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海的男人(一)義勇的漁夫
2005/08/06 02:09:33瀏覽1735|回應2|推薦3

看海的男人(一)

《義勇的漁夫》

這個男人站在海邊已經四十年了!

眺望遠方的眼神卻始終如一,他用堅硬的身子守護著這塊岩石地,也守護著他的七個孩子。

在台北縣萬里鄉野柳海邊,有一座漆成墨黑的銅像,許多年輕遊客看了可能不知他是何許人也,但稍稍年長的人,大約是現今已成台灣政壇、商界中堅年紀的人,都曾經讀過他的故事。

馬 亞在「教育資料中心」翻閱一批舊的《國民學校國語課本》時看到這個故事,並且認真的讀一遍,覺得很感動。

接著查考了不同年份的版本,課文在用字上雖有幾次修訂,但故事的起頭仍是以當年「徵信新聞報」(即中國時報的前身)的新聞稿為文本,編寫成高小的國語課本第十五課《義勇的漁夫》。

這椿真人真事當年感動過無數的人,編入教課書後,使得50年代中期的高小生至60年代的低年級學生,都可以在「國語課本」和「社會課本」中讀到他的故事,這事件已成為當世代的人同共的記憶,這個「看海男人」的影響力量可以說是非常大的。

在同期的教材中,只收入二個台灣本土人物的故事,一個是《吳鳳》另一個就是《林添禎》。

經過了四十年的洗鍊,凡是摻了雜質的故事都經不起考驗,而真正的故事是由發黃的紙張裡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輝,既能照亮心靈,而且歷久彌新,這點感觸,扣動我心。

特別將最早的一個版本,民國558月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國語課本高級第一冊暫用本,第十五課課文抄錄下來,讓大家共享:

第十五課 義勇的漁夫

民國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日,在臺北縣風景區野柳的海濱,有一隊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到這裏來郊遊;其中有一名叫張國權的,在海邊一塊大石上攝影時,不慎失足墮海。他本來是個會游泳的人,在這春寒料峭,波濤汹湧的海上,也能載沈載浮的掙扎在海面待救。可是正當漲潮時候,一陣陣的巨浪,把他越捲越遠,這時岸上的同學,羣呼救人,可是,沒有一個人敢跳入這咆哮的大海中去。

正在危急萬分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漁夫,帶著一條救人的繩子,飛奔過來,從大石上躍身而下,奮力向前游去。怒吼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把他埋在浪中;他卻一次又一次,從浪中掙扎出來。這時,岸上的人,一個個屏住呼吸,靜默無聲,心裏都在為他祈禱。

  這個勇敢的漁夫,推波排浪,接近了危急中的張國權,向他伸出援救的手;可是一個巨浪湧來,又把他們分開了。漁夫再度向張國權游去,又是兩個巨浪阻住了他。漸漸的,他游泳的速度緩慢了,顯示出他的體力已不能支持;而張國權卻被浪捲得更遠,身體浮出來的次數也更少了。漁夫再一次的努力,不料又被一個更大的浪漩了下去。當他再從水裏冒上來時,已經看不見張國權的踪影了。

  漁夫知道救人已經絕望了,就逆著海浪向岸邊游來。這時候,他喘息在寒冷的海水中,表現出失望的神情。他已經無力再和惡浪搏鬥了。不料又是一個巨浪襲來,把他捲去。從此,再也不見他露出海面了。

  岸上的人,不約而同的發出一聲沈痛的驚呼,這驚呼竟成為這個義勇漁夫的悼歌。可憐,他竟這樣的永不回來了!

  漁夫死了,他遺下白髮的老父,孱弱的妻子,還有七個年幼的孤兒。他為著救人,奮不顧身的犧牲了自己。這充分的表現了他的仁義、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精神。這種偉大的精神,將與日月爭輝,永遠為世人崇敬。

  這個漁夫是誰?他就是臺北縣萬里鄉的林添禎。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a9ee&aid=39639

 回應文章

Bostonia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最後一影
2006/07/13 12:28
那張照片是這齣悲劇的寫證, 挺震撼人心的.

馬亞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最後一影
2005/08/06 02:27

在這個故事的開頭,是我在野柳拍的林添禎銅像(說是銅像其實當年是用水泥鑄造的,上面塗了阿兵哥用來擦鞋的黑色鞋油,現在則用黑漆保養中)。

其次我也拍了一張當年事件發生的地點「仙女鞋」附近的岩石,每年的三月至六月,野柳海邊的大石頭上都會長出綠色的藻類,使得岸邊變得滑膩。

另外我也找到一張舊報紙上的照片,是落海學生「張國權」罹難前拍的最後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