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2006/07/15 14:42:15瀏覽561|回應0|推薦0
 
焦循,字理堂,後改字里堂,生於乾隆二十八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焦循學《易》是家傳,曾祖父、祖父及父親三代均未履官仕職,致力於《易》學的研治。  
 
我們現在所談的《易經》通指《周易》一書,由「經」和「傳」兩部份組成。「經」就是通常所說的《易經》,它包含了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
 
焦循提出了一套陰陽互補的文學思想體系,以陰陽之道判分文學體裁,並由此確立各類文體的位置和特色,並且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文學思想。
 
他在《雕菰集》中說:人稟陰陽之氣以生者也,性情中必有柔委之氣,有時感發,每不可遏,有詞曲一途分洩之,則使清勁之氣,長流存於詩、古文。
 
他以性情陰陽之道判分文學的體裁,並由此確立他對古文、詩、詞、戲曲、時文等文體的看法。「性靈」一詞則是貫通其經學思想和文學思想的重要字眼。
 
《尚書補疏》「惟我周王,靈承于旅」焦循注:循按靈之訓為神,亦為善,則善之義為靈為神。不執於一,隨時為變通為靈,乃為善。《書》於善多稱靈,靈則能變化,故惟人性能轉,則為性善,性善即性靈也。
 
焦循認為"靈"能訓"神"、有能變化之意,因為人性之所以善,原因即在於「人性能轉」。由是而言,焦循所說的「性靈」乃複合的概念,它是在「性情」之上,再加入變化的涵義;性靈指人性能轉變。
 
焦循言性,深受戴震的影響,乃以血氣心知言性,未嘗全然排斥情欲。云:性情有陰陽之分,而實一貫。
 
情與性是道的陰陽兩面,要正人之性,必須旁通乎情,正人之情。焦循所理解的人性,乃兼及情而言的,因此「性靈」也就是在「性情」之外,增添「靈」這個觀念。焦循相信性情一貫,而情則與欲相通,不但沒有貶視情欲的存在,反而說情欲是與世相通的憑藉。
 
焦循以飲食男女言性,因為他認為這是人所共有的性質。
疏云:文學技藝,才巧勇力,有一人能之,不能人人能之。惟男女飲食,則人人同此心。
 
飲食男女共有之情,人與禽獸無甚不同。然而人能透過教育而變化,即"靈"即"善"。
 
疏云:人性所以有仁義者,正以其能變通,異乎物之性也。以己之心,通乎人之心,則仁也。知其不宜,變而之乎宜,則義也。
仁義由於能變通,人能變通,故性善,物不能變通,故性不善。
 
通變神化即為焦循學術思想的中心觀念,為治道的最高境界
焦循說:「變通者,易也」「道何在,通變神化也。」
 
但通變神化是甚麼?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此堯舜所以通變神化,此堯舜之用其心也。
執一無權之人,固守己見,不能舍己從人,所以不能善與人同。
然則執兩用中,正是權變之謂。
 
"權"是焦循討論治道時的重要觀念,權就是變通。
 
他嘗說:
「治平之要,歸之於權」
「權外無道,道外無權,聖賢之道,即聖賢之權也。」
「權者何?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
「夫經者法也,法久不變,則弊生,故反其法以通之。經者何?常也;常者何?久也。」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未有不變通而能久者。
法久不變則弊生,以權反經、變經,方能補救其過,繼續長久維持。
正是由於人有相異之處,所以不能以一理勝天下。
 
不與人同而與人異,異端也。執其一端為異端,執其兩端為聖人。
世事萬物,不可以一理道盡。
萬物各有其情,異端亦各有其說,唯異端不能舍己,所以成其為異端。
因此異端不在其說,而在其執,在其執於一說,不知變通。
 
 
 
2005/10/14 ~ 2005/10/16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keyctsai&aid=35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