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華經的思想 (轉貼自佛光山)
2011/02/09 21:47:44瀏覽1089|回應0|推薦2
 

法華經的「妙」意

《妙法蓮華經》自從鳩摩羅什(344~413)大師譯出後,就有不少僧俗學者,從事經義之研究,或從魏晉文字訓詁的方式來分析,或將老莊思想插入而予以解說;隋朝的智者大師,他純粹以佛教哲學的立場來解釋《法華經》。據傳記載︰大師在金陵瓦官寺,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止的三個月時間內,每天講解《法華經》之「妙」字,以發揮其圓融不可思議之論理,故遂成為後人稱頌「九旬談妙」之佳話。

即能九旬談「妙」一字,那何謂妙呢?《法華宗要》序言(大正55~57上)︰「唯一無上,故聲稱妙法」。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最無有上。夫妙不可明。」說明此經一佛乘的平等大慧,清淨第一,不管微小的一善或至佛果的極慧,雖有高底深淺之差別,但全部都是同一佛果必經之路,是絕對的平等,此經之妙,難以言說。依上所說「妙」字本來的意義,已經非常清楚明白了。

(一)依譯詞談妙

《法華經》的梵文全名為︰Saddharma-pu.n.darika-S-utra「薩達磨芬陀利迦蘇多羅」,竺法護譯為「正法華經」、羅什譯為「妙法蓮華經」。「薩達磨」譯成「正法」或「妙法」。竺法護漢譯成「正法」,以《法華經》的教義,依為正法來實踐,這是一般可以理解的。那羅什為何譯成「妙法」呢?依日人伊藤隆壽的研究,是跟當時的老莊、道家思想有關。

今依吉藏大師對此問題之考察,作一說明。《法華玄論》云(大正34-371下)︰

「什公正改為妙者,必應深致。今當試論之。正以對邪受稱,妙以形粗得名。以九十六術為邪,五乘之法為正。斯則正名劣也。五乘雖正,猶未妙極,雖有一乘為無上,則妙名為勝。故改前翻用後譯也。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勝二乘也。於諸世間無有上,出人天乘也。故對此粗乘,以佛乘為妙矣!」

吉藏大師在文中,以「邪、正、粗、妙」來對比。他的理念是以九十六種外道為邪,五乘法為正;更進一步,在佛法的進階層次中,以五乘法是方便說為粗,以一佛乘是真實為妙。而一佛乘為「妙」意,也含會三乘歸一佛乘,此是《法華經》的主要特色。吉藏大師又在《法華遊意》中,舉出何故稱為妙?答有三義(大正 34-639 中)︰

一者、經有妙文而無正稱。如經文說「我法妙難思」,又說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即是證明。

二者、妙是精微深遠之稱,立妙名則是稱歎的意思。「我法微妙,凡夫二乘及初發心之菩薩不能思量其義」。若說「我法正難思」,不但方言使用上不方便,意義上也不恰當。

三者、再從意義上推演,正以邪之對比而受稱,妙以相對待的粗而得名。宜以外道九十六法為邪,如來所說的五乘之法稱正。又五乘法雖正猶粗,唯一佛乘法方為妙。所以,不得說外道為粗,五乘為妙;亦不得說五乘為邪,一乘為正。以是故,五乘為粗,一乘為妙也。

吉藏大師又針對譯語上「正」與「妙」的適當與否之問題,於《法華統略》中,再次說明「妙」之四義(卍續43冊~1下)︰

「一、妙是顯至道之嘉名。二、是伐累根之巧稱。三、是窮讚美之淵府。四、是極引物之幽致。」

舉其文義而言,第一之妙,是於「至道無名」下從文字上,來顯示「道」義。第二之妙,是眾生聞妙法而受教,能滅執著之心,去苦得解脫,除累根(煩惱根源)之作用而稱妙。第三是讚美佛道之至高無上,以經題來顯示,故言妙。第四是勸持《法華經》,因此經能救度一切眾生,讓受持者證六根清淨之功德。

妙與正之譯語,何者為適?吉藏大師以邪、正、粗、妙已闡明「妙」之真意了;又立於《法華經》之內容,以「妙」之文字四義來解說,乃不失《法華經》之經旨與弘傳吧!

(二)依法談妙

鳩摩羅什譯法華經為《妙法蓮華經》,「妙法」指此經所宣說的教義,所謂「具妙以成法,因法以彰妙」,此經開佛知見,令一切眾生能依此修習,得證生佛不二平等諸實相。而所謂諸法實相,是指一切事物的真實相貌,或云據實地看一切東西,就是諸法實相。此《妙法蓮華經》,是佛本地甚深之奧藏,所謂「是法不可示,世間相常住」,三世如來之所證得也。

《法華玄義》云(大正33冊~681下)︰

「所言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妙者十法界十如是之法,此法即妙,此妙即法,無二無別,故言妙也。又妙者,自行權實之法妙也……又妙者,即而本,即本而,即非本非,或為開癈。又妙者,取勝修多羅甘露之門,故言妙也。」

文中,十法界十如是之法,包含眾生法、心法和佛法。而法有權實,以實相為本。又,所謂妙法,則作相待、絕待分別和本牽二門的分別。相待妙,是與粗相對待而稱的,如華嚴圓教兼別教,是一粗一妙;阿含但說三藏教,唯粗無妙;方等四教(藏通別圓)並談,是三粗一妙;般若圓教中帶通教別教,是三粗一妙;而法華純圓獨妙,一法不隔,是為絕待妙;尤如法界,是整個世界,無可對待的。

本門、牽門各有十妙,先論牽門十妙。牽門十妙是針對《法華經》前十四品所說,來闡明諸法實相的本義,即︰

1.境妙︰境指所觀照的對象,智者大師歸納為十如、十二因緣、四諦、三諦、二諦、一實諦等,皆圓融不思議,以為佛法的根本真理,融合不二的實相,是為境妙。

2.智妙︰觀照萬法的能觀之智慧,皆奇妙不可思議。

3.行妙︰指智慧能啟發實踐正行,究竟到達寶所(涅槃解脫),故智妙之後,強調行妙。行妙泛指圓教所說的一切行,如︰一行三昧、止觀、戒定慧……十乘觀法等行法。

4.位妙︰由妙行所達到的果位,比如三草位、二木位、一實位等,也奇妙可思議。具體而言,指菩薩五十二階位等,都奇妙無比。

5.三法妙︰即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真性軌,是法不虛妄不變異的真如理體。觀照軌,是能破妄情顯真理的法體作用。資成軌,是理性相依起用之萬行。三法是同一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圓融無礙。

6.感應妙︰具備了上述四妙、三軌。就能成就圓滿佛身,眾生就能以圓機與佛相感應。

7.神通妙︰佛為了度化眾生,示現身、口、意三方面不可思議的神通。

8.說法妙︰如來說法,都是令眾生開佛知見,所說義門,微妙不可思議。

9.眷屬妙︰是針對佛陀的眷屬,即承受佛陀身中兩輪的化他作用為對象。所謂眷屬有五種︰理性(指眾生與佛之理性平等,即眾生本是佛子意)、業生、願生、神通、應本眷屬(指證中道之大士,乘願再來)。

10.利益妙︰針對被教化眾生的利益為對象,有遠益、近益、《法華經》益等說法。

所謂「本門十妙」,乃針對《法華經》的後十四品,尤其是〈如來壽量品〉所說「開牽顯本」為依據,闡明久遠的本佛因果,乃至利益不可思議的闡揚,妙契於《法華經》的真實義為旨趣。本門十妙為︰

1.本因妙︰釋迦牟尼佛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修之妙因。

2.本果妙︰由本因而得到究竟常樂之妙果。

3.本國土妙︰由行成果後,本佛所居住的淨妙國土。

4.本感應妙︰彰顯本地果佛的感應不可思議。

5.本神通妙︰本佛悟道之初,為救度眾生而示現的神通為妙。

6.本說法妙︰本佛初坐道場所說的法為妙。

7.本眷屬妙︰本佛初說法所度化的眷屬。

8.本涅槃妙︰牽化的涅槃示現,是本寂涅槃的垂牽。

9.本壽命妙︰本佛壽命長遠,不可思議。

10.本利益妙︰本佛所給予的利益為妙。

針對本牽二門的各門,各具觀心十妙的殊勝義,但智者大師並未舉出詳細目次;直至唐.湛然(711~782)大師,持著《十不二門》(大正46-702),以闡明觀心十妙與本牽二十妙的同異。主張牽門十妙是針對眾生的法妙,本門十妙是佛的法妙,觀心十妙為心法妙。更強調智者大師所展開牽門十妙,是為成就本門十妙的輔助,旨在趨入觀心十妙為極致之妙說,故其實體為即三即一,即一即三的圓融論。

《法華經》的妙意,不管由譯語上談妙或依法說妙,都是站在法華一乘妙法、開權顯實的立場上,強調其法之殊勝處。無怪乎新羅的元曉大師,在《法華宗要》上說,法華經的妙是巧妙、勝妙、微妙、絕妙。巧開方便門,巧滅執三乘之見,巧示真實相,巧生一乘之平等大慧,是名巧妙。此經能宣示一切法,顯示一切神力,顯現一切秘密藏,能宣說一切甚深事,是名勝妙;此經能講一乘之果,無妙德而不圓,無雜染而不淨,無義理而不窮,無世間而不度,是名微妙;此經能說一乘之法,廣大深遠,離言說、絕思慮,故名之絕妙。故,智者大師的「九旬談妙」,豈是虛有其實呢?

進階導讀

1.法華玄義 十卷 智者說,灌頂記。收入《大正藏》第33冊。本書智者大師對《法華經》之宗旨,以五重玄義︰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來展開法華之思想。

2.法華玄論 十卷 吉藏撰。收入《大正藏》第34冊。本書以六義說明法華經義指︰弘經方法,大意、釋名、立宗、決疑、隨文釋義等。

3.法華遊意 一卷 吉藏撰。收入《大正藏》第34冊。本書以十門來分析此經,開方便門,顯真實之旨意。

4.法華宗要 一卷 新羅元曉撰。收入《大正藏》第34冊。本書以述大意、辨經宗、明詮用、釋題名、顯教攝、消文意,來解說此經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2220466&aid=486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