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6年10月9日在曲阜國學院
2017/10/23 01:43:18瀏覽1144|回應2|推薦45

106109日上午10時,

在曲阜國學院講: 孔夫子誕辰之科學辨正                                                 


段院長、王老師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安:

    首先感謝段 院長給我這個機會,向大家報告這個題目: 孔夫子誕辰之科學辨正,我是台灣來的亓允文醫師

        1頁是提醒大家做學問要像貓一樣,永遠保持一個好奇的精神,

我們都知道孔夫子創建了中國的儒家文化,漢武帝尊孔大家都耳熟能詳,

其實漢武帝的祖先漢高祖就開始崇敬孔子,這是孔子生後三百年的事了,漢高祖路過岱宗,以太牢祭祀孔子,太牢就是全牛全羊全雞,是非常尊貴的祭品,並且封第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孔騰的哥哥就是在魯壁藏書的孔鮒,當時魯恭王為擴建宮室,敲壞孔府的牆壁,在夾層內發現五經,論語與孔子家語等大量藏書,用蝌蚪文寫的,蝌蚪文當時人已經不認識,還好第十代孫孔安國學問很好,會蝌蚪文,就把藏書翻譯成隸書,成為後來的古文經,孔鮒對中國文化史的貢獻太大了,今文經是學者伏生用背的,內容總是不完整,孔騰受封為奉祀君,也創下孔府後來常是次子主持祭祀的傳統。

這張是孔廟魯壁的照片,壁字多一小點,代表暗藏玄機。

    漢武帝採納儒者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言,儒家獨大兩千年,而儒家學者的聖化孔子,孔夫子身後得到『素王」的榮寵, 孔子去世三百八十年後,漢武帝採納儒者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言。這是孔子的墓,元朝時封他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上有斷紋,是為文革時被紅衛兵扳倒斷裂,紅衛兵挖孔墳,此事孔德成極度傷心,終生不願再踏上大陸故土。

 但是漢朝的歷史學家想要追溯四、五百年前的歷史記載,卻陷入困局,因為大家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秦火之厄,造成典籍記載缺漏及互相矛盾之處,所在多有,使得後代學者各據一說,互相爭辯,莫衷一是,關於孔子的生日,成為一個兩千年解不開的謎團。

一、孔子生卒年考證
 關於孔子生年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主張的魯襄公二十二年說(見《史記‧孔子世家》、《魯世家》、《十二諸侯年表》),二是《榖梁傳》、《公羊傳》記載的魯襄公二十一年說。兩說相差一年,這一年之差,卻使後世學者聚訟紛紜,兩千年無法定論。據錢穆先生                                          統計,歷史上取前說的學者有杜預《左傳注》、陸德明《左氏音義》、蘇轍《古史》、袁樞《通鑒紀事本末》、鄭樵《通志》、朱熹《論語                                                   序語》、呂祖謙《大事記》、羅泌《路史餘論》、金履祥《通鑒前編》、薛應旂《四書人物考》、夏洪基《孔子年譜》、黃宗羲《南雷文約》、萬斯大《禮記偶箋》、馬驌《繹史孔子年譜》、閻若璩《困學紀聞箋》、《潛丘札記》、梁玉繩《古今人表考》、《史記質疑》等;而取後說者則有賈逵《左氏解詁》、服虔《左氏傳解誼》、何休《公羊解詁》、王欽若《冊府元龜》、胡安國《春秋傳》、黃震《黃氏日鈔》、馬端臨《文獻通考》、胡廣《四書大全》、崔述《洙泗考信錄》、江永《鄉黨圖考》、《孔子年譜》、《群經補義》及錢大昕《養新錄》、《三史拾遺》等(見錢穆《孔子生年考》,《先秦諸子繫年》第一頁,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版)。
 有些學者採用調和立場,進行了多方解說,如唐司馬貞《孔子世家》索隱說:「今以為二十二年,蓋以周正十一月屬明年,故誤也。」司馬貞認為《榖梁傳》所記的「冬十月庚子,孔子生」,用的是夏曆,周曆比夏曆早兩個月,因此按照周正,十月當屬於明年,所以《史記》就往後推了一年,記在襄公二十二年了。

但學者狄子奇對此提出疑義,認為《春秋》中的成、襄、昭、定、哀用的都是周正,「周正建子,十                                 一月乃今之九月,安得屬明年耶?」(狄子奇《孔子編年》卷一)認為司馬貞的說法並無根據。                                                                              

    有鑑於此,近代學者對孔子生年問題多直接採取《史記》司馬遷之說。錢穆先生甚至認為對孔子生年「詳考確論,不徒不可能,抑且無所用」(見錢穆《孔子生年考》,《先秦諸子繫年》第一頁,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版)。

孔子私人之年壽,與「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的確「無足輕重如毫髮」,孔子的嫡傳南宗第75世嫡長孫孔祥楷也接受流俗這樣的說法,而主張不要再追根究柢了。

       但是今人劉方煒在《孔子紀》(第三章‧孔子的誕生)書中認為,對孔子個人而言,此事卻至關重要。劉方煒說明這涉及孔子究竟是年十九未加冠而娶(違背周禮),年二十加冠而娶(遵循周禮)的問題。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自身是否恪守周禮,由其先冠後婚抑或先婚後冠可以當作判斷的準繩。

中國北方有一句諺語 「勸世文貼在背心裏」,藉此嘲諷嚴於責人,不思律己的人,如果孔子先婚後冠,違背周禮,幾千年來遵守孔子教誨的人,豈非都被騙了。

                                                   二、劉坦用科學方法解決此爭議
   
劉坦在一九三五年發表令國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論斷,一向被認為                                                     

是孔子生日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從歷史考據中竟然是錯誤的,正確的孔子生日,劉坦推斷出應該是西曆十月二十一日。
 《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都是對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的闡釋,而《春秋》相傳就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魯國史整理修訂而成。劉坦發現,不知為什麼,公羊高和穀梁赤兩位先生的闡釋出現矛盾,從而給後人留下了關於孔子誕辰的謎團。
 《春秋公羊傳》云:「(魯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春秋穀梁傳》云:「(魯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
 兩者記載的年份雖然相同,都是魯襄公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二年)。但前後卻相差一個月,前者為十一月,後者為十月,竟又同為庚子日。可是,魯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有庚子日嗎?認為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的後世學者認為,公羊高與穀梁赤兩位先生的生活年代距離孔子生活的年代相去未遠,不會這麼快就忘記「聖人」的出生年月;而認定《史記》與《世本》記載正確的學者肯定,孔子壽活七十                                              三歲,從孔子去世的魯哀公十六年倒推七十三年,正好是魯襄公二十二年。不過,這樣一推算,劉坦又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孔子壽活多                                                    少歲?如果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但壽數是七十三歲,那麼他的去世年代就不是魯哀公十六年,而是魯哀公十五年,與他去世年代記載明顯有誤。但如果孔子在魯哀公十六年去世,那孔子的壽數就應該是七十四歲,而並非外界所傳的「孔子壽活七十三歲」。如此互為矛盾的記載,即使來到最重實證的大史學家司馬遷那裏也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之際,歷史應該存真相的原則似乎也有鬆動,於是就產生另起爐灶的觀點,《史記‧孔子世家》云:「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而孔子生。」、「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魯哀公十六年即西元前四七九年,五五一減四七九年為七十二年。生卒年不能吻合,忽而七十三歲,忽而七十二歲,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呢?或許是出於對聖人的偏愛,情感戰勝了理智,一些後來的史學家每每在搖搖頭之後,或又出於對聖人的敬畏,只好訕訕的說:「是虛歲或是周歲的不同認識吧。」對於孔子壽數的質疑,劉坦也無法從歷史文獻資料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於是他轉向曆法的角度思考。古代中國從很早就用干支紀日,即                   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合,六十日一輪迴,甲子是六十日輪迴之首。

    歷史學家通常都同意這樣一個假定,就是中國的干支紀日幾千年來從未間斷過或錯亂過。從干支紀日的簡單排算就可以知道九月庚戌朔,                                                     接著十月庚辰朔,接下去二十天後就是庚子,而這個庚子只能出現在十月,整個十一月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庚子的干支。
 《春秋》中的語句讓爭論再次升級,《春秋公羊傳》說「冬十月庚辰朔……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的記載顯然是錯的。也就是說,孔子的生日應該在十月。劉坦以《春秋穀梁傳》「(魯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庚子,孔子生」為出發點向前走,第一個難題是:十月庚子這一天是西曆的幾月幾日?這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不但春秋時代曆法中的正月相當於現今夏曆幾月目前沒有定論,就是西曆也只有在西元一五八二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頒佈後才有效。以往的那些錯誤結論,不少是因為忽視曆法的這種不統一性。《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即使對於孔子出生月份有不同的記載,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天文現象「日有食之」。日蝕是非常罕見的天象,一般不會出現錯記漏記的情況。尤其令人振奮的是,日蝕又是可以精確回推計算的天象,

                                                  它完全可以成為解決孔子誕辰問題的科學座標。在《春秋》二四二年的記載中,共記了卅七次日蝕,用現代天體力學方法回推驗證,其中大部分都真實準確。經過推算,魯襄公二十一年的冬十月庚子,恰好是西曆十月廿一日;此外,經過萬年曆對照推算,那一年的西曆                                                    十月廿一日肯定不是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因此,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作為孔子誕辰日是不正確的。由此劉坦提出,西曆的十月二十一日,與《春秋穀梁傳》記載的日期完全一致,並且比其他的說法更具科學性。因此,西曆十月二十一日這天應該是孔子的生日,而不是大家所認為的農曆八月廿七日。
   劉坦用科學方法解開兩千年的謎團,而他的學歷只有六年的私塾教育,給予我們非常深刻的啟示:科學方法,科學心態,是塑造典範科學家的不二法門!

    劉坦有這樣重大的發現,但是卻生不逢時,1937年七月七日全面抗日戰爭爆發,軍事第一的目標下,學術活動陷於停滯,孔子的生日沒有人再關心。

三、古代中國曆法是「干支陰陽三合曆」

中國曆法有所謂「天干」與「地支」,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用干支兩兩相配,合成「甲子」至「癸亥」的六十組名詞,紀錄日序之用,在我國的經史和金石文字早已常見。

                                              商書伊訓篇的「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於先王」的乙丑,這是現存文獻所見最早的干支紀日。六十日一輪迴,甲子是六十日輪迴之首,就是中國的干支紀日。

這一年依劉歆所著「世經」,合乎西元前1739年,依董作賓先                                                  

生的考證,是西元前1738年,距民國元年為3648年。

這個年份的推斷是誰比較正確呢? 我的判斷是董作賓先                                                  

生比較正確,因為劉歆和他的父親劉向,雖然學問很好,但是在歷史上都有作假的紀錄,劉歆為了讓王莽即皇帝位,有比較多祥瑞之兆,虛報五星聯珠的天象,拍王莽的馬屁。其實當時並沒有五星聯珠,後來王莽被殺。劉歆也跟著被殺。

高平子先生為曆法專家,曾經說過,古代中國曆法是「干支陰陽三合曆」,「魯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冬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時」 這個日期,在歷史上一直被推定為農曆或陰曆,因此有人提出要換算為陽曆而產生困難,等到明朝宋濂的《孔子生卒歲月辨》,說明: 「孔子作春秋,行夏時為萬世法,不過截子丑兩月於前歲之終耳,月固不之改也,否則春入於夏,夏入於秋,錯亂而不成歲矣,周之十月即今建亥之十月以己酉推之當為乙亥,故謂孔子享年七十四歲,其生庚在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時,為得其真。」也就是說孔子作春秋時,本就採用夏曆即陽曆,不必要換算,可以行之萬世,清康熙二十三年,孔尚任編修《 孔子世家譜 》的年表,已經接受宋濂的解釋:「其說近理,今從之。」

四、最近學者對天文歷史年代學的爭論

 1999年,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教授江曉原先生根據《穀梁傳》的記載,提出孔子誕生於西元前552109日,《科技日報》199996日以《揭開孔子誕辰之謎》為題作了報導,江先生此說也見於《世界科學》20005期的《天文歷史年代學初論》一文。                                                

江曉原的推算採用的是儒略曆,而不是格里曆。日食是非常罕見的天象,同時又是可以精確回推計算的天象。《春秋》242年中,共記錄日食37次,用現代天體力學方法回推驗證,其中大部分皆真實無誤。經推算,西元前552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這年中,在曲阜確實可以見到一次食分達到0.77的大食分日偏食,而且出現此次日食的這一天,紀日干支恰為庚戌,這就與“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記載完全吻合。而在次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沒有任何日食。

為了確定這次庚戌日食的日期,江曉原採用不考慮月份的記時座標,即天文學上常用的“儒略日”,這是一種以“日”為單位,單向積累的記時系統——中國古代連續不斷的紀日干支系統實際上與“儒略日”異曲同工。西元前552年發生曲阜可見日食的那個庚戌日,對應的儒略日為1520037。而儒略日與西曆的對應是早已明確解決了的,與1520037對應的是西元前552820日。

                                              至此江曉原認為已經獲得了一個確切無疑的、同時又與春秋曆法無關的立足點:即西元前552820日,對應于魯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接下去的工作就只需根據干支順序作簡單排算即可,結果可以用表格表示如下:                                               

表一、江曉原製作之儒略曆與夏曆對照表

儒略日

史籍記載日

天象與事件

公曆日期

1520037

襄公21  9月庚戌朔

日食

552820

1520067

襄公2110月庚辰朔

日食(無日食)

552919

1520087

襄公2110月庚子

孔子誕生

552109

1546536

哀公16  4月己丑

孔子去世

47939

所以江曉原的結論是:

孔子於西元前552109日誕生,西元前47939日逝世。

    五、徐文新在網路說明孔子誕辰的推算    

    2003730日,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徐文新這個勇敢的年輕人,反駁江曉原的方法,認為: 「 江曉原先生根據《穀梁傳》的記載,提出孔子誕生於西元前552109日。值得質疑的是,

江先生的                                                 推算採用的是儒略曆,而不是格里曆。」

    徐文新認為: 「另一方面,傳統的祭孔日期定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據說出自孔氏家譜。孔氏家譜這一日期應該是來自是《史記》,而《史記》不及《穀梁傳》可靠。不過,國民政府曾據此定夏曆八月                                          二十七日作為教師節,後來又邀請曆法及考據專家把孔子誕辰換算為西曆928日,並以這天為孔子誕辰紀念日。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政府所邀請的曆法專家得出928日,是採用格里曆推算的。」

徐文新君認為在沒有發現更多史料的情況下,孔子誕辰應以《穀梁傳》為依據,而運用格里曆推算,那麼孔子誕辰合理的日期應該是西元前552103日。

六、儒略曆與格里曆的誤區

 既然實際的孔子誕辰是西元前5521021日,徐文新用格里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103日,相差18日。

 江曉原用儒略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109日,相差12日。

12日與18日的差別在何處? 表示儒略曆和格里曆都忽略了太陽日和恆星日的歲差,如今可以用孔子誕辰的西元前5521021日,來糾正儒略曆和格里曆所忽略的太陽日和恆星日的歲差,這是何                                             等重大的發現,也證明古代中國曆法的 「干支陰陽三合曆」,優於西曆的太陽曆。自從西元1583年耶穌會教士利瑪竇到中國來,

帶來西學後,至今434年,中國人一直以為西洋曆法優於中國曆法,想不到劉坦告訴大家,中國曆法的 「干支陰陽曆法」比西洋曆法更正確。

七、歲差與歲餘的計算                                                

       古代中國曆法的精神,是求合乎太陽日的運行,但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古代中國曆法家很早就看到,日有盈縮歲餘現象,併用干支紀日幾千年,等於一個絕佳的基準點,如果用儒略曆和格里曆推算日期不同,就表示其參數不對,干支紀日顯然可以協助制訂更正確的參數。

    《尚書》〈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周髀算經‧卷下》一朞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閏月每月二十九日,七月二百三日。故一年或小歲十二月三百五十四日,或大歲十三月三百八十三日,有無閏月之故也。《周髀算經‧卷下》為傳世敘述置閏之法最早文獻。

八、百度百科“儒略曆”條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 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卓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曆法,在西元前4511日起執行,是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後被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西曆

把西元前4511日當作世上時間的開始,絕對是錯的。

在儒略曆發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2930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Mercedonius intercalaris)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裡就會有377378天。在這樣一個曆法系統裡,平均下來每年有3661/4天。
九、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是拼湊得來

徐文新君說明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是如何拼湊得來 :

「我們來分析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是如何得來的及其可靠性:

    如梁玉繩所述那樣,把《史記》的“魯襄公二十二年”和《穀梁傳》的“十月庚子日”拉到一起,就是“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 日”。再根據“三正說”把周正“十月”改為夏正“八月”,把日干“庚子”換算成數字紀日“二十七”,“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就出來了。  

   但是,《史記》僅記載“魯襄公二十二年”,無孔子生日的干支,而《穀梁傳》的“十月庚子日”是“魯襄公二十一年”,這樣把兩者給合起來,顯然不合理的。

  從曆法發展來看,戰國以前是干支紀日,“二十七日”這種數字紀日不大可能是西漢前期的記載。

殷墟甲骨刻辭採用干支紀日。

徐錫台先生說:“周原甲骨文中出‘既吉’,‘既魄’,‘既死’,說明在周文王時就已用月相補充殷的干支紀日方法”。而《尚書》及出土銅器銘文中大量使用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來描述月相輔助紀日。夏商周工程階段性成果傾向於“月相四分”,並歸納出西周時期置閏規律:

1.西周曆法採用“朔”或“朏”為月首。認識朔以前,當以“朏”為月首。

2.西周曆法的建正多為建子、建丑。

                                             3.西周曆法一般採用年終置閏。這說明當時的曆法水準還沒達到“四分曆”的程度。

《後漢書· 律曆志》賈逵論曆曰:“以《太初曆》考漢元盡太初元年日食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曆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二日。以《太初曆》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曆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以《太初曆》考建武元年盡永元元年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曆十七得朔,三得晦,三得二日。”

《漢書·五行志》:“凡漢著紀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後漢書·律曆志》:“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曆》,施行百有餘年,曆稍後天,朔先於曆,朔或在晦,月或朔見。”

  從西周和兩漢曆法水準來看,春秋時期當不能準確預推朔日,但春秋所記載的“日有食之”均在朔日,春秋中的朔日能與日食相吻合的原因何在?我們推測,春秋時期只能大體按一個月29天有餘,30天不足定出朔日來進行“告朔”,並隨時根據發生的日食來調整朔日,如《說文》所云“日蝕則朔,月蝕則望”。《春秋》中與日食相關的“朔日”,並不是事前推算出來的,而是發生日食之後,把“日                                            食”記載於日之“干支”之後,並書上“朔”,所以才有那麼準確,也算是一種“事以繫日”。                                              

 朔日不定,也就無法用數字紀日。數字紀日當在《曆術甲子篇》所記載的“四分曆”曆法出現之後。利用四分曆的“月朔旦甲子日法”才能比較準確地定出朔日及月的大小,此後數位紀日才流行開來。從存世文獻看,我國以數字紀日大概當從西漢後期才開始,至魏晉才日見通行起來。楚簡中尚是干支紀日,疏勒河漢簡中已有數字紀日,其年代一般認為是東漢,也有人認為“疏勒紀年簡上下時限為西元前98年至西元137年”,但也不會早于《穀梁》、《公羊》二傳。孔氏家譜的“八月二十七日”不大可能是於西漢前期的記載,應當是後人的追記。

十、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決策
   據已故臺灣師大國文系程發軔教授統計,自漢代至清代的學者,主張公、榖說者,有三十四人,主張史記世本說者,有五十五人。
   民國三十九年八月,國民政府遷臺後,首次紀念孔子誕辰,程發軔教授向教育部建議就夏正推算國曆,以便集會慶祝孔誕。民國四十年六月十二日,中央黨部秘書長張其昀先生,邀集有關單位,教育部、內政部及高平子先生、董作賓先生暨程發軔教授等人會談,展開一場                                               精彩論述。這次會議參與學者、專家、官員代表眾多人中,獨缺孔家代表孔德成先生,孔家的事,孔家人卻沒有機會發言,這是奇怪的現象。
   程發軔教授說明:「唐宋以後族譜之學行世,宋元豐八年(西元                                              一○八五年),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翰撰《孔氏族譜》,宣和六年(西元一一二四年),孔子四十七世孫孔傳撰《孔氏祖庭記》,都依據世本所載,魯襄公二十二年周正十月二十七日,即夏正八月二十七日,庚子孔子生,八百餘年沿用不改,現應就夏正推算國曆為九月二十八日。」
 董作賓先生認為:「依據春秋公、穀兩傳,古人說信史不如信傳,信傳不如信經,考證古籍應以經傳為是,所以採公、榖說,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而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無庚子日之干支,《春秋穀梁傳》又比《春秋公羊傳》更正確,所以孔子較之世本史記說,早生一年,世本失傳已久,公、穀經傳,昭昭在人耳目,足資參證。」
 高平子先生為曆法專家,主張:「仍用夏正,即每年夏正八月二十七日為孔誕,不必換算國曆,正如耶穌復活節在每年春分日曜本日,春分後第一個日曜日舉行,事同一例。」
 程發軔教授再說明:「《世本》十五篇,見於《漢書》藝文志及《太平御覽》,而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贊,稱《世本》錄黃帝以來      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自出,為《史記》所本,孔廣牧氏謂,考春秋之世,《世本》之功,同於內外傳,以其信而有徵也,孔                                                   子誕辰應依據《世本》,定為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則可免前說諸誤,而自宋以後沿用不變,蓋有所本也。」
 於是訂定國曆九月二十八日為孔誕日,又稱為教師節。

十一、孔氏家族的記載
   清康熙二十三年,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編修《孔子世家譜》的年表記載:「一歲己酉,周靈王二十年,魯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時生。」孔尚任強調,「按宋濂《生卒辯》曰,公羊傳載襄公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孔子生,穀梁氏說年與日同於公羊,而謂十月孔子生,則與公羊實差一月,司馬遷著孔子世家謂生於襄公二十二年,則與公穀實差一歲,日雖與公羊同,而月則與穀梁異,竊意群言淆亂折諸經,經無明文考諸傳,信傳不猶愈於信史乎,公穀二氏,傳經之家也,去孔子時未遠,當有講師以次相授,故孔子生年從公穀作二十一年己酉為是,然以春秋長曆考之,二十一年十一月無庚子,庚子十月之二十一日,孔子所生之月,當從穀梁氏作十月,或曰周之十月即今之八月,是又不然,蓋三代雖異建而月則未嘗改,孔子作春秋,行夏時為萬世法,不過截子丑兩月於前歲之終耳,月固                                                不之改也,否則春入於夏,夏入於秋,錯亂而不成歲矣,周之十月即今建亥之十月以己酉推之當為乙亥,故謂孔子享年七十四歲,其生庚                                     在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時,為得其真,其說近理,今從之。」,「 七十四歲,壬戌,四月丁巳,夜夢坐於兩楹之間,而見陳奠之具,明日蚤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子曰: 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作,而其天下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歿,時四月十八日乙丑午時也,……….。」孔尚任說明如此清楚,孔子去世之日,顯然是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壬戌四月丁巳十八日乙丑午時。
 孔尚任採取宋濂的說法,而一舉否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之說,王肅《孔子家語》及《曲阜縣志》、《闕里志》、《孔叢子》等書的認定,可說是石破天驚之舉,但是《孔子世家譜》只在家族內流傳,所以學術界沒有任何反響。國民政府公佈的孔子生日,遂依據                                                   臺灣師大國文系程發軔教授建議「周正建子,十一月乃今之九月」,而把日期訂在陽曆九月二十八日,與孔尚任編修的家譜差一個月,但是孔家既未提出異議,也就無人深究。                                               

     各位同學,劉坦與孔尚任推算的日期完全一致,我們可以說,劉坦賓果了嗎 ? 我相信是有道理的,絕不是機會與偶然而已。

往後如果有人告訴你,孔子十九歲結婚,你可以回答: 先生你錯了,孔子遵守周禮,二十歲加冠後才結婚的。

十二、中國歷代曆法計算的歲差與歲餘

自漢朝以來歷代曆法計算的歲餘如次(見表二):

表二、中國歷代曆法推算之歲餘

曆名

年代

製作者

歲餘

備註

太初曆

西元前104

鄧平唐都落下閎司馬遷

0.25016244

 

司馬遷主持制訂《太初曆》

三統曆

西元前7

漢劉向、劉歆

0.25016144

 

漢書律曆志記載漢劉向、劉歆父子改革太初曆

四分曆

西元85

東漢編訢、李梵

0.25000000

後漢書天文志

乾象曆

西元206

漢劉洪製作

0.24617996

 

黃初曆

西元227

魏韓翊

0.24677452

 

景初曆

西元237

魏楊偉

0.24688008

 

太始曆

西元265

晉劉智

0.24666666

 

三紀甲子元曆

西元384

後秦姜岌

0.24683802

 

正光曆

西元521

北魏李興業

0.24372937

 

興和曆

西元540

北魏李興業

0.24418742

 

開皇曆

西元584

隋道士張賓

0.24342463

 

元嘉曆

西元443

劉宋何承天

0.24671053

 

大明曆

西元463

劉宋祖冲之

0.24281481

 

大業曆

西元578

張冑元

0.2433470

 

皇極曆

西元604

隋劉焯

0.24454377

 

戊寅曆

西元619

唐傅仁鈞

0.24461115

 

麟德曆

西元665

唐李淳風

0.24477611

 

大衍曆

西元728

唐一行和尚

0.24440789

 

五紀曆

西元762

唐郭獻之

0.24477611

與麟德曆同

正元曆

西元784

徐承嗣

0.24474885

 

宣明曆

西元822

徐昂

0.24464285

 

崇元曆

西元893

邊岡

0.24451851

 

欽天曆

西元956

五代周王樸

0.24450000

 

應天曆

西元960

宋王處訥

0.24445119

 

乾元曆

西元981

宋吳紹素

0.24489796

 

儀天曆

西元1001

宋史序

0.24454455

 

崇天曆

西元1024

宋行古

0.24457034

 

明天曆

西元1024

周琮

0.24358974

 

觀天曆

西元1092

皇居卿

0.24355777

 

紀元曆

西元1106

姚舜輔

0.24262139

 

統元曆

西元1135

陳得一

0.2435786

 

乾道曆

西元1167

劉孝榮

0.24360000

 

淳熙曆

西元1176

劉孝榮

0.24361702

 

會元曆

西元1167

劉孝榮

0.24372093

 

統天曆

西元1199

楊忠輔

0.24250000

 

開禧曆

西元1207

鮑澣之

0.24307296

 

大明曆

西元1127

金楊級

0.24359464

 

庚午曆

西元1216

元耶律楚材

0.24359464

 

授時曆

西元1281

元郭守敬

0.2425

 

回回曆

西元1582

明吳宗伯譯

0.24218750

 

曉庵曆

西元1658

清王錫闡

0.242186

 

順治曆

西元1655

清薛鳳祚

0.242328

 

雍正曆

西元1723

清作者不詳

0.2423442

 

時憲曆

西元1645

西人湯若望

0.2421875

 

新法曆

西元1628

西人湯若望

0.2421875

 

 

 

 

 

 

 

 

 

 

 

說明: 本表製作依據曹謨編著《中華天文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199-215)

                                               在上表的比較下,看出西元1658年清王錫闡製作的曉庵曆,其歲餘為0.242186,與西元1628年西人湯若望製作《新法曆書》歲餘為0.2421875,最為接近。這是現代算學進步後,所得比較精確的歲差。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                                 

    王錫闡是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之一。王錫闡在明亡後

非常痛心投河自盡,被家人救起,從此只著明朝冠服,不用清朝錢,白天睡覺以避告密,夜晚潛心天文學研究。夜色晴朗時,王錫闡躺臥屋頂上整夜觀察天象

   他提出考證中曆古法之誤,而存其是;擇取西說之長,而去其短。著《曉庵新法》,精確計算出日食月食的時間,首創計算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還著有《五星行度解》、《大統曆法啟蒙》、《籌算》、《曆說》、《三辰晷志》等。

   王錫闡死後在中國未享大名,但是美國吉利斯皮(GGGillispe)主編的《科學家傳記辭典》中,選錄了9位中國科學家,王錫闡便是其中之一。

十三、1912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公元曆

現行公元曆即格里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1582頒行。公元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因而公元曆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回均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                                              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104日星期四的次日,訂為格里曆158210月15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十四、中國的傳統曆法夏曆是太陽曆

 中國的傳統曆法是夏曆,而且是「干支陰陽三合曆」,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有史以來,中國的各種節日及紀念日都是使用夏曆曆法,比如說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數不勝數,沒有哪一個傳統節日用儒略曆或格里曆。所以我們紀念孔子誕辰日,也要用中國的傳統曆法夏曆。

第一、用夏曆符合傳統,至今我們還在使用;

第二、夏曆最科學、最符合天象(閏月時會與回歸年產生週期

性日期波動,這不屬於誤差);

                                             第三、避免了由於使用不同曆法回推不同日期而產生的爭論。

宋濂的《孔子生卒歲月辨》,早已如此主張,孔尚任編《孔子世家譜》時也完全接受此說。

欒貴明主編《中華史表》,其〈凡例〉敘及製作《中國歷史日曆》的初衷,是要以日為計量單位,解決中西曆相互轉換時存在的一些特殊情況,提供完整、快捷、精準的中西曆使日曆轉換檢索系統。                                               

其附錄二「關於孔子誕辰」列舉夏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九月二十八日、農曆九月二十一日西曆十月三日等三說,徵引《公羊傳》、《穀梁傳》和《史記》基本記錄,以《宋史》卷七十之推證查核《中國歷史日曆》,得周曆十月二十一日西曆十月九日之說為是。而西元一九三九年十月九日實為民國二十八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欒氏並提及江曉原推算魯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日食為西曆八月二十日,不容不知西洋儒略曆與格里曆二者之差異。

十五、中國的夏曆與公元曆產生誤差的原因

     在此我們回頭再問: 中國的夏曆與公元曆產生誤差的原因何在? 

 實際的孔子誕辰是西元前5521021日,徐文新用格里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103日,相差18日。

江曉原用儒略曆推算出,是西元前552109日,相差12日。

    12日與18日的差別在何處? 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儒略曆武斷地將西元前4511日,當作日曆起點,因為歲餘太大,向後推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向前推步     507年的孔子誕辰,西元前5521021日,就相差12日。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                                                   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因為歲餘縮小,向後推步,比儒略曆精確得多,但是向前推步     2124年前的孔子誕辰,西元前5521021日,就相差18日。這是因為接納儒略曆的前段紀錄所有誤差,而無法更正其過大的歲餘,因此多推了18日。如果扣掉儒略曆的誤差,格里曆回推1617年只誤差6天。

十六、太陽年長365又四分之一日被稱為四分法。

    元代郭守敬在創製《授時曆》中廢除了上元積年。

    《景初曆》是中國古代曆法東漢魏晉的天文學者楊偉編纂,屬於陰陽曆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施行。採十九年七閏法

   《四分曆》是中國古代曆法東漢天文學者編訢、李梵編纂,屬於陰陽曆。因太陽年長365又四分之一日被稱為四分法。古六曆、戰國四分曆、後漢四分曆都採用四分法。漢章帝元和二年(西元85)施行。採十九年七閏法

結論:

  我們實在生活在一個非常幸運的年代,我們有新工具、

新方法,奧泊爾子《交食表》即《Canon of Eclipses》與萬年曆,使年代的比對非常精確,可以證明《春秋經》本身錯簡,即襄公二十六年十月庚辰朔日食,被誤植在襄公二十一年,且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無庚子日。

  我們現在有談論孔子身邊瑣事的自由。回想107年前,還有皇帝的時代,我們這個題目的討論中,要是說錯話,會被砍頭的。

我們也要感謝前人的貢獻,清代馮澂《春秋日食集證》認為,襄公二十六年十月庚辰朔日食,錯簡在此,是從古籍比對。民國二十四年,劉坦提出使用萬年曆的比對法,驗證西曆的西元前5521021日,與《春秋穀梁傳》記載                                       的日期,完全一致,並且比其他的說法更具科學性,他的貢獻確實不可抹煞。

      孔尚任採取宋濂的說法,而一舉否定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孔安國《·孔子家語》、《曲阜縣志》、《闕里志》、《·孔叢子》等書的認定,可說是石破天驚之舉,但是隱含的一個可能性,是孔尚任見到過孔子神位後的正確記載。

       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尊孔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基調,但是附上神話色彩的孔子,卻與真實的孔子愈行愈遠。回復真相的過程是艱難的,卻是我們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從曆法發展史來看,我們現在才看出干支紀日的珍貴價值,因為任何的曆法,都是出於數學的推算,如果歲餘計算有誤,得到的日期,每一種曆法都不相同,而干支紀日是實際的過日子,每一天都可以得到確認。

       我們紀念孔子誕辰日,只要使用中國的傳統曆法夏曆,其實可以傳之萬世,也是最正確的紀念日。以上是我今天的演講內容,謝謝大家認真聆聽.

參考文獻:

1. 錢穆《孔子生年考》,《先秦諸子繫年》第一頁,中華書局,1985年。

2.《天文歷史年代學初論》江曉原《世界科學》20005

3. 孔子誕辰的推算    徐文新 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2003730( 網路)

4. 《天文歷史年代學初論》江曉原《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四卷)華中理工大  

   學出版社出版: 20007

5.《孔子紀》劉方煒,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三章‧孔子的誕生)

6. 百度百科“儒略曆”條

7. 《中華天文學史》 曹謨編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199-215)

8. 《 孔子世家譜 》清‧康熙二十三年,孔尚任編修

9. 《孔子生卒歲月辨》明‧宋濂

10.《史記紀年考》劉坦1935

11.《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劉坦(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九州昧慚生
2017/11/06 13:16

您分析得獨到精彩極了!

大陸考古挖掘咸陽城,發現阿房宮只有地基,沒發現任何地上物的遺跡或火燒餘燼,懷疑史記所載"火燒阿防宮"(長達三天)與事實不符。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7-11-06 20:29 回覆:
謝謝

安妮帝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5 12:14
讚啦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7-10-25 20:55 回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