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8 22:08:28瀏覽1851|回應0|推薦36 | |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 寄巢生子不自啄,羣鳥至今與哺雛。 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 業工竄伏深樹裏,四月五月偏號呼。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 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 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羣臣趨。 杜甫是否藉詩諷喻肅宗不孝?我想這是相當引人興趣,也是很有爭議的一點。我的看法是,字裡行間沒有,杜甫沒這個膽子,但他心理怎想的,則很難說。 先來看看原詩的文意。簡單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藍色部分將玄宗比喻為昔日蜀天子望帝,是哀憐蜀帝化杜鹃之悲。第二段黃色部分,則是哀傷杜鹃形體聲音的悽慘。最後一段綠色部分,是哀嘆玄宗失去帝位權力。三段說的是玄宗的孤、寂、可憐,沒有一個字句是說肅宗不孝。 明眼的沒說肅宗不孝,那暗諷的有嗎?這就是個人主觀議題了,我的說法是-沒有。文字中,沒有一個詞是暗中諷刺 的。由於玄宗入蜀躲避安祿山叛亂,這蜀天子很顯然是比喻唐玄宗。玄宗失去權位,也是可以理解的暗諭。除此之外,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杜甫暗中諷刺肅宗不孝。若 非如此,杜甫有可能被抓住把柄,吃不了兜著走了。 杜甫一生仕途不如意,在玄宗與肅宗時期曾各有一次好機會。杜甫在玄宗天寶六年科舉不中, 由於宰相李林輔惡搞,沒有一個上榜,這也罷了。天寶九年時,他獻上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這可是杜甫的大好機會,就等著任命官職了。不幸的是這回 又碰上李林輔,李相精於權術,擋著好人才的晋用之路,杜甫大概也不會送禮、拍馬屁,官路被斷,導致生活都有問題,過幾年,甚至窮的小兒子都餓死了,聞之令 人悲惻,不忍。 杜甫為了生活之計,在天寶十四年接了兵曹參軍一職,很低的官階,看守兵器,管理門禁鎖鑰。安史之亂爆發後,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隻身北上,投奔肅宗。請注意,這時的杜甫可沒有只效忠於玄宗,一樣是跟著眾臣投效新主肅宗。不幸的是,沒幾年出了房琯一案,杜甫為營救房琯,觸怒了肅宗,因而被貶官。至此杜甫再無翻身之日,潦倒而終。 由上述兩段杜甫的仕途經歷可知杜甫算是個耿直,有骨氣的人。杜甫不願接河西 尉這種小官職,嚐謂:"不作河西尉,凄凉為折腰"。明知有危險,還是要上書搭救房琯,開罪肅宗。所以可以推論杜甫是個敢言的人。若說杜甫正直到為了玄宗失 勢而公開得罪肅宗,還是不太可能,套句美國人常說的話,這是官場ABC(基本常識)。現在議題就回到杜甫是否公開發表,或是什麼時候發表這首詩? 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李輔國遷上皇於西内甘露殿,因此黄鶴認為此首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2年玄宗駕崩,同年久病的肅 宗亦駕崩,而安史亂於公元763年平定。因此推測杜甫此詩作於公元761年或其後,是合理的。至於杜甫是否在肅宗還在位的那年公開發表,則無人得知。 總結我的看法,杜甫因感嘆玄宗失帝位的處境而作此詩。由於自己的仕途一直不順,杜甫對玄宗晚年的悽涼境遇是特別有感觸。其次,這首詩的字句沒有明顯或暗諷肅宗不孝,我也認為杜甫在仕途險路上,不至於犯傻,沒有此警覺心。但從整篇詩的背景與思路來看,既然哀嘆了玄宗的可憐處境,而為人子的肅宗並沒有讓玄宗的處境改善,背後隱含的心思,不言可喻。你們說呢? (全篇完) ~結語詩(七絕)~ 借諭杜鵑詩一首 孤慯哀帝泣難平 布衣難論天家事 寸草冰心望聖聽 前幾日與友人分享流觴此篇,是後賦一詩為記。更感念杜甫一片高潔寸心,雖有報效朝廷之志,切望聖聽、聖顏,卻仍被閒置。 2015-0312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