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23 01:43:18瀏覽1150|回應2|推薦45 | ||||||||||||||||||||||||||||||||||||||||||||||||||||||||||||||||||||||||||||||||||||||||||||||||||||||||||||||||||||||||||||||||||||||||||||||||||||||||||||||||||||||||||||||||||||||||||||||||||||||||||||||||||||||||||||||||||||||||||||||||||||||||||||||||||||
106年10月9日上午10時, 在曲阜國學院講: 孔夫子誕辰之科學辨正 段院長、王老師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安: 首先感謝段 院長給我這個機會,向大家報告這個題目: 孔夫子誕辰之科學辨正,我是台灣來的亓允文醫師 第1頁是提醒大家做學問要像貓一樣,永遠保持一個好奇的精神, 我們都知道孔夫子創建了中國的儒家文化,漢武帝尊孔大家都耳熟能詳, 其實漢武帝的祖先漢高祖就開始崇敬孔子,這是孔子生後三百年的事了,漢高祖路過岱宗,以太牢祭祀孔子,太牢就是全牛全羊全雞,是非常尊貴的祭品,並且封第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孔騰的哥哥就是在魯壁藏書的孔鮒,當時魯恭王為擴建宮室,敲壞孔府的牆壁,在夾層內發現五經,論語與孔子家語等大量藏書,用蝌蚪文寫的,蝌蚪文當時人已經不認識,還好第十代孫孔安國學問很好,會蝌蚪文,就把藏書翻譯成隸書,成為後來的古文經,孔鮒對中國文化史的貢獻太大了,今文經是學者伏生用背的,內容總是不完整,孔騰受封為奉祀君,也創下孔府後來常是次子主持祭祀的傳統。 這張是孔廟魯壁的照片,壁字多一小點,代表暗藏玄機。 漢武帝採納儒者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言,儒家獨大兩千年,而儒家學者的聖化孔子,孔夫子身後得到『素王」的榮寵, 孔子去世三百八十年後,漢武帝採納儒者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言。這是孔子的墓,元朝時封他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上有斷紋,是為文革時被紅衛兵扳倒斷裂,紅衛兵挖孔墳,此事孔德成極度傷心,終生不願再踏上大陸故土。 但是漢朝的歷史學家想要追溯四、五百年前的歷史記載,卻陷入困局,因為大家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秦火之厄,造成典籍記載缺漏及互相矛盾之處,所在多有,使得後代學者各據一說,互相爭辯,莫衷一是,關於孔子的生日,成為一個兩千年解不開的謎團。 一、孔子生卒年考證 但學者狄子奇對此提出疑義,認為《春秋》中的成、襄、昭、定、哀用的都是周正,「周正建子,十 一月乃今之九月,安得屬明年耶?」(狄子奇《孔子編年》卷一)認為司馬貞的說法並無根據。 有鑑於此,近代學者對孔子生年問題多直接採取《史記》司馬遷之說。錢穆先生甚至認為對孔子生年「詳考確論,不徒不可能,抑且無所用」(見錢穆《孔子生年考》,《先秦諸子繫年》第一頁,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版)。 孔子私人之年壽,與「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的確「無足輕重如毫髮」,孔子的嫡傳南宗第75世嫡長孫孔祥楷也接受流俗這樣的說法,而主張不要再追根究柢了。 但是今人劉方煒在《孔子紀》(第三章‧孔子的誕生)書中認為,對孔子個人而言,此事卻至關重要。劉方煒說明這涉及孔子究竟是年十九未加冠而娶(違背周禮),年二十加冠而娶(遵循周禮)的問題。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自身是否恪守周禮,由其先冠後婚抑或先婚後冠可以當作判斷的準繩。 中國北方有一句諺語 「勸世文貼在背心裏」,藉此嘲諷嚴於責人,不思律己的人,如果孔子先婚後冠,違背周禮,幾千年來遵守孔子教誨的人,豈非都被騙了。 二、劉坦用科學方法解決此爭議 是孔子生日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從歷史考據中竟然是錯誤的,正確的孔子生日,劉坦推斷出應該是西曆十月二十一日。 歷史學家通常都同意這樣一個假定,就是中國的干支紀日幾千年來從未間斷過或錯亂過。從干支紀日的簡單排算就可以知道九月庚戌朔, 接著十月庚辰朔,接下去二十天後就是庚子,而這個庚子只能出現在十月,整個十一月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庚子的干支。 它完全可以成為解決孔子誕辰問題的科學座標。在《春秋》二四二年的記載中,共記了卅七次日蝕,用現代天體力學方法回推驗證,其中大部分都真實準確。經過推算,魯襄公二十一年的冬十月庚子,恰好是西曆十月廿一日;此外,經過萬年曆對照推算,那一年的西曆 十月廿一日肯定不是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因此,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作為孔子誕辰日是不正確的。由此劉坦提出,西曆的十月二十一日,與《春秋穀梁傳》記載的日期完全一致,並且比其他的說法更具科學性。因此,西曆十月二十一日這天應該是孔子的生日,而不是大家所認為的農曆八月廿七日。 劉坦有這樣重大的發現,但是卻生不逢時,1937年七月七日全面抗日戰爭爆發,軍事第一的目標下,學術活動陷於停滯,孔子的生日沒有人再關心。 三、古代中國曆法是「干支陰陽三合曆」 中國曆法有所謂「天干」與「地支」,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用干支兩兩相配,合成「甲子」至「癸亥」的六十組名詞,紀錄日序之用,在我國的經史和金石文字早已常見。 商書伊訓篇的「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於先王」的乙丑,這是現存文獻所見最早的干支紀日。六十日一輪迴,甲子是六十日輪迴之首,就是中國的干支紀日。 這一年依劉歆所著「世經」,合乎西元前1739年,依董作賓先 生的考證,是西元前1738年,距民國元年為3648年。
這個年份的推斷是誰比較正確呢? 我的判斷是董作賓先 生比較正確,因為劉歆和他的父親劉向,雖然學問很好,但是在歷史上都有作假的紀錄,劉歆為了讓王莽即皇帝位,有比較多祥瑞之兆,虛報五星聯珠的天象,拍王莽的馬屁。其實當時並沒有五星聯珠,後來王莽被殺。劉歆也跟著被殺。 高平子先生為曆法專家,曾經說過,古代中國曆法是「干支陰陽三合曆」,「魯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冬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時」 這個日期,在歷史上一直被推定為農曆或陰曆,因此有人提出要換算為陽曆而產生困難,等到明朝宋濂的《孔子生卒歲月辨》,說明: 「孔子作春秋,行夏時為萬世法,不過截子丑兩月於前歲之終耳,月固不之改也,否則春入於夏,夏入於秋,錯亂而不成歲矣,周之十月即今建亥之十月以己酉推之當為乙亥,故謂孔子享年七十四歲,其生庚在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時,為得其真。」也就是說孔子作春秋時,本就採用夏曆即陽曆,不必要換算,可以行之萬世,清康熙二十三年,孔尚任編修《 孔子世家譜 》的年表,已經接受宋濂的解釋:「其說近理,今從之。」
四、最近學者對天文歷史年代學的爭論 1999年,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教授江曉原先生根據《穀梁傳》的記載,提出孔子誕生於西元前552年10月9日,《科技日報》1999年9月6日以《揭開孔子誕辰之謎》為題作了報導,江先生此說也見於《世界科學》2000年5期的《天文歷史年代學初論》一文。 江曉原的推算採用的是儒略曆,而不是格里曆。日食是非常罕見的天象,同時又是可以精確回推計算的天象。《春秋》242年中,共記錄日食37次,用現代天體力學方法回推驗證,其中大部分皆真實無誤。經推算,西元前552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這年中,在曲阜確實可以見到一次食分達到0.77的大食分日偏食,而且出現此次日食的這一天,紀日干支恰為庚戌,這就與“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記載完全吻合。而在次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沒有任何日食。 為了確定這次庚戌日食的日期,江曉原採用不考慮月份的記時座標,即天文學上常用的“儒略日”,這是一種以“日”為單位,單向積累的記時系統——中國古代連續不斷的紀日干支系統實際上與“儒略日”異曲同工。西元前552年發生曲阜可見日食的那個庚戌日,對應的儒略日為1520037。而儒略日與西曆的對應是早已明確解決了的,與1520037對應的是西元前552年8月20日。 至此江曉原認為已經獲得了一個確切無疑的、同時又與春秋曆法無關的立足點:即西元前552年8月20日,對應于魯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接下去的工作就只需根據干支順序作簡單排算即可,結果可以用表格表示如下: 表一、江曉原製作之儒略曆與夏曆對照表
所以江曉原的結論是: 孔子於西元前552年10月9日誕生,西元前479年3月9日逝世。 五、徐文新在網路說明孔子誕辰的推算 2003年7月30日,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徐文新這個勇敢的年輕人,反駁江曉原的方法,認為: 「 江曉原先生根據《穀梁傳》的記載,提出孔子誕生於西元前552年10月9日。值得質疑的是, 江先生的 推算採用的是儒略曆,而不是格里曆。」 徐文新認為: 「另一方面,傳統的祭孔日期定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據說出自孔氏家譜。孔氏家譜這一日期應該是來自是《史記》,而《史記》不及《穀梁傳》可靠。不過,國民政府曾據此定夏曆八月 二十七日作為教師節,後來又邀請曆法及考據專家把孔子誕辰換算為西曆9月28日,並以這天為孔子誕辰紀念日。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政府所邀請的曆法專家得出9月28日,是採用格里曆推算的。」 徐文新君認為在沒有發現更多史料的情況下,孔子誕辰應以《穀梁傳》為依據,而運用格里曆推算,那麼孔子誕辰合理的日期應該是西元前552年10月3日。 六、儒略曆與格里曆的誤區 既然實際的孔子誕辰是西元前552年10月21日,徐文新用格里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年10月3日,相差18日。 江曉原用儒略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年10月9日,相差12日。 差12日與18日的差別在何處? 表示儒略曆和格里曆都忽略了太陽日和恆星日的歲差,如今可以用孔子誕辰的西元前552年10月21日,來糾正儒略曆和格里曆所忽略的太陽日和恆星日的歲差,這是何 等重大的發現,也證明古代中國曆法的 「干支陰陽三合曆」,優於西曆的太陽曆。自從西元1583年耶穌會教士利瑪竇到中國來, 帶來西學後,至今434年,中國人一直以為西洋曆法優於中國曆法,想不到劉坦告訴大家,中國曆法的 「干支陰陽曆法」比西洋曆法更正確。 七、歲差與歲餘的計算 古代中國曆法的精神,是求合乎太陽日的運行,但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古代中國曆法家很早就看到,日有盈縮歲餘現象,併用干支紀日幾千年,等於一個絕佳的基準點,如果用儒略曆和格里曆推算日期不同,就表示其參數不對,干支紀日顯然可以協助制訂更正確的參數。 《尚書》〈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周髀算經‧卷下》一朞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閏月每月二十九日,七月二百三日。故一年或小歲十二月三百五十四日,或大歲十三月三百八十三日,有無閏月之故也。《周髀算經‧卷下》為傳世敘述置閏之法最早文獻。 八、百度百科“儒略曆”條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 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卓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曆法,在西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是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被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西曆。 把西元前45年1月1日當作世上時間的開始,絕對是錯的。 在儒略曆發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29或30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Mercedonius intercalaris)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裡就會有377或378天。在這樣一個曆法系統裡,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 徐文新君說明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是如何拼湊得來 : 「我們來分析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是如何得來的及其可靠性: 如梁玉繩所述那樣,把《史記》的“魯襄公二十二年”和《穀梁傳》的“十月庚子日”拉到一起,就是“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 日”。再根據“三正說”把周正“十月”改為夏正“八月”,把日干“庚子”換算成數字紀日“二十七”,“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就出來了。 但是,《史記》僅記載“魯襄公二十二年”,無孔子生日的干支,而《穀梁傳》的“十月庚子日”是“魯襄公二十一年”,這樣把兩者給合起來,顯然不合理的。 從曆法發展來看,戰國以前是干支紀日,“二十七日”這種數字紀日不大可能是西漢前期的記載。 殷墟甲骨刻辭採用干支紀日。 徐錫台先生說:“周原甲骨文中出‘既吉’,‘既魄’,‘既死’,說明在周文王時就已用月相補充殷的干支紀日方法”。而《尚書》及出土銅器銘文中大量使用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來描述月相輔助紀日。夏商周工程階段性成果傾向於“月相四分”,並歸納出西周時期置閏規律: 1.西周曆法採用“朔”或“朏”為月首。認識朔以前,當以“朏”為月首。 2.西周曆法的建正多為建子、建丑。 3.西周曆法一般採用年終置閏。這說明當時的曆法水準還沒達到“四分曆”的程度。 《後漢書· 律曆志》賈逵論曆曰:“以《太初曆》考漢元盡太初元年日食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曆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二日。以《太初曆》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曆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以《太初曆》考建武元年盡永元元年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曆十七得朔,三得晦,三得二日。” 《漢書·五行志》:“凡漢著紀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後漢書·律曆志》:“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曆》,施行百有餘年,曆稍後天,朔先於曆,朔或在晦,月或朔見。” 從西周和兩漢曆法水準來看,春秋時期當不能準確預推朔日,但春秋所記載的“日有食之”均在朔日,春秋中的朔日能與日食相吻合的原因何在?我們推測,春秋時期只能大體按一個月29天有餘,30天不足定出朔日來進行“告朔”,並隨時根據發生的日食來調整朔日,如《說文》所云“日蝕則朔,月蝕則望”。《春秋》中與日食相關的“朔日”,並不是事前推算出來的,而是發生日食之後,把“日 食”記載於日之“干支”之後,並書上“朔”,所以才有那麼準確,也算是一種“事以繫日”。 朔日不定,也就無法用數字紀日。數字紀日當在《曆術甲子篇》所記載的“四分曆”曆法出現之後。利用四分曆的“月朔旦甲子日法”才能比較準確地定出朔日及月的大小,此後數位紀日才流行開來。從存世文獻看,我國以數字紀日大概當從西漢後期才開始,至魏晉才日見通行起來。楚簡中尚是干支紀日,疏勒河漢簡中已有數字紀日,其年代一般認為是東漢,也有人認為“疏勒紀年簡上下時限為西元前98年至西元137年”,但也不會早于《穀梁》、《公羊》二傳。孔氏家譜的“八月二十七日”不大可能是於西漢前期的記載,應當是後人的追記。 十、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決策 十一、孔氏家族的記載 各位同學,劉坦與孔尚任推算的日期完全一致,我們可以說,劉坦賓果了嗎 ? 我相信是有道理的,絕不是機會與偶然而已。 往後如果有人告訴你,孔子十九歲結婚,你可以回答: 先生你錯了,孔子遵守周禮,二十歲加冠後才結婚的。 十二、中國歷代曆法計算的歲差與歲餘 自漢朝以來歷代曆法計算的歲餘如次(見表二): 表二、中國歷代曆法推算之歲餘
說明: 本表製作依據曹謨編著《中華天文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199-215頁) 在上表的比較下,看出西元1658年清王錫闡製作的曉庵曆,其歲餘為0.242186,與西元1628年西人湯若望製作《新法曆書》歲餘為0.2421875,最為接近。這是現代算學進步後,所得比較精確的歲差。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 王錫闡是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之一。王錫闡在明亡後 非常痛心投河自盡,被家人救起,從此只著明朝冠服,不用清朝錢,白天睡覺以避告密,夜晚潛心天文學研究。夜色晴朗時,王錫闡躺臥屋頂上整夜觀察天象。 他提出考證中曆古法之誤,而存其是;擇取西說之長,而去其短。著《曉庵新法》,精確計算出日食、月食的時間,首創計算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還著有《五星行度解》、《大統曆法啟蒙》、《籌算》、《曆說》、《三辰晷志》等。 王錫闡死後在中國未享大名,但是美國吉利斯皮(G.G.Gillispe)主編的《科學家傳記辭典》中,選錄了9位中國科學家,王錫闡便是其中之一。 現行公元曆即格里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元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因而公元曆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回均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 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訂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十四、中國的傳統曆法夏曆是太陽曆 中國的傳統曆法是夏曆,而且是「干支陰陽三合曆」,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有史以來,中國的各種節日及紀念日都是使用夏曆曆法,比如說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數不勝數,沒有哪一個傳統節日用儒略曆或格里曆。所以我們紀念孔子誕辰日,也要用中國的傳統曆法夏曆。 第一、用夏曆符合傳統,至今我們還在使用; 第二、夏曆最科學、最符合天象(閏月時會與回歸年產生週期 性日期波動,這不屬於誤差); 第三、避免了由於使用不同曆法回推不同日期而產生的爭論。 宋濂的《孔子生卒歲月辨》,早已如此主張,孔尚任編《孔子世家譜》時也完全接受此說。 欒貴明主編《中華史表》,其〈凡例〉敘及製作《中國歷史日曆》的初衷,是要以日為計量單位,解決中西曆相互轉換時存在的一些特殊情況,提供完整、快捷、精準的中西曆使日曆轉換檢索系統。 其附錄二「關於孔子誕辰」列舉夏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九月二十八日、農曆九月二十一日西曆十月三日等三說,徵引《公羊傳》、《穀梁傳》和《史記》基本記錄,以《宋史》卷七十之推證查核《中國歷史日曆》,得周曆十月二十一日西曆十月九日之說為是。而西元一九三九年十月九日實為民國二十八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欒氏並提及江曉原推算魯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日食為西曆八月二十日,不容不知西洋儒略曆與格里曆二者之差異。 十五、中國的夏曆與公元曆產生誤差的原因 在此我們回頭再問: 中國的夏曆與公元曆產生誤差的原因何在? 實際的孔子誕辰是西元前552年10月21日,徐文新用格里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年10月3日,相差18日。 江曉原用儒略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年10月9日,相差12日。 這12日與18日的差別在何處? 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儒略曆武斷地將西元前45年1月1日,當作日曆起點,因為歲餘太大,向後推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向前推步 507年的孔子誕辰,西元前552年10月21日,就相差12日。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 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因為歲餘縮小,向後推步,比儒略曆精確得多,但是向前推步 2124年前的孔子誕辰,西元前552年10月21日,就相差18日。這是因為接納儒略曆的前段紀錄所有誤差,而無法更正其過大的歲餘,因此多推了18日。如果扣掉儒略曆的誤差,格里曆回推1617年只誤差6天。 十六、太陽年長365又四分之一日被稱為四分法。 元代郭守敬在創製《授時曆》中廢除了上元積年。 《景初曆》是中國古代曆法,東漢到魏晉的天文學者楊偉編纂,屬於陰陽曆。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施行。採十九年七閏法。 《四分曆》是中國古代曆法,東漢天文學者編訢、李梵編纂,屬於陰陽曆。因太陽年長365又四分之一日被稱為四分法。古六曆、戰國四分曆、後漢四分曆都採用四分法。漢章帝元和二年(西元85年)施行。採十九年七閏法。 結論: 我們實在生活在一個非常幸運的年代,我們有新工具、 新方法,奧泊爾子《交食表》即《Canon of Eclipses》與萬年曆,使年代的比對非常精確,可以證明《春秋經》本身錯簡,即襄公二十六年十月庚辰朔日食,被誤植在襄公二十一年,且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無庚子日。 我們現在有談論孔子身邊瑣事的自由。回想107年前,還有皇帝的時代,我們這個題目的討論中,要是說錯話,會被砍頭的。 我們也要感謝前人的貢獻,清代馮澂《春秋日食集證》認為,襄公二十六年十月庚辰朔日食,錯簡在此,是從古籍比對。民國二十四年,劉坦提出使用萬年曆的比對法,驗證西曆的西元前552年10月21日,與《春秋穀梁傳》記載 的日期,完全一致,並且比其他的說法更具科學性,他的貢獻確實不可抹煞。 孔尚任採取宋濂的說法,而一舉否定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孔安國《·孔子家語》、《曲阜縣志》、《闕里志》、《·孔叢子》等書的認定,可說是石破天驚之舉,但是隱含的一個可能性,是孔尚任見到過孔子神位後的正確記載。 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尊孔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基調,但是附上神話色彩的孔子,卻與真實的孔子愈行愈遠。回復真相的過程是艱難的,卻是我們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從曆法發展史來看,我們現在才看出干支紀日的珍貴價值,因為任何的曆法,都是出於數學的推算,如果歲餘計算有誤,得到的日期,每一種曆法都不相同,而干支紀日是實際的過日子,每一天都可以得到確認。 我們紀念孔子誕辰日,只要使用中國的傳統曆法夏曆,其實可以傳之萬世,也是最正確的紀念日。以上是我今天的演講內容,謝謝大家認真聆聽. 參考文獻: 1. 錢穆《孔子生年考》,《先秦諸子繫年》第一頁,中華書局,1985年。 2.《天文歷史年代學初論》江曉原《世界科學》2000年5期 3. 孔子誕辰的推算 徐文新 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2003年7月30日( 網路) 4. 《天文歷史年代學初論》江曉原《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四卷)華中理工大 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7月 5.《孔子紀》劉方煒,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三章‧孔子的誕生) 6. 百度百科“儒略曆”條 7. 《中華天文學史》 曹謨編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199-215頁) 8. 《 孔子世家譜 》清‧康熙二十三年,孔尚任編修 9. 《孔子生卒歲月辨》明‧宋濂 10.《史記紀年考》劉坦1935 11.《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劉坦(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年)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