,不走這個路線了。走入大乘法的路線,加入了般若,加入了中觀等,說空、有、中、已經把這個止觀帶到大乘裡頭。雖然是小乘,但是它功夫非常紮實,修有的功夫一步一步來。所以天台宗的六妙門是根據安士高所譯的安般守意經來的。這個里頭也提到六妙門,不是那麼明顯。這裡頭也有還,還到什麼程度?還到清淨就是道。一念不生全體現,那個就是道。就在這裡証阿羅漢果,入滅盡定就對了。

那麼依照天台止觀來說,你修到清淨,還要翻一個面,這是屬於空觀。現在都是有,要歸到空。守在空上面也不對,還要中觀。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三止三觀那是後面的事了。後面的三止三觀已經超出安那般那這個階段了,到後面的見道部分。現在這裡所講的是修道的部分。後世的禪宗只談見道這一部分,功夫這一部分都做不到,那都是空談。即使你見道了,你還是要迴轉來,重新試驗過。這是我所主張的,不走實証的路不行。你的佛法都是空談,就是這個道理。

你們讀書序言要看。這一本書的序言是淨土宗的大師慧遠法師寫的。他看翻譯的稿子寫這個序言。照這個序言看來,這個達摩就是那個達摩。照道理達摩祖師傳這個法門,不能說沒有。他在當時接觸那麼多人,等於我們一樣聽課的人很多。他正式承認的第子只有三四個。第一個當然是神光。還有三個師兄弟,其中有一個是尼姑。如果不講人的關係。達摩就是論藏,修多羅是經藏,毘奈耶是律藏。達摩就是論藏,佛以後的祖師造的。裡面就提到佛當時怎麼說的,論明它是論藏。引用佛的話來証明這個道理。是歷代祖師修行真實的經驗,這裡頭只講原則。詳細的經驗它沒有講,不是不肯講,古人覺得這樣告訴你就應該懂了嘛。因為文化越來越沒落,所以我們看不懂。就是這么一個東西,這裡頭你仔細看,它告訴你,馬上就要推開了。得到止,得到息的境界並不難。一般人打起坐來就拼命做數息觀,數了幾十年永遠吊在那裡。甚至古人都是如此,多可憐啊。而且它告訴你呼吸是生滅法。這個里頭也有啊。它有來也有去嘛,有生也有死啊。而且它提到有些人認為出氣完了會進氣。有些人認為進氣完了才會出氣。他說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但是什麼才是正確的觀念,它沒有講。因為進出根本就沒有動過,息的本身沒有動過啊。

還有一點要注意,它告訴你息分三種。一種是種子息,種性。就是我提過,在娘胎裡懷胎的時候,這個息是阿賴耶識種性帶來的。那個時候沒有呼吸。第二種是報息。報身。我們生來受報的,有善報、惡報。這一生身體健康不健康,如有一些人天生生來殘廢,你不能說他生命不存在啊。他那個息的功能還是在。不過他的報是受這個罪報。還有一個是長養風。長養風就是我們後天的呼吸,長養四大,使你活命的風。這個風吸進來是氧氣,呼出去是炭氣,立刻變了。其實炭氣出去立刻變成氧氣,只是物理現象的變化而已。息的本身並沒有變化。等於這個水變成茶,水性還是水性,不動的。它告訴你有這三種風。

所以我常告訴你們,數息幹什麼?數息是個好法門。因為你心在散亂,藉這個呼吸把心收回來。心一收回來就好了。呂純陽的百字銘說:“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他也是止觀法門啊。你坐在那裡,靜下來就是養氣。忘言不是不講話,思想都沒有了。降心,把妄想的心拿掉、降伏下去。為:好像看到在用功。不為:什麼都不要用了。“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動也是它,靜也是它。你不管它了。本來無事,你不再起心動念去修了。“經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你念頭一定了,氣就自然迴轉。已經在息的境界。“氣回丹自結”:氣回了,心息自然合一。心跟念合一了。“壺中配坎離”:身體像茶壺一樣,身體自己水火交媾,心念跟氣交媾了,這樣定住,定久了,“陰陽生反复,普化一聲雷”。“碰”一下振開了。氣脈都通了。“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這就是經上講的流光灌頂。這個口水流下來都是甜的,一身都是清涼。“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這個時候脈子有一種聲音,吱吱的起來,如音樂一樣。“冥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實際上十八句,加上後面這兩句,二十句。神仙的修法都告訴你了,到家了,一百個字。後來西藏密宗都修百字明,我懷疑那就是呂純陽的百字,後來變成藏文傳過去的。這個你們要背來。他不走觀的路線,他走修身體的路線,這是正統道家,同佛家一樣。這就是禪定功夫。

你要修安那般那,肚子要空一點,後來還不能空喔。你安那般那修好了,如果修脈的時候,厲害了。你們木納記看了沒有?他八九年的時間飯都沒有吃,吃什麼東西?後來他的未婚妻和他的妹妹找到他了。那個時候他功夫到了最後階段,師父已經死了,但是有留一個錦囊給他。叫他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打開來看。他實在解決不了打開來看,師父交待,“此時全靠好飲食”,要吃好一點。他吃下去以後,人在空中飛了。
脈啊,細胞啊,這些東西是水大和火大這些熱能。你非要增加熱量不可。營養夠了,它自然軟化了。當然以後不能多吃,所以這個里頭很細。你真安那般那全息修好了的時候,很容易餓。那時你要懂的道家的呼氣了,要吃氣了。氣怎麼吃?你在全息境界裡不呼不吸,然後你就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那就是吃東西了。這個道家叫做“服食”。你身心就轉變。

這本經裡也有傳你神通的修法。佛本來是不傳的,後來阿難傳出來。這裡告訴你到了全息的境界,得止、得觀了。不走觀的路子,走神通的路了。把自己變的比一片葉子、一張紙還要薄,空中就可以飄了,連牆壁都不構成障礙了。這是觀念的問題,把它看成空的,就穿過去了。

(1992年5月23日講於香港)




南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十二講)

孫醫師報告:今天來一個自我批判。修安那般那的日子中,真正有進展三天大概只有一天。我並不能每次都守在六妙門中,守在六妙門中時,有時停留在隨息而不能前進的。也有在數息中徘徊的。有時會一下進入輕靈的境界。或者有時進入一片虛白。很多時候會有妄想,從妄想中跳進定境,這是以往觀心練出來的功夫。妄想本空,轉了就空掉了。有時一點境界都沒有,心煩意亂。最有趣的境界是守安般太用心,太用力,由守變成現了。這種情形有兩次經驗,都是最近兩天的事。

第一個經驗是觀安般。能觀與安般分開了,各自獨立存在,之後我又發覺我轉入一個客觀的情況,我已經分不開哪一個是我,因為我又能夠看到這個能觀察的心。如洞山看到水中的影子而悟道,“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都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是如是會,方得會如如”我看這是第八阿賴耶識觀察第六意識的安般。難怪佛祖說這是自家的摩尼寶珠。從這個經驗中我體會到阿賴耶識的作意、觸、受、想、思。當然這個也是第六意識的我。但阿賴耶識也是我啊。

第二個經驗是觀安般,也是太用力。安般法相出現之後並沒有出現止息。空氣在鼻孔一出一入。粗相之後現出滑相,漸漸的空氣好像變成兩條白色的蛇,一出一入。慢慢的四周成一片雪白,定在那裡,良久出定。雪白是空相。有時定在空無一物之中。我想白與非白都是同一個東西。

師示:你們大家聽了這個報告有什麼意見?你們都號稱自己學佛。課也聽了,有什麼報告沒有?學佛、求証功夫是個大科學,應該各有心得報告。在學校裡上課,老師要你交卷出來。你聽了課總要寫一點東西出來。孫醫師是很規矩的,從認識他開始,要他寫報告,還沒有斷過,這是第一個告訴你們的。我講這個話不是隨便講的,是真心的。所以有時候我覺得你們不是搞這個的。因為我付出去,你們至少要還我一點嘛,都沒有。
孫醫師這個報告很實在,很好。有一點非常好,你們聽達摩禪經的時候,講到息的作用,開始講息怎麼修行退。修這個法門聰明的人怎麼樣?普通的人怎麼樣?它說聰明的人看到息的形相。普通人只知道數息看不見。他現在發現了,看到兩股白氣在鼻子進出。我再告訴你,古代修劍仙,一股白光飛劍出來殺人,這是真的。這個東西你真要練起來,那不是氣功了。練成白光那是真的。這個道理你可以証成。這個生命本有四大的功能,它同唯心一樣力量很大。唯物、唯心兩個一樣,平等。所以神仙飛行、練劍仙,諸佛菩薩降魔的武器都是真的。孫醫師沒有神經嘛,而且他是學科學的,他就看到這個現相。給你一個証明。那麼一般人沒有這個經驗,要怎麼証明氣有形象呢?到雪山上去你就看到了。那個是靠外力把它凍住了。所以自己在定境中可以看的到。但這不是最高的。只是初步。但是可以證明佛法是不打妄語的。

你這個報告裡有一點該打屁股。你到現在還只守在鼻孔前,只體會這個門口的進出息,對不對?只用鼻孔這個進出息在體會,你沒有向全息的境界去了解。一直告訴你全息,全息你還沒有體會到。全息那就相當高了。也就是告訴你修安那般那到最後,在入定中,鼻子的呼吸有沒有已經不考慮了,已經等於沒有了。可是息還是在,是全息,上下四方都在往來中,這樣你就差不多懂息的道理了。所以佛經關於息的道理,修息這個法門,佛再三強調非常重要,一般人沒有注意到。普通人會不會安般?生命本身會安般,會有息的作用。所以佛講的是本有的。人在健康的條件下正常呼吸,呼多少忽然不呼了,然後忽然又來了,那個暫停的作用就是息的境界,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睡眠。恢復精神是那個時候。所以你真的在安般、息的境界睡著了,這個人一天只要十分鍾到二十分鍾息的境界,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精神用不完了。其它睡十個鍾頭、十二個鍾頭都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真的息的階段,那才是恢復精神、恢復生命,第二天要用的本錢就在那個時候。那個就是息,達摩禪經所講到的長養息,所以要參啊。一般人修佛法,不管出家人,在家人,甚至密宗,都是白做功夫。一直在鼻子上呼啊、吸啊。你數了一百年也沒有用。怎麼能得定呢?你懂了嗎?

這個課我想再講一二次就暫停,給你用一下功。看情形再說。真的數息,這兩天我要宏忍師把大藏經中有關數息的經典都找出來。差不多齊全了。

第一部是三國的時候,安土高所翻譯的佛說安般守意經。安般是一個借用的方法,用出入息來修,重點在守意,不是守息。所以你的報告說,我大概觀心久了,修安般就進入這個境界。你替自己解釋一番,說你沒有在安般,你是在觀心。不對的。由安般進入息的境界就要觀心了。這是真的定境了。所以一般佛經,你看金剛經啊、楞嚴經啊,一大堆大乘經啊,越讀越糊塗。根本實証的功夫沒有,沒有基礎。佛再三提安般的重要,小乘經、大乘經,很多地方都提到。這個大致上重點都找出來,還沒有完全,就有這么多。你要學這個,你都要研究。你看這本經的序言,你們圈點的下去嗎?包括這些法師,甚至年高德邵的大法師,圈點的下去,我發十萬塊的獎金。你看問題就出在這裡,所以說中國文化衰落,文字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決了。這本經很重要,自己回去先看。
另外有一本經,說到風的關係。我當年看大藏經,都忘了。現在從新翻出來看很驚訝。它講風一直講到每一個細胞,等於說每一條神經。你的陰部、你的腦部,身體各部位都有寄生蟲。它講蟲,其實不是蟲,是細胞。如果有病就帶細菌。我們這個身體也有很多眾生在上面蓋高樓大廈,多的很。每一條經脈,每一條息,每個風,有多少風啊?這個生命是絕對科學的,可是它用的名詞不容易懂。什麼蟲啊?風啊?所以佛在入胎經講,胎兒在娘胎裡,七天這個風就變化一次。換句話說,這個生命能,轉化了。變成一個神經、細胞等。這裡講到的氣脈有這么多。安般守意是守這個意,觀察內部。古代翻譯不叫做觀。我們中國道家用兩個字來表達“內視”。所以你安般修好了以後,不但見到白光,你身體整個內部都發出光明來,那是彩色的光明。自己身體內部每一個骨節,每一個神經,每一個細胞,自己都看的很清楚。這個比你們學醫的解剖還要清楚。到時候你這個作醫生的,眼睛一望就都知道了。你現在的功夫還是憑受陰、觸的感覺。你假使安般到了就有這樣厲害,這都還是定境有為的功用之一。

我看了孫醫師的報告,作了這一翻講評。不是說你那個不對。但是這個經典裡頭也有錯誤的地方。例如它說數是初禪的境界,隨是二禪。這樣講不對。翻譯這本經時,佛學還沒有來,他隨便用字。這是說數是第一個階段,不能說初禪。這個錯誤太大了。懂了吧!隨是第二個階段,不是二禪。這是錯誤的。這也不能怪他,那時候佛法剛來,等於科學在滿清末年進入中國的情形一樣。這個道理懂嗎?你看資料這么多啊,你們真要研究佛學、佛法、以你們的中文程度,不只你們喔,包括七八十歲地個階段的人。要我講下去少說要三年、五年。但是不可能。

孫醫生補充說:我修安那般那時,觀想生起來,忽然之間看到,那個境界不是用力去想像它。是它自己生起,起來的,我想那個才是真的觀。

師示:對。密宗的觀想也就是守意。還是意識起作用而看到這個光,本身的光明是息的作用所發的。看到能看的那是心的作用。所以光的本身是息的作用。息的作用可大了。以風大為主造成這個世界。但是風大的根源是空大,是這樣一個東西。現在給你講這個法門是修“有”的。有為法。有為法到了極點就是無為。才到達佛法的真空階段。那就不是空大那個空。密宗的觀想實際上是守意的修法。這個要了解。

你這個修息的階段,你要修全息,出入息。上次給你們講肚子大小的問題。你還沒有註意身的變化,四大地水火風的變化。真的入息進來,是息不是風喔。意跟息匯合進來,這個小腹呼吸一定縮小了。你呼的時候剝落了,再鬆開。所以經典上也告訴你,修這個法門,人會變瘦了。所以這整個身體,五臟六腑都會起變化的。很大的變化。這是真修持,真安那般那的境界,要特別注意。

那麼密宗修九節佛風、寳瓶氣,這是從那裡來的呢?從瑜伽裡出來的。瑜伽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有了。這是專門講有形,強制性的氣功,不叫安那般那。到了安那般那真的息的境界,那是真的寳瓶氣了。你懂不懂?是這樣一個道理。這要深刻去體會。這就要真正的禪定功夫了。可是這是有為法。是小乘和大乘,外道和佛法共有的禪定功夫。
問:這幾天有空的感覺,那種空有害怕的感覺。現在知道是這麼一回事,就不是那麼害怕了,不知道怎麼適應?

師示:對。住在空中。


問:可是住不住,一下子就跑掉了。

師示:慢慢的會習慣,慢慢來。這本達摩禪經告訴你,每一個經過的境界不要再去追尋,還記得吧!也不去希求。諸行無常,隨時起變化,一步一步深入,所以要熟。知道這個經驗那就更不同了。


問:還有一個怪現象,我的鼻子是大了一點。

師示:對。會長的。連骨頭都變了,都會變的。所以叫脫胎換骨嘛。


問:氣好像從海底打上去。

師示:對。這在密宗來講就是修氣、修脈通了。你只曉得氣上來,你當時沒有留意,這個就是般那,出息的作用。叫你安般守意,意去配合它。出息是什麼?徧充滿上方,十方虛空迴轉來。入息呢?下至十方虛空,這本經都告訴你了。這個平常聽過了就要注意。所以佛說法的經驗告訴你,你覺得一個一個像打水一樣打上來,如果你知道這個樣子,一放,意便放空了。其實還在守意。意與它配合以後就不是息了,是意了。就是密宗所講的觀想成就了。不是普通的觀想喔。就如孟子說的,浩然這氣,充塞於天地之間。那又不同了。這本經後面轉入不淨觀、白骨觀、四無量心。就是意的境界,不講息了。你們先把息這一段搞清楚。

安那般那的修法配合後面不淨觀、白骨觀的修法。是把四大化了,不管了。以大乘來講四大是佛身。所以要轉這個報身。後來密宗發展成即身成就。如果報身沒有成就,不修報身是擔板漢,小乘的見解。這個就要研究《大乘要道密集》了。

《大乘要道密集》第5頁:一、自利等者:先說自利,也就是先自度。先度自己再度他。茲乃明標:現在明白的告訴你。轉彼所轉:自己轉識成智,轉凡夫成佛。所轉就是心的作用。能依所依,所致五身:顯教只講法報化三身。密宗講成佛有五身。謂轉身脈道身,成一切身之化身。轉字婆伽語,成一切語之報身。轉界甘露意,成一切意之法身。轉藏智風身語意三,總成如身。轉含藏識,成智性身。故幻網雲:正覺五身性:現在安般守意觀,氣脈轉了,轉身脈道身。字婆伽如咒語嗡、嘛、呢、唄、咪、吽。準提咒等。語是我們發聲音講話。成一切語之報身。界是六根十八界。甘露意,如安般守意這個念跟意來配合。成一切意之法身。再轉藏智風身。風身就是修氣。藏智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藏智的智慧身、風身、語意三,總成如身。轉含藏識,第八阿賴耶識,成智性身。所以幻網這本經講成了佛是五身性。這樣懂了吧!你們這個文字都看不懂,還研究佛學?

二、利他等者;自成佛時,善諸群匯,未發心者,悉使發心。已發心者,令登地位,等無量神變也:所以上面講自利,自已本身這個生命轉成五身性,也就是五方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寳生佛,北方不空佛。佛經處處講空,這裡就講不空。中央毘盧遮那佛。這是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陰變成了五方佛。這是密宗的道理。然後自己成佛了,你才能度化眾生。比如說你自己沒有錢,天天講要做好事。要怎麼樣?等你自己成功了,善諸群匯,善法對待一切眾生,使沒有發心的悉發心,已經發心的令登地位。登什麼地位?菩薩初地、二地、四禪八定,一地一地帶領他成就。這是佛的神通變化,智慧神通的變化。你自己沒有成佛,說我要度眾生。那是騙人的,為了自己吃飯用的。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嘛。

三、自他等者:自成佛時、五人同證、如疏下明:這裡講的五人就是五身。

疏:知一通多之要者,倘能達此微少之文,悉善悟解,經續之旨:這本大乘要道主要告訴你密法是怎麼修的。微少的文字,你了解了,悟進去了,就能解釋一切佛經。續就是一切論。設於餘要,所發起者亦善通曉:不但對佛經都通。其他祖師所講的,甚至於科學,你都能通達明白。所謂斯禪定者,名字如是。屬茲種性:這樣叫做得禪定。由此緣現,諸如是等,種種因緣也:

我們講修氣,習氣擾亂心:我們講習氣嘛。實際上我們發脾氣,動情緒,思想不能定,是這個氣不能定。無始以來的習氣。所以這個身體也叫做報身。我們安那般那沒有修好,因為氣沒有修好。這個叫做業氣,業報的氣。這個習氣擾亂你的心。

妄見種種相,非相唯是心,見相即顛倒:妄見依他而起,外界非真相,你卻把它當成自己的真心,因此一切見解思想就顛倒了。什麼叫密宗?這個就是密宗。這裡頭寶貝多的很啊。你們書都買了什麼人看懂呢?以前我在台灣,印書推銷書,有個學生說,老師啊,這個書真漂亮,擺在家裡也好看,就是看不懂。我說你真是莫名其妙,你自己看不懂,你孫子都看不懂啊?你不要把孫子看的比你還差。你買來下一代還可以看。他笑者說對、對。但還是不買。

我們看一段有關氣功的。瑜伽不捨空,不空亦不捨:瑜伽就是相應,就是禪定的意思。禪定是不捨空,不空亦不捨。一般的顯教只曉得達到空,有也就是它,何必一定要空。三融通本性者,又將寂體,以別儀示故,以自知而配幻等一十二喻:這講些什麼?融通本性就是大澈大悟,明白了萬法一體。又將寂體,他這裡不講空。

就是真正到達佛境界,寂滅清淨那個自性的境界。以別儀示故,用別種方法來表達。他說功夫學理在那裡?以自知而配幻等一十二喻;自己已經大澈大悟,明白了。一切世間的有為法皆似夢幻而空。佛經有十二個比喻。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水泡、如水月、空花等有十二個比喻。隨其一喻:在十二喻中隨便選一個,如夢,這是比喻。你說我們普通做夢,把眼睛閉到了那個境界,醒來以後叫它是夢。其實你想想看,我們現在就在做夢。你等一下回去睡著了以後,這個夢同那個夢是一樣的,所以你由這裡就可以悟進去。一切皆如夢幻,不止晚上做夢,我們現在就在做夢,白日夢。真的就叫白日夢。你這一輩子發財啊,做大官啊,他一醒了,這個夢就沒有了。你夜裡做的夢,你不認為它是假的。真的。可是你醒了才知道那個是夢,是假的。眾生顛倒,把自己白天的活動當成真的。那個是夢,他不知道,現在這個也是夢啊,等一下睡的時候,你這個夢就沒有了,你懂吧?所以說任何一個比喻就可以悟進去了。

為眼等境,或為意境,當時於知所現明分,即是法相。他說你懂了,譬如夢這個比喻,你不管眼睛看東西,或者意識想東西。在這個境界上,你當時自己知道這個在看的,在想的,這個是個夢,立刻就過去了。當時於知所呈現出來,明明白白。你就曉得一切皆是佛法,都在夢啊。

縱放殷勤無頭告示念寂現茲亦是於一心法性,而約遮表。二而不二,亦如前矣,習融通本性竟。縱放:如果你打起坐來通通把心放下,殷勤作念,自己念想我在打坐、我在念咒、我在修行。你那個打坐、你的安那般念,你所報告的也是一場夢。

茲亦是於一心法性,而約遮表:表法同遮法。譬如叫你守戒,你就不要動念,這是遮法,遮掉一邊,你就看這一邊,你就會看清楚。實際上都是表法,表相。整個法界,黑暗、光明都是光。黑暗也可愛、光明也可愛。生老病死沒有動過嘛。所以生老病死也很可愛。華嚴經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到處都是真善美,沒有什麼不對的。二而不二,亦如前矣:你看到這些表相、有內外的分別,是二。其實是不二。不二就是一個嘛。融通本性竟:現在教你的是融通本性。

故聖教雲:達離二種執,當住解脫處。聖教是佛說的。那二種執?我執、法執。

遠離這二種執你就得道了。又喜金剛雲:非真亦非偽,盡如水中月,瑜伽尼當知。喜金剛是密宗的大菩薩,雙修的一個佛。一切萬法你說真嗎?都是假的,世界一切都假。也不假,你說夢是假的嗎?在夢中真有啊。夢中被火燙到耶,也是會痛的。吃了好東西也覺得很高興。可是一下子就沒有了。非真、不是真的。亦非偽,也不是假的。即空也就是有。盡如水中月:水中的月亮並不是沒有喔,是個影子,但是你不能說沒有。它是非真也非偽。瑜伽尼當知:修道的應該了解這個道理。

謂如是出定。這些道理懂了。三本性見,當加精勤,而與運乎?見到本性,要更加精進,要起來作用。舉要言:大概的告訴你。則輪廻涅槃,所有諸法,與一切相,即是行人,以聞恩惠,斷增綺時法相法性。他說輪廻涅槃,所有的諸法。輪廻是眾生,涅槃是佛境界。所有的諸法與一切相都是道,不過是你聞思修、思想不同而有所改變。二行人,心所生定者。修行人心裡所生的定。蓋彼知心未得認持:為什麼叫你修定呢?因為你沒有明心見性,心未得認持,還沒有見性,認不到,還要保持定境。故非是法相,亦非法性,無明未遣,遍計未離也。並不是說那一個定才是佛法。為什麼要修行,要修定呢?因為你無明還沒有打破,遍計所執沒有放下。

所以必須要修啊。這就是密宗。有什麼不對啊。下面大手印同禪宗一樣,你們不知道看了沒有?不見色蘊亦不見受蘊,又無想蘊行蘊無所見,眾識及與心意無所見,眾識及與心意無所見,此是見法諸佛所宣說。

無所見,一切放下,都空了。什麼都無所見,本來無一法可得,有什麼可見。此是見法,這就是見道。諸佛所宣說,一切佛都是這么說的。

思是此岸救世實宣說,若破其思即能往彼岸,遠離於思而得決定者,到於彼岸安住導師教。能夠起思想作用這個思念,不是彼岸,是這一岸。要入世救眾生就要用思想。佛實在的告訴你,若破其思即能往彼岸,把思想放下,就到那一邊了。然後一切不思又不想,不空也不定,坦然而住,那就到彼岸了。就在那里安住。這是諸佛世尊所教導的。真正佛法是教導這個,不是叫你燒香拜拜。

般若經云:若念勝慧到彼岸者,是念虛空,不念有體,不念無體。不念有相,不念無相也。一切念都放下就到了。又遍淨心十二種禪定雲:雖無能念所念之二相,於勝義界不亂安住者,即此名為遍淨心禪定,大了悟界法爾不散亂。能念所念都放掉了,有一個放不掉的境界,就是最高的勝義界。不散亂,也不昏沉。這個才是佛法的禪定。不是安那般那了。

那個時候安那般那一定在息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安那般那一定會具足。即此名為遍淨心的禪定。大了悟界法爾不散亂:真的大澈大悟,散亂心也就是不散亂了。它是法爾自然的,這就是遍淨心的禪定。

入菩提行雲:此等一切困支者,為起勝慧牟尼說,若欲止息諸苦惱,是故應當起勝慧。又云:如是心之最上義,若不了解心之義,欲獲安樂除苦惱,則無利益空苦惱。入菩提行這本經說,一切法門告訴你,在苦惱之中必須要有超勝的智慧。這是佛所說的。什麼叫牟尼?清淨。你要解脫一切煩惱是智慧的解脫,這就是明心見性,佛法最高的義理。不能明心見性,你的一切修持,一切方法都是有為。如是心之最上義,若不了解心之義,欲獲安樂除苦惱,則無利益空疲勞。

又聖教雲:一切明滿之真智,從無妄念所流出,是故應須舍妄念。圓滿的智慧,從無妄念所流出,一切妄念放下就到了。是故應須舍妄念,叫你舍妄念,不是空這個念頭。正念並不要空。

又聖教雲:亦非是空非不空,不二,最上廣大樂。若道誰能具有者,究竟明滿具有之,具寂了解界內現。不二就是一個。最上的廣大樂哪一個能辦得到呢?究竟明白了,圓滿的人會懂。具寂:心境清淨了。了解界內現:在你自己身心上出現。

般若經云:凡所無念,無作意者,即念佛等。這個才是真正叫做念佛,這就是密宗的大手印。

又聖教雲:無念界中安住者,此是最上之思念。思是什麼?就是聞思修慧這四個佛法步驟。

雖起妄念,過去不追,未來不引。這個妄想過去了就過去了,過去不追。還沒有來的不要去想它。過去不追者,前念不尋。未來不引者,後念不思。若能住於現在,新識即是法身:當下這一念,這個境界。過去不追,未來不引,現在清楚就是法身境界,這麼肯定的告訴你,這就是法身。這就是密宗,跟禪宗一樣。

又云:因不修整、道不修整,果不修整。又因則無生,道則無滅,果即超意。超過意識境界。又自性無生,力用無滅。行相不變,意本解脫也:本來是解脫的,還要解脫什麼?因為前念不可得,後念不可得。見鮮明了自然出生禪定,明了自然顯現行:禪宗的佛法先從見地,思想見解入手。你的見解鮮明了,自然出生禪定。行明了自然解脫。
遏遏捺囉空行母雲:善男子,勿緣於境,勿觀於心,勿作繁多,行勿雜亂:緣就是抓到心、抓到境,不要這樣去做。意所欲者勿應之,勿起疑布,放蕩自心也。於平等理不亂不動,不出、不思、不勤、不挕(音跌,打也)。佛法告訴你一切平等,這一段是女的佛講。若心沉沒,如鳥飛空,即以無緣而舉其心:這個時候你可以故意動心、動念。唱歌、看電影都可以,使它清楚一點。若心散亂,自起自滅,任意而往:假使心散亂了,你不要跟到它走。如空雲虹霓:如虛空裡面的雲一樣。我們的妄想像下雨天的彩虹一樣,他是靠空中而起來、空中而住、但也在空中滅啊。如空雲虹霓,起空中起、住空中住、滅空中滅。如大海中所起波濤、起海中起、住海中住、滅海中滅。所以一切妄念起從心起、住依心住、滅從心滅:我們的一切妄念,從心起、依心住、從心滅、自心本來有,何必去希求呢?

聖教雲:譬如以水投水中,則與其水而平等。又如以酥投酥中,則與酥成一味。

如是於心安住心,其心即成究竟佛。妄念倒在空中,本來就是空嘛。你懂了這個道理就成佛了。這就是密宗的大手印。相傳,傳大手印是達摩祖師到西藏去傳的。雖然這個大手印像中國禪,但是你拿它和中國禪一比,畢竟還差一點。中國禪,達摩祖師可沒有那麼傳喔。這等於給比較笨的人說的,很明白的告訴你。中國禪可不是這樣,中國人的智慧太高了。

安那般那是一個方便法。任何一個修法裡頭,達到定的境界,一定進入息的境界,逃不掉的。你風不能定,不能止,不會得定的。也就是說安般守意最重要。以前我跟你們講過,我說你們要注意,風就是意,意就是風。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意氣飛揚”“意氣用事”氣動了意就動。所以你自己發現檢查自己,喜怒衰樂,乃至思想的亂、多心病、疑心病、妒忌心、瞋恨心、貪心、脾氣等都是氣在動。

息就是初步意定了。定了以後慢慢進修,升、進、住,最後到達解脫,才真証到空境。息動了就叫出入息。不出不入那個叫做息。你懂吧?息住了以後就是百字銘上所講的“性住氣自回”。意不動了,氣回了。氣真不動了,意也回了。道家稱這種現象為雙修。夫妻配合在一起了,不動了。那是息的境界。休息的息,不呼也不吸了。息的境界到了,意也定了。如果你還有呼吸往來,那你的意還沒有住啊。就是沒有達到息的境界,息起動了才有呼吸。那麼全息的境界還在呼吸,那是意動的呼吸。那不是這個呼吸了,息住意才會住。但是普通人息住意不一定住。剛才我作嬰兒的比方,他意還沒有住、不同在這裡。譬如我們普通人有時候看一個東西,專注的時候,有時也會息住,可是意在動。

他這裡告訴你,有這樣的道理。真到了息住、意也住,安般守意。換句話是意在守安般。也可以安般來守意。守住不動這是初步的。你真到達了守意,安般得息了,身心起變化,立刻就轉到不同境界了。你去體會看看。然後配合大手印的觀心。這上面還有修氣修脈的真功夫。這是元朝的發思巴,真正的大寳法王留下來的法寳。他把密宗所有的重點都告訴你了。甚至我以前告訴你們的,左鼻三天、右鼻三天的方法,都在這裡面。甚至於單修、雙修都有。但是雙修我不講。你也看不懂。我不願意講,那個不好講。你慢慢去摸索,求菩薩智慧開導,你會看懂。

(1992年5月27講於香港)





南懷瑾老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十三講)

孫醫師報告:這兩天有一個新發現,似乎又推翻我以往對六妙門的理解。數、隨、止、觀、還、淨。是否是小乘境界呢?我今天的感想,就算它是小乘方便法門,也是極高的小乘法門。小乘是生滅法,大乘是非生非滅法。那麼誰在觀?誰還?誰淨呢?一轉過來就是大乘究竟法門了。這是第一點感想。

我坐中分析隨的關係。數息以及隨息是製心一處。在隨息之前我體會到我的心要隨息,息是主動的,心是被動。我發現隨息是觸與受的行為。在真正心被吸住的時候,我的分別功能消失了,跟到一個無分別的觀心生了出來。這個觀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而不住,沒有懷疑,沒有人我。老師叮嚀過真正的止息是止念,是真定。那麼止之後是生滅法或者是唯心的境界呢?能觀的心進一步停止觀察,我停留在一個一無所有的地方。一無所知,但是偶然我又知道四周的情況。進入老師所說的,佛法就如打火機,用時即有,不用即無。再仔細一看,四聖諦、十二因緣。達摩禪經中的不淨觀、白骨觀、四諦觀、十二因緣觀及修行的四無量三昧。就是把生滅法小乘的無我,帶入自利、利他的大乘境界。

還有我發現新的概念,有兩個重點。第一點:六妙門的功夫是一步步的次第而上。我們修六妙門的時候,能不能放下有求的心呢?有求是小乘,無求是大乘。大乘的無求之意,是求、無求不二。心中生起無求一念,已經是有求了,立即落在小乘之中。所以由最初老師講達摩禪經開始,我的境界反反覆覆,都是這個心的作用而已。

關於止息的問題:止息是無念無息。這個報身的生命能夠無息而存嗎?無息就不需氧氣了,不需能源及食物了。動物冬眠,體內儲藏食物,減低氧氣及能源的需要。急凍冷藏精子及某些身體的組織,如眼角膜、血液等都可以使生命進入一個靜止的狀態。我們是否同樣可以做到呢?佛弟子中有人可以做到。我相信止息是不止而止、不求而得、也是心的作用,這是第二點。

師示:你這個報告裡有一個小問題。你這個數息、隨息,你說止觀就是息,主動的。心法是被動的,要換過來。第二個問題,安那般那這個功夫做到了,你提出現在科學的証明,如動物的冬眠,對。你想到了。譬如人死了,眼角膜摘下來冷凍,還可以接到別人身上去。那個眼角膜或其它器官冷凍起來,第二個人接上去還能起作用。這是因為那一部分的阿賴耶識,它的餘力沒有喪失,所以跟另一個生命還可以接的起來。動物的冬眠,可以三四個月不死,醫學上講,它是把身體內部的消耗能量盡量減少,自己過去吸收的營養,可以使生命保存。現代科學是這樣講對不對?這還是現代科學喔,科學這個東西啊,不要迷信了,現在是那麼講,還不能作結論,也許明天就要推翻了。所以大阿羅漢們入定,有時候好多年,甚至八萬四千大劫。你拿動物冬眠來作說明,以現代醫學例子來作說明,可以,並非究竟。

我始終叫你注意全息的作用。全息這個名稱叫全息,它並沒有停止功能,可以說真正得定,呼吸不動了,它在全息中,跟宇宙,跟風大的能,不是風大的用,風大的用是氣流。當那個氣流沒有動,能使它動的是能。它還在交流。這個交流就不是安那般那,不是生滅的出入息了。可是它有出入的意味。這意味是拿文學來講,不是科學的話。換句話說在息的境界,它有進出的本能存在。因此達到息的境界,可以長生、可以不死。長生到什麼程度,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它是這樣一個東西。所以講止息,你拿六妙門來講沒有錯。天台宗的六妙門是小乘的修法,最後進入大乘的境界。他用般若中觀的方法來講。其實小乘的止息、如達摩禪經所講的,你所看到的,這一點對。它已經向大乘的路上發展了,這是對的。

你所報告止息這個止,是講止的階段那個止,不是安那般那三摩地那個止息。真到達息的境界、那是真正安那般那三摩地息的境界。很大喔。大菩薩也離不開這個境界。一切神通妙用靠息而發起。所以真到了息這個功能,它最初的境界好像沒有呼吸,還有安那般那的作用,聽懂了嗎?這個理論了解了嗎?

我再問你,你現在就可以體會,真到達了安那般那那個境界。這個息我剛才告訴你,它有安那般那的作用,你能不能具體表達出來,實際的現像是怎麼樣呢?

答:我現在對於息的了解,息是能量的交流。能量有很多表達的方式。電爐也是,電波也是。但能量也有不同的等級。比如說我以前感覺到自己沒有呼吸了,感覺好像從頭、海底、或是其它地方呼吸,這也是息的初步,我想這是初步的現象。但是到了息從我的全身生起,這又進一步了。

師問:還有光明嗎?答:有。再進一步我體驗到光明時入到我的身體,再從我的身體又出去了。一邊進來,一邊出去,這好像又進一步了。我想應該還有一步一步不同境界息的現象。

師示:對。我剛才問你有沒有光明,你慢慢體會。安那般那後面的階段與光明是匯合的。你懂吧?這個地方我問你,還是不是息呢?這是意了。最後的息是意的境界。所以上次告訴你,意就是息,息就是意。


問:作意一樣不一樣?

師示:你問唯識那個作意啊。那個就是真正的作意。作意也就是這個作用。所以定的境界散開了,這個息跟作意散掉了,就是散亂了。寧靜回來就是生命的本來。那麼一般外道同其他宗派搞錯了,認為這個就是生命的最高本源。不是的。你剛才講的對,這個才是第一步的作意。三界天人、天堂、地獄、六道輪迴,一切眾生都是作意來的。作意分別起來就來了。妄想分別起來就是凡夫的境界。在三摩地的定中,這個作意是專一的。這個作意同凡夫那個作意,理論上是一樣,功用兩樣。這就是菩薩境界和大阿羅漢境界。神通智慧也就是這樣起來的,這樣就相當高了。這個課可以停止了,以後再說了。我要另外講其它的課,因為我急於要把文化建立起來。四書都要把它講完,那會佔用很多的時間,你還有什麼問題。


問:當我睡著的時候,我還有那個能觀的,那個也是意嗎?

師示:對。那個也是意。所以講到唯識的道理,第六意識並不是壞耶,得了道的人第六意識叫什麼?妙觀察智。就是這樣一個境界,講起來很簡單,誰做到了?真的修到了,絕對是証果的。不然都是空話。就是這樣一件事。

問:修安那般那到達四禪八定,是不是一定要發起神通才是証果?師示:不一定。但是你真達到阿羅漢的果位,能夠知道五百劫的事,是五百劫,不是五百年喔,那是非常的久遠了。甚至八萬劫以內的事也可以見到,八萬劫以前就沒辦法了。但是非要達到四禪八定不可,發起了宿命通才能知道。有些人到達了羅漢果的境界,不一定有宿命通,不一定有五神通。有些人不取。他的觀念習氣上不要。有些人要的、會得到。有這個差別。那麼怎麼呈現?他自己很明白、會知道。並不是像電視一樣看到境界,你懂吧?譬如宿命通,有時你們打坐前面呈現一些境界,自己也搞不清楚,以為是鬼啊、魔啊、搞不清楚。普通就叫做境界。實際上每一個境界同你的夢一樣,夢發起來有時候夢是一個片斷。現在心理學也懂,過去的經驗同現在、同未來、生活的經驗,兜攏來構成一個夢境。譬如以前和尚穿的衣服叫做百衲衣,你們沒有看過吧?一片一片的破布逗攏來的。那個夢境我們認為是虛幻的,可是這是普通佛學的講法。如果用科學的角度來講,為什麼我的虛幻會看到這個,他的虛幻會看到那個?這裡頭有屬於過去經驗的片斷,有現在經驗的片斷,有幻想的片斷,還有一個奇妙的未來片斷兜攏來。但是這個還是屬於意識狀態去看的,這接近於眼通的部分,看到現象。他心通呢?並不是看見,沒有現象就知道了。宿命通有時候不一定看見,可是自己知道。有時候也看的見,是這樣的。這還是講理論,實際功夫就要真的去做。你現在報告講的還是理論,你這兩天實際的功夫怎麼樣?

答:我現在是停留在空無一物,但是又知道。我也不知道有沒有進步。

師示:應該是在進步中,你自己沒有檢查清楚。答:以前很難進到這個境界裡面,但是也很容易。同時還有一點,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是睡下去之後,在睡著之前我燈有關掉,但是整個晚上都有光,好像有一部分的我沒有睡,但是一部分睡了。

師問:你看到的光,是電燈一樣,一個一個的嗎?答:好像平常看東西一樣。

師示:這個就是說,你現在生活經驗,意識所呈現的現相。實際上光就是光啊,沒有說一定像燈泡一樣,懂不懂啊?你現在感覺到晚上在睡覺,好像看到房子的燈光,所以我才問你是不是一盞一盞的燈。不是一盞一盞的燈那就對了。


問:但是早上起來的時候留下一點的記憶。晚上是睡著了,早上起來還知道,前一個晚上看到光,好像沒有睡一樣,但是我曉得是睡了。

師示:對。那個正在止息的境界中,所以安那般那真到了息的境界,自然會有光明呈現。這個是有相的光。上一次我批了你,你把它當成無相光是不對的。這個還是不母光、是子光。子光是由這個息、氣的關係來的。這沒有錯,是好境界。所以佛的戒律,在睡眠時一定要觀日輪,那是個方便。因為一般人起不了光,所以要他在心裡上假想一個日光。真的修持功夫的人,他用不著觀日輪,本身就有這個光明,他就住在這個境界,這個要功夫到了,氣到了,才能做到。這是初步的,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至於說禪宗那些道理悟呢?就在境界上,你自己知道一片光明,定在息上。你那個能知之心不在光明上,什麼都知道,理都知道。透了,那個是慧,那個是般若了。所以在如何修証佛法這本書上,我不是講了三個重點嗎?見地是般若、智慧。功夫是修証。行願是願力,是真起了慈悲喜捨的心了。佛法如果不是這三個部分並行,那就不叫做佛法。
問:修持不是單方面的功德,要進步快就要做一些功德。只管單方面修行、進步比較慢。

師示:你這個對。就是見、定、行。行就是行願。行善培養功德會進步。他這是做好事覺的心境開朗,進步的經驗。


問:數息,數不到幾下就真的不呼吸了。

師示:你這個問的好。數息一般人都不懂。孫醫師啊!你要注意聽,將來你們都要教導別人。這個數息能夠數的是心,對不對?息是風大。把它兩個拴在一起你才能夠數息嘛,你自己由一數到十,或者由十倒退回來數到一。或著第二次再由一數到十。你覺的中間心跟息合一了,沒有雜亂的心了,你就不要數了。為什麼要數呢?因為我們這個心平常用慣了,往外面走。如警察去抓人,把這個壞人抓回來的時候,要把他帶手拷,才拉的回來。這個數就是一個手拷,把心拉回來了,拉回來跟數配合。這個犯人,這個狂心跟息結合了。結合了你就不要數了。心不散亂了,息也調好了,這個時候要隨息。就是息進、息出、乃至不出不進。心裡頭哪裡動,我隨時跟隨他,兩個還是貼緊,這個就是隨。慢慢的這個心都不散亂了,不散亂了以後呢?這個意念不動了,這個出入息也不動了,這個才是止。止才有得定的希望。所以你問的數是數到什麼程度,自己要知時知量。知道心已經回來了,跟息已結合了,那就不要數了。趕快換個方法,進入第二個步驟隨息了。息是所走的方法,能隨這個息出入的,這個是心。心隨這個息,所以叫做隨。反過來說,你的意念定了,這個出入息是隨你的心喔。隨心所欲。我要它不呼不吸,就不呼不吸。我要它息長就息長。我要它息短就息短。都是你作主了。這個就是隨的作用。這個意思你了解嗎?你現在就可以體會。有什麼不懂的現在問。要實際作功夫。就是道理懂了,要離開經典。

問:到了清淨境界的時候,你一定要明白四大的種性。我對風大、火大、水大是有體驗,但是地大要如何體驗?

師示: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到了那個境界裡頭,譬如你曉得呼吸不往來了,可是你裡頭還有感覺啊,觸受:心臟的跳動,甚至有時候聽到聲音,耳朵內聽到聲音,有時候後腦聽到一種噓……的聲音,這個還是風,你聽到裡頭蹦、蹦,你知道是水大,血液還在流通嘛,還沒有寧靜。風大寧靜了,水大還沒有到寧靜。你覺的整個身體是暖洋洋的,很舒服,那是火大。但是你知道還有身體坐在這裡,這是地大。這個架子還在這裡。可是這個時候你四大性離的境界,看的很清楚了,慢慢的在這裡定久了,他慢慢的化光了,才化空了。就是這樣。化光最後才是化空。化空在那裡,這個是真正修持的境界,在空大中啊。你如果真正做到把四大化空住在空大中,你還做不到呢!真的。有時這個地方過了,有一點亮光,看不到人了。是有的。比如龍樹菩薩講經說法,只看到一團亮光,聲音從亮光中發出來。那是龍樹菩薩、第二個佛啊。真有這種事的。


問:鼻子雍塞的時候,讓呼吸自己作用,不要去管它?

師示:當然。你現在不是息、是風。而鼻子雍塞不通、傷風感冒,這個就不叫做息了。這個時候就不做數息觀。打坐也要坐,讓它粗呼吸,連數都不數。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做什麼呢?你就是做深呼吸。乃至躺在床上哼啊、哈啊,也要把這個氣路慢慢打通。把這個傷風趕出去了,然後它氣自然到息了。這個時候你才開始做數息。一般學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什麼數息觀,亂七八糟的,反而會出毛病。生病了、感冒,要多休息嘛。現代人沒有思想,他呼啊、哈啊,忙了半天。藥可以幫忙他慢慢打通氣路,打通了就舒服一點了。所以真的生病,第一個道理靠的是休息啊。

孫醫師報告:我請問在坐各位,你們什麼時候開始數息?答:上坐氣調順了以後。不是。一定要做到三昧於中起,三昧已修習,觀察應不應。應之後才數。如果你一上坐就數,效果不佳。一定要定了,才開始數。

師示:對。這是法供養、法布施。他把經驗貢獻出來。


問:數息中間有時候分不清楚入或出、這怎麼辦?

師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入或出一定要分清楚。可見你的心非常散亂。孫醫師補充說:你坐下來腦筋要清清楚楚的。你數的時候也要清清楚楚。不是昏昏沉沈的。但是你清楚的心好像膠水一樣,那就由數進到隨了。那時候你感覺到一個變化,就是已經進了隨息,隨息的時候就不要數了,因為已經靜了。你的心跟呼吸一出一入,其它東西你都不要去管。這進出也是清清楚楚。隨了以後自然又進到另一個境界去。呼吸也不知道了,好像生起另外一個心。你觀察到初步的息在一出一入,甚至頭頂跟海底的呼吸、皮膚的呼吸,都很清楚的。

師示:最近最遠——東西。最深最淺——清溪。最高最明——日月。最親最疏——夫妻。人情世故都講完了。能而不為才是守戒。這一本書上透露一個不死法你知道嗎?當然這個功力要很高。數能滅一切,覺佛但言滅:佛就是覺者嘛,已經悟了道了。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這是秘密,怎麼樣是增上,滅是滅法喔,增是加法。“內外出入息,去則心影隨”我們普通人這個思想就是靠呼吸這個氣的作用。如果普通人氣悶到了,心也昏沉了。所以息去了以後,我們現在的思想都是心的影子,不是心的體。心影子追隨內外出息,決定善觀察:所以自己要觀心,觀清楚。順是趣涅槃:由這個觀心的法門配合出入息,順到勢。勢就是這個法門。趣是進趣。進到涅槃境界。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下面這個小字註解,出入息同在肚臍,這個是不對的。修行出入息在身體上勉強來講是丹田。隨到所起處,這個息的來處是空相,沒有固定起處。如是知升進:這樣子知道進步。能離外貪著:就是修行出入息初步能修好的人,息進來知道進來,出去,知道出去。息停止了,空知道空。這樣一步一步的進步,能離外貪著,外面物質世界的環境、名啊、利啊、金錢、男女等等。心裡已經不貪了。進一步連這個身體要丟掉就丟掉,要走就走了。內貪是心意識,外貪是心外的一切現象。譬如我們中國人講身外之物。這個是指身體以外。佛法是更進一步講心外之物,連身體都是心外之物。密宗後來有些是根據這個來的。修氣脈明點,就是這樣來的。


問:內貪是指那一部分?

師示:內貪是心意識,心里內部的貪瞋痴嘛。貪名、貪利、乃至愛國家,一切等等,都是內貪的心理作用。

(1992年5月30講於香港)




第十四講

注:本次公開的6-14講未經審核(也有師兄說是20講),也是從其他師兄處得來的PDF文檔,文字內容和次序肯定有很多錯漏,僅供有緣人學習和一睹為快,最好不要再傳播了。望有錄音的師兄能夠校對,或共同期待正式文本出來。
南懷瑾老師:達摩多羅禪經講座(第十四講)


孫醫師報告:老師一言驚夢中人。意就是息。神通變化有為法都是意所生。阿賴耶識,意識都有作意的功能。難怪我在定中發的神通力量是真實的,清晰的。當然這個真實只是比量,是真、是假,如夢如幻。第六意識的特異功能,當然也是第六意識當老闆。但是受到外來及所知影響太大,所以不一定正確的。一個是心緣心帶質境,一個是心緣境,是獨影境。

師示:完全正確。這幾天有兩個經驗做到了無我。忽然從頭頂流出一些液體,到鼻子的時候知道不能走路,急急忙忙的嚥下去,腹部就一片清涼。第二:這幾天晚上,坐進阿賴耶識中。忽然生起一念,知道自性無所不在,也在阿賴耶識中。就在這一剎那,覺知分散開來變成無所不在。之後我分析阿賴耶識的不同境界。

師示:先糾正一個錯誤,你說坐進阿賴耶識中。阿賴耶識無所在,無所不在。我們身心內外整個山河大地,整個宇宙萬有都在阿賴耶識中,並不是你坐進去。你應該說:這幾天晚上,坐上去就自然而然知道阿賴耶識的境界,否則就錯了。假使你坐進了阿賴耶識,那麼阿賴耶識也變成一個東西,這在文字邏輯上是錯誤的。

你說分別出來三個境界。第一個有作意、有思想、有觀有受。受有觸的感覺。所見的思想像電視機的畫面一樣,不停的流轉。第二:深一層的時候,有作意有思,不想。受及觀的作用減少了,思想活潑得多了。整個現象的穩定性增加了。第三:更深一層思與想,作意及受都很細微平靜了。觸受的感覺是在光滑與空無之間。有時甚至生命停頓了一樣,又好像是無邊無際。

師示:這是他這兩三天靜坐的現象。有一點很重要。作意有所求時阿賴耶識不會出現。一定要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意無求,萬緣放下的心。阿賴耶識就好像雲開霧散一樣,現出本來面目。

師示:好。你每一次都很有進步。這本達摩禪經你們回去看過了嗎?還有什麼問題?這裡面問題很多,我之所以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是客氣話,沒有問題就是書都看了你了,你不知道書。


問:相非隨所欲。是性慾的慾,或是慾念之欲?

師示:都不是。是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如意足的慾。就是說你功夫到這個境界,譬如說你要萬緣放下,念頭思想整個把它清淨了。這個是我們想要做到的慾。可是你念頭這麼想,卻達不到這個境界,不能如意足。而起隨欲想,雖欲令隨意,終不從所樂。他說你用功到這個時候,相是各種境界現相。非所隨所欲。你想空卻空不了,譬如說我們肚子餓了,明知道四大皆空,你空空看,就空不了。假定功夫到了,要空就空。所以說相非隨所欲。

第二句話,而起隨欲想,那麼你心裡就起了矛盾了,而生起了想達到空。這就變成一個妄想了。雖欲令隨意,終不從所樂:所以在這個時候,你雖然想達到清淨的境界,或者空的境界。雖然想使自已隨意所到,境界就到。結果你達不到,更不會得到定的樂感境界。

那麼它下面等於跟你解答了謂相非所留,而欲強制持,如果違反念,則為住所縛。這是我們用功得定的時候,不能得定的道理。他說道理在那裡呢?一切境界、一切現像都是無常的,一切都在變化中。任何一個境界不會永遠停留在那裡。譬如這個宇宙,這個太陽,這個地球,每一秒鍾、第一分鐘它都在變動,沒有辦法停留在那裡。我們這個心性的現象,非所留。而我們這個人的心理,等於我們這個生命,今年就比去年老一點,你想拉回來年輕做不到。而欲強制持:你想勉強的把它制持定住,停在那裡,把持到。這個樣子你心理髮生了矛盾。如是違反念,則為住所縛:你進步就進不了。停止在那裡,捆綁到了,就是這個道理。

修行任生滅,所行常轉進,諸法相已成,終不捨自相。若不捨自相,自相則顯現。這個就是心。就是說你打坐修行,一切法是生滅法。呼吸往來也是生滅法。我們這個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有生必有死,都在生滅,生滅是現象,能起生滅作用,那是心性自體。所以修行你不抓生滅法的現象。所行常轉進;一步一步向前進。諸法相已成:一切境界過了,比如今天很煩燥,明天你又很清淨。一下子又放光,一下子又黑暗,這些都是相。但是知道自己清淨與不清淨的自心本相。終不捨自相:心都知道。若不捨自相,自相則顯現:心就更清楚了。

今天特別向大家介紹一下安般守意這個功夫。安那般那是梵文,安那是呼吸進來的時候,般那是出去的時候。一呼一吸,安那般那。我們現在科學講全息。中國有一句話,“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宇宙萬物都是全息作用,息息相通的。可是息是有往來的,有來去的。所以修安那般那主要不在進出呼吸上。而是利用這個息,使你的意,這個意是初步的心。讓它定下來,得定。最後不管息了。實際上意定了就是息,息就是意。這一點我們上次提過了。

《大安般守意經》。這一本經是後漢時候的翻譯。這本經的譯者是安士高。他是安息國的三藏法師。那時候安息國是在新疆南面這一帶。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三國、劉備、諸葛亮那個時代。他在江浙這一帶,孫權這一邊。安士高還有康僧會這些都是外國人。到中國來,沒有幾年,學會了中國文字,翻譯最初的佛經過來。那個時候的人對於佛法,就如同我們現在人,把外國的科學向內搬。現代人不談科學就落伍了。那個時候不講佛學,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就沒有地位了。就是那麼流行。

第一部講安那般那的經,就是這一部《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達摩禪經》是以後才來的,遲了一百多年。這本大安般守意經有很多好的句子,可是你們文化程度太差,連圈點都圈不下去。這個在當時不是古文,是語文。我並沒有比你們了不起,因為受中文教育出身的。所以中國的文字好在那裡?你只要認識中國字,懂的中國文法。幾千年的思想是沒有距離的,比外國文字高明在這裡。

其次最初來的佛法比後來的還平實的多。這個時候是由小乘佛教轉變到大乘的階段,比較樸實。安般就是守意,就是得定。先把意識定了,一念清靜就到家了。第二步教你認識魏晉南北朝的文字。第三步教你認識初期的翻譯,有這幾個要點。

佛在越只國、舍羈瘦國,亦說一名遮匿迦羅國。時。佛坐行安般九十日。你看,連釋迦牟尼佛,他也修呼吸法門。現在講練氣功。氣功不是安般守意那是很粗的。修這個安般守意九十天,等於在閉關。佛得佛:這就是魏晉時的文字。佛得道了,這個功夫做完了。等於我們寫成武俠小說,佛閉關九十天,功行成就了,出來了。

复獨坐九十日者。他為什麼一個人在那裡打坐入定呢?

思惟校計,欲度脫十方及捐蜎飛蠕動之類。他說佛這一次閉關九十天是在幹什麼呢?他自己在研究,校計就是心裡頭在想。他要想辦法出來教化、度脫十方。空間東西南北上下,加上四個角就叫做十方。我們普通叫四方。中國文化春秋戰國以前叫六合,東西南北上下叫六合。佛法來了把東南、西南等這四個角加上去就叫十方。佛想度脫世界上一切的眾生,包含這些微小的生命,擴充一點講連細菌都要把它超度。這個超度並不是說死了超度,都要把生命救活。

復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他說,我這九十天當中在作什麼功夫?他告訴弟子們,我在做安般,做呼吸法。安般是安那般那,簡稱安般,出入呼吸。守意。重點在這兩個字。念佛的人叫一念專一。他解釋什麼叫安般。

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還行安般守意已,複收意行念也。這是當時的文字,我們看起來很彆扭。他說什麼叫安般守意,因這個功夫發起心裡頭的慈悲念,是愛護一切眾生,得自在。什麼叫自在。就是剛才跟你講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如意足。想怎麼樣就做得到,這個就叫自在。譬如我們心想飛起來,飛不起來。你心意沒有合一飛不起來。發動慈悲的意念都是靠第六意識做到的。還行安般守意已:他說我做安般守意的功夫。複收意行念也:現在我出定了,不閉關了。現在講話我心還沒有動,這個意念還在定中。不過把意念拿出來給你們講話,起行了。

安為身,般為息,守息為道。安般就是入氣,進氣為身體。所以吸氣補充身體的精神。安為身,般為息。我們注重出氣的時候,使煩惱妄想停止了,念頭定了,清淨下來。那麼不管你進氣也好,出氣也好,呼吸是生滅法,能知道呼吸往來,能知道一念清淨,定在那裡,就是第六意識。守意為道:這個才叫做修道。修道在修心,並不是做氣功。
守者為禁,亦謂不犯戒。禁者亦為護。護者,遍護一切無所犯。那麼為什麼叫守意呢?就讓意識一念定在這裡。我意識很清明,說定就定了。為什麼加一個守字呢?守有一種強制執行、禁止的意思。等於警察來管你,用法律來管你。所謂守者為禁,同時也可以叫做不犯戒,不犯錯誤。為什麼要禁止你的意念不動,只跟安那般那出入息配合呢?要禁止其它的起心動念,妄想都不能來,禁止了。禁止亦為護,保護這個意念。怎麼保護?遍護一切,那包含就很多了。一切起心動念,都不想了,都停掉了,一切無所犯。
意者息意,亦為道也。所謂定在一個意念上。意念在一個絕對靜止、休息的狀態中,這個叫修道。你看在三國的時候,佛學進入中國,講修道很明顯。後來影響到道家、儒家,各方面都受到他的影響。

安為生,般為滅,意為因緣。守者為道也。他這裡把呼吸往來分開來講。安為生,般就為滅。滅除了一切妄念思想。意為因緣,守者為道也。這個就不要解釋。懂了,對不對?

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也。所以開始要做數息觀。般為相;境界、現象。隨守意為止也。天台宗後來根據這個先數息,一進一出,心念拴不住,意定不住,只好拿來計數字,一呼一吸。但是曉得意定了,就不要計數了,就要隨息了。隨息就不用心,不加上一個計數了。隨守意,就根到這個意識定下來。為止也,就是得止得定。

安為念道,般為解結,守意為不墮罪也。這個進氣為念,般為解結等於萬緣放下,氣也跟到空了。這個時候空了的境界才是定住。守意不犯任何錯誤,沒有罪惡,沒有過去,一念清淨。

安為避罪,般為不入罪,守意為道也。安為避罪,身體精神充沛了,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般為不入罪,守意就是入道。安為定,般為莫使動搖,守意莫亂意也。
安為守意,般為御意,至得無為也。禦就是駕御。把意識抓的很牢。如一匹馬一樣,把馬的繩子抓的很牢,最後達到空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沒有用空這個字。而是用老子的術語“無為“。無為就是空。什麼都沒有了,都不動了。

安為有,般為無。翻譯這本經的時候還沒有用“空“這個字。大約晚了三四百年,這個無字就改譯成空了。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這一段你要注意,安為有,般為無。其實我們這個思想,不是空、也不是有。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你說這個意念是有嗎?我們這個思想意識用過了就過去了。你說意念是空嗎?它再用還是有。亦不念有,亦不念無,它自性就空了。

意隨道行。我們所以修道就是修行就是修意。

有者謂萬物,無者謂疑,亦為空也。安為本因緣,般為無處所。道人知本無所從來,亦知滅無處所,是顯守意也。這一段不是講的很清楚嗎?

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名為是清淨無為也。所以一念定下,當下就是清淨無為,不要另外去求一個空了。

無者謂活,為者謂生。真正達到空的境界,你的心境反而是活潑的。譬如這個虛空,假使天睛一點雲都沒有。也沒有風、也沒有雨。萬物在中間活活潑潑的。

無者謂活,為者謂生,不復得苦,故為活也。安為未,般為起,以未起便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為不守,當為還。它說安般的道理使我們心不動,這個意念清楚。假使我剛才又想了別的事,又想股票,又想到買地、又想吃好吃的,你心意早就跑掉了。你就沒有守,沒有得定。當為還,馬上要追回來、定下來。

故佛說安般守意也。安為受五陰,般為除五陰。守意為覺因緣,不隨身口意也。

守到清淨空的一念,自己隨時提高警覺,不跟到亂跑。守意者,無所著為守意,有所著不為守意。所以真正守意並不是有一個第六意識在喔。空空洞洞清淨那個境界,當下放下。自然的、無所著為守意。如果是故意用一個心,造成一個清淨,造成一個得定。有所著這個就不叫做守意了。

何以故,意起復滅故。意不復起為道,是為守意。它說何以故,什麼道理啊?

我們這個思想來一個,去一個。你假使起一個清淨念。意起。其實這個清淨你也把握不住,已經不清淨了。你不要求清淨,本來就清淨。

守意莫令意生:守意就是一下定下去,一念清淨就是了。第二念不起了,切斷了。

生固有死,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謂道也。所以這個守意定住了,可以不生不死。因此有些大阿羅漢得定,可以幾千萬年不死。這個叫得定。得定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現在一般人學佛,把那個睡覺、昏沉、什麼都不知道,叫做定。這是很嚴重的錯誤。

安般守意有十點,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四諦是為十黠。黠就是智慧。古代用黠不用慧,後來的翻譯就不用這個字了,有十慧或者十種智。智者大師的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它原來都有。數息相,念頭停止了。止了自然有觀,迴轉到本來清淨。

黠成謂合三十七品經,為行成也。他說你這個修成功了。你把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道理都懂了。就是小乘果位的成功。

守意譬如燈火,有兩因緣。他說守意的境界,就如我們點蠟燭一樣,有兩個因緣。

一者壞冥。二者見明。燈一點起來就把黑暗破掉了。光明來了,黑暗就沒有了。壞冥,冥就是看不見,有了燈就看見了。第二個是見明。看到一切很明了。他說守意,我們心意不亂跑,一念清淨,定在這裡。他說等於燈的兩個作用,兩種因緣。

守意,一者壞痴。二者見黠也。守意可以破除心中的迷糊。第二個是見到智慧的境界。自己心中一念得定了。很多你不知道的,自然就會知道。

守意,意從因緣生。當緣因緣莫著,是為守意也。我們這個意識,唯識學上說依他起,靠外緣引起來動心的。我們曉得這些因緣,不著在因緣,被它誘惑是為守意。

守意有三輩。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已生當疾滅。三者事已行,當從悔,計億萬劫不復作也。三輩就是三種。第一個就是意念定在這裡,其它妄念不起了。第二點假設起了趕快把它空掉。第三有些事情一時做錯了,趕快懺悔,再不要犯錯了。

守與意各自異護,十方一切覺,對不犯是為守意。所以守自己意這個作用。守跟意在邏輯上有分別,這個心理作用有兩種,各自異護,都不一樣。十方一切覺對不犯是為守意:可是它兩個有不同的邏輯,不同的境界。但是同樣是為了保護十方眾生。自己心中隨時清醒,不犯任何錯誤,這個叫守意。

覺彼無為是為守意也。隨時住在空定的境界,這個是守意。

守意中有四樂:一者知要樂。二者知法樂。三者知止樂。四者為知可樂。是為四樂法。為行得為道。守意六事,為有內外。數隨止是為外。觀還淨為內。隨道也。何以故,念息相隨。止、觀、還、淨,欲習意近道。故離是六事便隨世間也。數息為遮意相,隨息為斂意,止為定意,觀為離意,還為一意,淨為守意。庸人不能製意,故行此六事耳。這是六妙門,為什麼要數、要隨,這些都懂了吧。

何以故?數息用意亂故。何以故?不得用不識故。何以故?不得禪用,不棄習,盡證行道故也。數息為地相。我們呼吸一進一出的辦法,這是打地基,為地相。如蓋房子一樣,先打地基,地基打好了就不要數了。

隨為犂。就像拉一條牛把田地翻一翻好耕種。
止為勞。勞是把泥巴翻一翻,把雜草除掉。
觀為種。觀是在泥裡下種子。
還為雨,淨為行。如是六事乃隨道也。這是比喻。

數息斷外相,隨斷內。止為止罪行,觀卻意不受世間為還,念斷為淨也。意亂當數息,意定當相隨。意斷當行止,得道意當觀,不向五陰當還,無所有當為淨也。多事當數息。假如心裡頭思想多,煩惱多,先用數息。

少事當相隨。沒有事,念頭清淨就不要數了,用隨了。

家中意盡當行止。所有妄想沒有了就止了。畏世間當觀,不欲世間為還,念斷為淨也。何以故?數息不欲隨五陰故。何以故?相隨欲知五陰故。何以故?止欲觀五陰故。何以故?觀陰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棄苦故。何以故?為還厭生死故。何以故?為淨分別五陰不受故。我們現在學佛的人一上來就是華嚴經、楞嚴經這些大經。但是沒有人得道證果。唐朝以前很多人得道,後來怎麼少了?很多人都走這個路線,實際做功夫。這些經典你到廟子去看有沒有?有啊!都在大藏經裡面。這本經叫安般守意經。實際上你把這本經典看熟,很簡單,怎麼得定?就是安般守意。一念清淨坐在這裡,不一定盤腿。你去開會也好,坐車也好,在那里安般守意。公交車上也好,飛機上也好,你照樣在道場,並沒有動過。有事情就去做,做完了還是安般守意。就是那麼簡單。你看上面這些經文,你就看到了,釋迦牟尼佛他自己也閉關一百天、九十天,他出關以後告訴徒弟們這本安守意經。人家問佛在做什麼?我在安那般那、求證。這個就很老實,他老人家自己安般守意九十天,講出來的經驗。他為了要徒弟們很快的成就,他講了安般守意。他說修行重點不是在出入息,不是在氣功上。可是方法是利用氣功,由這個法門進入了可以得定,開發智慧。是這個道理。這本經的序是康僧會寫的。康僧會並不是和尚。安士高也不是和尚,是個居士。當時安士高、康僧會都是很有名的名士。名氣非常的大。你看他的這篇序。

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眾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內外,眼、耳、鼻、舌、身、心謂之內矣。色、聲、香、味、細、滑、邪念謂之外也。經曰:諸海十二事,謂內外六情之受邪行。猶海受流,餓夫受飯,蓋無滿足也。心之溢盪,無微不浹,恍惚髣髴出入無間。視之無形,聽之無聲,逆之無前,尋之無後,深微細好,形無絲發。梵釋仙聖所不能照,明默種子此化生乎。這一段就是說,我們普通這個心,不會滿足的六情,它永遠不會滿足。可是心是什麼東西呢?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沒有聲音的,怎麼找也找不到。梵就是天人。釋指出家的和尚。

神仙聖人所不能照,也看不到。明默種子,可是心的確有這個作用。明的黯的,它是萬物一切眾生的種子。這個生命就從此心變化出來。

彼非凡所睹謂之陰也。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看得見的。陰暗面看不見所以叫做五陰。

猶以晦曀(yi),種夫深芬,闓手覆種,孳有萬億。旁人不睹其形,種家不知其數也。他說五陰這個心看不見的。等於我們抓一顆種子,捏在手裡,把它種下去,等到發生作用大家才看見。在它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誰都看不見。

朽乎下,萬生乎上。一顆種子種到泥巴里頭去,發芽了。它向上面發展,這種子變成一棵樹了,又生千千萬萬的種子。

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我們這樣一彈指,心有九百六十轉,當時是根據什麼講的,這一段出在那裡我還沒有查到。心是不是一彈指之間有九百六十轉呢?這個沒有辦法求證。他又說,人一天有十三億的思想,這個統計的數字從那裡來不知道。

意有一身。每一個意它有它的本身。意的作用,譬如我們這樣抽一口煙。我們溫州人講這個有癮的。癮就是意念給它吸引住了。抽鴉片就有鴉片念。念跟意它本身有一身。這個身不是身體。它有個形段的,所以叫做意識形態。

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猶彼種夫也。等於種下去那顆種子,它自己不知道。

是以行寂系意。所以要修安般,要把這個行為做到心清淨,先要把意識拴住。

著息數一至十。這裡講數息了,拿什麼來拴它呢?先拿數字來拴它。

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從一數到十,這中間都沒有插進妄念,這個意算拴住了,可以說把意收回來了。

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無他念。就是一念清淨在這裡,並不是昏睡,或者三天、或者七天,這個得定了。

泊然若死。泊然就是很寧靜了,好像死了一樣。
謂之一禪。這叫做得禪定了。
禪棄也。就是一切放下,拋掉。
十三億穢念之意。就是拋棄了一天一夜之中的十三億雜念。
已獲數定,轉念著隨。然後不要數了,就要隨了。

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隨,由在數矣。垢濁消滅,心稍清淨,謂之二禪也。又除其一,注意鼻頭,謂之止也。就是這裡,有些道家,後來的一貫道點竅就是這裡。佛法裡偷來的。謂之止也,得定了。就是你今天的報告,額頭有液體流下來。大概是腦下垂的荷爾蒙。道家叫做甘露、玉液還丹。

得止之行,三毒、四走、五陰、六置、諸穢滅矣。就是講六根六塵。

照然生明、踰明月珠,淫邪污心,猶鏡處泥,穢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臨土,聰叡聖達,萬土臨照。雖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濁,眾垢污心,有踰彼鏡矣。若得良師剷(chan)刮瑩磨,薄塵微曀,盪使無餘。舉之以照,毛髮面理,無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萬不識一矣。猶若於市,馳心放聽,廣採眾音,退宴在思,不識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濁翳其聰也。他說我們在鬧市裡面馳心放聽。聽到車子的聲音啊,音樂啊,各種聲音。其實在街上聽了那麼多聲音,你回到家裡靜下來,你剛才聽到什麼?一樣都記不得。就是心逸意散,濁翳其聰也。就是我們凡夫的散亂,每天覺得要去辦公啦,一天忙的不得了。其實你靜下來,你今天搞了些什麼?大概只有鈔票還記到,其它都不知道了。

若自閑處,心思寂寞,志無邪欲,側耳靖聽,萬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你心清淨了,意清了就辦到了。行寂止意,懸之鼻頭,謂之三禪也。它這個禪不是四禪八定的禪。這是說第三步的功夫。它用這個禪字,這是最初的翻譯。寫這一篇序的人,他也很內行,不內行的話也不會叫他寫。名氣學問都夠的。

還觀其身,自頭至足,反复微案,內體惡露。森楚毛豎,猶睹膿涕,於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忘,信佛三寶,眾冥皆明,謂之四禪也。然後他說得四禪定以後,要反過來觀心,都照清楚了,空掉了到第四個境界。

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這等於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的階段了,明心的還。
穢欲寂盡,其心無想,謂之淨也。這個就是淨土了。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舉明所觀,無幽不睹。真得到安般,這四步功夫做到了,舉心即明,你心一動什麼都知道。

往情數万、方來之事,入物所更,現在諸剎,其中所有世尊化法,弟子誦習。他說你到了這個境界,你就會看到佛還在那裡說法呢?他說佛的弟子們還在那裡用功。

無遐不見,無聲不聞,恍惚髣髴,存亡自由。人可以到達恍恍惚惚的。所以你前兩天恍恍惚惚的沒有關係啊。經常有的。你功夫到了那個境界,你覺的不習慣了,你就害怕了。

大彌八極,細貫毛厘,制天地,位壽命。他說你功夫到了這裡,可以控制天地,可以不死。

猛神德,壞天兵,動三千,移諸剎,入不思議,非凡所測,神德無限,六行之所由也。都靠這個止觀還淨做到。

世尊初欲說斯經時,大千震動,人天易色,三日安般無能質者。於是化為兩身,一白,何等,一尊主演於斯義出矣。這句話中間有掉了,還要查別的經。

大士上人,六雙十二輩,靡不執行。有菩薩者安清字士高。安息王嫡後之子。安士高是安息國的皇太子,他很賢能,讓國於叔,自己不當皇帝。馳避土,因此到中國來了。
翔而後集。繞了一圈,最後到中國來,入了中國籍了。

遂處京師,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他學問非常好。七正就是金木水火土日月。

風氣吉凶,山崩地動。懂物理、懂科學。

針脈諸術。會看病,會針灸。睹色知病。一看就曉得你病在那裡。
鳥獸鳴啼,無音不照。他懂的鳥獸的音聲。
懷二儀之弘仁。二儀就是陰陽。

愍黎庶之頑暗。他的胸襟像天地一樣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沒有智慧,處在頑暗中,所以他翻譯這本經。

先挑其耳,卻啟其目,欲之視明聽也。徐乃陳演正真之六度,譯安般之秘奧。學者塵興,靡不去穢濁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這一段是讚嘆安士高的了不起。

餘生未踪,始能負薪。他說我自己還小的時候。
考妣徂落。父母雙亡了。
三師凋喪。自己也沒有兄弟。
仰瞻雲日,悲無質受,眷言顧之,潸然出涕。他說生活很苦,只有哭。

宿祚未沒,會見南陽韓林。穎川皮業。

會稽陳慧。後來到中國來碰到這幾個好朋友。這幾個人都是當時很有名的名士。

此三賢者,信道篤密,執德弘正,蒸蒸進進,志道不倦。餘之從請,問規同矩,合義無乖異,陳慧法義,餘助斟酌。非師不傳,不敢自由也。言多鄙拙,不究佛意,明哲眾賢,願共臨察。義有肬喘,加聖刪定,共顯神融矣。“肬:音尤。贅也。喘。腓腸也“你看當時的文章,都講的很清楚。一句一句講很麻煩。這裡面有很多字還要查。那個時代用的字,近代不用了。慢慢時代都在變,可是意思一樣。你認得字就會講的出來。講安般守意的重要,今天提出這一本經來,你們回去研究。孫醫師報告:我自從做了安般的功夫以後,我現在才明白禪宗在講什麼,以前我不明白,都是安般帶給我的。因為現在做功夫有一點基礎了,打好基礎之後,自己一步一步的深入,你就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所以我想這個安般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多下一點功夫。

師示:這是最穩當的路子。後世禪宗有個比方。他說漸修的法門,由小乘到大乘,就像在荊棘叢中慢慢走出來。禪宗是直的跳出來的。到上面是一樣了。可是裡面的一節一節有時候忽略過去了不對。後世禪宗是有這個毛病。在家的修行跟出家兩樣。你回去看指月錄大慧杲禪師這一段。他是南宋這個階段的一代大宗師。禪宗到這個時候差不多結了一個大果。可是他名氣太大了,牽扯到一些政治恩怨。秦檜非常妒嫉他。秦檜要殺岳飛,加罪名給他。把他的度牒追繳,流放到廣東。大慧杲的法語裡面就說到,出家修行容易,在家修行難。他說我們出家人是從裡面打出來的,用力比較淺,打出來也容易。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難。開眼閉眼都是怨親債主跟到你。從外面打進來很難。可是從外面打進來的力量大。所以你剛才講到這個是重點,在家修行,你不只是在打坐,修安般是修行。你要在日常生活中在做事中,你能安般守意,這個就是真功夫。這個打進來那就大了。所謂大乘就在這裡,菩薩境界就在這裡。出家了,萬緣不管,那是小乘境界。這個序上面所講的,入定三天到七天是第一步。你盤腿為什麼盤不住?因為你安般不到。安般到了,你不會想下坐的。不是下不了坐,是那個快樂之感把你牽住了,不肯下坐。所以你下面安般氣沒有走通。安般走通了以後會發樂是真的。那個樂是發快感的。不是男女性交那一種快感。可是超越了那個東西。本身生命俱有的,所以要實證。你不實證不曉得自己生命中有那麼多寶藏在那裡,都把它向外消耗了。


問:禪宗所謂悟後直修是什麼道理?

師示:他理到了,功夫沒有到。所以要悟的。有一種智慧高的人先悟後修。中間的路線修悟同時。所以悟後起修也有。所以我在《禪海蠡測》上面很大膽的批評,指月錄上面所記載的近千人,真的成就的不到幾十個。有些是見地很高,智慧很高,功夫並沒有到。不要瞎扯了。我是很大膽的,這在古代的話不得了的,會被殺掉的。我批評朱熹注的四書亂講,退回到民國以前的話,我有十個腦袋也不夠。所以安般很重要。我很想把安般好好整理,講一個東西。我看國內搞氣功不得了。這個東西亂七八糟,全體都瘋了。梁啟超的詩“十年以後當思我,舉世若狂又語誰”。我又能夠跟誰講呢?

(1992年6月3日於香港)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675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