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0 13:19:42瀏覽642|回應1|推薦10 | |
※ (本文入選中時部落格2006-09-04嚴選好文) 有人說過「道德使人軟弱」,同樣的「公益使人軟弱」確實反應許多時候的真實狀況,「不求回報」、「施比取快樂」畢竟能夠是每個人心中一時的信念,但這種信念卻不易成為穩定堅決的信仰。每天在與生命生活奮戰的人,真能夠期待自己有機會為他人做點好事(而不求回報)嗎?畢竟「好心有好報」也是一個普遍在每一個心中出現過的念頭,而「好心沒有帶來好報」卻是人生更常出現的現實。 一個人能夠照著自己所相信的去做,本身就是種愉悅的經驗,而這反應跟所「相信」的內容無關。所謂的「公益使人軟弱」指的應該是事後的心情轉變,我們要關心的是這種轉變能否逆轉回來,負面的想法或處境確實要讓人有軟弱的感覺。 信念本身有時沒有什麼道理,小時耳濡目染的想法,很容易就深植心中,長大後也不易動搖。有一個不變的現象是,我們做好事的受益第三者一定會面露欣喜、心生感動,往往我們也會因此而生相似的感覺,雖然背後的原因往往錯綜複雜,人們孤寂離世的苦悶,在看到第三者與自己類似的行為而能稍感欣慰,將心比心反應的是普遍的人性需求,期待與人為善與力行公益是同樣的心裡。 身為一個身心障礙者,我本身常有機會成為他人行善的對象,無論是幫忙開個門、拿個東西、上車推一把,一生至今有數不完的受惠經驗,我無法否認沒有一次我不是心存感激的,當然有時會參雜羞澀、自卑、無名壓力的感覺,我常幻想如果我沒有殘障,我會是個大好人。我相信痛苦的人與其痛苦等待他人的關切眼神,不如主動給予他人善意。慶幸地,看到他人喜悅的眼神往往也能感染我自己,能有這種被他人快樂感染的能力可說是我的一個福份。 什麼人可以做公益呢?這實在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心」,跟人的能力與地位無關。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紀,一個人只要捫心自問自己平日有多少苦悶或煩惱,就可以理解人間不乏我們行善的對象與機會,要問的是我們自己是否真的想做點好事? 做好事有時需要一點創意與勇氣,尤其是社會中的弱勢,我們設想一下幾乎四肢癱瘓的人可以為社會作什麼好事?說真的,苦難的人要能夠讓親友家人不因此受苦受難已經很難,遑論嘉惠他人,這不是有點不自量力、好高騖遠嗎? 面對人生中無解的難題,與其耗盡一生無事一成,不如至少先救救自己,讓自己體驗有被需要、活著有價值的感受,就這點而言,我更相信「公益使人堅強」。 文字流落地:飛鷹人交誼大廳-無名小站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