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伊拉克油田招標,看伊戰與石油利益無關
2009/07/06 13:56:39瀏覽1753|回應5|推薦2
上個星期的伊拉克大新聞,除了美軍撤出主要城市外,還有一條就是伊拉克石油部在戰後舉行第一次油田招標。

話說伊拉克油田至今有許多油田處於停產的狀態。伊拉克石油部在六月底,也就是上個星期,召開戰後第一次國際標。有三十二家石油公司具有投標資格,包括中國中石油,中海油,的美國的ExxonMobil,Chevron,法國的Total,馬來西亞Petronas,俄羅斯Lukoil等等,請按這裡看完整名單。(倒是沒看到我們的台灣中油和台塑在名單內)

投標結果,由英國石油公司和大陸中國石油得到合約,代價是一桶$2,這個價錢比他們原先標的每桶$3.99少了一半。其他大部分的石油公司都放棄,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公司則紛紛打退堂股,他們認為石油公司不是慈善機構,無法接受這樣的合約條件。大部分的石油公司提出的價錢都在一桶$20左右。伊拉克政府則聲稱這是一次成功的招標,下一輪將在本週四舉行

從這條新聞可以看出,油田有所有權屬於伊拉克政府,不是美國政府,也不是任何一家美國石油公司。美國的石油公司在這裡並沒有任何的優勢,他們必須和其他公司共同公平競爭。所以「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商的利益」這句話大概是騙人的謠言。如果真的是的話,為什麼不是只有美國石油公司可以競標?為什麼第一輪贏的不是任何一家美國石油公司?

還有,說這句話的人是誰?他的目的是什麼?


此外,我做了一些關於國際石油生產合約的研究:

石油探勘與生產是一項高技術,高資本,而且高風險的產業。比如說,一個石油探勘計畫,假設「成本十億美元,為期十年,成功率25%,事成的話可以賺三十億到五十億之間」,你願不願意投資?或是你想找其他人來一起投資,分散風險?

擁有油田國家的石油部門整天就是想這類問題。許多科技較缺乏,或是不想花錢,不想冒險的國家,就會用國際標的方式,藉由外國的技術與資金來協助開採其天然資源,國際石油生產合約即應運而生,這個跟「掠奪」毫無關係。

比喻:我家後院可能有油,但是我自己不想花錢和技術來開採,或者是我根本就缺乏資本與技術。因為我想降低風險,或因為我不想花任何一毛錢,所以我找願意承擔風險,有資金的人來幫忙。至於合約內容,大家可以來慢慢喬。

每次競標時,由各國提出條件,每個公司則會依其自身對天然資源的估算,成本風險,或是策略考量,提出條件競標。與一般拍賣一樣,一般是價高者得:哪一家公司開的條件最好,就會取得開採權。標到後,執行石油公司與當地國營石油公司(NOC)之間就會簽商業合約,有時石油公司之間還會以聯合開發的方式來將分散分散風險。例如台灣的NOC就是台灣中油,台灣海峽的礦區也曾由Conoco在十幾年前探勘,但是無功而返。台灣中油也在其他國家有生產活動。

國際石油合約有一定的規範,一般均由當地法律規定。石油開採合約有許多種。石油生產時,執行公司必須與NOC分享利益。通常有三種方式

1. 稅與礦區使用費:石油公司生產每一桶油,都必需付礦區使用費和生產稅。有時候在開始生產的時候要付一筆開採執照費,這筆執照費就開放由各公司競標,裡面除了競爭執照費金額外,還包括收集多少地下資料,和鑽多少口井等。

2. 生產分享合約:開放各公司競標,各公司比看生產石油的利益有百分之多少屬於給國營石油公司,還有開始生產的執照費,越高的越贏。

3. 服務合約:當地政府雇用石油公司幫他們開採。伊拉克的比較像這個。

有的時候,在油田探勘的最初期階段,有些石油合約可能是初期探成本完全由執行石油公司吸收,直到油田發現,所有的開支與收益才照某種比例分配。NOC在探勘初期完全沒有風險,找到油才出錢,找不到就算了,算是很占便宜。

我寫到這裡有點山窮水盡,網上若有石油經濟專家敬請不吝指正。


背景資料:


伊拉克第一個石油合約新聞
BP, CNPC Beat Exxon to Win First Iraqi Oil Contract (Update2)

可在伊拉克競標的石油公司名單
FACTBOX-Firms competing in Iraq's first bid round



石油公司說伊拉克的開的條件太嚴苛
Oil Companies Reject Iraq's Contract Terms


伊拉克下一輪招標新聞
Iraq Moves Up Bids For Next Oil Fields

維基關於石油探勘的網頁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台灣找美國ConocoPhillips來協助台灣海峽探勘
ConocoPhillips Wooed by Chinese to Help Explore Taiwan Strait.

中油上游事業網站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tinique&aid=3108193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算不如天算 ?
2009/07/13 21:09
當年 主战派的盟主,是 Halliburton 的老大。若不是為了石油利益,何必說謊 WMD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 遺臭萬年 ?
阿卡迪亞斯基(martinique) 於 2009-07-14 12:28 回覆:
國會投票通過時,Halliburton不知道投了幾票?
你怎麼知道MWD是說謊,不是情報錯誤?
遺臭萬年的應該是誰?

CyberLunch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格主
2009/07/10 15:17

我的對石油公司與石油產業的了解來自於二本專書:

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從加油站到油田,沿著輸油管看世界
Oil on the Brain:Adventures from the Pump to the Pipelin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6093
原文作者:Lisa Margonelli


石油衝擊
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 How You Can Thrive When Oil Costs $200 a Barrel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9222
原文作者:Stephen Leeb、Glen Strathy


格主實在不需要對別人的回應冠以被洗腦這種指控.
這樣會似乎不是與別人交流意見想法的好方式.

阿卡迪亞斯基(martinique) 於 2009-07-11 12:04 回覆:
想先釐清一點。您引用的第一本書中提到的,不知道您哪些同意,哪些不同意,還是您全部同意?根據什麼資料做判斷?

根據評論,那本書是一本遊記,並不是專業著作。那位作者看來一點都不喜歡石油公司,而且她認為她非常厲害,什麼都知道,要「給世人警訊」。我沒看過該書,但根據你的連結裏的摘要,她把石油和一切負面元素連結在一起,例如驚恐,油價上漲,污染地下水空氣,貧窮的國家,盜竊,暴力。她自己已經先決定石油是壞的,寫出來自然沒一樣好的。這本書把今天所有對石油公司的偏見加在一起,若不懂得自己查證,可能是一本不如不看的書。

她自己享盡能源的好處,卻一字不提,可說是個被寵壞的小孩。

在一般探勘合約中,石油公司努力打敗所有的之後,成功率通常還只有百分之20-30。也就是花了好幾億美元之後,他們常常無功而返,這種辛苦又是誰能看到的?石油公司的努力,包括探採科技的一再進步,也不斷給人類帶來更有效率的能源,成為現代繁榮文明的基礎。三十年前有人說石油三十年後會用完,你看用完沒?

石油公司或許有問題,但是目前我看到真正可信的資料還很少,若您有看到請指點一二。石油公司們違約時自然會有法律制裁,但應該不常發生。正如我之前說,石油公司為求永續經營,通常都會比合約規定還多做一些,特別是這十幾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他們在環境重建,還有社區回饋上,都會盡力達成目標。故意害人,或是故意破環境這種事,通常跨國公司是不會做的,別太小看他們。

此為現在正在進行的一例。Texaco在四十年前和PetroEcuador曾在Euador有石油生產活動,90年代初期結束,當初在當地政府監督之下完成環境重建,政府也說Texaco從此再也沒有責任。90年代中期,Ecuador自己生產,沒有按照環保規範,結果在2000年造成環境嚴重破壞。Chevron收購Texaco,於是一群美國的律師現正在控告Chervon。Chevron檢視過去Texaco在Ecuador作業,發現並無疏失,所以抵死不從,死也不和解。

對那些律師來說,由於告的金額很大,只要能凹到石油公司跟他們和解,他們就賺到了,所以他們的目的也不是真的在幫Ecuqdor申冤,他們是對錢有興趣。對Ecuador來說,告了反正也沒什麼損失,說不定油一筆橫財可以拿,當然要告。這種案子通常耗日費時,等到宣判時,就算石油公司真的無罪,大眾也自然會認為他們一定有罪,因為那符合情緒,還有像Lisa Margonelli這樣的人在旁邊煽風點火。



總而言之,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好資訊流通的快,壞的資訊流通更快,特別是那些符合情緒的,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小心,特別是看起來特別爽的,通常都有問題。




CyberLunch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媒體的誤導
2009/07/09 11:50


石油公司邪惡的印象,
可能來自於媒體的誤導.

因為舉凡歐美石油公司有投資的第三世界國家(例如奈及利亞),
很少不是獨裁,內戰,貧窮的國家.
我們無法證實或否認石油公司與這些獨裁者,軍閥的關係.
但我個人認為檯面下的一些骯髒手段應該不少.
否則人家軍閥憑啥把礦權交給你?
又憑啥保護(或至少不干預)你的採礦安全?

一般來說,
歐美石油公司在些地區投資,
會對當地帶來生活,生態,與文化上的巨大衝擊.
當然石油公司都會回匱當地居民一些經濟利益,
例如回饋金,設學校,蓋醫院等.

但由於當地政治體制的問題,
回饋金可能變成少數人的囊中物.
設了學校卻沒老師,
蓋了醫院卻沒醫生也沒藥物.
於是,石油公司帶走了利益,
但人民卻仍陷於苦難,
或比原來更加苦難.
甚至因為石油利益分配不均而引發內戰.

石油公司能給錢,
但它無法阻止貪污與貧富不均.
石油公司能建學校,建醫院,
但它無法讓醫師免於恐懼,也無法阻止人才遠走他鄉.

簡單來說,
石油公司帶給當地居民的不是利益,而是苦難.
但這其實不是石油公司的問題,
因為石油公司無法代替政府的功能.
那是國家本身的問題剛好在石油這個產業出現症狀而已.

阿卡迪亞斯基(martinique) 於 2009-07-10 13:41 回覆:
您同意這不是石油公司的問題,然後還可以寫這麼一大段來懷疑石油公司,您可以在鏡子裏看出媒體洗腦的威力。

「石油公司帶走利益,人民陷於苦難」這句話是哪來的?你是根據哪一件事得到這個結論?石油公司違背合約嗎?故意亂倒油嗎?故意用便宜油管所以漏油嗎?證據在哪裡?你是猜的,憑感覺,人云亦云,還是真的有所本?根據本文後半段分析,石油公司作業會依照一開始的談好條件進行。通常一開始的合約還會包括環境保護工作細則,社區投資細則,每一條都會寫清楚---要做到哪裡,做到什麼程度。為了要長期經營,公司們通常都是努力遵行,不敢懈怠,以保以後還有生意做。

總而言之,這是一開始大家都說好的條件,只是遵行合約,哪有什麼「石油公司帶走利益,人民陷於苦難」這種事?您怎麼能這樣任意指控?還有,您怎麼能結論「石油公司帶給當地居民的不是利益,而是苦難。」當地是哪一地?如果有「當地居民」拿到利益,會讓你知道嗎?就算會,我們偉大的三流媒體會報那些石油公司做好事的新聞給你聽嗎?

沒有主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還好我本來就沒信伊拉克石油論
2009/07/07 21:38
我反對攻伊拉克,不過也不是什麼石油論的問題,伊拉克的石油是硫質較多的酸油,弄完再脫硫是要成本的,美國出兵的理由也不是他那一套理由,背後的意義其實是要加強中東這個地方的地緣籌碼,有伊朗挑戰,以色列孤單,再加上沙烏地不足恃,美國要伊拉克做為支柱.

如果石油真的有什麼角色的話,也頂多是很次要的角色,美國光能穩住中東,帶來的石油利益何止伊拉克的存量,是整個中東的6000億桶石油,如果不打伊國,美國也可以弄到幾千億桶,所以石油這玩意只能是次要,因為美國的油公司很快就進駐伊國石油設施先期作業,並且把原先海珊簽的協定通通作廢,只能說這是順道帶來的利益.
沒有獨立思考就不能夠談民主與自由

東西雖然不多,但會日漸充實
blog
http://blog.udn.com/longreach
阿卡迪亞斯基(martinique) 於 2009-07-08 11:50 回覆:
我和你看法不同。美國要出兵其實沒那麼複雜,其實就是當年支持的民眾有74%,大家都想打,而哪個國會議員當年想投票反對,都會擔心下一屆選不上。國際政治可能有點重要,還沒有重要到那裡。最重要的是「自己選區的政治」。

看完這個伊拉克石油招標新聞,您不會還相信「美國掠奪石油論」吧?「美國也可以弄到幾千億桶」「美國的油公司很快就進駐伊國石油設施先期作業」「石油是順道帶來的利益」這幾句話怎麼來的?請引用資料來源。若是您自己臆測的也請說明。

可否說明為什麼您為何如此睿智的一直沒相信石油公司邪惡論?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歐巴馬和布希
2009/07/06 20:59
據我所知,很多的人并不是說的「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商的利益」這句話。
而是:
「布希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商的利益」這句話。
這兩句的意思和內涵很不同的。
阿卡迪亞斯基(martinique) 於 2009-07-07 11:00 回覆:
布希打伊拉克?布希自己拿什麼去打?蒼蠅拍還是網球拍?

事實是,美國憲法規定,宣戰權屬於國會,布希是在執行國會的決議。細節在此:
伊拉克戰爭是誰發起的?

你的「布希打伊拉克」這句話違反美國憲法,因此不可能是事實。根據本文,美國石油商根本沒有拿到利益。

你已經被騙了好幾年,該承認的還是要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