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為什麼我們抄新聞?
2007/07/21 23:08:52瀏覽3680|回應2|推薦8
前言:
彭芸老師是我尊敬的學者
記得當年彭芸老師在交大傳播科技研究所開課
我曾在大四旁聽過一整個學期她的課
收穫很多
 
陳秀鳳小姐是我欣賞的記者
她在當台視記者時主跑交通部
每則新聞都處理的很精彩流暢
------------------------------------------
用「抄」不用「跑」的電視新聞
彭芸
2005.06.26  中國時報

台灣電視新聞被人詬病之處甚多,而我這老電視新聞人最受不了的,首推「抄報紙」。

電視新聞部不培養記者跑新聞,只會抄平面媒體的新聞報導,再配一些有的沒的、毫不相關的畫面,或派出SNG車,日夜守候那被周刊、報紙盯上的倒楣鬼,號稱二十四小時的電視新聞台,就這樣日復一日、周復一周的活到現在。

每天早上一起床,看完報、打開電視看新聞,就聽到各台的早報新聞,把我才看過的新聞,用生動活潑的口語念一遍。中午吃飯,午間新聞再繼續念早報,只是加了一些畫面,或增加一些訪問。晚間新聞從不到六點開始,是各有線新聞台爭取收視率的黃金時間,每台為了收視率差個百分之零點幾,各出奇招,最大的賣點就是:一、「獨家」,二、「現場連線」報導。

為了教學需要,我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三小時,卻真難得看到電視新聞記者自己根據線索、發掘消息來源、做好功課、親到現場、問到當事人、再平衡報導此當事人的觀點,綜合整理後,提供讓觀眾了解、感動的新聞。

目前沒有嚴謹的研究說明台灣有線電視新聞中,究竟抄早報、晚報新聞比例為何?究竟每天有多少則新聞是電視台記者自己「跑」出來的?早期老三台新聞部工作人員非常不足,最常發生的是文字記者或分身不過來、或耍大牌,只有攝影記者到了新聞現場,就開始「機關槍點名」,先全場掃一遍,再拉近鏡頭,將主席、來賓掃一遍,就走人也,跑下一個地點。

這情況到現在改善不多,增加的是科技因素,特別是SNG,各有線台爭相買進SNG車,每天的「連線報導」就成了電視新聞的重頭戲,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考電視新聞記者,就要看其能不能「連線」,其他新聞記者更重要的蒐集資料、求證、採訪能力、寫稿能力,相對沒那麼重要啦。

美國地方新聞也是靠SNG,跑地方政府、地方議會,但更多屬「生活新聞」,也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無線台晚上有全國新聞,雖然時間不長,但頗能提綱挈領且有深度地報導重要的國際、國內新聞。歐、美各國公共電視新聞的水準更不在話下,再不然,看CNN、CNNHeadline News、Fox News等,總可以了解世界、本國政治、經濟、文教、醫療大事。

而以上這些新聞路線的記者,都需要相當資歷,絕非剛出學校學生,拿個麥克風就可以掰出新聞來,社會新聞其實也不好跑。台灣最好跑的就屬SNG新聞,出個車、有記者、到現場,東南西北,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不要什麼準備。

傳播理論中著名的「議題設定說」,中間討論「媒介中議題設定」(intermedia agendasetting),指的是媒體彼此設定議題。在美國,為其他媒體設定議題的是《紐約時報》,英國是BBC,我們這兒是《壹週刊》集團。我曾詢問其高階主管,為何「不介意」大家「抄」他們跑出來的新聞,他彷彿有點得意、有點無奈。

我不特別懷念老三台「跑」新聞的一些陋規與陋習,但我更不贊成電視新聞用「抄」或「言之無物」的呈現,我更不理解每位美美的主播(希望不是我的學生)不花時間加強自己的深度,大半時間卻化妝得美美的在那兒念報紙新聞。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
為什麼我們抄新聞?
陳秀鳳
2005.06.27  中國時報

拜讀彭芸老師在中國時報「名家專欄」中,批判電視記者「抄」新聞,而不「跑」新聞的陋習,作為一個在這個圈子工作十四年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我有認同,有無奈,有無力,也有更深沉的自省和期許。

在台灣,不管是否受過正統的新聞教育,也不管曾經有過多麼遠大的理念和理想,一旦進入電視新聞圈這個大染缸,而且還要活下去,不「抄」新聞,幾乎是無法滿足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這隻大怪獸的血盆大口。

因為,全新聞頻道的新聞永遠餵不飽,於是記者被律定,早上一則,下午二則是最基本的「產量」。電視新聞不同於平面媒體,有些資訊只要打打電話即可,它的採製流程幾乎都在跟時間賽跑,在大環境壓迫下,在強烈的時間壓力下,坦白說,報紙,周刊就是最好的「參考」對象!

不必談什麼美國,更不必談什麼CNN,這裡是台灣,這是台灣的電視新聞環境!你問我為什麼不「跑」新聞?為什麼「跑」不出有深度的新聞?我會告訴你,因為我們沒有肯「養」這種記者的電視媒體老闆,甚至沒有肯「看」這種新聞的足夠觀眾;在現今這種惡質環境下,曾經有這種理想的電視記者,如果不是早早退出轉行去,就是「升官」做行政職去。

於是你看到的,永遠是沒什麼資歷,甚至是學校剛畢業,還搞不清楚什麼是新聞的菜鳥,就拿起麥克風在觀眾面前胡說八道!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用這些沒經驗的人,那我要告訴你,因為他們比較便宜(我說的是薪水),至於腦袋瓜裡有沒有料,不是最重要。

我是老三台出身,現在在有線新聞頻道的新聞工作者,這二者最大的不同是,過去老三台只有早午晚夜四節新聞,新聞記者素質整齊,你還有時間喘口氣,思考新聞,挖掘新聞,但即使是這樣,每天都還是被時間追著跑;現在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環境的惡劣,競爭的惡質,收視率的為虎作倀,基本上人才早已劣幣逐良幣,記者每天就像新聞製造機器,連「趕」新聞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思考」。

我不否認,甚至完全認同彭芸老師對電視新聞的批判,但我深信「抄」本身沒什麼大錯,問題在怎麼「抄」,有沒有時間「好好抄」!台灣就這丁點大,怎麼養這麼多媒體,難道報紙周刊不「抄」電視新聞嗎?那只是你看不見或聽不見,還有他們抄的比較技巧而已。

以上所言,不在為電視記者辯解,某些時候,現在的電視記者已經滿像過街老鼠,在衝突的場合中挨打不是新聞,在這個大染缸裡面,我只是想為這群每天衝鋒陷陣的年輕人說說話,台灣的電視新聞會變成這個樣子,記者會變得沒有思考力,只會「抄」不會「跑」,絕對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坦白說,彭芸老師描繪的美國電視新聞環境,相信也是大部分電視新聞工作者所嚮往的,沒有人願意一直待在一個自甘墮落的產業中!老師不必擔心自己的學生,會是那個美美的,卻沒有深度的讀報主播,因為這種主播,各台比比皆是,也是主流;老師該擔心的是,學校的新聞教育離現實太遠,明明在課堂上調教的好好的學生,進了實務圈,不是完全變了樣,邊做邊罵,乾脆妥協,就是痛苦不堪,最後選擇離開,而台灣的電親新聞再這樣下去,該怎麼辦?

話說回來,電視新聞被罵這麼久了,依然故我,且變本加厲,愈八卦,愈辛辣收視愈好,你還能怎麼辦?這個時候,不在這一行的你,或許還能嘆一口氣,關掉電視,走出戶外,而我們呢?
(作者為年代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
記者的中年
彭芸
2005.07.17  中國時報

每個人都有中年,為什麼記者的中年值得探討?在歐美各國,記者的中年是記者,記者的老年也是記者,但在我們這兒,記者的中年成了個問題,更遑論記者的老年了。

我寫「用『抄』不用『跑』的電視新聞」,年代陳經理回應「為什麼我們抄新聞?」我完全理解她回應內容呈現的現象與心理,其實,以她十四年媒體經驗,正是取得「社會大學」學位之時(新聞教育中有些師資還沒這學位),卻碰上國內近來電視新聞被罵得幾乎體無完膚之刻,心中的鬱卒可以想見。
 
台灣的五年級生,男生退伍、女生學校畢業,正值媒體開放,就業機會大好。有理想、有抱負、對媒體有憧憬的文藝青年,也就沒有太多困難地找到記者工作。而隨著解嚴、社會力蓬勃、經濟快速發展,這些幸運兒見證了台灣最美好的歲月。
 
沒多久,有線電視開放,有一些知名度、具採訪經驗的媒體人順利進入新興的有線電視產業,擔任不錯的職位、領誘人的薪水。世界對他們來說,多麼美好。但有線電視新聞台一台一台地開張,台灣人口沒增加,經濟卻停滯,廣告總量成長有限,有線電視新聞台的競爭加劇。平面媒體情況也好不到那兒去,看報的人口沒增加,又跑來一個「蘋果日報」;雜誌的問題也一樣,年輕人上網看,幹麼付錢買呢?
 
五年級的媒體人手腳快的,成為不大不小的「官」(具行政職),再不然上談話節目,以「資深媒體人」遊走各有線電視頻道(我幾年前就寫文章「平面記者最好少上電視」,還被一些「得勢者」圍剿一頓),日子也很好過,名利雙收。
 
三年級生還在媒體工作的,少之又少;四年級生還在媒體的,問題也不少。退休,不甘心;不退,體力問題還小,智慧更不成問題,但媒體都不賺錢卻是大問題。公司有意無意明示或暗示:「反正以後沒好日子了,自己看著辦吧!」
 
五年級生,曾經風光,採訪經驗正足,但也漸入中年。繼續採訪嘛,周遭與你搶新聞的都是六年級生,現在連七年級的都殺出來了,環顧周遭,不勝感慨。做個小主管,就有許多「人」的事,又與線上採訪生活截然不同,過去累積的第一線經驗既無法傳承,又覺得生活範疇縮小,好不習慣。因此,不少新聞人就來念在職專班,有用沒用,先念再說。
 
我每每看到週六來上專班的媒體朋友,認真的臉龐沒太多笑容,下課就到陽台抽菸。我沒教專班,沒有實際接觸,但我知道他們都很優秀,也想學習,但或許中年了,或許正要邁入中年,人生才要一半,未來呢?
 
當然,各行各業的中年都有各自的問題,但台灣媒體從來都不重視內部的在職訓練,過去也不鼓勵同仁外出念書,而風光地走過媒體解嚴好時光的中年、近中年記者,赫然驚覺所謂「資深媒體人」成了「負債」而非「資產」,失落感可以想見。另外,不能說的,記者要到對岸尋另一春,不是開「共產黨」的玩笑嗎?

解鈴還需繫鈴人,媒體負責人應該在媒體生存面臨困難時,更珍惜內部優秀的同仁,記者的經驗本不易取代,願意繼續採訪的,給其空間;願意轉為內勤的,給其恰當的訓練。媒體經營本不容易,管理中年媒體人也要有獨特的一套,否則員工傷心,企業要成長就是騙人的。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tth5560&aid=1106167

 回應文章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認同
2007/07/29 16:36
這也是我當初 選擇平面媒體的原因
Lucent(matth5560) 於 2007-07-31 22:34 回覆:
報紙一天出刊一次
還有一些緩衝的時間
新聞台是24小時不停的播
內容永遠填不滿
妳的選擇應該是正確的

California Sunshin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好的批評
2007/07/24 08:02
彭芸是我的大學老師,秀鳳姐也是我很尊敬的前輩,她們這兩篇文,點出了台灣電視媒體現在的問題所在。
Lucent(matth5560) 於 2007-07-24 22:08 回覆:
2005年12月某日的民生報刊著:
 
...陳秀鳳請辭,「澎恰恰新聞」是導火線,她不認同年代新聞大篇幅報導這則新聞,但同時她也無法保證做其他新聞的收視率會更好,在「收視率高於一切的情況下,她雖然妥協,卻也感到身心俱疲,再加上因工作壓力而長期失眠和焦慮下,陳秀鳳選擇離去。...
 
我很難過
又是一位變態畸形的電視新聞生態下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