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7.王安石〈明妃曲〉 (二首之一) 析譯
2009/11/08 02:50:25瀏覽41552|回應2|推薦50

王安石〈明妃曲〉 (二首之一) 析譯 2009/11/8

           

昭君落雁圖

原詩:明妃初出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吟唱:王更生教授  http://cls.hs.yzu.edu.tw/shenhg/w45.htm

主旨:此首敘事詩,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當時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有應和之作。詩中以昭君遠嫁為主題,頌美她的絕色和對祖國的思念,也流露作者不為人知的感慨。通過明妃美艷動人又哀怨淒涼的失意佳人形象,傷才士之不遇,抒發知音難覓及有志難伸的怨歎。

此前一年,王安石曾上仁宗萬言書,主張改變法度,改善國家的貧弱,但都被暮氣深沉的仁宗皇帝擱置。還作〈材論〉一文,批評朝廷不知器重人才。

 

題解:(明妃曲:乃樂府舊題;《樂府詩集》歸類於「相和歌辭」之「吟嘆曲」。)

 

歷史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于作為籠絡手段,在《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馬致遠〈破幽夢孤雁宮秋〉雜劇。

 

導讀:北宋交侵,歲幣百萬。景祐以來,西()事尤棘。詩人們借,自然想到明妃梅堯臣歐陽修之詩中皆直斥「計拙」,並對北宋的屈辱政策提出質疑、批評。王安石的〈明妃曲〉則極力地刻畫明妃的愛國思鄉之情操,有意將此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加以區別開。當時的施宜生張元之流,因在不得志而投靠,並且為之出謀策,造成北宋的邊患,王安石歌頌明妃不以恩怨易心,有其現實的意義。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首段:通過形象化的描述,記敘明妃離開漢宮的情景,使用欲揚先抑之筆法。

()從「出宮」寫起:突出「昭君和番」的主題。

()側面烘托明妃的美艷動人:雖淚濕面龐,雲鬢散亂,傷心得面色慘淡,卻尚能引得君王禁不住心動難自抑。

()明妃和番是朝廷大事,漢元帝在此時不能自持,足見其形象、品性之良窳。

二段:明妃走後宮的情景及詩人對此的議論。

()明妃走了,元帝明妃美色所驚,十分後悔,責怪起畫師。

()作者認為明妃之美並非畫筆所能夠完全描繪出來的,毛延壽被殺實在有些冤枉。

()君王為美人殺人,其美可知,此是繼前一部分對明妃之美的進一步強化。

關於漢元帝毛延壽之事,最早見於南朝吳均的《西京雜記》。漢元帝因嬪妃甚多,不能盡見,於是先由畫工畫像,元帝再根據畫圖召幸。毛延壽乘機勒索。明妃自恃貌美不願行賄,被毛延壽在美人圖上動了手腳,失去了受寵幸的機會。直到她被遣去匈奴和親時,元帝才發現其美貌是後宮第一,但是為時已晚。追查之下,毛延壽送掉了性命。這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西京雜記》的作者其實是有感於其時士人的懷才不遇而杜撰的。本詩的作者也有同樣的感觸,乃借用之,並加以發揮和議論。

三段:對遠嫁塞北的明妃數十年間之心境做概括,描述其內心的孤寂和對故鄉思戀之深切。

()心知不能歸,已是滿懷淒苦,更何況這是衣「著盡」那麼的漫長時間。身為閼氏,卻不著胡服而穿家衣裳,心繫塞南可知。

()希望得到家鄉的消息,卻只能抬頭仰望由南北飛的大雁,從牠們身上得到一點慰藉,心境真是無比的淒苦而孤寂,這比「著盡宮衣」更可憐了。

四段:借家人萬里傳言勸慰明妃,以無可奈何之語強為寬解,又點出悲劇的根源──「以千萬人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宮女之淒涼寂寞可想而知,擴大了悲劇的範圍,表達出對廣大失寵宮女的同情。

()前人都以為昭君遠嫁為不幸,王安石卻認為問題並非在地域的遠近,而在於是否能真正地得到君王的相知相惜。

()意在言外:士之不遇與女之失寵有某種情況的類似。

析譯:絕代佳人明妃(即王嬙,字昭君人因避司馬昭諱改稱,後人又稱明妃。於西漢元帝(劉奭)時被選入宮,一直不得召見。竟寧元年(西元前三十三年)匈奴單于呼韓邪入朝求美人為閼氏(相當於皇后),她自請遠嫁。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生兒育女,對朝與匈奴的關係產生正面的作用。)剛離開宮遠嫁胡地和親時,淚水流滿姣美的臉龐杜甫昭君的(詠懷古蹟)之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是寫昭君的名句)兩鬢下垂的頭髮散亂低垂。她心緒煩亂,低頭徘徊猶豫,留戀再三而不願離去,瞧著自己的影子(自我憐惜),臉色蒼白;即使面容憂愁悲戚,但是她的美艷動人,仍極為惹人憐愛,能引得漢元帝一見傾心(禁不住心動),無法抑制自己。(《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豐容靚飾,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欲留之,而難於失信。」)

明妃走了,元帝明妃的美豔所驚,回宮後十分後悔,就遷怒責怪起為明妃畫圖像的畫師毛延壽說:像明妃這樣美麗的容貌,我什麼時候(何曾有、從來沒有)見到過?(其實)明妃那樣美的容貌和心靈,並非畫筆所能夠完全描繪出來的,當時毛延壽因所畫的昭君圖不如本人那般美豔而被殺,實在有些冤枉(君王為美人殺人,其美可知。《西京雜記》:「(元帝)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京師畫工,於是差稀。」)

遠行的明妃心裡明白她這一走,是再也不能回來了,因此滿懷淒苦。在匈奴生活漫長的的數十年中,她不改(衷心思漢,所以總穿著從宮帶去的衣裳),可憐的她竟把從朝帶去的衣服都穿完了。(足見其離家時間之長;其愛鄉愛國的情操不因在漢失意而減弱,也不是出於對皇帝有所希冀)。對塞南家鄉的思念是理不清、割不斷的,很希望得到塞南(邊塞以南,指漢朝地域及家鄉所在。塞北為胡地,塞南為地。)寄個口信(傳來的信息),好了解家鄉的狀況;卻只能抬頭仰望由南北飛的大雁,從牠們身上得到一點慰藉(心境真是無比的淒苦而孤寂)

遠方親人傳來的信息卻是勸慰明妃說:「希望妳在匈奴的宮庭(北方)好好地生活,不要想念故鄉和家人。妳難道不知道(沒看見)漢武帝陳阿嬌漢武帝時陳皇后的小名,後失寵,被貶居長門宮皇后的故事嗎?她(得寵時雖然風光)失寵後被禁閉在長門宮(朝宮名),離君王只有咫尺(很近的距離。制以八寸為咫)之遠。看來人生之失意與否,與身在中原或塞北是無什麼關連的(是與得寵、失寵有關,而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藉家人之口慰藉昭君;家人不了解明妃思念祖國、家鄉的苦心,反而說即使她接近皇帝,也可能會被遺棄。問題的關鍵並非在地域的遠近,而在是否能真正地相知相惜。)

 

作者: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所以稱為王臨川。但自他十六歲起隨父親赴任江寧江寧便成為第二故鄉。王的父親與王本人都數次居官江寧,並且均終老江寧(即南京)。王安石晚年退居南京鍾山謝公墩,該地距鍾山南京城各半,所以又稱為半山。考究一番王安石的生平,「半山」似乎是一種隱喻和象徵。一端是曾達到的政治巔峰,一端是筑壘的文學之城。半山老人中國的政治歷史和文學歷史中都有非凡的烙印。

中國的知識分子,總是同時擁有政治熱情和文學熱情,所謂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達,便要去做官,去從政,治國平天下﹔退,則要修身齊家,著書立說。相形之下,政治沖動要比文學沖動更充沛更強烈。王安石自不例外,而且因為個性的倔強執著,堅毅果敢,政治第一的色彩尤其濃重。三十歲時,他過紹興飛來山古塔,曾賦詩抒懷,詩云「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總是徒懷壯志的其他中國文人不同,他最終達到了官僚政制中的最高階級,數度出任通常稱為宰相、朝名為同平章事的政府最高行政長官,並且主持設計國家的政制特別是財政金融制度。早年,北文壇領袖歐陽修曾贈詩比擬他為李白韓愈,他則答詩:「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公。」他死二十年後,竟然真為朝廷追贈,配享孔廟,與孔子孟子一並被祭祀。他的國家資本主義政治設計,成為北宋中后期攪動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的風波中心,並且成為今天歷史學家紛爭不休的重要話題。

但是,概括來說,他個人的政治生涯是以失敗至少是嚴重受挫而告終的。他曾被罷免宰相職務,雖在不到一年內又復出,但經過一年又九個月的任職後,他最終辭去這個高位,徹底離開了中樞機構,以外任地方官而退居二線。在晚年生活中,他曾再次拒絕了宰相的任命。他的政治改革方案也數起數落,在1085年被徹底廢除,憂憤成疾的王安石於第二年含恨以歿。像中國官僚政治無數次挫敗文人的政治沖動並由此推動著文學杰作的誕生一樣,失敗的政治生涯也為王安石創造了文學良機。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的文學創造特別是詩歌創造,這其中又以絕句創造為主,誕生了一批精美的篇章。

的早年,甚至在他出任宰相許多年前,擔任地方官時,文學成績和名氣就已經很盛大了,受過文彥博歐陽修司馬光梅堯臣等高官文人的宣揚和推薦。的〈明妃曲二首〉曾在文壇制造了轟動,引起了許多文化名人的唱和之詩。歐陽修一人就有〈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兩篇。王安石有一批回顧歷史人物的詩作,如〈范增〉、〈張良〉、〈商鞅〉、〈杜甫畫像〉,總是獨具手眼,總是有個人意見去籠罩往古關懷今生,立意高遠而新鮮。

朝前后三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比較奇特的時代。以重文輕武著稱,武人會奪權覆國,所以莫須有之罪也可以殺頭。文人只是議論,紙上談兵,雖然犯上也要發配充軍,但殺頭的事是罕有的。三百年是文人階級的理想年代,至少是相對得意得很的時代。官方也提倡議論,文官考試極重視「策論」,議論得好,便可以做官。文人們便議論不休,順便也議論到詩裡頭。議論還要有本錢,本錢一是才氣,二是學識。才氣何時何代不有,學識,在代是尤其普遍的發達。教育體系的健全,出版業的興旺,都在造就博識。王安石又是極其博識的一個,連他的敵人都承認他「博極群書」。他也自負「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他和兒子及門人專意修訂整理過《詩》、《書》、《禮》的經文和《老子注》等先典籍的注疏,並將這些新版「聖經賢傳」作為新學推行全國,所以,王安石有資格罵人「君輩坐不讀書耳」。所以,王安石在詩中挪用典故也不可避免。

用典,至少有兩種用法。搬過來生硬地用直統統地用,典故只是一詞一事的代用品,這是一種。挪過來,但是按照自己的意見嵌到詩中,構成是新的,意思也是新的,這又是一種。王安石稱前者為「編事」,後者為「用事」。說:「若能自出其意,借事以相發明,情態畢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他本人在創作中大致是做到了這個程度。

 

王昭君出塞圖:http://www.zhanxian.cn/art/tradional/2007/08/31/08311133253848.shtml

背景: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十斗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朝派去的使者。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裡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也叫王昭,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呼韓邪單于和王昭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昭君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477218

 回應文章

浮雲任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王昭君
2009/11/13 08:54

歷史真象如何?我們不很清楚

透過名士文章,使她留芳千年...


浮雲任游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09-11-13 12:57 回覆:
感謝您的回應!對王安石的詩文,真讓人「彌習彌佳」。

優天使-【老師,我能愛你嗎?】第八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好!好!
2009/11/10 17:37
寫的太好^^~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