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5 15:13:24瀏覽589|回應0|推薦1 | |
善待土地的女農 ■ 邱惠敏
在大宅門友善市集上,只見被暱稱為「阿寶」的李寶蓮,身影滿場飛。用「飛」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阿寶非常靈活地協助夥伴打點攤位,一邊關照整個場地,還不時看顧一下自己的攤子。 見到我們的來訪,阿寶暫停手邊的事,遞上幾顆水果。「吃吃看西瓜李,好甜的!」這是阿寶自己在梨山上種的。讀過《女農討山誌》的人應該不陌生,阿寶憑她那股「還林於山」的傻勁,在2000年頂下一片果園經營,逐步放棄農藥、化肥,以及在邊坡「放耕」──讓果樹自行生長,同時植下樹苗造林,希望在自己手上早日實踐將森林還給梨山,而不再是每遇風災即是因土石流沖刷而留下光禿的山,讓人再見山的「本來面目」。在愛護地球喊得震天價響前,阿寶已經拿出實際行動,在梨山做著被朋友戲稱「現代愚公」的事。 簡單,是態度不是方式 阿寶的書中曾提及,在山上一個月生活費不超過500元,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當我們稱讚她的生活「簡單」時,她笑說:「慚愧啦!我的生活一點都不簡單!我也用電腦、手機,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自己不敢說已做到簡單的生活!」謙遜的態度,讓人見識到阿寶對自我的要求,但也讓我們了解到簡單生活不只是表面的生活方式,而是生活的態度,清楚看到所使用物品背後的複雜,拿手機、用電腦,對阿寶來說,不是「想要」的,卻是「需要」的,因為要維持生活,有時必須有所取捨,她只能時時觀照、自覺。 對從小就愛好山林的阿寶而言,簡單就是自由,包括身與心的自由。阿寶因為嚮往自由而努力讓自己變簡單,一個背包客或登山者應該最能體會其中意義,當所有的「擁有」都要自己揹負,擁有愈多的人腳步愈沉重。「我可能就是因為擁有的太少,所以不怕失去,所以簡單是我的生命情調。」阿寶豪氣地說。 「過簡單生活的念頭不是頓悟出來的,而是慢慢發覺:生活中許多樂趣其實不在擁有,而在『心在焉』。」阿寶簡單的生活態度其來有自,早在十五歲開始,即主動吃素,騎腳踏車上學;學生時代常常因為捨不得花錢而動手動腦克服困難,從中發現樂趣很多,成就感也大,那種喜悅不是金錢可以衡量。 「因為動手很花時間,心思都在當下,就是『心在焉』,所以就沒有太多時間去從事消費,日子也就愈過愈簡單了。」就這樣,阿寶養成凡是可以動手的,就自己來的習慣,甚至在梨山上自己動手蓋了一間竹屋。為何選用竹材?也是因為竹子長成比較快,不會因要蓋屋而砍掉需多年長成的樹木;如果屋子蓋不成,竹材不會污染大地,阿寶的所作所為總不忘為土地設想。
綠生活,對環境友善 從阿寶書中的描述,也可看出她總是不著痕跡地善待土地,沒想到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今日成了人們標榜的「綠生活」實踐者。對阿寶來說,台灣地形山高谷深,造就珍貴的生態,但這樣的生態環境也很脆弱,每每看到青翠峰巒因人為開墾而滿目瘡痍,便覺得心痛。但在山裡討生活的人的艱辛也令阿寶動容,所以阿寶便試著在這兩端之間找到平衡點,用自己的生活做實驗,在人與自然之間試探和諧的可能──這是她給自己的功課。 這樣的功課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吃苦當作吃補」,但卻真實呈現阿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過著心靈豐富的生活。阿寶一直認為,電視、音響等聲光娛樂占去現代人太多時間,讓人們疏離了土地,現在的她聽著蛙鳴鳥叫的天籟,看著滿天星辰,還有一望無際的山巒,以及自己植下的樹苗,一天農忙後看書、畫畫與吹奏樂器,這不正是許多人的夢想生活嗎? 阿寶覺得,營造對環境友善的生活,要學習的很多,包括身體的鍛鍊、心靈的提昇、生活技能的增進,生活態度的謙卑等等。首先,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無法從簡樸的生活中得到樂趣,例如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怕冷怕熱、不運動、不堪勞動等等,加上心靈無法提昇,不自覺就隨俗流轉,很難捨棄利益的價值觀,真正顧及環境倫理、社會公平等等。而勇於謙卑的人,才能退一步尊重自然,知所進退,有所不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還要有一顆懂得觀照的心,時時覺照似是而非的消費習慣。 阿寶雖自謙實踐得還不夠徹底,但她卻常常如此練習:少開車多走路,少消費多創作(DIY),用勞動或運動保持身心愉悅,漸漸就不需消費性的休閒娛樂。消費前三思:真的需要嗎?多想想產品背後的環境代價,提醒自己惜物、節能、減廢;凡事遵守環保3R原則:Reduce(減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再生);還有,隨手關燈、拔插頭,珍惜日光,不過夜生活……
綠生活,善的循環 「『綠』的意義是『自然』,綠生活就是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就是積極的實踐『環境保護』。」阿寶覺得現今的環保不再只是把環境弄整潔、不破壞就好,許多的破壞藏在消費行為背後,是人們看不到的,比如進口食物生產過程很環保,但運送了半個地球遠,或冷藏儲存數個月,甚至過度包裝等等,試問經歷這些過程還能算環保嗎? 所以除了在梨山種植果樹,從2008年開始,阿寶也下山到宜蘭耕田,因緣和合之下催生了「大宅院友善市集」。阿寶解釋,她原本籌備「友善耕作小農聯盟」,希望結合一群可以交心,可以言志的務農夥伴,讓社會可以藉由優秀的農人,看見農村與農業的問題。透過市集不只可以為小農共創銷路,也可以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思考一些農業、消費、與環境的關連。 「我們標榜的友善精神,就是向大眾拋出『超越有機』的消費思惟,回到直接與土地、與人的連結──這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更重要的是希望擴大對環境的關懷,而不只是看到自己體內的健康。」阿寶說出成立市集的初心。 阿寶進一步表明,希望建立一種社群互助的關係,互通有無,修補一些社會的原始功能,用信任取代認證,用了解與溝通取代規範。當消費者對生產者友善,也就間接對土地友善,被友善對待的土地,才能以更優質的產品供應消費者與生產者,形成一種善的循環。 市集上,我們也感受了阿寶口中的「友善」,不分農家或採買者都像相識已久的老朋友閒話家常,小農們自豪地推銷自家的農產……,一股暖流在彼此間流竄,真正感受到享受綠生活,原來這麼簡單,也這麼幸福! 本文摘錄自法鼓山《人生雜誌324期》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