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1/10 10:44:23瀏覽1469|回應1|推薦18 | |
周莊我去了二次! 第一次去是在2001年和台灣旅遊團一起去的. 那時的周莊名聲正起,遊江南就一定要安排個周莊,看看那個"雙橋"的實景才趕得上風潮. 還記得當時的周莊商業氣息已經很濃厚,處處有商店,處處有風景可看,例如:頭上插滿花的大嬸們的秧歌舞,真是熱鬧的不得了.但也處處要你花銀子,一個合影要個五元還是十元的!搖船的船夫也會隨興的唱著江南的歌謠,這樣的水鄉遊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最有意思的是船老大在唱歌搖船之餘,還能和我們這些台灣客談些政治."你們那個小政府小領導人......" 真的是很厲害,連船夫也來和我們談"統一"的問題! 但我們這幾個台灣的"小老百姓"卻連回個嘴都懶. 第二次遊周莊是今年"奧運"結束之後的九月! 帶著從美國專程來看奧運的老外mm,我們安排了一次水鄉遊! 還好是奧運結束之後,十一長假前的空檔,遊客不算多! 周莊的景點我們沒有很特意的每處都去,就是隨興的走走看看而已! 老外mm一路從北京青島再到上海,我想她也是玩得挺累的.所以到了周莊,看她也沒多大的興致想閒逛. 這樣也好!其實我的水鄉遊也遊的大同小異!還是吃吃東西實在些. 午餐我們選了家看起來還不錯的餐廳,點了幾樣當地的特色菜,當然有點當地最出名的"沈萬三蹄膀",買單花了一百多元也還算好! 走到一座橋頭發現了一家咖啡館,這倒是新鮮! 在古老的建築裡有西式裝潢的咖啡館,這是以前沒看到過的. 在中國喝咖啡一向比吃飯貴,這也是很正常的. 咖啡不是太好喝,這也不用太挑惕. 倒是隔壁桌坐了七八個台灣口音的年輕男生,這還真是有緣阿! 周莊鎮舊名貞豐裏。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爲廟産,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爲“周莊”。但那時的貞豐裏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于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遷徙至周莊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迹,使貞豐裏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爲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于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爲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裏。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爲周莊鎮。 另有資料,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于此,周莊的曆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澱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莊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複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莊鎮因元和縣一分爲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甪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莊,管轄澄湖、黃天蕩、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範圍。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爲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迹很有關系。沈萬三利用白蚬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莊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産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莊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曆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爲明清建築,僅有0.47平方公裏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周莊,悠遠的曆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贊周莊“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