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黨高層認為是馬歇爾偏袒了中共
2017/05/09 11:30:11瀏覽331|回應0|推薦3

國民黨為什麼失掉了大陸?

作者: 佚名  

    對於國民黨為什麼失掉了大陸,蔣介石在退守臺灣後曾有過檢討。他在日記中寫道“美必後悔莫及而馬歇爾須負全責”,認為若不是馬歇爾在東北力主調停、偏袒中共,致使國軍貽誤戰機,就不會有大陸慘敗。國民政府其他一些高官,也持有類似看法,如陳立夫說,馬歇爾讓“共黨藉談判以爭取時間”,使中共坐大。    

    著名作家白先勇也就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的兒子在一篇文章中也持相同的觀點:“從此(四平街戰役之後),國軍一舉獲勝的良機和優勢一去不返。林彪正是利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得到喘息,迅速重整軍隊,至一九四六年底,增兵至三十六萬,一九四七年夏季反攻之際,增兵至五十萬,一九四八年冬季遼瀋決戰之際,已成一百萬大軍。遼瀋決戰,林彪的百萬大軍把國民政府駐在東北的四十七萬精銳軍隊全部消滅。於是,兩千輛汽車、七十六輛坦克、一百五十多輛裝甲車以及大量重炮武器這些美式裝備,全部武裝起林彪軍隊。林彪四野入關南下,平津不戰而降。淮海戰役中,國軍又被消滅六十萬。林彪大軍節節挺進,直抵海南島。蔣介石祇有逃往臺灣一途。歷史從此成了另一種樣子。 ”   

    總而言之,在蔣介石等國民黨等高層看來,1945-1946年間,倘無美國對其和、戰政策的干擾,國民黨軍隊是能夠戰勝中共軍隊的。
  國民黨高層認為是馬歇爾偏袒了中共而失去了大陸其實有些偏頗。當時馬歇爾調停東北停戰固然給予林彪以喘息之機。但也絕對沒到可以決定東北戰場勝負的程度,更何況決定整個戰爭的勝負了(這個在後面將公正的評價)。
  反倒是另一位國民黨政府高官郝柏村給予另外的解讀。
  曾為蔣介石侍衛長,後任臺灣“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 、 “國防部長”,最後高昇“行政院院長”的郝柏村,在解讀《蔣介石
日記》時,卻持相反的觀點。他相當贊同馬歇爾的判斷,認為國軍自內戰伊始,就已無力消滅中共:“馬歇爾以其軍事專業,判斷不可能以速戰速決,消滅中共武力,而戰爭持續,政府必敗,故力勸蔣介石採與中共和平共存之道。”“歷史證明是正確的。”
  在馬歇爾看來,當初蔣介石及其手下的國軍將領,明顯高估了自身的軍事實力,誤以為能在東北憑武力戰勝中共,故而,“謀求東北國共爭端的政治解決,對國民黨是利多弊少的事情。”另一位美軍將領魏德邁,曾於1944年接替史迪威任中國戰區參謀長,與蔣介石關係極好,但在194511月左右時,亦不看好國軍的戰鬥能力,認為“國民黨軍隊靠目前的力量——包括美國已經提供的援助在內,根本不可能穩定地控制華北,更不要說東北了。”
  對馬歇爾、魏德邁的看法,蔣介石顯然未予重視。19469月,他還自信地表示,“要在六個月內徹底消滅共產黨”。同年12月,馬歇爾回國前,最後一次警告蔣介石,“這樣大一個共產黨集團是不容忽視的,我認為在這個國家面臨一場徹底的經濟崩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沒有能力把它摧毀。”
  為什麼馬歇爾、魏德邁都不看好國民黨政府?事實上在1945年,國民黨政府與中共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至少檯面上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國民黨表面上的優勢
  在政治方面,國民黨政府是中央政府,有正統名分,抗戰勝利後國際地位大幅度上升,可望獲得國際上支持。而中共無論如何只是當時國內一個政黨,國際上除了蘇聯有限的認可,不可能得到任何援助。
  經濟方面,中共佔據地盤大致相當於全國1/4,人口9000多萬,也是1/4。而國民黨政府不僅地盤與人口是中共的3倍,而且中國最富裕的地方都是國統區。抗戰勝利時,國民黨政府財政上大致有價值9億美金的黃金與外匯儲備,另外還接收了價值4-8億美金的日偽資產。而中共與此相比就更是可憐,把所有解放區財政刮乾淨也湊不出價值5000萬美金的黃金或外匯。
  軍事方面,國軍430萬,陸海空齊全。中共軍隊120萬,沒有空軍與海軍,在重武器裝備方面也是劣勢。
  現在問題出來了,國民黨政府擁有如此巨大的優勢,為什麼馬歇爾、魏德邁都不看好國民黨政府?他們既不認為國軍可以“速戰速決,消滅中共武力,”反而認為“戰爭持續,政府必敗”,所以,在東北國軍軍事上取得巨大勝利時(四平街戰役),反倒壓迫國民黨政府停戰,希望國民黨政府在優勢時取得一個更好的和平條件。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就是在燒錢。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是比拼雙方的經濟實力。國民黨政府固然家底更厚,經濟潛力也遠大於中共。但是請注意,經濟潛力要變成經濟實力以及軍事實力,需要很強的組織動員能力。想當年,滿清GDP也號稱佔據世界1/3,結果還不是被英國一支小小的遠征軍打得滿地找牙。如果鴉片戰爭勝負以武器技術不如人可以作為失敗的理由,那麼甲午戰爭時,大清人口國土均是日本10倍,財政收入是日本4倍,武器也並不落後,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結果喪師辱國! 在國共內戰時代,國民黨政府動員組織能力平平,而中共,別說在國內,就是放到世界範圍,如果中共自居組織動員能力第二,估計沒有誰敢說自己第一。為什麼?

組織動員能力有巨大差異  

中共組織動員能力冠絕天下
  首先中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就是一個革命的理論。什麼是革命?就是被剝削階級推翻剝削階級的暴力過程。古今中外,農民反抗剝削階級壓迫的史例可謂不絕於書。為什麼絕大多數農民造反最終都是失敗?根本原因就是農民起義軍沒有建立自己的根基。
  農民要反抗剝削階級的壓迫,自然要面臨統治者軍隊的鎮壓。
  怎麼對抗統治者的鎮壓呢?馬克思主義給出的答案是:消滅了剝削階級,就可以建立了一個有效對抗統治者的經濟結構。
  假設農民耕種一塊土地的收益是10,過去的分配方式是,地主拿去45,政府2,官吏盤剝23,農民只拿到1,現在剝削階級(地主)被打倒了,官吏盤剝也沒有了,農民收益即使翻一番達到2,而反抗者建立的政權收益達到8!是傳統政府收益的4倍!這就是消滅中間環節盤剝後(地主、官僚),革命黨與農民都成為受益者。(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與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區別就是,過去農民起義,消滅地主後是為了自己做地主,社會結構沒發生變化,自然難以對抗統治者的鎮壓)
  中共政權收益是國民黨政權收益的4倍這還是理論數字。實際上,由於國民黨政府組織系統效率低下而導致的瞞報、偷稅以及國民黨政權各級官吏貪污、腐敗等因素,使國、共政府實際收益比遠遠大於14.
  以糧食為例。抗戰勝利後。為了保證軍糧和主要城市糧食供應,國民黨政權在國統區仍然實行抗戰時採用的徵實徵借徵購政策,1946年到1947年兩年實際徵收糧食7210萬石,平均一年不過3600萬石。1948年因為形勢惡化以及統治區的縮小則劇降到2000萬石。(《民國財政史》)
  而中共以山東解放區為例,雖然屢遭戰爭破壞,特別是19 4 73, 國民黨軍隊對山東實行重點進攻, 山東除渤海地區外都遭受了國民黨軍隊的殘殺、搶掠和毀滅性的破壞, 損失極為慘重。據魯中區14 個縣的統計, 被搶劫耕畜達8 3 9 0 0 餘頭, 使1 20 萬畝以上土地因無力耕種而荒蕪, 有百萬農民淪為災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山東解放區在解放戰爭時期光是運送到前線的軍糧就達到11億多斤,近1000萬石,後來解放軍渡江南下,山東地區還運送軍糧到一線部隊1億多斤,100萬石。(《山東人民支援解放戰爭史》)。而在東北地區,僅1949年度,中共東北局財政收入就折合1000萬噸糧食,約18000萬石。由於當時中共在解放區採用糧本位經濟制度,這18000萬石折合糧食收入如果有一半是實收糧食,也有9000萬石,與國民黨3年實收糧食總和相等。
  另一方面,中共對社會基層管理也要超越所有的政權組織。封建政府包括國民黨政權頂多能到縣一級,對農村基層主要靠宗族與鄉紳管理。這種對地方鄉紳以及基層官吏的依賴性使國民黨政權不得不忍受這些中間環節分享本該是政府的收益——政府要從農民收益中通過稅收拿1元,就不得不讓基層鄉紳與官吏先拿2元甚至3元,幾千年
歷史少有例外。
  而中共政權之所以可以消滅剝削階級等中間環節後,不影響整個社會的運行,是因為中共組織系統可以建立到最底層:軍隊連有黨支部,班有黨小組,工廠有支部,班組有黨小組,農村支部都直接建立到村一級。這樣嚴密的組織體系是中共超強組織動員能力的基礎。(而中共其組織動員能力能超越其他共產主義組織特色是因為其思想政治工作太出色了。)這種組織基礎上加上“供給制”的分配制度,讓中共能夠最大程度集中資源辦大事。
  1947年,山東解放區財政負責人黎玉在《動員起來,經濟上再打一個勝仗,保證戰時供應的報告》中指出,過去軍費占支出70%,現在軍費增加,占90%19494月,山東人民政府財政廳在當年收支概算的統計表中顯示,軍事費363.95億元,占預算財政支出68%;戰備費(全年兵工材料費)103.36億元,占預算財政支出的19%,兩項合計占總支出的87%。軍費支出可以占到財政總支出的90%——這種資源集中的優勢不要說效率低下的國民黨政府,就是英美德等列強在二戰最酷烈的時期也做不到。
  這種經濟結構還有另一個優勢。由於農村只有政府、農民2個階層,經濟結構最簡單,自然最容易保持穩定。  

國民黨渙散的組織讓自己力量無法發揮
  與中共嚴密的組織、超強的動員能力相比,國民黨政府派系林立、軍心渙散的組織就是一隻弱雞。
  1927年國民黨政府北伐時已經統一了兩廣。廣西姑且不論,廣東可是清季以降中國最富庶的省份!以兩廣的經濟實力加上當時蘇俄的軍援支持,國民黨政府北伐時卻僅能組織10萬軍隊!反觀中共在1930年創建的中央蘇區,也不過擁有貧窮的江西、福建二十幾個縣,人口400-500萬,其經濟實力比兩廣不知道要差幾倍,卻同樣能組建10萬軍隊!就這樣的中共實力,國民黨政府當時還要傾舉國之力,經過5次圍剿,最後還是中共內部出了問題,才勉強把中共驅逐出中央蘇區!
  1945年時,中共實力已經遠超30年代,國共實力對比雖然國民黨政府還是佔據優勢,但是已經不是30年代那種壓倒性優勢。以雙方組織動員能力比較,實在難以讓人相信,戰爭持續,國民黨政府能成為最後的贏家。這就是馬歇爾、魏德邁都不看好國民黨政府的最大原因。
  1946年內戰爆發,結果一如馬歇爾、魏德邁預測,國民黨政府貌似強大的力量結果根本發揮不出來。
  以軍事為例。19466月國軍有正規軍86個軍(師),248個師(旅),約200萬人,再加上後勤,交警,機關,學校,海空軍等等還有156萬人。還有是非正規部隊74萬,一共是430萬人。內戰爆發後,號稱全面進攻要3個月消滅中共的國民黨政府一線進攻部隊不過26個師72個旅,約占總兵力的30%,到了10月最高峰時期投入進攻的部隊也不過43個師117個旅,約占總兵力的50%!也就是說,當時國民黨政府在194610月最高峰時期,投入的力量大致是正規部隊100萬,加上空軍、後勤,也不過150萬。而中共當時光正規部隊就有127萬,加上200多萬民兵(還不算後勤的民夫),國軍在戰場上兵力實際是劣勢!
  事實也是如此,當時幾個戰場,除了蘇北、中原,其他戰區,國軍連正規部隊都是劣勢:東北杜聿明部是7個軍約20萬人對林彪30萬;華北傅作義78萬人對聶榮臻20萬,在山東與魯南,陳毅與劉伯承兩部近70萬對國軍50萬,只有蘇北國軍12萬對粟裕3萬,中原大戰則是國軍30萬將李先念5萬人團團圍住。結果呢?極具戲劇性,凡是國軍兵力劣勢的戰區都取得勝利,反倒是國軍絕對優勢的2個戰區——蘇北,被粟裕77捷吃掉5.6萬,中原大戰李先念勝利突圍,一根毛也沒掉下。
  這是軍事方面,國軍竟然無法投入自己的全部至少是大部力量,國民黨政府組織動員能力之低,可見端倪。
  再看後勤組織動員方面。傳統史料宣傳解放軍消滅了800萬國軍,事實遠非如此。1946年國軍430萬,當年國民黨因為裁軍(1945年抗戰勝利時國軍總數大致有600多萬)停止徵兵一年,19471月到8月徵兵68萬人,同年還計畫徵兵100萬,目前沒有確切資料說明該徵兵情況,因為那時候局勢已經惡化了,國統區在縮小而且有些與中共交戰的地區,民政已經被打亂。人民離亂,就算徵兵達到一半50萬,然後是1949年再徵兵20萬,這麼加起來總共就是570萬,另外再減去撤守臺灣的58萬軍隊,實際上被解放軍消滅數量是510萬左右,這就是3年內戰被解放軍消滅的國軍總和。也就是說,3年內戰,國民黨政府以國統區3億人口規模不過徵兵138萬!就這麼一點可憐的徵兵數量還引得後方批評不斷,背負一個“抓壯丁”的惡名!
  反觀中共,在東北三省,據《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記載:三年來東北人民以一百四十四萬五千九百零九人的子弟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在山東,據《山東人民支援解放戰爭史》記載,解放戰爭期間,山東人民參軍人數接近100萬。當時東北人口不過3000萬,中共就可以201徵兵近150萬而波瀾不驚。而山東人口不過2000多萬,而中共同樣可以徵兵100萬。兩個解放區徵兵人數已經是國統區徵兵總數近2倍——這還不包括民兵等准軍事組織的數量以及規模更龐大的支前民工數量——在解放戰爭時期這兩個地區支前民工總數都是以千萬計。在這壓倒性力量對比面前,什麼謀略都是空的!  

    後世把三大戰役拍成電影。其中淮海戰役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裡面毛澤東在戰役前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60萬對80萬,這是一鍋夾生飯,”吸一口煙,毛氏毅然一揮手:“夾生就夾生!我們也要把它吃下去!”在藝術塑造上偉人形象真可謂光輝奪目。
  事實是怎樣呢?撇開當時經濟財政因素不論(這個也很致命),只說人力對比,國軍80萬是在淮海戰役投入84個軍滿編狀況下的兵力,但是因為頻繁的戰爭消耗以及後方財政的惡化,沒有一支國軍部隊編制完整,實際上當時國軍投入戰場總兵力不過51萬。而解放軍60萬僅僅是算上正規野戰部隊,還有大量的軍區部隊、民兵、後勤民工沒有計算在內,即使只計算解放軍野戰部隊與軍區地方部隊,其投入淮海戰場總兵力已經超過110萬,是國軍的2倍。如果再計算民兵與後勤保障的民工,解放軍與國軍力量對比絕對是壓倒性的。陳毅在戰後曾發過這樣的感慨:“淮海戰役的勝利是550萬農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據《淮海戰役支前記》記載,淮海戰役期間支前民工共543萬人,擔架 20.6 萬副,大小車輛 88.1萬輛,挑子 30.5 萬副,牲畜 76.7萬頭,船 8539艘,汽車 257輛,向前線運送彈藥1460萬斤、籌運糧食 9.6 億斤,向後方轉運傷患11萬餘名)543萬農民為華野提供後勤!這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就算民兵等准軍事人員包含在這543萬以內,淮海戰役雙方的人力也不是什麼“60萬對80萬”,而是50萬對640萬!這樣壓倒性的人力對比面前,那裡是什麼“夾生飯”,明明是一鍋香噴噴的八寶飯!
  下面,再看看工廠組織與生產。
  1946年,國軍在四平街擊潰林彪主力,一路高歌猛進,東北除了哈爾濱,精華地區全為國軍所佔據。而東北的工業體系冠絕全國,在世界上也能排名第六。當年張作霖以此可以爭天下,小日本更強,以東北為基地不僅可以北據蘇俄,還可以南略中國。太平洋戰爭以老美的國力還打得如此艱苦死傷慘重,核心抵抗力量就是日本在東北的軍力與物力。
  當時東北的工業設備固然相當部分被蘇聯拆走,但是產業熟練工人還在,剩餘設備合理組織,也不是不能恢復相當的生產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時中共東北局,依靠收集關東軍遺留的設備、配件(蘇聯支援了一部分設備)原地組建了7個兵工生產基地!這些兵工基地不僅能夠支撐東北林彪部百萬大軍作戰,還能給關內解放軍以極大的支持。當時東北中共最大的兵工基地——大連建新公司(包含鋼鐵廠、化工廠、機械廠、鑄造廠、鍋爐廠、金屬廠的一個完整體系)主要供應華東戰場,內戰期間為華東供應炮彈50萬發,引信80萬枚,炸藥450噸,迫擊炮1200門以及其他大量武器。沒有建新公司的支援,粟裕根本無法組織淮海這樣規模的戰役!所以,淮海戰役後,當陳毅發表了那個550萬的感慨後,粟裕連忙補充:“還要感謝大連的炮彈。”
  反觀國軍。佔據地區可謂東北的精華——撫順有煤、鞍鋼有鋼、遼中平原是東北傳統糧倉、瀋陽有亞洲最大的兵工廠,小豐滿電力可以供應全東北。這樣的基礎怎麼也比中共強上無數倍,結果東北這些資源不僅不能支撐東北國軍作戰,反倒要中央財政每年補貼1億美金軍費!國民黨政府東北主政首腦可謂無能到極點!
  所以,國民黨丟掉東北,不怪馬歇爾,也不怪杜聿明,第一該殺的就是主政的熊式輝!報導文學式小說——《蔚藍天空的腳印》。這部小說講述的卻是一件驚人的史實——中共曾經靠撿關東軍的破爛,居然造出了飛機,還上天執行過任務!當年東北主政的熊式輝有中共高崗團隊一半的本事,國民黨政府何至於丟掉東北?  

混亂的組織:活躍的紅色特工與無能的國民黨情治系統
  情治系統的效率其實也是一個組織層面上問題,國共內戰中國民黨情治系統全面潰敗,反映了國民黨組織系統的混亂,國民黨的組織系統可以稱作是一種人脈式的管理,多是同鄉、師生、親緣關係。其組織系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考察選拔,而是私相授受,其嚴謹性甚至是連封建王朝的官僚選拔制度都不如,中共的間諜組織很多就是通過這種人脈式管理的漏洞,而打入到國民黨核心部門。例如中共早期的龍潭三傑之錢壯飛就是被當時中統頭子徐恩曾引為同鄉而加以信任,而釀出巨大的苦果,致使國民黨情治系統的全勝之局——在武漢抓獲了中共領導秘情工作的首腦顧順章,從而破獲了中共幾乎是全部的高層組織成員的名單和住址——變成了完敗之局,本來可以一網打盡的上海中共中央,包括周恩來,博古,聶榮瑧等高級領導人得以從容潛逃。
  國共內戰中對國民黨的完敗,紅色特工到底起到多大的決定性作用,現在還無法定論,因相關的一些檔案並沒完全公開,但其對中共贏得勝利所起到重要的作用則是不容置疑的。看看紅色特工身居的職位,大家就能夠作出個人的判斷。劉斐,國防部次長。郭汝瑰,國防部第三廳主管作戰的廳長。吳石,參謀本部處長、國防部次長,熊向暉,西北軍政領導人胡宗南的機要秘書,是其向中共通報了胡部將要進攻延安的計畫。還有東北剿總司令官衛立煌,據《南方週末》文章《遼瀋戰役中的衛立煌》,這篇文章明確無誤表明了衛在遼瀋戰役中的“特殊作用”。
  紅色特工除了活躍在國民黨高層,在一線作戰部隊也處處可見紅色特工的身影。據《剿匪重要戰役之追述與檢討》記載,國民黨將領鄧文儀回憶說:“從總司令的辦公室到各級指揮部,都被共產黨特務所滲透,他們獵取情報並製造假情報,因此敵人對我們的情況瞭若指掌,而國民黨軍隊則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自然,我們的軍隊難以避免被共產黨所包圍和俘獲。”“從總司令的辦公室到各級指揮部,都被共產黨特務所滲透”這種提法未免過於誇大,但是紅色特工在國共內戰中幫助中共取得最後的勝利顯然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何基灃,中共黨員。先後擔任國民黨軍77軍軍長、33集團軍副司令、徐州第三綏靖區副司令,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與同為中共黨員時任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率59軍、77軍於賈旺、台兒莊起義。因為三綏靖區開了這個口子,讓華野長驅直入將正在撤退的黃百韜兵團團團圍住,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韓練成,46軍軍長。1943年秘密面見周恩來參加中共。在萊蕪戰役關鍵時刻突然消失,遲滯了國民黨軍突圍2個多小時時間,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幫助粟裕以幾千人輕微代價全殲李仙洲兵團5.6萬人。
  廖運周,85110師師長,中共黨員。在淮海戰役關鍵時刻,率部陣前起義。導致黃維兵團軍心大亂,徹底陷入中野合圍。
  19484月山東濰縣戰役中,國民黨第96軍的參謀長就是中共黨員。在19489月的濟南戰役中,第二綏靖區的作戰處向解放軍洩露了國民黨的整個作戰計畫(再加上第84師在關鍵時刻的倒戈,由此而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國民黨在中國關內第一個省會的陷落)。  

無能的國民黨情治系統
  與在國民黨軍隊中活躍的紅色特工相比,國民黨情治系統不僅毫無作為,而且在戰爭關鍵時刻經常被錯誤資訊誤導,從而導致軍事作戰的失利。這類例子可謂俯拾皆是。
  19468月,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獲得解放軍散佈之假情報:“荷澤附近民主聯軍,正棄城向北潰退”,該署認為機不可失,立即下令整編第3師率整編20旅,於3日晨輕裝向荷澤挺進,乘虛佔領該城。結果在定陶西南大黃集附近被中野4個縱隊伏擊,整3師被全殲。
  194610月,鄭州綏靖公署依據軍事調處三人小組下黃河小組情報人員密報:“鄄城以北沒有民主聯軍一兵一卒”,該署居然沒吸取整3師於定陶附近被殲之教訓,令荷澤整68師乘虛佔領鄄城,整68師整119旅進抵鄄城南約5公里,遭遇中野主力第2、第3、第6縱隊攻擊,3日後整119旅被全殲。
  最奇葩莫過於國民黨整26師與快速縱隊被殲滅的戰例。
  194612月,三野在宿遷、仁和圩附近殲滅國民黨整69師後,依預定計劃準備圍殲向城附近國民黨整26師及快速第1縱隊,戰前三野司令員陳毅所下達的作戰命令恰被國民黨整26師截獲,整26師獲得此命令立刻又被26師內中共情報人員偵知並及時傳遞給三野,陳毅立刻命令向作戰目標區集中的三野主力在嚴密情報封鎖下晝伏夜行,到達目標區附近仍在嚴密情報封鎖下隱匿埋伏,待命行動。整26師截獲該情報雖然向徐州綏靖公署報告,並建議調整戰線後退至博山口,與整51、整77師取得聯繫,徐州綏靖公署據報令空軍反覆偵察,未發現敵情,先入為主誤判為共軍散佈的偽情報,對整26師之建議未予批准。結果三野部署完畢後,又安排嶧縣城內中共情報人員偽裝城內民眾領袖,以感謝整26師師長馬勵武德政並表彰其戰功的名義,向該師留守處接洽於新年元旦向馬勵武獻旗;馬勵武果然中計,在未向徐州綏靖公署請假的情況下即擅離防地,趨車至後方嶧縣過年(此公自己截獲華野情報,居然輕率相信國防部的判斷,已經認識到部隊態勢過於突出,卻不作任何防禦準備就離開部隊,實在讓人費解)。1947年元月2日,三野主力發動突然襲擊,因馬勵武擅離防地,群龍無首,國民黨整26師一片混亂,2日後整26師被全殲,還搭上一個快速縱隊。這場戰役,整26師本來繳獲三野作戰計畫,在情報上獲得優勢,結果由於組織系統的混亂,反倒被共軍情報人員利用,輕鬆創造出一個全殲國民黨整26師的一個良機。國民黨情治系統的無能可見一斑。  

淮海戰役,中共特工玩弄國民黨高層於股掌之間
  中共紅色特工最出色表現是在淮海戰役。在這種決定國運的決定性戰役中,中共紅色特工“下了一盤很大很大的棋”
  194811月初,濟南戰役後國民黨偵聽機構發現解放軍有幾十部電臺由濟南向臨沂方向移動,判斷其有進攻徐州的意圖。當時國民黨國防部擬定的對策是:“以主要城市(徐州)為戰略要點,同時以精銳主力組成機動應援兵團。”按照這個方針,邱清泉兵團、黃百韜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等主力都要收縮到徐州附近。這4個兵團一後撤,東側第九綏靖區就孤懸在外了。原本駐守在連雲港的第44軍就必須撤退。
  44軍撤退路線有兩個方案。一個走水路,安全但是耗時長;一個沿陸路向西直接向徐州靠攏,但是這條路並不安全。怎麼定呢?當時徐州剿總司令劉峙是裝門面的,什麼事都不做決策;副總杜聿明又在葫蘆島指揮撤軍。於是,參謀總長顧祝同和國防部作戰廳長郭汝瑰趕到徐州客串指揮。顧祝同自己平庸無能,決策倚重國防部有“才子”之稱的郭汝瑰。而郭汝瑰偏偏卻是中共地下黨員。
  郭汝瑰很容易說服顧祝同選擇陸路方案,為了取得一線兵團司令官的支持,還提出將原屬李延年兵團的44軍劃歸黃百韜兵團建制。黃百韜能拒絕增加一個軍編制的誘惑嗎?當然不能。於是,黃百韜不但支持陸路方案,並且同意讓自己的7兵團暫時停止後撤,等待44軍歸建。黃百韜自己的算盤是,暫緩後撤雖然有風險,但是北面還有三綏靖區兩個軍頂著,華野主力如果南下,三綏靖區部隊將給自己足夠的預警時間。誰知道三綏靖區兩個副司令都是中共地下黨員,而司令馮治安又被軟禁在徐州。在黃兵團等待44軍的關鍵時刻,三綏靖區突然起義,華野主力長驅直入,將猝不及防的黃兵團圍在碾莊。
  這是中共特工在解放戰爭期間最精彩的佈局。以44軍為餌,在三綏靖區佈下伏兵,一舉將國民黨一個主力兵團圍住。立刻在淮海戰役開始階段為解放軍贏得主動權。
  與中共特工精彩的表現相比,國民黨情治系統在戰役中表現實在無能。
  黃百韜兵團被困碾莊之後,徐州“剿總”副司令官杜聿明回到徐州便迅速拿出兩個解救七兵團方案。第一個方案是:以黃百韜兵團堅守碾莊七至十天,以第十三兵團守備徐州,以第七十二軍為總預備隊,以第二兵團、第十六兵團會合第十二兵團先擊破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然後回師東向,擊破華東野戰軍以解黃百韜之圍。第二個方案是:以第十六兵團守徐州,以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之全力解黃百韜兵團之圍,同時令第十二兵團向徐州急進,以第七十二軍為總預備隊。
  據杜聿明後來回憶,在他內心中認為第一方案是爭奪戰役主動權的上策,而第二方案不過是被解放軍牽著鼻子走的下策(具體分析見後面戰事評述)。但是把這兩個方案在總部提出商討時,總司令劉峙、參謀長李樹正對第一方案搖首反對。劉峙說:“黃百韜決不能久守。坐視黃百韜被吃,太冒險。何況中原解放軍的情況尚未完全明白,萬一它的主力不在渦、蒙附近,西路撲空,東路黃兵團又被吃,責任重大,誰來負呢?”第一方案否定了,第二方案獲得通過。實際上黃百韜是當時國軍最善戰的將領,豫東戰役中黃百韜以不到3萬之眾面對華野5個主力縱隊10餘萬絕對優勢兵力圍攻,不僅堅守到最後援軍趕到,還創造了以兵團司令親自帶隊衝鋒的先例。真正沒把握的還是對中原解放軍是否在渦、蒙一帶的情報。這個情報不落實,誰也不敢拍板決定幾十萬軍隊作戰方向。
  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在徐州附近人民支持下,對於國軍成功實行了嚴密的情報封鎖,國軍的情報人員只能派出,無法返回。徐州四周密佈的情報機關電臺完全失了作用,甚至有許多地區人民以虛報實,或以實報虛,迷惑國軍。如豐縣、黃口間僅有解放軍二、三野之一部,而國軍得到的情報是二野主力;又如二野主力已先到渦、蒙地區阻擊黃維兵團,而國軍得來的情報則是這方面沒有解放軍的野戰軍。如此混亂、錯誤的情報讓徐州剿總完全不清楚解放軍的真實動向。
  結果,國民黨軍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16萬人去進攻華野30萬阻援部隊,十二兵團向徐州急進又掉進中野在渦、蒙一帶布下的口袋。戰局便急轉而下。
  國共內戰,雖然大部分戰役都在解放區展開,解放軍有民眾支持,有內線作戰的優勢。但是,大軍作戰——特別是幾萬十幾萬部隊的調動,實在有太多線索可以偵知軌跡:宿營地的痕跡、物資的採購、民工的動員、掉隊的士兵,這些基礎情報不難採集,如果有一個可靠的情報分析部門將這幾方面基礎情報一匯總分析,不難發現解放軍主力動向。特別是解放軍雖然是內線作戰,但是其後勤主要靠大量的支前民工隨軍運動,所以,即使解放軍能夠晝伏夜行大踏步快速運動,但是支前幾萬十幾萬民工很難有軍隊那麼嚴密的組織——國民黨還有空軍協助偵察,找不到幾十萬解放軍的蹤跡還找不到幾十萬民工的蹤跡嗎?找到民工運動的軌跡也就找到了解放軍的動向,掌握了解放軍主力的動向,很多戰役也許就完全不同。
  據《山東人民支援解放戰爭史》描述萊蕪戰役地方支前解放軍情況, 華東野戰軍原來準備集中主力殲滅自隴海路新安鎮兩側北進之敵,於是地方政府動員各路支前大軍隨同部隊紛紛向魯南開進, 後來情況突然變化, 華野決心以主力星夜轉頭北上, 300里急行軍迎殲由膠濟路深入萊蕪的敵軍,50萬各路支前大軍便也肩挑馬馱, 匆忙向北轉進, 以保證對主力的供應——如此大規模地方民工運動,國民黨從空軍偵察到情報機關居然一無所知,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過去有一些解放戰爭的老電影,在戰爭失敗後,國民黨高官總會說一句:“美國顧問團又要罵我們無能了。”此語可以作為國民黨情治系統最好的注腳。    

蔣介石認為敗在接收,就是與史達林在東北的經濟合作談判破裂。蘇聯出兵東北,由於國民黨無法短期重組海軍,勢必受制於美國,津浦路全線不能暢通,而且還有蘇聯干預的存在。   

    某種情況下,1946年內戰開打,就註定了蔣介石的失敗,史達林會放棄遠東這種麼大的一個國家嗎?如果中國強大了,且完全依附美國,對蘇聯而言恰如芒刺在背 !   

    根本原因,很可能是美國與蘇聯就中國問題早已達成默契,換句話說,美國放棄了中國,美國很可能綜合利弊得失認為,過多介入中國內戰,得不償失,尤其以1947年對華政策轉變開始,軍援縮減。畢竟蘇聯與中國接壤,從東至西幾千公里,美國如果深入介入內戰,肯定不如蘇聯有優勢,蘇聯有著非常非常明顯的地緣優勢,這一來一去成本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就算幫助國民黨成功拿下中國,從東北到新疆與蘇聯全面對抗,新生的中國肯定沒有這個實力...
     羅斯福、史達林才是國民黨失敗的幕後黑手,許多人不知道的是,1937年爆發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戰爭前期美國供應了日本50%以上的戰略物資,許多物資日本根本沒有,可以說,沒有美國的物資供應,中國的抗戰就不可能發生。美國為什麼閉著眼睛賣物資給日本侵略中國,其目的還是怕國民黨的改革開放加民主憲政,怕戰略潛力世界第一的中國,成為世界霸主取代自己。

美帝真是大大的英明啊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0231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