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杜甫杜鵑行讀詩感(二)~逼退玄宗,是肅宗不孝,還是必然之舉?
2014/12/26 01:39:59瀏覽967|回應0|推薦47

在上一篇"大唐太子的陰影(一)~從肅宗政治經歷來看的末尾,提到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從整個過程來看,是玄宗的猜忌放任,使得李亨總覺得像是在驚濤駭浪之中,身居太子之位而難安?還是李亨不孝,逼父親下台後又棄之不顧?

百度百科肅宗的搜索詞條中,開頭一段是:「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這是歷史的記載,然而這解釋合理嗎?

天下大變,烽煙四起,太子李亨沒有追隨父皇,隨伺保駕,反而與玄宗分道揚鑣。歷史說玄宗在馬嵬兵變後,冊封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廬節度都使,負責平叛。太子李亨是平馬嵬之變有功,因此受封為元帥,還是擁將士要脅明皇?又,有可能是將領慫恿太子,甚而權將自己發動政變,殺楊國忠,逼死貴妃,因而此事與李亨無關嗎?


肅宗在平安史之亂時,任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郭李二人乃歷史名將,整軍嚴,通兵法。照理肅宗只要在他二人中,任選一人賦予元帥大任。但肅宗不信任專業將領,寧可任命宦官鱼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來统帥大军,這是哪門子指揮軍隊調度的方法?至少由此可見,肅宗擺得平軍隊,震得住將領 的。因此馬嵬兵變完全有可能是太子李亨主導,利用玄宗出逃的大好時機,運用將領不滿玄宗過於信任安祿山,以致安坐大之後叛變。也充分抓住群臣們對宰相楊國忠擅權的不滿,藉由一次政變,徹底翻身。


只能說玄宗太大意,甚至是咎由自取。玄宗少年時是何等的意興風發,連武則天都對他另眼相看。但掌權後卻放任宰相李林甫專權,任由其與太子李亨內鬥。後又寵信楊貴妃、安祿山。而其後的宰相楊國忠仍然與李亨關係緊張。其實楊國忠與安祿山的關係也不好,但玄宗一概對此都採默認態度,不予干預。長此以往,將領、臣子的不滿,以及太子李亨的自求多福,也是意料之中。

也許玄宗深闇宮廷鬥爭之術,他個人就是此中高手,這也是李氏家族的傳統,因而玄宗任由大臣相鬥,也不信任太子。肅宗最後也是因宦官李輔國政變,帶禁兵入寢宮殺了張皇后,因而受驚嚇過度,當天病情加重而亡。諷刺吧,玄宗與肅宗父子兩人同年而卒。


肅宗也許是不得已而策畫政變,但身為人子,無論如何是不孝。下一篇再來探討杜甫是否在杜鵑行一詩中,暗諷肅宗不孝。



後記


肅宗的隱忍與隱藏,讓他安然度過了兩次政治風暴。然而這也養成了他外柔卻內剛,日後專斷的個性。具體例子 就是棄頗有戰功的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卻任命宦官魚朝恩統率各部大軍。魚朝恩哪懂得軍事與兵法,這豈非兒戲?這如果是發生在像他父親在位時的承平時期也就 罷了,但肅宗面臨著安祿山與史思明的強大叛軍,這是拿國運,還有自家的生命開玩笑。肅宗稱帝徹底掌握實權後的剛愎自用由此可見。鱼朝恩之後,又繼續重用宦 官李輔國、程元振。而李輔國的專權,最終導致肅宗因驚嚇過度,病情陡然加重卻無人聞問,當日即死於長生殿。


父親玄宗晚年的內政不修,肅宗並沒能從中獲取經驗。年輕時與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的爭鬥,反造成或至少加重他猜疑的個性。當我思即此時,不禁嘆息這外 柔內剛,陰柔沉斂的領導者特質,似乎也離我們不是那麼遠。下回將轉到杜甫的經歷,以及仕途的沉浮對他詩文的影響。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com&aid=198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