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5 03:48:58瀏覽508|回應0|推薦8 | |
http://www.library.illinois.edu/asx/chinesecollection/taiwan_hongkong_and_oversea_autors.pdf
非馬 非馬(1936— ) 旅美詩人。原名馬為義。男。祖籍廣東潮陽縣, 生於台灣台中市。童年時代在大陸家鄉度過。1948 年全家遷在台灣居住。1952 年考人台北工專,學習機械工程。1961 年赴美國留學並考入馬開大學,攻讀 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67 年就讀干威斯康星大學,兩年後畢業於該校,獲核 工博士學位。現任職於芝加哥阿岡國家研究所。非馬長年居住美國,但始終 把自己當作台灣詩人。在台北讀書期間開始詩歌和散文創作,19 歲時在報刊 發表作品。1967 年加入笠詩社,其詩作亦主要發表在《笠》詩刊上。近年來, 非馬在《香港文學》、《聯合文學》等雜志上發表了大量作品,影響日益擴 大,成為一位突出的詩人。非馬的詩歌和笠詩社的風格相似,十分注重表現 和批判社會生活,關心人民疾苦。他甚至宣稱自己是一位“現實至上論者”。 從關心現實和人民出發,詩人形成了自己的詩美觀,認為成功的詩歌必須“對 人類有著廣泛同情心和愛心”,“同時它不應該只是寫給一兩個人看的應酬 詩。那種詩寫得再工整,在我看來也是游戲和浪費”,“對一首詩我們首先 要問,它的歷史地位如何?它想表達的是健康積極的感情呢?還是個人情緒 的宣泄?對像是大多數人呢?還是少數幾個貴族?”(《笠》第89 期)但非 馬的詩和一般常見的再現生活的現實主義詩歌有著較大的區別。從他那些短 小耐讀的詩歌來考察,詩人主要堅持強調詩歌面向現實的精神,從平凡的生 活素材中掘獲不平凡的哲理意蘊,啟悟人生,揭示出歷史與現實的深涵。在 藝術表現手法上,詩人對現實生活極少做細致的鋪陳交待,而是注意擇取那 些具有表現意義的生活意像,並將之濃縮跳躍地編織成詩,從平凡的現像中 推導出更為深沉的意境,凝煉雋永,更具備現代詩美的形態特征。因此,非 馬詩歌的藝術形式應該說較為接近現代派詩歌的某些特點。他將現實與超現 實統一起來,這在擅長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笠詩社同仁中,顯示了自己鮮明 獨特的藝術個性。《越戰紀念碑》是一篇相當具有說明性的作品。該詩把像 征戰爭榮譽的碑塔和戰死者母親流血的心靈交織對比,寓意自見,一股強大 的內蘊力撞擊著讀者,但全詩只有兩小節,詩行也相當短促。非馬在1974 年曾被列入國際名詩人行列,1978 年和1981 年又分別獲得吳濁流新詩佳作 獎和文學獎。其主要作品有《在風城》、《白馬集》、《非馬詩選》、《路》、 《篤篤有聲的馬蹄》。另有譯著《香頌》、《笠詩選》、《裴外的詩》。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