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3 08:46:58瀏覽1140|回應10|推薦192 | |
去年12月發生游文富【牆外】作品被陳嘉君女士毀損的事件,隨後引發藝術家集結至文建會,發起『快閃行動』抗議文建會消極處理態度的活動。 陳嘉君因不滿游文富作品【牆外】美化汪希苓,羞辱了美麗島事件受難者,憤而動手破壞作品,並將此行為稱之為行動藝術。照理說,受難者家屬理應能深刻體會被侵害人權的痛苦,能更清楚知道人權的可貴與重要性,也更會有同理心來保護、尊重他人人權。但在這稱之為行動藝術的行為中,卻看不到體現人權應有的尊重,反而只看到一幕對創作人權的暴力傷害。 以暴制暴,從來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先賢追求民主與人權平等的歷史,不會被遺忘,因為正是這每一段血淚的歷史為?石,才能成就今日的民主社會,是非常彌足珍貴。 無論游文富的本意,是否頌揚汪希苓,藝術家以其對歷史的認知和解讀,化為創作理念體現於作品中。觀者不見得會認同、接受,但作品既公開展示,就會被討論、被評議,甚至是批判。而無論認同或不認同其創作理念,都應尊重,而這也是民主社會賴以運作的基礎。 回顧09年的幾個國際大展,包括知名策展人丹尼爾.畢爾鮑姆推薦約翰.巴爾代薩里於倫敦泰德美術館舉行的【純粹的美麗】個展,在充滿極度的視覺衝突中,逼迫觀者思考「真」與「假」,而藝術家一貫顛覆的藝術觀念,更一再衝擊震撼藝術界,引起不少話題。 同樣引起討論的,還有麥克.達林策展於西雅圖藝術館的【練習打靶-繪畫受到攻擊1949-78】展覽,對戰後幾十年的繪畫被神格化提出犀利的挑戰觀念。將所有作品畫面以毫無章法的塗塗改改來呈現,藉以突顯藝術家們創作時期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與政府的無能和漠視。 另一場在慕尼黑藝術館展演,由奧蘿拉和加賀扎第拉於改裝的鋼琴琴箱挖了個大洞,安排幾位鋼琴家站在?頭反向彈奏,並不斷互換曲譜,重複演奏。名為【停、修、準備:快樂頌變奏曲】在貝多芬名曲中,加入納粹意識與浪漫國家主義,探討藝術與權力間的關係,反諷「歐盟」概念的當代政治。 其他還有萊巴赫樂團於倫敦布什霍爾音樂廳表演的【賦格藝術】,展現挑戰藝術和政治邊界的能力。每一場展覽或活動,其創作理念或寓涵,皆是來自藝術家成長背景、經歷及對所處環境的觀察。無論是顛覆傳統的藝術觀念、還是挑戰國家主義形式,或是批判政治力介入的範疇等等,都曾引發一波又一波的輿論與評議。但無論是觀者採行何種形式的批判,決不會以破壞作品來達成自己的訴求目的,反而以言論或文字提出差異觀點,藉以提供更多面向的討論,進而喚起群眾的省思能力,讓事實與真相得以清明。 是藝術?還是假藉藝術之名?相信觀者自會有自己的智慧判斷與定見。可以確認的是,追求民主自由、人權平等與寬容尊重仍待繼續努力,真心盼望我們人人都能彼此尊重,能早日擁有真正的民主自由及人權平等的和諧社會。 2010.01.1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