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麥克馬洪線與西藏獨立
2024/06/13 01:04:43瀏覽266|回應0|推薦17
麥克馬洪線與西藏獨立
(引用維基百科)
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達旺是一個商業重鎮,19世紀時為西藏噶廈政府所控制。為了確保商業利益,已經控制西藏周圍所有地區的英國與清朝及西藏政府簽訂多個條約,確保開放通商。1907年英俄協約中,為了平衡利益,避免衝突,英俄規定關於西藏的事務兩國都必須通過中國政府進行協商。1910至1912年,清朝與西藏關係惡化,清軍攻入並占領西藏,十三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清廷將西藏由理藩院轉為內務府管轄。這一事件,以及隨後的辛亥革命和清朝覆滅,使得英國擔心失去這一商業重鎮。1913年,西藏政府驅逐原清廷官吏和駐藏清軍,十三世達賴回到拉薩並宣布西藏完全獨立,西藏局勢進一步複雜化。
1913年10月,西藏噶廈、英印政府和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的立場是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獨立地位,中華民國政府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一個三方協議草案,草案地圖中同時畫出內藏與外藏及西藏與中國其他地方的邊界,並未畫出西藏與英屬印度的邊界,這些標繪在麥克馬洪爵士提供的地圖上界線籠統地被稱為麥克馬洪線。[5]
1936年印度測繪局的地圖,虛線為麥克馬洪線
現在所稱的麥克馬洪線,是特指從依索拉希山口伸向不丹的一段,西姆拉會議上沒有隻言片語討論過它,它只是出現在英國保存的地圖上,而西藏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應該保留的原件地圖至今不知所蹤,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一個迷,但是從許多聲明宣言中可見,中華民國是不知道有這樣一條中印邊界線的。對於《西姆拉條約》,是英國政府背棄自己在英俄條約中承諾的義務,非法與西藏政府代表簽訂的,中華民國政府始終堅決拒絕承認。[6]
英國政府在1914年後就不提麥克馬洪線,但是1935年植物學家F·金敦·沃德在西藏被捕事件導致英國政策變化。沃德未經拉薩政府批准由達旺進入西藏,藏方逮捕了他,並向當時訪問拉薩的駐錫金政務官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森抗議,沃德則稱西藏在達旺的宗本允許他入境。英屬印度外事秘書歐拉夫‧卡羅因此下令蒐集關於邊界的檔案,重新發現了當年英藏同意的麥克馬洪線。卡羅要求接替威廉姆森(在任上去世)的巴蒂上尉確認沃德是否越過地圖上的紅線(指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藏方則稱紅線並未改變,沃德遠遠越界。[7][5]
直至1947年印度獨立以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邊境問題一直都是懸而未決。
現狀
1959年11月7日後,在周恩來給尼赫魯的一封信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將麥克馬洪線西藏段稱為「實際控制線」。時至今日,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但仍同意以此線為臨時邊界,要求印度巡邏隊不可越過,中國巡邏隊也不越過。中印兩國自1962年戰後的一系列爭端,都與對麥克馬洪線不同認識有關,因此麥克馬洪線西藏段亟待雙方共同勘定。
由於印度政府強烈要求全部爭議地區,結果由於這條邊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兵佔領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印度雖得到美國及蘇聯的支持,仍然戰敗。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在戰爭中勝出,卻單方面撤退到戰爭前的控制線,表示希望印度承認主權爭議並與中方開展邊界談判,以山峰的連線作為勘界標準,試圖重新劃界。但由於印度認定麥克馬洪線就是兩國之間的合法邊界,繼續控制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
1987年印度國會通過立法,正式將原東北邊境特區(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印爭議地區,和印緬邊界一些地區)升級,建立阿魯納查邦,中印爭議地區的面積占該邦總面積的80%。目前,已有30萬的印度其他地區移民屯居在這個爭議的邊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界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頗大困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的邊界線北段,屬於麥克馬洪線向東的延伸,其論據是這段邊界與麥克馬洪線同屬於英國殖民當局單方面制訂的、沿分水嶺和山脊線劃定的邊界,傳統上被認為的中國領土包括今緬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區。1941年6月18日,重慶國民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協議,雙方以麥克馬洪線走向為基礎另行劃定滇緬路南段中緬邊界。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將中英1941年條約線訂為中緬邊界,稱之為習慣邊界。今日中印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並不重合,時常因為勢力的變化而往前或後退。
麥克馬洪線經過許多高寒、偏僻地帶,這些地方中印雙方都沒有駐軍,而是派遣巡邏隊定期交替巡邏。在一些雙方都巡邏到的過渡地帶,中印軍隊都會試圖留下標記以宣示主權[8]。雖然雙方均尊重實際控制線並建立溝通制度,但由修路或軍隊巡邏而引起的邊境對峙和衝突也時有發生[9]。
各方立場
中國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仍然聲稱對實際控制線東段(即「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印度領土擁有主權。2006年11月13日,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向印度傳媒表示中方擁有「藏南地區」主權,引發外交風波,阿魯納查邦官員要求中國政府召回孫玉璽。2023年4月,中國政府單方面更改阿魯納查邦11個地區的名稱。[10]
毛澤東的態度
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在接見印度共產黨人士時曾表示:「我們現在把這個問題拖著,拖到印度人民,就是你們這些人組成了中央政府,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斷絕了關係,那時和你們訂一個條約,把這條線以南九萬平方公里的那些地方給你們。如果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政府,不管是尼赫魯政府也好,現在的英迪拉·甘地政府也好,或南布迪里巴德的政府也好,我們一寸土地都不讓。將來印度革命人民建立了政府,那麼全部給你們。你們看這樣做好不好?我們就這麼一個方針。……我們並不想要這九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話我和高士也講過。高士實際上是替尼赫魯打交道的。我們告訴他,他有一點好處,他在莫斯科會議上還說了中國的好話。「[11]
他還認為:「我們兩國總是這樣鬧下去也不行嘛,總有一天要搞好一點嘛。……邊界問題就沒法談。那個什麼麥克馬洪線我們不能承認,但是還承認它是實際控制線。」[12]
鄧小平的態度
1979年2月,印度外長瓦傑帕伊訪華。2月14日,鄧小平副總理會見他時就中印邊界問題提出了「一攬子方案」,即中國在東段讓,印度在西段讓。鄧小平還表示:「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這一代人達不成協議,讓下一代人來解決」。
然而這一一攬子方案,即以雙方互相承認對方對「阿克賽欽」和「藏南」控制為前提以勘定中印邊界的提議,因中國大陸拒不承認麥克馬洪線而停滯不前。[13]
印度方面
印度政府始終認定中印邊界東段已經勘定,否認中國方面的非法領土主張。2023年8月,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接受電視採訪時駁斥中國新版地圖說,「我們非常清楚我們的領土是什麼。這一點毋庸置疑。僅僅提出荒謬的主張並不能使其他人的領土成為你的領土。」印度外交部也通過外交渠道正式向中方表示反對,抗議對印度領土提出領土主張的所謂2023年「中國標準地圖」。[14]
第三方
自1962年新德里與北京發生交火以來,美國從甘迺迪總統開始,一貫將麥克馬洪線視為中印合法邊界線。1962年10月27日,在中印開戰一周後,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思在德里發表聲明:「麥克馬洪線是國際公認的邊界線,現予批准生效。因此,我們將它視為(東北邊境特區的)北部邊界。」[15]
2023年3月14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重申美國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線。[16]

麥克馬洪線(英語:McMahon Line)是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於英屬印度和西藏邊境劃的一條分界線。該線以英國外交官亨利·麥克馬洪爵士命名,因為他曾於1914年主持了西姆拉會議。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被認為屬於藏區、約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給印度和緬甸。
1914年3月西姆拉會議進行期間,英屬印度外務秘書麥克馬洪在德里和西藏噶廈代表秘密換文,約定若英國可促使新成立不久的北洋政府准許西藏獨立,條件是西藏將認可形同割讓部分西藏土地的麥克馬洪線,此即《西姆拉條約》。[1][2]會議的中方代表陳貽範在此條約草案上簽名,但也聲明正式簽約需獲中央授權,後來袁世凱政府電令陳貽範取消「草簽」,既然中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綫,因此當時英國政府承認西姆拉會議沒有產生中國作為締約方的協定,[3]藏方簽約雖然是正式的,卻因為中國沒有接受讓西藏獨立的《西姆拉條約》,亦對麥克馬洪綫存在爭議。[4]
麥克馬洪線並不是一條畫在分水嶺上的邊界線,全線有7處被河流穿越,為中國與印度、緬甸的關係留下後患,由於各國對麥克馬洪線的理解不一,造成多次衝突,例如中緬之間產生獨龍江歸屬之爭,中印之間產生克節朗河流域歸屬之爭,以及中印緬三國交界是位於底福山口,還是塔廬山口之爭。總體而言,印度、緬甸都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既定的歷史疆界,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法律效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8070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