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棲類動物
2020/03/18 11:42:35瀏覽2726|回應0|推薦0

兩棲類(兩生類)是遠古時期第一個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頂著這個光環,兩棲類卻因為牠們無法脫離水域生活的宿命,至今遲遲未能有進一步的演化。

一、分類

今日地球上的兩棲類動物分為三「目」。

1. 無尾目:身體短寬;有四隻腳,比較長;幼體稱為蝌蚪,有尾巴,成體無尾巴;如青蛙蟾蜍。台灣目前發現36種。台灣青蛙的種類

2. 有尾目:身體圓筒形;有四隻腳,比較短;終身有尾巴且側扁;形態類似蜥蝪;如山椒魚(台灣目前發現五種)、蠑螈

3. 無足目:身體細長;沒有四隻腳;短尾巴或無;形態類似蚯蚓;如蚓螈。台灣目前尚無發現。

二、生態特徵

1.兩棲類,顧名思義,是指牠的一生中有部份時期生活在水中,部份時期生活在陸地,但仍離不開水域。

2.兩棲類幼體通常在水中生活, 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生活,用肺、皮膚和口腔內膜呼吸。

兩棲類藉由皮膚吸收水分,體表沒有鱗片,所以容易乾燥,因此即使在長大後也必須待在水邊。

3.兩生類是肉食性動物,牠們能吞下整隻獵物而不將牠們咀嚼成碎片。

例外的狀況發生在蝌蚪-青蛙的水生幼體階段,牠們刮取水底表層的海藻及單細胞動物或是從水中濾食牠們為食。

通常小型的兩生類會吃昆蟲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大型的則偶爾會吃脊椎動物,包含自己的同類。同類相食的行為事實上在兩生類當中相當常見,特別是在幼體階段。同類相食的變體據悉已在某些蠑螈及青蛙的物種中普遍發展。

4.「變態」,指的是由幼體到成體突然的轉變,是界定所有兩生類的一種特徵。

在所有四足動物中唯有牠們有此現象。這種型態上的轉變及生理、行為上的變化在青蛙身上比在蠑螈及蚓螈身上更為顯著。

三、親代照顧

動物當中很少有父親照顧子代的例子,但在脊椎動物中,魚類和兩生類的親代照顧則最常看見。這可能是行體外受精的緣故;雄性能確定牠們是讓哪些卵受精,且可藉由照顧其子代而使生殖成功因而提高。

或者也可能只是因為行體外受精時雄性必須在場那麼簡單而已,因此雄性有較多機會進行照顧。 (行體內收精的物種,其交配到產卵的時間可能長達一個月或更久,所以雄性的親代照顧是較為不可能的選項。)

四、生存威脅

有越來越多的情況迫使生活兩生類在不完整的景觀之中,當地的道路、建設用地及農地將一個族群和另一個族群分開。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這種隔離,會導致近親繁殖及基因多樣性的消失,這些都能從存活率降低及解剖學上的畸形看見端倪。

兩棲類動物擁有一些對各種環境類型的侵害相當敏感的特徵。在卵、幼體及成體時期,牠們缺少具保護性質的身體表面以遮蔽輻射線及化學物質的污染。兩生類在年輕的個體階段通常缺乏足以對抗掠食者的保護機制而只能在受氣候變化及棲地破壞威脅的短暫水體中發育。和許多動物相比,兩生類較缺乏散佈的能力,加上棲地的不完整而更加阻礙了族群長期生存所倚賴的基因交流。

五、認識較不熟悉的無足類兩棲動物

兩棲類中最不熟悉的莫過於「無足目」了。無足目的英文名是Rubber eel意為「橡皮鰻」,以「蚓螈」為代表。

牠們因為四肢和眼部都已經退化的關係,大部分都看起來和蚯蚓極像。不僅如此,由於無足目身上也有跟蚯蚓一樣的「環狀體節」(體節是一輪一輪的相連環節狀),平常在野外看到時,非常有可能誤認為蚯蚓。

既然無足目的眼睛沒有視力可言,那麼牠是如何知道外界情況的呢?其實,無足目的特徵之一就在於頭部有種稱為觸鬚的感覺器官。即使在「怪胎」很多的兩棲、爬蟲類中,無足目仍舊可以說是異形中的異形吧!牠們之中雖然有體長僅10公分的小型種,但也有生活在哥倫比亞,體長達152公分世界紀錄的湯普生真蚓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mabook&aid=1321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