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古典詩中的節氣與飲食(一)立夏─匏仔麵
2013/09/15 23:42:56瀏覽1413|回應3|推薦20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所謂「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綜合天文觀察、審視大自然季節變化及實際農業活動經驗累積,所形成的一套特殊曆法。

    據信史所載,中國最早在商周時期,便以土圭量測日晷,所得晝最長者為「夏至」,夜最長者為「冬至」。「二至」確立之後,又於春秋二季測得晝夜等長者,是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二分」確立之後,發現二者無法涵蓋一年中變化多端的氣候,於是首先制定四季之起始,分別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後又加上反映自然天候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十二節氣,及反映生態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二十四節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確定之後,影響了此後二千多年中國人的生活,包括飲食、文化及農業活動。

    「二十四節氣」平均分屬四個季節:(如下表)

春: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由於「二十四節氣」是基於地球自轉及繞太陽公轉運行所產生的週期變化而來,所以是屬於陽曆,因此節氣的日期是看陽曆的,且多固定,即便有差,也不過一二日。民間有〈二十四節氣歌〉,其中末八句「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二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正反映了此種現象。

    「二十四節氣」起源自河洛之古中原,其後也隨先民渡海來台,雖然並不完全貼切地處南域的台灣,但由於台灣仍以農業為主,因此發展出具有本地色彩的節氣意涵,關乎此,由一些至今仍流傳於各地的俗諺,即可窺其一斑。如「雨打元宵燈,日曝清明前」(春);「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夏);「霜降,風颱走去藏」(秋);「立冬補冬,補冬補嘴坑」(冬)。

    此外有些節氣也出現相應的特殊飲食文化,見諸台灣古典詩記載的有:「清明」的「潤餅」,「立夏」的「匏仔麵」,「冬至」的「搓湯圓」。有關詩作的內容及個人閱讀所得,筆者將分別揭櫫於後。

立夏─匏仔麵 

                     夏季羅山竹枝詞六首之一

    清和佳節覺依稀,物換星移俗已非。
    無復當年匏仔麵,喫來竟體白而肥。


 【作者】
  林玉書(1881-1965),字臥雲,號六一山人,嘉義人。明治29年(1897)畢業於嘉義國語傳習所,隨即進入嘉義醫院擔任通譯。明治31 年(1899)考取臺灣總督醫學校,畢業後返鄉任職於嘉義醫院,為嘉義市首位臺籍西醫。明治43 年(1911)與嘉義地區詩人共創「羅山吟社」,大正12 年(1923)加盟鷗社並受聘顧問。昭和2 年(1927)與鄭作型、羅峻明創立「國黌同藝會」,研討詩文書畫。5 年(1930)與蘇孝德、張李德和等人設「連玉詩鐘會」。對嘉義地區文藝社團之參與頗為熱衷。林氏兼善詩書畫,著有《臥雲吟草》、《臥雲吟草續集》、《醉霞亭詩集》外,另有《讀老隨筆》、《六一山人讀書筆記》、《摭拾錄》、《什記》等未刊。

    「竹枝」原是唐代樂府曲名,本為四川東部一種合樂舞的民歌,唐劉禹錫被貶夔州時曾仿作,描繪當地風土人情及男女情思,後效法者甚多。「竹枝詞」形式上似七絕,語言通俗曉暢,格律也較鬆緩(但也有依七絕格律而嚴謹作者),內容多以地方人情習尚為主,因此對社會文化、風俗習慣、人文地理研究,頗具參考價值。

    清代文人來往於台海兩岸,或游宦、或遷徙,由於身處異地,風俗、地貌、物產均與原鄉不同,激發許多文人的好奇與詩興,因此紛紛以「竹枝詞」書寫所見所聞,流傳各地,而本地文人也不遑多讓,紛紛仿效,這些「台灣竹枝詞」,也成了今日吾人一探先民社會文化的最佳文本。

    林玉書有〈夏季羅山竹枝詞六首〉,上文所呈現的,感喟「立夏」食「匏仔麵」風俗已「無復當年」的詩作,及為其中之一。

    有一個燈語謎面:大禹稱帝。射「二十四節氣」之一。猜對了嗎?答案就是「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時間約在陽曆五月五日(或前或後一日),此時,於春日播種的植物都已長成,而夏天的腳步也近在眼前,天候將就此慢慢加溫,直到燠熱蒸騰難耐,直到另一個秋涼季節更代。古書云:「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澇淫漫」,「立夏」這天如果蛙不鳴叫,這一季恐怕是要鬧水災了。「立夏」這天也成了預測夏季天候的關鍵日子。

    「立夏」是「夏之首」,《禮記‧月令》記載:「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可見其重要。古人畏天敬天,故多有禮天之儀,凡此無非希冀四時調順、國泰民安,可免澇旱,其虔敬如此,尚有不測風雲;今人卻非但不畏天,甚且逆天,多行傷害自然之事,因此常招反撲,災禍頻仍。心有所感,卻似乎話遠了,言歸主題。

    中國古代於「立夏」之日,各地有不同的飲食習俗,有吃碗糕、「七家粥」;有喝「七家茶」不一而足。在台灣則是吃「匏仔麵」,據說可使人「竟體白胖」(林玉書語)。其實無論節慶之日所食為何,都是一種對生活的祈願。

    台灣「立夏」吃「匏仔麵」,雖是舊俗,但從今日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卻也有其根據。匏瓜即葫蘆瓜,有長型、圓形,是棚架式種植的蔬菜,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醣類、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鈣、鏻、鐵等,常食可以健身強筋骨。就中醫觀點,瓜果類屬性較涼,夏天食用可消降火氣、安定心神。夏季是瓜果盛產期,是當令食材,食用當令蔬果,一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法門之一。因此前人「立夏」之日食用匏瓜,是相當有養生概念的。

    有句俗諺:「立夏補老爸,穀雨補老母」(有人說這是台版的父親節母親節,想來也不無道理),因此台灣「立夏」這天,除了吃「匏仔麵」之外,另有一特殊、但也漸被淡忘的飲食習俗,是已出嫁的女兒,需準備豬腳麵線給娘家父親食用,為父親補身添壽,表達出嫁女兒的孝思。

    台灣古俗多寓有生活智慧,只可惜隨著現代人飲食日漸西化,生活步履愈趨緊湊,舊時的人情溫暖也隨之日向淡薄,古調今人多不愛,誠如林玉書的感嘆,「物換星移俗已非」

    筆者於去年始知有「立夏補老爸」的習俗,因不能親送,但拜現代「宅便」之便,倒也讓父親嚐到了我所準備的豬腳麵線,聊表女兒心意,並且衷心祝禱年屆八旬的父親身體健朗,年年有此日,歲歲有今朝,好讓女兒每年都可以為老爸準備豬腳麵線。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aomiao105&aid=8509379

 回應文章

貢寮煙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19 22:57
我今年寫3篇,進入決審,但未得獎。
雨荷軒主(miaomiao105) 於 2013-11-19 23:03 回覆:
得不得獎,有運氣的成分。

雨荷軒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且待明年
2013/11/12 21:25
可能篇數太少,今年未進入決審,且待明年!
雨荷軒主(miaomiao105) 於 2013-11-19 23:01 回覆:
寫作本身就有愉悅。

貢寮煙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29 22:20
分析得很詳盡,筆尖也帶有感情,是一篇好文章。
雨荷軒主(miaomiao105) 於 2013-10-07 00:29 回覆:
感謝您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